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国“三农”工作正沿着跨越五级阶梯的战略部署向前推进,第一级阶梯是脱贫攻坚,第二级阶梯是全面小康,第三级阶梯是乡村振兴,第四级阶梯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五级阶梯是农业强国。当下,我们正处在第三级阶梯向第四级阶梯跨越的阶段。乡村振兴立足“三农”,乡村对标城市,农业对标工业,农民对标市民,补缺项、强弱项,重在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二农”,着力注入各种现代元素,扩增量、提质量,重在解决多与少的问题;农业强国,专注“一农”,打造高原、形塑高峰,重在解决强与弱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特征,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质上是“三农”的现代化,“三农”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一致,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应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农民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两个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乡村、主体在乡村、载体在村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精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难点,乡村是重点,贯彻“两山”理念关键在乡村。走和平发展和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可能像西方一些国家靠掠夺其他国家资源建设现代化,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契合的现代化,让在乡村生活的人既能安居又能乐业,实现共同富裕。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在“新时代”和“中国式”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点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建设?值得研究探索。

认识论上,要摆正城乡关系。一是平视还是俯视?用城市高人一等的眼光居高临下看乡村,还是把乡村和城市放在同等地位。二是恩赐还是还债?乡村振兴,需要城市支持、工业反哺,但这决不是恩赐,而是还债。我们党自成立以来都是靠“三农”打天下、搞建设、推进改革。战争年代,农村包围城市;建设年代,农业支援工业;改革年代,农民服务市民,今天2.9亿农民工就是在为城市、为市民服务。三是主动还是被动?过去农民进城求人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今天如果城市不主动去为乡村服务,还让农民去“求”,乡村也无法振兴。四是融入还是嵌入?特别是产业,特别是要素,是主动融入乡村,还是像打补丁一样,搞个形式做个样子?五是设计上一元还是二元?城乡“两张皮”的设计必须彻底打破。这些认识论中的问题不解决,城乡很难融合发展。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县城是城尾乡头,推进4.0版城镇化与以往的城镇化不同,一是资源集聚方式不同,靠三产而不是二产;二是产业发展重点不同,改过去二三产业为三一产业;三是规划建设格局不同,城镇村三位一体;四是社会治理基础不同,“陌生的熟人社会”;五是形塑家庭形态不同,多三栖家庭。4.0版城镇化既肩负城镇化重任,又肩负城乡融合发展保障三大安全的历史使命,必须打破传统城市化思维,克服路径依赖。

二是从功能特质上看。乡村和城市就像一对夫妻,各有功能,谁也取代不了谁。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目的就是要把乡村的独特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所谓独特,就是城市没有的、乡村独有的、未来必有的。这一独特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食物保障,二是生态保育,三是文化传承。

食物保障功能方面。中国人多地少,14亿张嘴一日三餐顿顿不能少,这是铁律。因此食物保障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永远的头等大事。要落实好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重点在于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第一,要树立四大观,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市场观和大节约观。大食物观,指不光要保障粮油菜的安全,还要保障肉蛋奶、鱼虾蟹、瓜果薯及食用菌等方面的食物安全;大资源观,指不仅向耕地要食物,还要向江河湖海、森林、草原、沙漠要食物;不光向动物、植物要食物,还要向微生物要食物;不光向“有体之物”要食物,还要向“无体之物”要食物;大市场观,是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不断完善国内国际两条供应链,做好双循环,在粮食武器化、种子殖民化的背景下,尤其要把握好“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的原则,端牢自己的饭碗;大节约观,不是让我们像温饱时代那样省吃俭用,而是不要浪费,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够两亿多人一年食用,食物浪费约占全世界的1/3。同时,还要从食物安全的源头上堵住浪费土地、浪费淡水等浪费资源的漏洞。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补齐三块短板,即植物缺油,每年要进口一亿多吨大豆;动物缺奶,需求量5000多万吨,生产量只有3000多万吨;微生物缺人爱,一是认识不足,二是开发不足,“三料二品一剂”的六大领域需要充分开发利用。

文化传承功能方面。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城邦,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乡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文化,文化没了,国家民族就等于消亡了。具体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既包括“天时地利人和”“耕读传家”等思想理念的传承,也包括“遵循规律,顺应自然”等思维方式的传承,还包括民间互助、邻里共济等公序良俗的传承。在旧村改造中,不要觉得一些村庄能推就推,让农民都上楼,这是很荒唐的,一个村庄就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唯一性,世界上找不到两个相同的村庄。推掉一个村庄就等于斩断一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改革开放初,我国有400多万个自然村落,现在还有200多万个,少了一半,这样下去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很令人担忧。所以今天的村庄应该是“应留尽留”,不是“能推尽推”。改造传统村落,应该是“外面五千年,内里五星级”。大格局不要变,这样才能留住乡愁,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自觉。

