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神话人物形象人类联系

《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之肠,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①郭璞将女娲之肠解释为腹部。人的生殖器官是存在腹部内的,这就表明了女娲有孕育的能力。从郭璞的注释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女娲的形象是人的头,蛇的身体,如果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去想象女娲的形象,难免会觉得这是一种异化的生物,外貌形象恐怖可憎,令人避而远之。但作为当时劳动人民的神圣的信仰,当然要塑造一个自己认为最漂亮、最和蔼可亲的母性形象。女娲抟土造人,创造了形形的人。这就可以解释人类的出现、繁衍的由来了。

二《山海经》在神话故事中的素材作用及神话人物的联系

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的背景来自于《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②在《山海经》中,点明了十个太阳的出处。文字简短精练,以十个太阳之子引述出了后羿射日的伏笔。

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中,血肉之躯的人们怎么可能承受得了这十个狞恶可怕的太阳的炙烤,没有办法的人们只好向上天祷告。于是,天帝便派了一个擅长射箭的名叫羿的天神到人间。《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③羿作为天神的代表,带着天帝赐予的朱红弓和白羽箭到人间帮助人们解决苦难。在原始社会,人类经常遇到的危险就是来自于生禽猛兽。加上没有得力的武器可以和猛兽对弈,人类经常受到猛兽的袭击。直到弓箭的发明,人类才减少了近身搏斗的危险,把危险系数降低了不少。弓箭就成了当时人们最有力、最有象征性的武器。羿来到人间,顺利解决了十个太阳造成的问题。

单纯的普通百姓,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仅仅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像后羿这样出色的男性英雄,就应该需要一个女性角色来衬托。嫦娥既然陪伴后羿下凡到了人间,她的形象也就成了一个民间普通的家庭妇女。如同寻常女子般过着洗衣做饭的日子,但是粗茶淡饭的平淡生活消磨不了她渴望天庭自在生活的心。后羿来到人间,失去了天神的身份,像凡人一样面对着生老病死,接受着死亡的威胁。为了可以长生,摆脱生老病死的困扰,也可以说是为了补偿嫦娥,后羿决定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

《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④从《山海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西王母的形象并没有像其他天神一般拥有华丽的外表,但是可以看出西王母的外貌特征是最接近原始人的思想信仰。在上古社会中,先民对虎豹等猛兽有着无比的畏惧。常年的穴居生活,不得不与虎豹做邻居,经常受到虎豹的侵扰,认为它们是强大无敌的,因此以虎豹等来作为他们部落的图腾以此来仰望自己部落的人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力量。希望自己也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样的牙齿,这样就可以免受虎豹的侵扰了。

获得“不死之药”后,羿恐怕也是九死一生了。但故事并没有立刻画上圆满的句号。虽说服食“不死之药”可以使嫦娥和后羿长生,可是嫦娥已厌倦了人间繁琐的生活,她一直怀念着天庭时美好的生活。嫦娥不想放过这次可以重返天庭的机会,就把“不死之药”全都吃了下去。偷吃“不死之药”的嫦娥担心自己回了天庭之后会被众神耻笑,就选择了寂寞清冷的月宫。嫦娥窃药奔月,受到了变相的惩罚。虽然她回到了天上,却要永远承受凄苦寂寞的月宫生活。

三人们对神话人物的丰富想象以及神话故事的编造是符合大众潮流的

一切故事的发展都是以人们的愿望为主导。为了猜想人类的出现,就塑造了女娲这个神话人物。人们需要一个英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后羿的出现实现了人们的意愿。单个后羿男性的形象太过刚毅,中国人又讲究阴阳调和,嫦娥就出现了。为了衬托后羿的伟大、无私、包容的男性形象,就把嫦娥塑造成除了拥有美貌外,内在却有些缺陷的女性形象。后羿为了可以和嫦娥长生,就去求“不死之药”。“不死之药”这种神奇的仙药当然需要有人看管。西王母奇异的外貌为后羿的求药之路增添了几分紧张和惊险。按捺不住的嫦娥,背着后羿偷吃了药,结果懊悔不已只得躲在月亮上独自承受背叛丈夫带来的凄苦。

虽然每个故事都可以分为个体小故事,但是其中的神话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却是环环相扣的。他们之间最大的联系就是每个神话人物都注入了一部分人类的特性。娇柔勤劳的女娲,勇敢耿直的后羿,美丽又有缺点的嫦娥,善良却外貌怪异的西王母。可能他们在《山海经》中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但是经过人们对神话故事的整合以及对神话人物的渲染,使他们完整而又系统地联系了起来,不仅方便了我们研究他们的内在联系,而且对神话故事的延续传播增加了完整性。

注释

2、而且,因为这本书的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已经无法去证实了,而且当时编纂这本书的人也很多,不完全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另外在那个年代,要想在一本书中囊括这么多的神兽,那肯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除了知道的一些神兽以外,其他的那些神兽,基本是依赖于民间传说的,而很多的民间传说中的神兽都是不存在的。

3、但是也有一些是事情可以说明山海经当中的也不全是神话,在《山海经》中曾经提到东方的某个国家会用鱼皮做衣服。这在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到了印证。曾经有一个节目介绍了世世代代用鱼皮做衣服的少数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技术已经失传,甚至绝技了,虽然现在见到的少了的,但是不代表没有真实存在过。

4、还有就是金沙遗址出土的玉料呈色丰富多彩,大家都知道四川是不产玉的,但是这大量的玉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玉大多就来自岷山山区,而在山海经当中也是提到过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所谓的“白珉”就是一种玉。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其中寓言就是一种,通过对中西方寓言故事的分析与解析,让我们的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内涵与价值,从中找到中西文学的相似与差异所在,为二者共同发展提供依据。

西方文学尽管在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但是,西方文学也在某种程度上不断觉醒,很多创作作品是会带有对历史的及人伦的批判。比如在美狄亚取得金羊毛的故事中,作者描写了善良的美狄亚被贪婪的丈夫抛弃,作品用很多描写对美狄亚的丈夫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她的父亲及兄弟进行了道德批判。可见,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仍然可以看到对于人伦批判的影子。这也是西方文学所特有的一种价值观体现。他们认为任何邪恶情的发生与出现都带有历史合理性,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都仅仅只是一个偶然,所以二者并无历史的必然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中国文学在创作中,也借鉴了西方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融合。中国文学在这样的融合之下所呈现出的是只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文学通过相对的思想借鉴下,不仅使自己的文学表现出一种创新特点,同时也与西方文学有着较大差异,这也使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差异。西方文学认为文学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代表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产物。西方文学带有极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探索。而中国文学所代表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文化展现,具有特定的历史特性和对于社会的批判。无论中国文学有着怎样的思想内涵与价值体现,但是作家对于文学都带有一种美好的期望,他们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揭示与批判,是一种对于文学的思想情感的抒发。

