遂宁市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历程盘点

——遂宁市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历程盘点

1985-1991年

关键词:联产承包科技兴农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1985年,遂宁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纺织、食品工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以农业促进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农工密切结合,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极大地调动起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遂宁市深入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投入”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兴农”的重大改革措施。市县(区)、乡镇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体系,开展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1985年开始,实施农业“丰收计划”,每年实施面积在22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带头搞好农业科技承包、实现技术、物资和生产者的有效结合。1986年,提出了“七五”期间“1461”工程。即建设“吨粮田”30万亩(两县一区各10万亩),建设年亩产值400元的农田15万亩,建设年亩产值600元的农田3万亩,建设年亩产值1000元的农田3000亩。“1461”工程实施五年,累计增产粮食10万吨,增加收入1.76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时,遂宁畜牧业也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结束了“养牛为耕田、养鸡为买盐、养猪为过年”的自然经济历史,市场经济给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主要畜产品指标已跨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1992—1999年

关键词:科教兴农稳粮增收粮油生产大突破

上世纪九十年代,遂宁市委提出实施“中通”战略,提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专群结合、上下相连、综合服务”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普及步伐。杂交良种、耕制改革、保温育苗、规范栽培、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综防病虫、旱育秧等八大实用增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承包也进一步发展为落实“五良”配套(良壤、良种、良法、良制、良灌)、“五子”兴科(出点子、抓种子、教法子、做样子、探路子)和搞好“六统一”服务(良种统供、病虫统防、化肥统配、农田统耕、水电统管、技术统训)等。这些措施围绕“稳粮增收减负担,真抓实干奔小康”的农业工作主题,在“早、新、改、防、实”上下功夫。1999年,遂宁市粮食总产历史性达到169.99万吨。

2000-2005年

关键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畜牧业连续突破

从2000年开始,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遂宁进行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时,紧跟全省提出的“一个前提、五条原则”战略调整思路。一个前提:即以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全省人均占有量保持在400公斤以上为前提。五条原则:一是面向市场,讲求效益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三是调改结合,稳步推进的原则;四是依靠科技,提质降耗的原则;五是农民自愿,引导服务的原则。结构调整的方向概括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2004年,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认真做到“一个保护、三个提高”,即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效益。之后,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0万亩以上。

在此期间,遂宁畜牧业发展连续突破:100万头(1985年)、200万头(1990年)、300万头(2003年)和400万头(2005年)4个台阶。2011年,金绿公司宝宝乐牌活体生猪、高金公司优质系列分割肉通过了国家绿色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生猪生产基地。

2006-2014年

关键词:粮食“七连增”农村改革创新全国领先

2006年开始,遂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推进“三个加快”、建设“四个遂宁”、发展绿色经济、“六大兴市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部暑,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了“稳中有进”“好上加好”的工作目标。

粮食生产屡创新高。通过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治理耕地抛荒、落实关键增产技术、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强化自然灾害防控等一系列行政、技术等措施,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2007年至2013年实现“七连增”。

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2012年开始,全市规划建设5个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园区建设面积10万亩,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建设,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新亮点,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整市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14年底,三县两区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工作,并通过省级专家组检查验收,均获优秀等次,成为全省率先通过检查验收的市州。二是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坚持“稳制、分权、搞活”的原则,按照“合理布局、形成规模、规范管理”的思路,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形成探索的“撂荒地代耕制”“土地流转合作社”“寄托生产制”“土地流转交易中心”等模式,为解决耕地撂荒、促进农村土地由零散向适度规模经营集聚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和农业部、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得到省内外广泛学习推广。2015年底全市流转土地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通过土地流转,累计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34个,优质粮食、优质油料、优质柑桔、绿色蔬菜、特色中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基地150万余亩,万头生猪养殖场92个。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遂宁畜牧业也从“产业链”变“创业链”。畜牧产业上下游发展配套完备,形成了从饲料兽药生产到基地养殖、屠宰分割、冷藏加工、鲜销连锁、罐头食品生产及肉制品精深加工,再到包装、物流、营销的完整创业链条。全市畜产品冻储能力达到8万吨以上,高金、南大、超强、玉冠等在全国建立了多个畜产品营销中心,率先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颐康公司在国内首创“颐康”方便餐食品。

2015-2018年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十三五”以来,遂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成功创建“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等10余个国省级现代农业品牌。特别是2018年,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遂宁鲜”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成为全国首例以“地域+产品特性”的综合型农产品公用品牌,并获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成果整体通过农业部汇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列为全国整市推进试点市。

产业体系不断优化。规划建设173公里农业产业大环线,串起全市2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村村入园、户户入社”,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蓬溪)、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现代农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3个,成为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白芷基地、全国最大的绿色生猪生产基地,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船山)。

生产体系持续完善。划定农业“两区”192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5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5%。实行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循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全省首批“沼气化市”。实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村级益农信息社覆盖率已达80%。

经营体系不断创新。开展“三权分置”试点,探索“互换并地、土地换股权”“定权不定地、定量不定位”等做法,破解地块细碎化、难以集中规模经营等问题,已培育农民合作社2789个、家庭农场1367个、农事服务超市16个,土地流转面积103.12万亩,流转率达47.7%。开展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试点,探索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金融参与”的“农、银、担”三位一体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贷款模式,设立首批融资风险保障金1亿元,发放风险保障金贷款1.3亿元。蓬溪县开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为2212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抵押贷款3.25亿元。推进全国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完成2193个村的清产核资,59个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现集体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

品牌强农深入推进。做优做强“遂宁鲜”公用品牌,实现“遂宁鲜”1000个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有机融合,销售总额达48亿元,同比增加60%。推进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7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2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6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549个位居全省前列,建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在线监管视频系统”,5个县(区)、153家企业的731个农产品纳入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可追溯,成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广大农村美好愿景的形象勾画。

当前,遂宁市农业部门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谋划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贡献力量。

放眼川中希望的田野,新时代的农业农村正在孕育新的变化!