三是从目标追求上看。与发达国家比较,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特殊难题。目标追求重在三个方面,第一个目标追求,是农业“两高”保供,其中“两高”指高质高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一回事,建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未必是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和现在国际上的农业强国做比较,至少要赶上或是超过这些国家才能叫农业强国。农业强国分两种类型,一是特色型,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荷兰的花卉、丹麦的养殖;二是综合型,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我们要建设的应是综合型农业强国,它应具备和其他农业强国一样的共性特点:即综合生产的能力强,加工转化的能力强,保障供给的能力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产业竞争的能力强,农民增收的能力强。最后这一点很重要,没有农民持续的增收,农民就没有积极性。农业“两高”的目标就是实现“七强”,建设成农业强国。

第三个目标追求,是农民“两富”福乐,其中“两富”指富裕、富足。富裕指物质层面,富足指精神层面。福乐,就是幸福、快乐。物质生活富裕表现在三个层面,收入水平、财富占有、消费能力。精神生活富足,关键点就在于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气神,乡村文化建设重点抓十件大事:兴教育、续文脉、集器物、修志书、承技艺、立乡约、订家训、开夜市、除陋习、办赛事。

作者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THE END
1.农村种植养殖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首先,技术落后是当前农村种植养殖业的一大瓶颈。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仍停留在传统低效益状态,缺乏现代化管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肥料等现代农业科技手段。这导致了产量低下、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对于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其次,是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日益提高要求,市场对于高https://www.msv8oom8y.cn/ke-yan-jin-zhan/492175.html
2.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难点及策略选择三农资讯【栏目】经济预测 【来源】联网信息01 【日期】2000.3.31 【标题】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难点及策略选择 【正文】: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历史阶 段。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世界农业已发展演化成为两大格局 :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经济发达 国家,农业普遍实现了现代化,已https://www.ahnw.cn/nwkx/Content/ace1e305-b0f8-4b2e-88e2-36f55c1630ab
3.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难点与推进路径国研网数据库[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具有农业由大到强加速转变、农村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条件更加充足充分、农民迈入共同富裕的基础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的含义。在新形势下,只有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https://www.sjzkz.com/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Summary.aspx?DocID=7639296&leafID=3402
4.危旭芳柯耘欣: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https://www.gddx.gov.cn/xyxw/llsd/content/post_7589.html
5.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策略(论文全文)智慧农业作为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及消除贫困,实现我国后发优势、经济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模式,智慧农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智慧农业内涵应包含侠义和广义两方面:侠义的智慧农业指智慧农业应用,是传统农业高级发展的阶段。传统农业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及通讯技术环境https://www.91xueshu.com/l-ncjjlw/59406.html
6.重点推荐推进县域商业体系现代化进程学术卡片“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小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破解小农户农业生产现代化困局。全国各地的最新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托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在市场、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而且能够通过农业服务规模经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 https://www.gmw.cn/xueshu/2021-08/25/content_35110269.htm
7.燃油税:先征后返全额退税直接补偿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征燃油税,由于燃油涨价和农机作业服务价格难以提升,农机作业效益下降,有机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积极性随之下降,农民投资购买和经营农业机械的热情不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就难以提高,将会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进而延缓农业现代化的进程。http://www.nongjitong.com/blog/2008/17653.html
8.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就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现代化,短板在农业,难点在农村。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hApLjFJWeO9bN5GNt7Vy180930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动进路农业领域的现代化治理,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农业现代化能够大力提高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当前,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的历史转型过程中已成为短板和难点所在,这要求我们必须紧抓农业现代化这个发力点,补齐短板,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在我国,农业http://qks.cqu.edu.cn/html/cqdxskcn/2022/1/20220105.htm
10.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重点任务包括()。A.制定先行县共建方案,探索一个支撑模式 B.开展科技短板攻关,解决一批技术难题 C.组织专家蹲点服务,建设一批展示基地 D.探索数字信息引领,建立一批智慧农业试验区 E.加强政产学研联合协作,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查看答案更多“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重点任务包括()。”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https://www.shangxueba.com/jxjy/XWAY5U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