关键词:夸父悲剧精神审美

在漫长的蛮荒的远古时期,古人在面对未知与恶劣的外在环境时,总以或崇拜、或畏惧的心理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由于当时人类自身的弱小,他们常常以幻想的方式塑造或神化一些英雄人物,来表达战胜自然险阻的愿望。在中国远古神话中有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录了夸父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1】(p136)据考证,夸父是一个族名,而这则神话中的夸父是一个夸父族人。对于夸父追日原因及意义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是为何因还没有一种令人十分信服的说法。本文将不细究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所反映的本原,而是仅从审美与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夸父行为的悲剧形象及其精神困于自然现实的无奈,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一、英雄之悲剧美

《山海经》是战国时人对于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的记载,也是收集记录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神话古籍。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时期,古人面对一些未知的自然现象,或恐慌、或敬畏。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世界的产生、宇宙的形成等问题已经有了自己原始而朴素的感受和领悟。在强大未知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十分弱小,求得生存,这对于先民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先民为了生存不仅要躲过洪水、战争、猛兽等的袭击,还要不断的制造工具用以狩猎,克服来自外界的生存挑战。神化的英雄人物的产生也是基于此。在那个时代,原始的先民需要有这样的英雄,以振奋与自然对抗的决心和信心。“造神,既是中华先人面对盲目自然力的压迫、深感其自身力量之渺小与脆弱、因而不得不把暂时为人所无力把握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幻化为巨大的神灵偶像。”【2】(p7)

《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他们往往是为了对抗自然困境以保护人类的生存,以自身弱小的力量来对抗强大的外界势力。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等,都反映了人类为生存敢与强大的天、神来对抗,这是一种不畏强势的抗争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群像和悲剧情结,传达出了先民们向死亡抗争的积极精神和无畏态度,一直激励着历代人民坚韧而不绝望地向自然威力发起了挑战。”【3】(p12)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夸父被认为是自不量力:“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诚然,夸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当时先民不可能了解更多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地理知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极其的弱小,也许是为了生存或者是某种祭神活动等使夸父有了这样的行为。所以不能将其理解为愚蠢或自不量力。夸父用尽全力地去突破自身限制的束缚,大步流星的奔向太阳。这时的夸父由于连续的奔波造成的疲倦以及遭受太阳的炙烤,“渴欲得饮”,不可避免的悲剧即将发生了。夸父将河渭的水都喝光了,继而“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不是死于放弃理想、停止追逐,而是死于饥渴,死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悲剧的结局往往是生命形式的变形“【4】(p22)那种奔腾的喜悦至此已化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但是最终依然困于缺水,缺乏自然外物的支撑,他失败的倒下了。来自于自然外物的束缚正是夸父失败的原因。

二、失败中的伟大

在探索自然规律与挑战个人能力极限的过程中,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犹豫。夸父输给了自然力量,但他的这种实践行为给读者带来的并不是挫败感,失落感,而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当夸父融入太阳的光环时,夸父的光辉形象已然竖立在读者心中了,给人以奔腾的喜悦和亢奋的激情。夸父的伟大在于他以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理想进行了追赶太阳的实践。当夸父不惧艰险、不以万里,以一种雄伟的气势、强健的力量追赶太阳并融入太阳的光晕中时,他的形象是如此耀眼炫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和敬畏的审美体验。夸父的行为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的探索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人类弱小的童年时期在面对自然威胁时不正是需要这种探索的心理需求吗?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因连续的追赶和奔跑以及来自太阳的炙烤,造成了体力的下降,急需饮水。夸父竟然一口喝干了河、渭之水,居然还没喝够,继而去北饮大泽。这是一种多么雄伟的肚量,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给人以震撼和敬畏。夸父最终“未至,道渴而死”,牺牲在了“渴欲得饮”的路上。夸父的这种为实现宏愿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勇于探索、不惧艰险的民族精神。“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抱定一种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出了一种凌厉无前的顽强意志和壮烈崇高的人格魅力,而这恰恰是华夏先民所推崇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的价值永远高于生命本身。”【6】(p213)

夸父不懈的坚持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因为触怒了天神,被罚到世间受苦。他的任务是每天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向山顶。然而,之后石头又会自动的滚落山底。所以,前功尽弃,第二天西西弗斯必须得重复前一天的工作。但是他不相信宿命的力量,每天都不懈的做着努力,重复着不可能成功又毫无意义的事情。西西弗斯也是一个失败者,与夸父相同,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失败。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他内心中不败的信念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受到惩罚,相反,他得到的是内在精神的充实。他的命运是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强大的毅力就是在告诉世人:天神的惩罚是要给他已永久的挫败感,但他自己却从中获得了力量。西西弗斯在与强大的自然力量进行对抗,基于自身力量的微薄,他的努力、他的激情同夸父一样都能够振奋人心。

另外,夸父伟大的地方还在于,他倒下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据清毕沅考证,邓林即为桃林。《汤子。列问》这样记载:“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里。”这里描写“邓林弥广数里”,可知桃林之大,夸父的手杖之大,夸父的形体之大。夸父的壮烈的死给人的感受不是忧伤的,他不是悲惨的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在世间,他的精神是不死的。精卫,另一位神话英雄,她也是死于自然力量的强大,死后的她化成了精卫鸟,日复一日的衔石填海,即使死去,她也不忘复仇,以另一种存在形式继续着与强大自然力量的抗争。夸父死后化为邓林,给他人的支持不也是在继续着对自然的抗争吗?这是一种奉献自身的精神,夸父的血肉之躯化为了一片桃林,为后人继续追寻梦想提供了休憩止渴的地方,这是一种无私的造福后人的精神和伟大品质。

康德认为:美不仅与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在精神也是美的条件之一。“精神是人身上生机勃勃的原则……人们常说,一段话,一部著作,社交中的一位太太等是美的但没有精神。”【7】(p147)他认为审美的表象能够激起情感的愉悦。夸父追日并融入太阳光圈的炫目之美确实给予人们美的审美体验。而夸父追求理想的不懈精神、勇往无前的精神,奉献精神更是他美的所在。一个人如果光是外在形象方面能给人以审美方面的感受,但没有内在精神的活力与伟大,那么这个形象是单调的没有精神的外在躯壳。夸父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产生在人类童年时期是极其伟大的是中华传统文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

结语

总之,夸父作为一个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勇于探索自然、英勇无畏、利用自身伟大的能量去追寻理想并付诸实践,追求光明,他光辉的、壮烈的形象、气吞山河的气势是崇高的、壮美的。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他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主体的死亡这是夸父形象的悲剧价值所在。夸父作为神话人物永久的为后人所传诵,他是古代神话中非常耀眼的一颗明星,更为可贵的是夸父虽然困于束缚,但依然能够勇往之前、不懈的追求理想,最终不忘奉献自身,造福后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诵与流传。

参考文献:

[1]韩格平.山海经译注[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张文杰.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精神[J].2003.