延伸阅读:

遂宁农业改革的三个第一

1978年

群利镇九龙坡村率先尝试土地承包全国首开先河

时光倒回1978年,蓬溪县群利镇九龙坡村是一个鸡鸣三界的边远山村。时任群利乡党委书记的邓天元发现集体生产、吃大锅饭的诸多弊端后,他悄悄找来几个村社的干部征求意见,最后大家达成“分地试点”的一致意见,作为试点的1社和5社的村民率先分得了一些田边地角,开始了独立耕种。分地第二年,农民的收成是集体的4倍。尝到了分地甜头后,1977年,村里将三类田地分给农民自己耕种。到1978年的时候,九龙坡村乃至群利乡全部实行了“包产到户”。1979年,群利乡“包产到户”的试点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并在蓬溪等地全面推广。

1978年,就在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生死契约力行“包产到户”的时候,九龙坡村的1100多亩土地就已全部承包到户,比四川省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足足早了4年多,比小岗村也早了两年多。遂宁市蓬溪县群利公社九龙坡村人敢为人先实行“包产到户”,扛起了改革的一面旗帜,拉开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2006年

蓬溪县土地流转探出新路子经验全省推广

蓬溪县大石镇天宫堂村是典型的旱山村,农民在土地上辛苦一年,收成却难如人意。为了改善土地抛荒的状况,2003年,蓬溪县率先探索创立了撂荒耕地“委托代耕制”,在村支部和村委员会的组织下,以村为单位,引导农户将承包期内无力或无法经营的撂荒耕地,有条件地委托给村组集体代耕经营,为外出务工的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有效遏制了土地撂荒,取得了比较好的示范带动效果。2007年8月,全省撂荒耕地复耕现场会在蓬溪县召开,全国有130多个市县考察学习了蓬溪的经验。代耕制开全省先河,为土地的进一步流转探索了新路,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范本。

2006年底,时任蓬溪县农经中心主任杨茂君作为下派干部到天宫堂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经过调研走访,杨茂君提出,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引导农户将承包地采取入股、托管等方式依法流向土地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入社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按入社土地面积获取流转收益,并提出了祥细的筹建工作方案,得到党委政府采纳。

2007年2月,蓬溪县天宫堂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正式成立,国道318沿线的215户村民的1000余亩承包土地入社。按照委托协议和章程规定,合作社采取“互换并地、定权不定地、定量不定位”等做法对1000余亩土地整合连片,引进遂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通公司,建立遂宁市首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天宫堂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社采取“租金保底+二次分红”利益分配机制,每年支付给社员每亩420元的保底收入,并优先招收社员进入园区务工,村民实现了土地租金与务工工资的双重收入。

2007年11月,蓬溪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创建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在16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6个村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通过搭建有形平台,有力推动了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作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发源地,大石镇天宫堂村通过引导农民自愿申请,把分散的农户承包土地集中连片起来,联合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这个曾经的旱山村,频频打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牌”,成为“四川省省级文明村镇”,被誉为“川中第一村”。

2013年

遂宁三家镇建起了全省首个家庭农场

2013年,安居区三家镇土城村村民旷绍兵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成为了遂宁首个、四川省第一家种植业家庭农场。注册家庭农场后,旷绍兵与新泰粮业公司合作种植早晚稻,间隙种植蔬菜。无论是水稻的种植还是收割均采用机械化耕作,一亩地光人工就能节约600元。这些稻米直接被公司收购,蔬菜则被销往遂宁的农贸市场。第一年,旷绍兵的家庭农场收益就达到了17万元。

当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此后各地掀起了一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浪潮。2013年,在遂宁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有104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70432亩。

THE END
1.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汪清县畜牧业发展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一系列惠牧政策,促进畜牧业从分散饲养到规模养殖,从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经营管理的转变,全县畜牧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产结构调整优化,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历程http://tjj.jl.gov.cn/tjsj/sjjd/201911/t20191105_6130650.html
2.畜牧业发展录2畜牧业发展历程UNDERWORK3畜牧业发展模式WORKHARVEST4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FUTUREOUTLOOK5UND ERWORK6添加标题WORKHARVEST解决方法第一章畜牧业的重要性一、畜牧业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 一、畜牧业的重要性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动物产品或役畜的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26/15/28718686_1118416737.shtml
3.俄罗斯家庭农场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本文通过俄罗斯家庭农场数量、播种面积、产品贡献以及产值贡献4方面的变化对家庭农场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分析,并简要分析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及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俄罗斯家庭农场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家庭农场;俄罗斯;发展历程;现状https://ccrs.ccnu.edu.cn/list/H5Details.aspx?tid=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