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谓的“智力低下”归咎于生物起源,多次将其他人描述为“生物性低劣”,而这明显是种族主义的标志。
爱因斯坦不仅是有史以来最为知名的物理学家之一,同时还是民权运动的倡导者,曾高呼种族隔离是“白种人的弊病”。然而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他的旅行日记中,外界发现爱因斯坦曾经对中国等多个国家的人民发表过种族歧视言论。这位人道主义楷模的光辉形象似乎正面临巨大的危机。
此外,爱因斯坦还注意到了百年前中国人的“繁衍能力”,他的感想是:“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仅是想到这一点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在其他章节里,爱因斯坦对当时中国人的评价是:“即使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能意识到痛苦。这是一个牧群般的奇特民族……相较于人类,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机器人。”
此外,爱因斯坦还感叹道:“我觉得这里的男女没什么差别。我不知道中国女性有何种致命的吸引力,让这里的男人难以控制自己,繁衍出这么多后代。”
而爱因斯坦对日本女性的观察则要浅显得多:“(她们)有着黑色的眼睛、黑色的头发、头比较大、总是急匆匆的。”
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爱因斯坦对街头乞丐表示同情,但他也把这些人视作“生活在污秽和恶臭中”的劣等人。到达地中海时,爱因斯坦又将黎凡特地区的人描述成“爱尖叫和打手势的人”。在爱因斯坦眼里,这些黎凡特商人如同强盗一般,也是脏兮兮的,不过从外表来看倒是“帅气又美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的编辑和翻译是罗森克兰茨(Ze'evRosenkranz),他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爱因斯坦论文项目的高级编辑和助理主任。罗森克兰茨认为,书中许多言论会让读者感到不适,特别是爱因斯坦对于中国人的说辞。这些言论与他“伟大的人道主义代表”这一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罗森克兰茨说,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谓的“智力低下”归咎于生物起源,多次将其他人描述为“生物性低劣”,这明显是种族主义的标志。同时,爱因斯坦认为中国人可能“取代所有其他种族”的言论,证明他将“外族”视为威胁,而这也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之一。
此外,罗森克兰茨认为,爱因斯坦对中国女性吸引力的描述,可能是让全球当代读者感到最为冒犯的内容,在仇外言论之外又添加了厌女成分。
在完成这趟亚洲之旅十年后,受到政治迫害的犹太人爱因斯坦在1932年离开德国,移民美国。接下来的二十余年里,爱因斯坦十分关心非裔美国人的境遇,积极投身于民权运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句话常常被用来证明爱因斯坦是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森克兰茨在接受《卫报》采访时也提到,联合国难民署曾在活动中使用爱因斯坦的形象,并配以标语“难民为其新国度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一大堆行李。爱因斯坦也曾是一名难民”。正因如此,他的旅行日记所揭露的一面才格外令人震惊。
或许正因如此,全面地研究爱因斯坦才显得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仇外情绪正在世界多地盛行,”罗森克兰茨强调,“即便是爱因斯坦,有时都难以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