[4]岳欣莹.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因素[J].2009.

[5]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

关键词:水神;湘妃;波塞冬;文化差异

一、成为水神的途径不同

湘君、湘夫人、湘妃都是湘水神的不同别称,她们是以洞庭为中心的各条河流所共有的水神。湘君之名最早见于屈原《九歌》,湘君与湘夫人是作为湘水配偶神的面目出现的,但湘妃的最早传说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中的“帝之二女”神话。“帝之二女”神话最先可能系洞庭地区的土著神神话,她们所辖范围包含了洞庭湖周围的广大地区,既是山神,也是水神。但是由于历史的演进,洞庭湖地区水系众多,水神的地位日益凸显,山神的地位退居其次。后来由于屈原《九歌》对水神湘君、湘夫人爱情的反复歌咏,为舜、二妃传说的杂入提供了契机,舜、二妃作为古史传说人物,其事迹由此更让人信服。

中国上古称“神”本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纪念意义,“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二是凡名山大川均有专守,称为山川之主,也可称“神”。前者遴选死人为之,后者由生人世袭。舜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在《尚书》、《孟子》、刘向《列女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二妃溺死于湘水成为水神湘妃,其由来应属前者。再加上二妃贤良智慧,德纯行笃,在当时已成为道德楷模,将其升格为神更有纪念之意,这就是中国上古神话中舜二妃成为湘水神的由来。

希腊神话中没有专职的水神,因海岸线漫长,海神神话丰富,其中尤以海神波塞冬神话更为多姿多彩。在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是很强大的神明,他掌握着海洋和湖泊,力量仅次于宙斯。关于波塞冬在希腊神话中是怎样成为海神的,可以简单归纳如下:波塞冬是神王克洛诺斯的儿子。克洛诺斯为了确保自己不像预言中那样被自己儿子,就吞食了妻子瑞亚给他生的孩子。后来,在母亲瑞亚的帮助之下,同是克洛诺斯儿子的宙斯没有给父亲吞食。

宙斯长大后,在瑞亚、波塞冬及其他克洛诺斯的子女们的帮助下了父亲的统治。宙斯、波塞冬和哈得斯通过抓阄划分了统治世界的权力范围,其中宙斯得到了天空,波塞冬得到了海洋,哈得斯得到了地下的冥界。波塞冬成为海神后,住在海洋深处的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跟妻子安菲特里忒住在一起。

此外,湘妃成为水神还得益于其“帝女”的高贵血统。尽管女性的活动在父权社会中常常被限制在家庭内部,但是她的出身好坏以及她夫家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她人生的沉浮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山海经》中的“帝之二女”还是古籍中记载的“舜二妃”,都是帝女。而神话中大部分神格较高的女神都具有较为显贵的血统。女娲先是古帝王,后来是“三皇”之一;西王母不仅是人间帝王,也是天帝;观音娘娘是皇族血统;海神妈祖也被附会为贵族血统。后世女神的塑造仍然没有摆脱阶层影响,《搜神记》中的女神与女鬼、女妖相比,出身好,地位高。她们多能诗善赋,文辞可观,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反映着下界高阶层女性的特点,常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不光看重女子的道德操守,她们高贵的出身也是不容忽略的。

而希腊神话中波塞冬用抓阄的方式获得海上和湖泊统治权,可以看出希腊人对命运的推崇。敬神信命、注重今生是古希腊人生活的中心。命运的安排是这样的灵验而不可战胜:宙斯了自己的父亲克洛诺斯成为神王,部落的起源、英雄的降生与遭遇都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正是因为古希腊民族对这无所不在、不可抗拒的“命运”的认可和敬畏,才使他们养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命运”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希腊人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对于宇宙规律的初步理解,闪耀着古希腊人智慧的曙光。因为在“命运”面前,凡人几乎取得了与神灵平等的地位,“命运”可以决定凡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神灵的胜利和失败,神人同受“命运”支配,这就意味着神在人面前失去了他们的优越地位,变得与人同样不完美。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赞美其实就是对人的赞美,对神的贬低则暗含着人的地位的提升。所以“命运”是古希腊人自我意识萌发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二、水神的外貌和个性塑造不同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大多为怪神,如河神“冰夷”,水神“天吴”,海神“禹京”和“禹”,沙漠神“长乘”等,都是人面兽身,人面鸟尾或人头蛇躯。西海之神崦兹和北海神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②,东海神禺虢“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③,南海神不廷胡余“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④。

《山海经》中对湘水神的外貌似乎没有提及,只是粗略地写到:“帝之二女居之……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那么“帝之二女”到底是人的形象还是半兽半人呢,我们可以把《山海经中山经》中另一处比较类似的描写拿来进行对比分析:“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同样作为水神,后者明确提到了水神计蒙“人身龙首”,而前者只提及“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帝之二女”的外貌特征,但我们根据这两处极其相似的描写可以推知,帝之二女”应该是像计蒙一样半兽半人的“状如人”的神仙。

舜二妃是湘妃神话的历史化,纵观记载舜与二妃故事的所有典籍,宋以前的古书就有近70种之多,经、史、子、集各类书籍都有,有的书籍的性质还难以确定,记载这个故事最古老的经典是《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文献系统。这六大文献系统中的舜二妃故事中没有一处提到二妃的外貌特征,而偏重于二妃的品德与智慧是各书的共同特征。

