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服务业从农业和工业中初步剥离
改革发端于农村,起步于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重大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在这项改革下,巨大的制度红利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和资本开始向工业和服务业渗透。这一阶段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关系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服务业从农业和工业剥离的速度较快,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改革是从农业(1978年农村实施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和工业(1984年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开始的,最后才触及服务业。因此,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低端发展阶段。第二,服务业发展要素逐步成熟并走向集聚。农业农村改革产生了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动力,工业改革也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和资本主要流向一些进入门槛低、易形成集聚的服务业,为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前期积累。第三,服务业剥离独立的路径呈多样化。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业从农业和工业中剥离独立大体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直接从农村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剩余资本和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成长起来,另一条是从农业和工业产业链中逐渐剥离出来,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改革重点向城市转移与乡镇企业的突起共同促进了服务业从工业、农业中全面剥离并独立发展
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诱致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促共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加快了我国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召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改革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关系的特点为:第一,服务业与工业发展处于共生互利状态。这一时段国有企业的主体是工业企业,工业产业链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更多的工业服务业。同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的服务职能逐渐被剥离出来,成为服务业的又一条发展路径。而反过来,服务业的大规模兴起让工业劳动力、资本更加专注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再一次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近乎一致,更加说明了二者是一种良性的互促互利关系。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了工业和农业。这一时期农业增速放缓,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都超过20%,特别是服务业增长迅猛。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业和工业生产要素加速向服务业流动,为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奠定了基础。
四、21世纪初期到2011年:入世后开放发展催动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交织互补
入世后,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原有工业化路径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工业化思路逐渐清晰,我国开始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这一时期,国家对外贸进出口自主权的逐步开放,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大量商品和劳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明显,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开始遍布全球。此期间,服务业与工业的互动关系较为突出,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工业的壮大与服务业的成长显示出很强依赖性和互补性,服务业与工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趋于一致,服务业与工业并行发展,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服务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也是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城市化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随着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提升,服务业承接了农业、工业的劳动力,非农人口比重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服务业的需求,最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较为落后。农业服务业发展整体滞后,但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显现。
五、2012年以来:信息技术变革引发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融共进
六、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展望
(一)遵循三次产业互动发展规律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
(二)以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促进产业间良性互动
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要素在行业间的充分自由流动是实现产业良性互动的基础。要建立和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劳动力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才能形成有利于产业间协调互动的就业结构。其次,土地要素的充分使用和集中是提高三次产业发展效率的保障,所以在确保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再次,促进资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润滑油”。要放宽投融资条件,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平台。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三次产业,同时有重点地搭建金融支撑链条,提高资金对三次产业的服务能力。
(三)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
随着我国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在大中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而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低、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较薄弱,服务业发展出现“规模不经济”问题。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跨越小规模经营的障碍,有助于破解农村劳动力外流引发的农户兼业化等难题。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粘合了农村一二三次产业,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产业通道。因此,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出发,有必要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定位,使其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促进产业间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协作关系,为农业产业化路径提供强大支撑。
(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从新时期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看,政府作为重要主体起到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文件,充分利用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以此为媒介实现我国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在此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创新和转型产生了很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这类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专业化程度高和与产业融合度高等特点,在与制造业融合的条件下,既能提升工业产业的附加值,还能提高制造业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而形成了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五)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来打通产业间联系
纵观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正是每一次关键时点的重大改革,促成了三次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改革为打通三次产业间的联系提供了动力:家庭联产承包制促进了服务业从工业和农业中的初步剥离;城市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裂变,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诱致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为支撑,共同成长;加入WTO推动了我国产业走向国际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密切了三次产业间的联系,为三次产业协调互补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时代变革模糊了三次产业的边界,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进入了互融共进的阶段。改革是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生产效率较高或改善较快的部门和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从而影响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开放是以推动我国产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为目标,加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使产业结构演变更加合理、更加遵循市场原则。
(执笔: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刘振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屏西路27号邮政编码:350003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GoogleChrome浏览器63版本及以上;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