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接近尽头了吗?

我认为至少在有生之年(这句不考虑出现延长寿命技术的情况...),远不可能接近互联网发展的尽头。

(以下我尽可能从理性地、逻辑地角度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但难免会涉及一些主观看法,请自行斟酌)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任何长期且细节丰富的精确预测都几乎不可能,好比你无法预测湍急的河流中未来每时每刻所有波纹的位置和形状。然而,预测掉入其中的皮球大概率会去往什么方向却是相对容易的,即便河里的动物、河表面的风等都会对波纹产生极大影响,但只要不出现意外事件(如暴雨导致改道),河流的整体流向可以千百年不变,因为决定其流向的底层因素——地势差是长期稳定的。

当然,对于互联网的预测可没有“皮球流向哪”那么简单,但预测的核心也是要找到互联网领域长期不变的“地势差”,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地势差”仍会决定其宏观上的发展方向。

简易逻辑如下:

这里的“地势差”就是成本,准确说是“在满足同样程度欲望的情况下所需付出的成本”,也是超长期维度上人类长河一定会流向虚拟世界的根本原因。

你可能仍有很多疑惑,详细解释如下:

1、

现实世界的终极瓶颈,就是“物质有限”,这也是决定万物有价的根本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有限”,但它会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提升,而“物质有限”是受底层物理规律限制的,所以它才是“终极瓶颈”)。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在虚拟世界中,“物质”可以做到“无限”,因为只需实时模拟你眼前的事物即可。

在现实世界中你或许只能被拘束在几十平的房屋里,而在虚拟世界中你可以拥有一整个星球,但你的硬盘完全无需真的存储一整个星球那么大的信息量,只需结合常规算法和ai实时生成你看到听到的部分即可(前后的一致性也有方法确保)。

即便你不希望有任何这种“算法生成”的成分,开发商也可以真的在虚拟世界中精心雕琢出整颗星球,只需存储一份在云端,每个人的虚拟世界中便都可以“独自”享有这颗星球(这就是互联网的“边际成本极低”优势,即便在如今,这也是互联网行业的最本质优势之一)。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这颗星球的信息量肯定远小于真实世界同体积星球的信息量,因为模拟到肉眼可见最小层面即可,远不用模拟到量子层面。

2、

这其中最可能的阻碍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速度,比如100年后依然采用硅基芯片且停留在1nm,找不到突破口。

但一是我不认为人类技术会突然卡在最关键的节点上、几十亿人绞尽脑汁都百年无进展;二是就算卡住了,还有可控核聚变这个兜底的万能解决方案(现在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路线已愈发明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都相信有生之年能看到商业堆成功运行。当然再等几年,iter完工后就真是能下定论的时候了),因为现阶段全社会的全行业的底层枷锁是“能源有限”,进而导致上层各领域的“生产力有限”(上文提过),一旦能源扩大千百倍后,大量原本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把视野聚焦到计算机性能上也是,可以举个最最简单的例子(注意,实际实行不会这么粗暴):一张显卡性能不够就上两张显卡。你可能会说两张不贵么?还真不会很贵,任何主要成本不源自原材料的造物,在可控核聚变出来后,成本都会大幅下降。

3、

4、

我猜想,在很远的未来,唯二会长久存在的行业可能只有能源和计算机(当然这些行业的“工人”可能全是ai)(医疗行业都会逐渐淡化,在人类解决任何疾病后)(能源毕竟是世界运行之根本,除非改写数学物理规律,不然不可能脱离的)。

5、

退一万步说,就算最终因为物理层面上的限制,导致不可能做到虚拟世界能给人带来和现实世界100%一致的感受,可就算是99%、甚至90%(虚指),或者一些社会思潮导致一部分人依然希望“拥抱现实”,以上整体逻辑依然不受影响,即传统“线下”产业依然会大幅压缩,“线上”开销相比今天依然有极大提升空间。

6、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说实话,这也不完全是我想要的未来,但“你希望未来会是什么样”与“未来实际可能会是什么样”是两个概念,在未找到二者间确切的逻辑链的情况下,你无法用直接用前者否定后者。

7、

以上是出于我个人对未来发展的理解,每个人掌握的信息方向不一样,很可能会推出不同结果,欢迎探讨。

补充。“元宇宙”是一个在商业领域新造的词,但“虚拟世界”的提法很早就有了,二者其实是一个概念。我发现不少人看好或不看好“元宇宙”都没有一个确切的逻辑支撑,实际上都是“靠感觉”,甚至一些投资人也是如此?但当你分析到“成本”、“打破现实世界物质有限与人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这一层后,元宇宙最根本的优势就清晰起来了(再次强调,这是超长期的逻辑,有生之年我们可能很难看到其成形后的形态)。

这章现实一点,毕竟超长期逻辑对我们未来十年的投资、职业选择或许影响没那么大,所以中长期逻辑更有实际意义,不过由于学识有限,这里只会从我已知的一些角度入手,且会涉及一些主观认知,仅供参考。

(我个人是坚定看好中概股的长期发展的,前不久那波低谷我也加了不少仓位,现在早就正收益了)

生产力的提升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这一现象至少在未来很长内肯定不会改变。而互联网无疑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且在未来数十年内仍有提升空间,大量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之路才刚开始。(这条比较泛,先不展开)

另一方面,美国现今控制着全球信息舆论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全球所有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刻(包括工作、娱乐)都被置于美国构造的一整套生态体系之上,他们的思想、获取的信息完全处于美国掌控之下(表面上是可以很“自由”,然而他们可以通过n种方式进行大方向上的调控,比如算法推荐机制),这给美国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潜在价值,同时也是中国的巨大隐患,这一现状必须得到改善。(这条不方便详细展开)

关于近期的中国互联网,很多人出现了明显错误的理解。

之前的反垄断被一些人解读为“打压整个互联网行业”,这种解读就有点蠢了(或者做空以后强行煽动情绪),反垄断本质上是限制国内巨头在国内一亩三分地上的强行内卷、恶性竞争(避免1+1<2),长期上看反而是促使互联网出海的推动力之一。我有非常十足的把握认定国家不可能意识不到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性,中概股整体下跌到不合理区间后,国家的多次动作也证明了这一点(那几天我还做梦梦见zf出来安抚市场,结果第二天真是这样,然后中概股大涨。。。因为以我的认知,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没有动作的)。

甚至很多人从“要发展【实体】经济”,得出“所以要少发展互联网”,这是一个很滑稽的误解,很多人提到互联网就联想到“虚拟”,进而跟经济中的“虚拟”划等号,实际上它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互联网完完全全属于实体经济,何况“数字新基建”也是我国长期重要战略之一。

互联网真正可能带来的负面隐患是就业问题。自动化、智能化必然伴随着一大批岗位被取代,但通过“反智能化、降低生产力”去保就业显然是最不合理最不可能的方式(因为我们仍参与着全球的竞争,一旦别国通过智能化大幅降低成本后,我们不跟进将会彻底失去竞争力。真正的解法还是有的,不是本文重点)。注意,在过去、现在与相当远的未来,“不断提高生产力”都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你可以从n个角度证实这一点。

THE END
1.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这两年突然就不行了?互联网凉了本人正好最近十年基本都是在互联网行业,真正算是经历了行业的起伏波澜,火的时候被烤的滚烫,冷的时候被冻得冰凉,都算是切身感受到了。 首先,互联网行业的“行”与“不行”,还是一个相对问题。 我们必须得承认,互联网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在人们的吃穿住行、电子商务、生产制造等领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https://blog.csdn.net/2301_79455190/article/details/13860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