和中国水神共体或忽略外貌不同的是,希腊神话偏重对水神的外貌描写。波塞冬是一位卷发浓须、头顶金冠、手执三叉钢戟的中年男子,健壮魁梧,外貌英武。这是因为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的,他们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所以古希腊神话诸神大多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有个性的容貌。男性诸神无不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匀称健美;女性神灵则个个体态婀娜,光彩照人。如宙斯、波塞冬均为有王者威严的美须男子,阿波罗则为一翩翩美少年,赫拉为雍容华贵之美妇,阿尔忒弥斯为冷艳的猎装少女,阿佛洛狄特则集中了所有女性美的极致,丰满而性感,连绝世美女海伦见到阿佛洛狄特时,都对她的美感到惊诧不已。

中国与希腊水神在外貌塑造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会出现“半人半兽”的形象,一是源于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上古长江流域以蛇为图腾,所以该地区普遍崇拜“人面蛇身”的神;二是受万物有灵原始思维的影响,即认为动物与人一样,人可以变为兽,兽也可以变为人。这种半为人半为兽的形象,加重了神的神秘色彩,拉远了神与人的距离,神凌驾于人之上,比人更加威严。人在神面前显得渺小而卑微,人要对神顶礼膜拜。

而希腊文化崇拜人自身的体格美、人格美。这是因为希腊人民生活在地中海边,舒适的自然环境让他们感觉到人类力量的伟大,自信心不断增强,所以产生了对自身的崇拜。他们特别重视体育,因为体育能塑造体格的健美,他们把神的外形塑造成最健美的,实际上表现了他们崇尚自我,热情赞颂自我的精神。

中国神话中湘水神的性格,除了文献中记载的舜二妃母仪天下温婉的一面之外,也有着暴戾的一面,有时可以阻断交通,甚至危及渡江者和船只的安全。唐韩愈在其《黄陵庙碑》中就有“今之渡湖江者,莫敢不进礼(黄陵)庙下”的记载,可见湘水神的威力不可小觑。《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也有记载。据说当时秦始皇在君山东麓的“封山印”传下四颗,1968年被毁半数,现仅存两颗,其印长1.2米,宽0.8米,笔力苍劲,数千年字迹不减,印文为“永封”、“封山”。

希腊神话对海神波塞冬性情的描写,也有平和的一面,如他心情愉悦时,海洋平静,为航海者吹顺风,如有海难,只要他赶到,就会让恶浪狂风瞬间停止。但总体上波塞冬给人的感觉是强权的暴戾的。当他挥动三叉戟的时候,海上立刻掀起高山一样的滔天巨浪并且刮起强烈的风暴,怒吼的巨浪冲击着沿岸的峭壁,使大地震动。波塞冬野心勃勃,非常好战,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权力。他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但阴谋没有得逞;他与雅典娜争夺雅典城失败,便掀起万丈巨浪,淹没了特里亚西安平原;他报复奥德修斯,就是因为奥德修斯设计刺瞎了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神波吕菲马斯,他搅动大海,掀起滔天巨浪,使奥德修斯所乘之船惨遭覆没。

中国水神湘妃和希腊海神波塞冬性情的塑造是基于各自的客体――江湖之水与海洋之水的。河神与海洋神形象是河流与海洋的反映。相对而言,海洋比河流更为凶险,所以希腊先民在这种经验积累的“集体无意识”基础上,不自觉地塑造了海神波塞冬狂怒暴戾好战的性格。而洞庭湖畔的中国居民则在感受江河之水恩泽与灾祸并重的经验下,塑造了湘妃时而温婉时而暴戾的性格。

三、演变过程不同

中国水神湘妃神话随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究其原因,是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系统的加工和保存,神话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湘妃神话本只是《山海经》中洞庭土著水神,在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还只是土著水神,只不过由二女神变成了夫妻配偶神。但屈原对湘君湘夫人的歌咏,给后人将舜二妃故事与湘夫人联系起来提供了契机。再加上中国儒家文化“不语怪力乱神”,半人半兽的神很难被纳入正统的历史源流中,《山海经》中半人半兽的“帝之二女”自然也要发生改变,逐渐向人神转变。

统治阶级用封建伦理道德改造神话中的女神,湘妃神话已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对女性进行道德说教的精神工具。其实当初二妃作为帝女下嫁给舜,直接给丈夫带来了荣耀和财富,更带来了事业成功的机遇,后来二妃又以自己的聪明仁孝为舜排除诸多危难。正是因为有了二妃为舜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才让她们在史书上有了一席之地,成为母仪的范本,成为《列女传》中的首篇,供后世女性瞻仰。她们殉情而死的壮举,更是统治阶级对后世女性进行道德说教的最好教材,这也是湘妃神话被历代统治者追捧而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湘妃神话发展到明清时期,与洞庭湖畔的孟姜女传说相结合,形成了颇具湖湘特色的南派孟姜女故事,其中孟姜女故事中的望夫、绣竹情节明显是湘妃神话的翻版。明朝澧州嘉山修建了孟姜女“贞烈祠”,对女性的道德说教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傩戏《孟姜女》开头孟姜女去庙堂烧香许愿:

姜女烧香无别事,

保佑孟姜早招郎。

三岁的孩童遇到我,

罗裙兜回结成双。

有人说我丈夫小,

甘罗十二为丞相。

八十岁的公公遇到我,

拐杖之下结成亲。

有人说我的丈夫老,

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⑦

孟姜女后来在池塘洗澡被范喜良看见,她这样唱道:

世上只有藤缠树,

奴家倒做了树缠藤。

小来脱衣见双亲,

长大宽衣见夫君。

奴家洗澡你看见,

范郎哥做事好狠心。

哥哥你不为我成婚配,

只有投塘一死表真情。⑧

从以上唱词可知,明朝时澧州《孟姜女》人物塑造已接近人性扭曲,但这却正是封建统治者对女性的道德需求,孟姜女的贞烈得到统治阶级的赞许而被广为祭祀宣传。

可见,湘妃神话之所以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诠释,正是中国男权文化心理对女性的长期压制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把湘妃不合规范的神迹尽量掩埋并忘却,而把符合道德规范的神迹强加在了她们身上。

希腊神话也经过了历史化的过程。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曾把神话当成希腊远古时候的历史,但是这些对希腊神话本身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希腊神话的记载主要是保存在文学作品中,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荷马史诗》和《神谱》等,正是文学家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对波塞冬的描写,情节跌宕起伏,如写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对雅典城的保护权,写他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写他的众多情人等。波塞冬神话还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来描绘波塞冬的愤怒,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希腊人虽然已经开始认识海,并且看到了海的能量,再加上航运并不是很发达,他们出海经常遭遇灾祸,所以就有了海神波塞冬发怒的猜想。波塞冬的神话应与人们期望除灾赐福,畏惧自然灾害有关。

