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学人才网-实施人才强国(强校)战略,网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成立于2017年9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平台性、应用性、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解决西部地区特色绿洲农业重大科技问题,服务西部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推进落实“举院援疆”战略,在西部中心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援疆指挥部”牌子。西部中心锚定新疆农业强区建设整体目标,聚焦水资源、生物安全、设施农业、绿色生产等4类科技问题,围绕新疆粮油、棉花、林果、畜牧业4大产业集群强化科技支撑,建有农业生物育种、高品质棉花生产、戈壁生态农业、林果提质增效、作物生物安全、畜禽健康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16支创新团队,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新疆乃至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
现因业务发展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收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2.热爱农业科研事业,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和课题组织能力;
3.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年限一般不能超过3年;
4.具有全脱产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条件;
5.在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CPCI-S、SSCI或CSSCI收录学术论文1篇,或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录学术论文2篇;
6.符合院、所博士后进站要求。
二、招收需求
具体见《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2024年招收计划表》(附件1)
三、在站待遇
1.人事、党组织关系纳入中心人事管理;
2.年薪不低于20万元每年、福利待遇比照中心同等人员对待;
4.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引进项目”等国家统一开展的博士后人才计划,享受国家专项经费资助,不低于30万/年,连续资助两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优农计划”,在工资待遇基础上,额外给予资助6-10万元/年,连续资助两年;
5.在站期间可申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评审,入选者给予奖金奖励,出站后可优先推荐留中心工作。
四、招收程序
3.中心考核:中心组织专家考核小组,采取报告与答辩方式,对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研修计划、综合素质等进行考核,择优确定拟招收人员。
五、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宁边东路195号。
联系人:王老师18037298763、马老师13095022366
备注:附件请在西部中心官网博士后研究人员2024年招收简章页面自行下载。
六、博士后导师简介
01博士后导师--高雷
高雷,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及小规模农户经济理论与政策,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科技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主任(总指挥)、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昌吉州党委副书记(挂职)。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公室副主任,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入选中组部、团中央第十四批博士服务团,担任塔里木大学校长助理。
02博士后导师--何文清
03博士后导师--杨作仁
杨作仁,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基因编辑与生物育种团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棉花分子遗传改良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油菜素内酯(BRs)等植物激素对棉花纤维发育和株型建成的调控。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河南省优青和新疆杰青。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PlantCell、NatureCommunications、NucleicAcidsResearch、TrendsinPlantScience、PlantPhysiology、PlantJournal、NewPhytologist、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和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68.439,他引1453次。参编著作2部,2017年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04博士后导师--宋美珍
宋美珍,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高品质棉花生产模式与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早熟棉花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主持国家“863”、转基因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商业化育种等重大项目10多项,承担国家“973”、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特色功能基因、分子育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选育棉花品种17个,获新保护权8项,获发明专利9项;颁布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32项;出版《新疆“宽早优”植棉》等专著7部,发表论文22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等期刊论文108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3人。研发“宽早优”技术于2021-2024年连续入选农业农村部、新疆自治区昌吉州、博州等主推技术,同时入选中国农科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主讲《田间课堂》课程58期,传播浏览526.58万次,获2022年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05博士后导师--王占彪
王占彪,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棉花低碳生产与技术创新首席科学家,科研与国际合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入选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新疆“天山英才-青年拔尖”等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棉花布局区划、棉花防灾减灾技术研发、农田生态环境评价与减碳增汇技术研究等工作。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学会常务理事、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Resources,EnvironmentandSustainability、应用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生态学报等杂志编委/青年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4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ReviewsEarth&Environment(IF:42.1)等杂志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论文32篇,中科院1区论文18篇,>10分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248;作为主要完成人鉴定成果6项,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明专利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表彰1项;参编著作5部,其中主编1部;获得专利20项。
06博士后导师--陆宴辉
07博士后导师--王力荣
08博士后导师--王凤忠
09博士后导师--范蓓
10博士后导师--黄峰
11博士后导师--杨艳玲
12博士后导师--陈永生
13博士后导师--李少昆
李少昆,男,汉族,1963年生,新疆石河子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兼任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全国作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全国玉米栽培学组组长,主要从事玉米栽培与生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主持2项),主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主持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精准调控技术”等6项技术被农业部遴选为全国主推技术;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14博士后导师--龚艳
15博士后导师--阎萍
阎萍,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西部特色畜种资源与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政府特帖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A类人才,青海省柔性引进杰出人才。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畜禽育种实验室主任,甘肃省草食畜繁育技术国际合作基地主任,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草食动物科学主编。国家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优良品种的选育与遗传特征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和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和“阿什旦”,对牦牛种业发展和饲养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持“十四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部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科技、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面上项目基金、甘肃省重点科技项目等课题三十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主编出版《中国牦牛》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160余篇,制定并颁布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培养博硕研究生60余名。
16博士后导师--高阳
研究方向:
1、作物控水提质增效机理
2、作物根系—土壤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3、外源物质对作物水分利用过程的调控机理
17博士后导师--冯鸿杰
如您对我们的服务有好的意见或建议请致电北京:010-84673088南京:025-5771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