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开放地理空间实验室

摘要:我国古代驯养家畜、家禽六畜(马、牛、羊、猪、狗、鸡)在我国早已普遍驯养了。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可见数量是不少的。商、周时期,大批奴隶投入农牧业生产,畜牧业...

商、周时期,大批奴隶投入农牧业生产,畜牧业也兴旺发达起来,并且积累了一定的饲养经验。这个时期,家畜和家禽的数量和种类得到了较明显的增长,可以说后世的主要家畜、家禽品种当时都已具备,其中狗的数量增长较快,它和牛、猪、羊等常被用作祭祀之牺牲,是当时主要肉食品种。相传商汤的七世祖先王亥作服牛(《楚辞·天问》),十一世祖相土作乘马(《国语·鲁语》),可见马和牛当时已成为代替人力的役畜。这个时期畜牧业的经验也很丰富。据《夏小正》记载,夏代已知管理鸡、羊的良好方法。春天,选择强壮种马配种,实行“颁马”,把没有发育到壮龄的雄马与其它马匹隔开放养,并发明了马的阉割术。商代末年,栏养已有畜舍、禽舍之分。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猪的阉割记载。《易经》:“豮豕之牙吉。”意思是说阉割了的猪,性格就变得驯顺,虽有犀利的牙,也不足为害。《礼记》上提到“豕曰刚鬣,豚曰腯肥”,意思是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肥,叫“豚”。

春秋战国时期,家畜和家禽饲养业是农民的一项主要副业,据史料记载,当时各诸侯贵族在祭祀中动用的畜禽,常常是数百上千。春秋末年,吴王筑城养鸭,“周数百里”,说明当时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这个时期,列国纷争,战争频繁,战马的需要量很大;耕犁的发明和推广,生产上需要有大量的牛来作动力,所以这个时期不仅需要大量的马、牛,同时更需要大量的跑得快,挽力大的良马和良牛以供军事和生产上的需要。同时马、牛等家畜的创伤和疾病也需要治疗,这样,便促使了相畜术和兽医在这一历史阶段发展。当时有名的相畜专家不少,而且形成许多相法流派。其中很著名的有秦国的伯乐和卫国的宁戚。伯乐以相马著称,宁戚以相牛闻名,他已能根据牛、马的外形来判断其生理机能特点和生产技能,并据此以选留种畜。战国时期,还有了专门从事畜牧兽医的专业人员。《周礼》记载:“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家禽的人工孵化也大约在这个时期出现。相传我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养鸭养鹅,养鸡比这更早。家禽孵化在北方,大都用土缸或火炕孵蛋,靠烧煤炭升温;在南方,一般用木桶或谷围孵蛋,以炒热的谷子为热源。

魏晋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由于北方的许多游牧民族陆续迁入,同汉族人民杂居,一度使当地畜牧业兴盛起来。这个时期,最大成就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问世。《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农学家之一。全书共十卷,十余万字,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耕田、收种、作物栽培、蔬菜、果树、林木、蚕桑、畜禽、养鱼、酿造、加工等等方面,凡有关农业生产的事,书中应有尽有,因而被人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反映了自西汉末年至北魏时期五百多年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以很大篇幅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家畜、家禽饲养历史和经验。

隋唐时期,马在六畜饲养中仍占首要地位。唐代的养马相当发达,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据《新唐书·兵志》记载,从贞观到麟德的四十来年中,先后养马达706000匹之多。同时还建立了马籍,作为选育良马之用。在养马场,还建立了饲料基地。为了合理地利用饲料,唐政府还规定了家畜的饲料供给标准,当时的饲料标准已相当完备。唐朝后期,出现了《司牧安骥集》一书,对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成为后来重要的兽医学著作。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唐代对耕牛的饲养也很重视,禁止随便宰杀耕牛,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还一度颁布三年之内禁止杀牛的命令。这个时期曾兴起过养鸽之风,唐代名相张九龄曾饲养过鸽子,并戏称之为“飞奴”。

明清时期,作为农家副业的家禽饲养有了很大的发展。单靠天然孵化繁殖已不能满足需要,因而有使用特制工具,以人工加温的“火抱法”产生,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工孵化家禽的景象。这个时期,家畜、家禽肉品加工也空前发达,家畜、家禽的品种繁多,不少品种还传至海外。同时,西方的一些新的家畜、家禽品种如火鸡等亦引入我国,丰富了原有的种类。我国古代在畜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成熟的技术和完整的理论,在世界畜牧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THE END
1.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44976.html
2.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zhanseog.com/ke-pu-dong-tai/538357.html
3.农业的由来从野菜采集到耕作革命探索人类文明之源这种智慧和创新,并不是现代科技出现之前就有的,而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套复杂而高效的手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革命”,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让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从而促进了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更加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https://www.jb9ykztqn.cn/jun-lei-zuo-fa/250113.html
4.秘密的绿茵揭开中国养殖业未来的神秘面纱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中国养殖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到现代化的大型畜牧企业,养殖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多重挑战与机遇交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成长潜力。 一、中国养殖业的历史回顾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家族式小规模生产向集体化和机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540455.html
5.中国畜牧业发展史驯化兽类的技术已有进步,兽类能听人的指挥。在舜的领导下,为了发展畜牧业,畜牧敲官来掌管牲畜。那时`盘’已掌握了如何根据家畜的外形,把适合于人类需求的优良家畜选择出来,淘汰了劣等的牲畜;对于各种家畜家禽已有深入的观察和体胧,能够给与必要的照顾和管理。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26/11/28718686_1118395977.shtml
6.一部农区畜牧业发展史——《历史时期河南畜牧业研究》评介【摘要】:<正>畜牧业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气候、环境、人口、政治、经济、技术、战争等诸多因素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受上述因素制约更大。河南地处中原,更具典型性。张显运先生长期致力于畜牧业史研究,成果丰硕。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张显运先生《历史时期河南畜牧业研究》一书,全书分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B201612001.htm
7.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自“新石器革命”以来,农业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中的两个主要部门,它们的比例、布局和结合方式构成农业生产结构的核心。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当时当地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并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lgp/lgp15.htm
8.内蒙古日报始终坚持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添彩祖国历史的感悟,往往在深情回眸时更加真切。 1952年,祖国北疆。年轻的内蒙古自治区兰舟催发,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草原畜牧业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在党中央深切关怀下,内蒙古汇聚原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三支学脉,创建了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诞https://xiaoyou.imau.edu.cn/info/1052/1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