波塞冬神话中的某些故事经常出现在希腊美术、雕塑作品、剧作甚至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在后人的非文学的处理之下,逐渐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失去了其本身独有的魅力,成为统治阶级进行道德说教的工具。湘妃作为多情、忠于情而殉情的水神,具有了浪漫的悲剧色彩,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悲情意象。湘妃神话的流传,使得洞庭湖及湘江那烟水深处,始终萦绕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和神秘色彩。而这种淡淡的哀愁和神秘色彩,正是文人所喜爱的、为之敏感和心动的浪漫情怀,它可称得上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决定于这个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材料,无论这种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⑨。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和希腊海神波塞冬神话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观念。同样作为水神神话,由于中国较早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⑩,形成了大一统的儒家传统,使得中国神话为适应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需要逐步被改造,所以湘妃神话有着伦理性、说教性和社会性的烙印。而波塞冬神话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古希腊人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神话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11}。对这两种影响深远的神话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东西方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原因和理解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注释:

①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②③④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270、284页。

⑤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⑥姜跃滨:《中国妻妾》,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⑦⑧系笔者在澧州(今湖南津市)采风时所得,最初采录者为王泸,他据津市民间花鼓戏(傩戏)班主周安全口述的录音整理成手抄本傩戏《孟姜女》。

⑨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⑩参见陆道平、张铭《行政强控制模式之认识根源批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

月神,是中国民间最有影响的神仙之一。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普遍现象,这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载有此事。月亮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嫦娥、蟾蜍和玉兔。到唐时,又多了伐桂的吴刚。月色皎洁和白兔相类;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的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象。

中华民族“嫦娥奔月”这一古老瑰丽的幻想,蕴含了后世科学创造的因素。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丹在他访问中国时发表演讲,说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现在,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来命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向往,“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梦想。

此外,世界各国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民间神话故事。

“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她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传说中,一位砍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了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我国古代有个夸父族,居住在名叫“成都载天”的山上,他们都是巨人,有的还在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这些巨人中有一个──我们姑且也称他做夸父吧——也许他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于是他想和太阳竞走。他这样做了。我们可以想像,夸父他一定是在早晨太阳一出来,就从东方开始追赶。在其他较晚些的记载中,就告诉我们,在台州(浙江)的复釜山上夸父留下了他那巨大的脚印,在辰州(湖南)他做了一顿饭吃——据说辰州东面的三座山,就是当初夸父做饭时支鼎用的三块石头。夸父到了泾州(甘肃),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鞋子一一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做振履堆了。山海经也还告诉我们,夸父到底追到了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禺谷(虞渊),而在他到达虞渊的时候,他觉得口渴了,于是到黄河、渭河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喝,又到北方的大泽中去喝,但还没走到,他就渴死了。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

十分明显,这是一个充满着幻想的古代故事──更正确些说,它乃是一个古代的神话。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自然不应该用今天的现实、今天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来衡量它,同样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和古代的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它是神话,是古代人的幻想,因此我们也还不能在它的每一个细节上来兜圈子,而应当就它的主要情节来体会它的精神,认识它的意义。那么,这个讲述古代巨人和太阳竞走的故事,表现了些什么呢?对今天的我们它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古代人──特别是原始社会的人,他们的生活条件是非常差的。那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人们只能用石头或木棒等来制造工具——稍后才有了金属──他们必须和大自然搏斗。在当时,人们如果打不败野兽,他们就不能生存;如果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然力(如自然中的火),征服或躲过自然的威胁与灾害(如水、旱、风暴等),他们也不能生存。但是,我们的祖先终于生存下来了,他们依靠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依靠了自己所制造的工具和勤奋的劳动,终于创造了文化,使自己获得了进步。可见我们的祖先,在那样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尽管对大自然不够了解,也不无恐惧,但他们并未被自然给压倒。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和自然斗争,而且也相信自己的斗争能够胜利,希望自然的力量能够无比的强大,于是他们就创造了那些有意义的神话,把这种征服自然的意愿在充满想像的故事中表现出来。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在想像里并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夸父故事也就是许多这种古代神话中的一个。

这个故事在极度夸张之下,表现了古代人不在自然面前低头的伟大气魄。在今天,谁也知道太阳是恒星,单凭人的肢体所有的力量是不能赶上太阳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那样去做。但在古代人看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他们想像着太阳也和人一样,每天驾着车子,从东方的扶桑奔向西方的虞渊。而当太阳对他们不利或威胁着他们的时候,古代人也就幻想有一种英雄人物出来,替人们把太阳射下来,或者把太阳捉住用大山压起来。因此,在古代人那里产生与太阳争胜的念头是并不奇怪的。十分明显,在这个故事里,古代人并没有把太阳当成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认为只能在它的面前屈服、拜倒,相反,夸父逐日的行动本身,却显示了古代人相信自己的力量无比巨大。当然,“逐日”这个行动是幻想,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幻想是为古代的现实生活所推动,它体现了古代人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我们也就不能说夸父这种宏伟的志向是脱离实际的,相反,它却是在古代人的实际生活中,基于古代人对大自然那种非科学的认识而产生的。

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夸父并不是古代人凭空玄想出来的人物。他是古代人把自己的身体、力量夸张而成的巨人,他不同于后世那种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仙,他追赶太阳也并不是什么“脚踏祥云”。他是在地上以巨大的步伐在跑,他要吃饭,也要喝水,并且有着巨大的饮量。正因为这样,他才在胜利地达到终点之后,因饮水不足渴死,而这也就表现了夸父不得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这里,我们不禁为这个巨大而质朴的人物惋惜!

那么,这个故事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也和我们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一样,是不应该从故事任何一个细节来随意引申的,我们应当从故

事总的倾向来认识它的意义。诚如有的读者所说,我们今天是在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的理想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是可以按照规划来实现的东西。这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在为社会主义的奋斗中,在我们科学的领域里,不是也天天在那里和大自然搏斗吗?我们不是正在那里进行澄清黄河、利用长江的水力发电的工作吗?同样,苏联的科学家不是也正在探寻月球、水星的秘密吗?当然,我们这一切都是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工作,和夸父式的对自然争胜不同。但如果不是把幻想的故事还原为现实生活,斤斤计较“逐日”这事之不可能,不是把夸父故事的意义简单地理解为要我们也像夸父那样去逐日,而是透过夸父那种行动,认识到古代人不在自然力面前低头,幻想自己的力量无比巨大,这难道对我们没有意义吗?古代人的这种愿望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吗?其次,这个古代人民的神话故事,它所具有的那种想像、夸张,以及夸父这个单纯而坚强的人物形象等,也都是很富于吸引力的,它给我们以艺术的享乐。

在这里我愿意谈一下“中国青年”第九期向锦江同志改写的“夸父逐日”。向同志把夸父“不甘心过平庸生活”,不甘心喝那“浑浊的河水”而去找寻大海作为故事的中心,他也讲了夸父与日竞走,并且标题也是“夸父追日”,但“逐日”在他那里是当作夸父寻求大海途中的插曲。在夸父渴死之后,向同志写道:“是的,即使是渴死的罢,他也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倒下的,总比留在原地的那些喝着浑浊的河水就心满意足的同伴强得多,而在他死的时候,他一定也没有放弃看到大海,追上太阳的梦想。”

十分明显,向同志并没有完全按照山海经里关于夸父的记载来写,而是把其中的“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予以发展,并且给予了新的解释,即借这情节(改动了的情节)来强调夸父不甘心过平庸生活,要前进寻求更好的生活,强调人们应当有理想。当然,这个意图本身是有意义的(应该附带指出,向同志所用“平庸生活”一词是不太妥当的),但是它和古代人民所创造的“夸父逐日”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就是在向同志的故事里,夸父的这个心愿和他“逐日”的行动也没有关系,因此,向同志也就不能不过多地用自己的话来宣述这个思想。正是由于向同志没有阐发故事主要情节——“逐日”的意义,而用它来宣传与它不大相干的思想,所以才引起一部分读者的不满。但有的读者把夸父称作“傻瓜”,也是不对的。如前所述,夸父并不是“傻瓜”,而是幻想自己力量无比强大的古代人的形象。他结果虽然渴死了,但不愧是个悲剧的英雄。

【关键词】奥德修斯鲧禹治水抗争精神悲剧命运

古希腊神话主要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组成。

研究古希腊神话可发现其中的“神”,具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其外部表现更趋于我们印象中的“神”,即力大无穷,智慧超群,具有显著优越感等等,但精神上更像是普通的“人”,也会有妒忌,自大,多疑等等人性弱点。这些也明显影响了神话传说中,对英雄的塑造。

在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都是人与神结合的产物,同样兼具希腊神的特点和一般人的特点,追求自由、有勇气、力大无穷、不肯屈服、积极抗争,但由于其人性,导致其具有不可避免的人的悲剧命运。

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其中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就有奥德修斯。

奥德修斯是伊大卡岛的国王,古希腊著名英雄,智勇双全,为《伊利亚特》中的主角之一,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在特洛伊战争开战前,他的儿子忒勒玛科斯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因此他不愿意加入希腊联军,阿伽门农来找他时装疯,在地里倒着犁地。然而阿伽门农把忒勒玛科斯放在犁下,为免伤害儿子,奥德修斯只得停下,加入战争。

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有勇有谋,计谋良多且很是受用,受到高傲的战神雅典娜的宠爱,其中最出彩的木马计,甚至成为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木马计最终毁灭了特洛伊城,结束了十年之久的战争。然而奧德修斯得罪了海神波塞冬,远离家乡在海上漂流了十年,经历各种苦难,期间独留妻儿守在家中,妻子年轻貌美且家中财产丰厚,多人觊觎,甚至赖在他家中不走,可是妻子仍忠心与他,奥德修斯只身一人回到了家中,看到家中状况,不动声色,瞒骗妻子,却暗中在雅典娜女神和儿子的帮助下,杀死了所有的在他离开时赖在他家不走,向他妻子求婚以霸占他家财产的求婚人。虽然重新当上了国王,有美满的家,但奥德修斯年老时仍重新出海去探索,从此不知所踪。

奥德修斯是典型的悲剧英雄形象,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他敢于抗争却又不直接抗争,他以智谋为武器,甚至是欺骗、阴谋也要达到目的,手段残忍,这些都是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神共有的弱点,这些弱点就是他悲剧的根源,年老重新出海探索,一方面是反思自己的人生状态,这是早期人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是希腊热衷于探索海洋世界的本性,他们无法安定与平静美满的生活,需要寻求更多的未知世界,正是这些导致了英雄的悲剧命运。

中国古时的神话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其中英雄神话多反映先民自我意识的新觉醒,朦胧意识到自身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英雄形象多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都是具有超长的能力,拯救人类的生存环境抗击自然灾害或者探求宇宙认识自身等。

上古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主要包括治水和抗旱两方面内容,其中治水又可以分为平洪和制溺,而抗旱主要表现为求雨、制日、捉日等,上古我国处于原始农耕和畜牧时期,水旱灾害是威胁农业、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威胁,但在治水过程中,人民对洪水泛滥的原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治水的经验不足,方法落后,因而屡遭失败。为了激励人民继续与自然做斗争,保护生存家园,而塑造了虚拟的英雄形象或者虚拟的故事情节,以表达自己对自然征服的强烈欲望和无畏的精神。在治水神话中,又以“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最为典型,传世至今,影响深远。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即黄帝曾降大洪于天地之间,万物淹没于一片之中,黄帝后代鲧曾恳求黄帝收回洪水,让下界百姓恢复正常生活,但遭拒。救民心切的鲧只得去偷取黄帝密藏之神土“息壤”——一种能无限生长的土地,以堙塞决堤之洪。人民之痛稍解,却被黄帝知晓,黄帝勃然大怒,命火神祝融前往惩办逆己之意的鲧,将鲧杀于羽山之郊。鲧一心为民治水,却不想遭到天帝的惩罚,满腔愤怒和冤屈化为一种倔强不屈的精神支持着鲧,使他在被杀于羽山之后,躺于羽山三年不肯瞑目。黄帝怒于鲧不听从圣意,于是又命祝融用兵器剖开鲧的腹部,开腹只是,鲧腹中竟跳出一个人,即后世名传千古的“禹”。黄帝感召于鲧之执着,命禹继承父业,到下界治水,以安定四方,即《山海经海内经》中所记载的,“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治洪水,遇到一系列困难,开始是与水神共工的对抗;后又要不断同各种怪物相斗争,如大禹杀相柳、擒无支祁等;还有对家庭的责任所在,通过反映大禹战胜一切困难,放下家庭,一心贡献于人民,最后终战胜自然取得胜利,从正面侧面多角度体现其伟大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与水神共工的对抗。《淮南子本经训》中有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涯通流,四流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禹治水,共工奉黄帝之意大兴洪水惩戒百姓,一兴一治自然形成对抗,禹为击败共工,治住洪水,在会稽山会集群神,率领他们打败并驱逐了共工,抑制住下界的洪水后,便开始着手排除洪水,他采取了新的治水方法——疏导为主,堙塞为辅。《拾遗记》和《淮南子地形训》分别有记载:“禹尽力沟洫,导以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大力开掘沟渠,疏导渍水,得到黄龙的帮助,它曳尾于前,成为江河,洪水注入,又令玄龟负着天帝赐予的息壤,平垫洼地,掘昆仑虚以填埋入人居住之地。通力治水,终不负众望,治水有成。

“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对自然的征服,对命运的反抗,同时还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无私无畏,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刻苦耐劳,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人类力所不及的任务,借由英雄完成,但英雄人物身上汇聚了远古人民所有优良品德,摒弃了人性的一切弱点。这也是上古中国神话中塑造英雄传说的普遍模式,英雄就是力与美的化身,具有无穷的气力,同时具有完美的品德和高超的智慧,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选择时,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放弃个人的所有享乐,上古英雄神话的结局多是完满的,少有悲剧。

对比上古中国神话传说和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北京通信段姚星烁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关键词:先秦文学浪漫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思想内容

浪漫主义文学是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借助于离奇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词藻和非凡的形象,反映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理想。先秦浪漫主义文学有古代神话、庄子散文中的一部分作品和屈原的楚辞构成。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申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社会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尚且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因此显得力量单薄甚至无能,就把自然、社会变化的动力加以幻想并把它们形象化和人格化,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这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如:《逍遥游》和《秋水》显然具有这一特点。庄子的散文在内容上对古代神话故事又有明显的继承特点。到了战国时期又产生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他的《楚辞》,《楚辞》所表现出来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的民族精神呢?概括地说来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改造自然和社会不屈不挠的斗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为民思想,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品质。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话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社会自然的总体看法,也体现了一种思想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开天辟地》和《化生万物》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化生万物》:

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

这两篇神话显然是推原了自然和社会及人类的起源。传统的观点人们都习惯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衡量一种理论和一种精神现象,要么说它是唯物的,要么说它是唯心的,当然人们都习惯用唯物主义去解释事物,而把唯心主义当作公敌来对待。这两种做法都有明显的缺陷,如果用这两种理论的任何一种评价中国神话故事,都会失于偏颇和简陋。《开天辟地》展示给我们的思想是物质和精神同时存在,同样伟大,无先后之分;《化生万物》是社会和自然的运动结果。用《老子》对上述神话故事做解释,方显恰当。

《老子》第一章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的“道”应该解释为终极真理或大道,他普遍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是自始至终起着作用之道,既包含物质,又包含精神;这里的“名可名”,前一个名是事物的状态和命名,是“道”的表现。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就是由“道”中而来,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就像《开天辟地》所展示给我们的思想――物质和精神同时产生,同样伟大,人类智慧的极限难以从中把头绪理得很清楚,所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但是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对“道”的理解惊人的相似,这都是从《易经》传承下来的,《易传》称“一阴一阳谓之道”。孔子认为“吾道一以贯之”,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老子说“道生一”,韩非子说“道无双,故曰一”。那么《易经》道唯一的思想又是从大禹治水传承下来的,大禹治水的思想又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承下来的。这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文学,庄子散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逍遥游》,《逍遥游》中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什么是“逍遥游”?庄子认为无凭无借,任心所向、任心所之的逍遥便是“逍遥游”。

既然“道生一”,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道”,它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那么人类社会要追求的就是达“道”,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方面在此不做累述。

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再表现出“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尤其在国难当头之时,“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一精神品质我们可以寻根到先秦文学的神话故事和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离骚》。这些作品有《女娲补天》、《神农鞭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瑶姬助禹治水》以及《离骚》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鲧禹治水》、《神农鞭药》和屈原及其《离骚》。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为天下苍生谋利益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磨难它的品质是伟大的!

再看《神农鞭药》: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源,亦名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辩百药,中有千年龙脑。

神农氏又称炎黄神农,神农氏为民治病,尝遍百草,几乎没有哪一天不中毒,全靠预先带在身上的茶来解毒。最后尝到断肠草,由于毒性太猛,来不及取茶解救,刚入咽喉,肠已寸断,终于为人民牺牲了生命。四川也有类似的传说,只是没有茶解毒的情节。不管怎样,都是见神农为拯救民命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那是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的。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遭到奸臣的陷害被流放到湘沅之间,仍然不改忧国忧民之志,楚国灭亡之时,屈原投江而死,以身殉国。他的《离骚》是千古绝唱,在《离骚》中先叙述了自己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又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志,他把楚王比作美人,是自己追求的对象。但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志遭到了奸臣的陷害,他本人也被昏庸的楚王流放,自己的理想不能够实现,他却仍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精神和他的《离骚》,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为捍卫祖国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三、勇敢勤劳、不畏是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之一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有许许多多,这些优秀品质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下去。中华民族曾经历经磨难,遭受外强的入侵,但是中华民族总能在危难之中从新站立起来,这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世界上公认的有四大文明古国,有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都发生了文明的断裂,唯独中国没有发生文明断裂,五千年的文明早已使中国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我国目前经济上还算不上最强大,但是中华民族至少是精神上的参天大树。中华民族的勇敢勤劳、不畏的精神仍然可以寻根到先秦浪漫主义文学中。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表现了以上伟大的精神,

先看《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勇敢的伟大精神。另外《愚公移山》更是老幼皆知的故事,其中的愚公不屈服于操蛇之神的敢于挖山,要子子孙孙挖下去,直到把山铲平为止,这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勤劳勇敢的坚强意志。

先秦浪漫主义文学内容是丰富的,有的反映部落之间的斗争,如《炎黄之争》、《蚩尤伐黄帝》、《共工触山》;有的反映世界百态,如《穿胸国》、《丈夫国》等;有的反映伟大的爱情,如《牛郎织女》等,在此不做累述。

人们常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中华民族从悠远的五千年走来,中国古代神话、庄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塑造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有过恩主编1983年6月版

2、《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于非主编1986年版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1979年版

THE END
1.诗词解读“装神弄鬼”指那个生肖每日头条- 在十二生肖中“装神弄鬼”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虚张声势、欺骗人的行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这个成语最有可能与鼠(子)相对应鼠在十二生肖中代表智慧和狡黠有时人们会用其来比喻那些善于伪装、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来实现目的的人。 - 鼠性机敏善钻营常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故而有“装神弄鬼”之说暗指那些通过http://nthrmc.cn/post/8565.html
2.猪为什么被评为家畜之王?配合的真好,,默契 新媒体 熊孩子会拆家,不输二哈 新媒体 难道这是传说中的摸头杀? 新媒体 灰姑娘为了追小偷,把高跟鞋砸在总裁的豪车上,太霸气了 新媒体 蝼蚁尚且还有一丝怜悯之心,何况万物皆有灵性! 新媒体 动作很慢,但是我想知道是什么感觉 新媒体 这么热的天气非常适合这首曲子 新媒体 https://m.163.com/v/video/VJJ7C7VPP.html
3.中国畜牧协会领导来精气神调研吉林省猪只养殖情况2018年8月20日,中国畜牧协会宫桂芬秘书长携协会人员一行5人来访我司,调研吉林省猪只养殖情况,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远征接待了来访嘉宾。多年来,公司的特色黑猪养殖技术以及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繁育体系得到了中国畜牧协会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列为此次调研企业之一。 在调研现场,张总针对公司的情况、发展历史以及育种技术等做了https://www.ejqs.com/news/166.html
4.《希腊神话》赫尔墨斯形象分析肌肉之神赫尔墨斯畜牧业之神 第二他是畜牧业之神,由于在《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出身的时候,熊孩子就把阿波罗的牧群给顺走,也落下个畜牧之神。在纵观希腊生产实际中,畜牧业实际上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畜牧业所产出的产品,如牛羊肉、毛皮、角等,除了一部分自用外,其余都是不错的出口品。因此,畜牧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https://blog.csdn.net/m0_37149062/article/details/105389499
5.黄永林中国神话“元叙事”的“元背景”与中华文化“元基因”纵观中国历史,可谓旱灾就是死亡之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在原始社会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旱灾造成的人间灾难之重是不难想象的。 (二)元背景:恶劣的水灾和旱灾环境 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摇篮。从土壤条件而言,黄河流域有其优越性,但从气候条件来看,由于变化性太大,以致http://www.cels.org.cn/web/news-1415.htm
6.我国伊斯兰民族神话之比较此类神祗体系在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以哈萨克族为例,在它的神祗体系下,迦萨甘是创世之神,至高无上;腾格里是天神,主宰着世界万物;在这之下有诸多掌管多部门的神灵,如保护妇女的乌弥女神,主管雷电的阿加哈依神,摄取亡魂的阿尔达西神,给人们带来幸运的克德尔神,行动神速的http://www.duost.com/20090423/21287.html
7.中国畜牧业协会:牛肉过度进口已对我国肉牛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记者就进口牛肉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 问:我国牛肉进口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近些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肉的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国内外牛肉价差距大,刺激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2013年牛肉进口量还不到30万吨,2023年已达到274万吨,增加了8倍多,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4%,牛肉已经成为http://m.uiqbvdj.cn/FPF/detail/wqMuGqI.html
8.秘密的畜牧之谜中国养殖信息网背后的真相秘密的畜牧之谜:中国养殖信息网背后的真相 在一片蔚蓝天空下,一座现代化的大厦矗立着,外表庄严而神秘。这个大厦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中国养殖信息网。它像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在这里有无数的人们忙碌着,他们是畜牧业的守护者和发展者。 【数字时代的畜牧变革】 https://www.msv8oom8y.cn/ke-yan-xiang-mu/490886.html
9.赢得未来?.?:中国畜牧业协会:牛肉过度记者就进口牛肉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 问:我国牛肉进口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近些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肉的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国内外牛肉价差距大,刺激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2013年牛肉进口量还不到30万吨,2023年已达到274万吨,增加了8倍多,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4%,牛肉已经成为http://m.76yf.cn/2025/01/058787324854.html
10.实力见证官网在线:中国畜牧业协会:牛肉过度进口已对我国记者就进口牛肉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 问:我国牛肉进口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近些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肉的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国内外牛肉价差距大,刺激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2013年牛肉进口量还不到30万吨,2023年已达到274万吨,增加了8倍多,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4%,牛肉已经成为http://m.tgewcia.cn/CMJ/detail/hhmYygSBDmo.html
11.此生必驾的神级天路!中国国道之王的视觉盛宴从这里开始此生必驾的神级天路!中国国道之王的视觉盛宴从这里开始 -这 是自驾地理的第 235 篇原创路书- G219第四段,与喜马拉雅山脉“并肩而行”。 G219,全长10065公里,为中国最长国道、世界最艰险公路之一,同时也是一条重要、让老司机倍感兴趣的边境公路。 征服G219,已成为新老司机们自驾历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https://www.yoojia.com/article/10361898125458780021.html
12.赛事全面在线在线:中国畜牧业协会:牛肉过度进口已对我国记者就进口牛肉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 问:我国牛肉进口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近些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肉的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国内外牛肉价差距大,刺激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2013年牛肉进口量还不到30万吨,2023年已达到274万吨,增加了8倍多,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4%,牛肉已经成为http://m.nufch.cn/NGV/detail/qWDdjGGjrkd.html
13.首充豪礼?.?:中国畜牧业协会:牛肉过度记者就进口牛肉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 问:我国牛肉进口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近些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肉的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国内外牛肉价差距大,刺激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2013年牛肉进口量还不到30万吨,2023年已达到274万吨,增加了8倍多,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4%,牛肉已经成为http://m.ezhbs.cn/ZGL/detail/vkV.html
14.中国民俗学四川诗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与“风俗” (一)民间 民众中间,对应官方而言。主要组成部分为中、下层民众。 (二)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http://lm.cdjcc.edu.cn/zgms/contents/2579.html
15.中国古代五大奇观之鬼神奇境至于说到鬼,鬼是低级的神。逍遥自在、不入鬼录的特殊之鬼,人们就把他们称作“鬼仙”。总之,神、仙、鬼都是人们虚构的冥冥中的存在,而被赋予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撰写本书时,将神与仙等同对待。 道教诸神是中国本土的神,佛教诸神是外来的神。当然,据印度佛教教义,佛是人而不是神,但https://www.mafengwo.cn/g/i/738988.html
16.《太古神谈》禹王宝鼎镇九州·山海归神十八经翻开姒禹的功劳簿,大概有如下功绩:终结洪水时代、水火之神隐世退位、划分九州、测定天下地理与绘制《https://game.ali213.net/thread-51285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