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发展现状

1.1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底,秦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8万hm2,粮食总产量21.22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82万hm2,总产量1.27万t,其中,油料0.72万hm2,产量1.02万t;中药材0.1万hm2,产量0.25万t。林果总面积达到6.06万hm2,产量80.44万t,产值33.08亿元。蔬菜总面积0.78万hm2,总产达到23.58万t,产值7.61亿元。大牲畜存栏4.47万头,猪存栏13.73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34万头),羊存栏3.8万只,鸡存栏87.46万只。

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44家,较2017年底23家净增21家。企业销售总收入149229.5万元,较2017年销售总收入91076.16万元增长63.85%,直接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8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079家,累计带动农户8.62万户,助农增收户均450元。新建果蔬保鲜库16处,涉及贫困村16个,全县果蔬保鲜库总数达72座,新增贮藏能力18536t,总贮藏能力24.27万t。

1.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把科技措施的应用与农路建设、果椒基地建设、集雨节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全县土地规模流转集中区域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灌溉水源,配套了灌溉设施,提高了基地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密植树形、科学施肥、果园种草覆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建设,林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0.83万hm2,建立乡村废旧农膜回收点31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78.2%,果品测土配肥施肥技术应用面积5.01万hm2,有机肥利用率达到33.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32.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10.2%

2存在的问题

2.1综合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秦安县农业用地质量不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并长期受干旱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花椒加工企业1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家,粉条加工企业1家,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1家。大宗农产品中,粮食、饲草、蔬菜、肉类、蛋奶类都没有深加工企业。肉类、蛋奶主要是腌制加工且由经营户和农户自行加工,饲草加工主要是养殖户自行青贮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增值幅度不高。

2.3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调查显示,全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仍用“家族式”“作坊式”等生产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农产品初加工人才、技术奇缺,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部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同时,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农村真正采取订单收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

3.1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等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产业融合主体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创办农业企业。

3.2扶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

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农产品在加工中的损失。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充分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减少了产后损失,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3.3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通过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原料补贴等方面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开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4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和营销大户,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外出展销、外向出口和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景观、农事体验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1北京市农业局科教处,北京100029;2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的绩效管理,本研究基于北京市创新团队全部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北京市创新团队绩效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出制度设计与管理、目标管理、成员胜任能力、成员素质和过程管理是影响创新团队绩效管理的5个关键因子,其中制度设计与管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目标的一致性,成员胜任能力,再次是成员素质和日常管理。基于此,提出了完善团队制度设计、设定明确工作目标、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加强团队成员素质建设等方面提升团队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团队;绩效管理;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2.2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0815

ThePerformanceManagementInfluenceFactorAnalysisoftheModernAgriculturalIndustryTechnologySystemofBeijingInnovationTeam

ChengXiaoxian1,LianHaixia2,PangJie2,TianShumin2,HuBaogui2

(1scienceandEducationDepartment,BeijingMunicipalBureauofAgriculture,Beijing100029,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Agriculture,Beijing102206,China)

Abstract:InordertofurtherstrengthentheperformancemanagementoftheBeijinginnovationteamofmodernagriculturalindustrytechnologysystem,thisarticleisbasedonthequestionnairesurveywhichinvolvedallmembersoftheBeijinginnovationteam.UsingthePCAmethodtoanalyzethefactorswhichinfluencetheperformancemanagementofBeijinginnovationteam,theauthorscreenoutthatsystemdesignandmanagement,goal-management,members’competence,members’qualityandprocessmanagementarethekeyfactorstoinfluencetheperformancemanagement.Thesystemdesignandmanagementisthemostimportantfactor,followedbytheconsistencyofobjectivesandmembers’competence,thethirdarethequalityofthemembersanddailymanagement.Accordingtotheroleandproblemsofvariousfactors,somepolicysuggestionsareproposedtoimproveteamperformancemanagement,forexample,perfectingtheteamsystemdesign,settingcleargoals,establishingeffectivecommunicationmechanism,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eammembers’qualityandsoon.

Keywords:InnovationTeam;PerformanceManagement;PCAMethod

0引言

2指标体系构建

2.1构建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绩效管理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系统性、导向性、层次性、可行性以及完备可比性等原则,保证了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指标体系构建

以团队效能模型为基础,结合北京市创新团队特点,构建北京市创新团队绩效管理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见表1)。

3因子分析

3.1数据的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因素对数据分析的影响,首先对北京市创新团队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见表2)。

3.2因子确定

3.3因子命名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出5个比较清晰的因子结构,其中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3.22%,即认为这5个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73.22%,因此,可以认为提取的5个公因子基本可以反映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具体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根据上表因子旋转结果,对抽取的因子进行命名,对共同因子的抽取及命名如表5所示。

3.4因子得分

0.194108165、0.156013554、0.09803276。根据综合评价模并使用SUNMPRRODUCT函数计算得出综合得分,如表8。

4结果与分析

4.1制度设计与管理是绩效管理在各岗位实施效果的具体体现

该因子的贡献率为22.28%,是排名第一的因子。

制度设计与管理是影响团队绩效的关键因素,分岗位看,该因子排名中,田间学校排名第一,说明团队绩效管理对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作用不显著,其次是岗位专家,最显著的是综合试验站站长。

4.2目标的一致性随团队层次逐级降低

该因子总排名第二,贡献率15.87%。从总体排名看,一致性程度最高的是岗位专家,得分为-0.304,其次是综合试验站站长,得分为-0.095,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的一致性最低,得分为0.221。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绩效管理的计划性表现在目标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个人年度工作与团队年度计划的一致性以及任务书中任务与年度计划的一致性,结合团队实际,团队的年度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团队各层级逐级分解下去的,也就是团队的下一层级根据上一层级制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制定更详细的年度目标和任务,在逐级分解的过程中,团队总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会受到许多实际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同团队成员的理解程度以及各自的工作环境等等,所以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绩效管理的计划性随管理层级逐级降低。在管理工作中,需要从各层级岗位入手,贯彻落实团队总目标,提高团队各层级成员的绩效管理的计划性和执行能力。

成员胜任能力因子贡献率为15.51%,是排名第三的因子。团队成员分岗位排名依次是岗位专家、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和综合试验站站长。成员胜任能力最高的是综合试验站站长,其次是田间学校工作站,最后是岗位专家。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综合试验站站长的胜任能力较高,说明综合试验站整体上下级之间沟通较为频繁,成员能力较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上级要根据团队成员实际工作情况对其进行指导监督,提高其工作绩效。团队成员要经常性的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情况,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综合试验站作为连接岗位专家和田间学校工作站的纽带,其沟通协作程度相对较高,这与其在团队中的特殊地位有关。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排名第二,说明其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作程度优于岗位专家,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其工作被检查监督的频率较高,其向上级汇报日常工作也比较积极,说明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积极配合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有助于团队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岗位专家的主要职责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协作程度较低是由其本身岗位性质所决定的。

4.4团队成员整体素质逐级降低

团队成员素质的贡献率为10.44%,总排名第四。分岗位看,因子得分排名按照田间学校、综合试验站和岗位专家依次降低,即岗位专家的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综合试验站站长,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较低。主要原因是田间学校主要负责试验示范推广,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

北京市创新团队整文化程度较高,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文化程度分布较均衡,有利于团队整体的有效发展。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考评成绩的差异程度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团队成员工作能力。岗位专家的工作能力相对较高,其工作胜任力也相对较高。综合试验站站长排名第二,其整体表现不及岗位专家,但是优于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说明其能够胜任其岗位工作。相比之下,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的个人技能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空间较大,日后要加强对田间学校工作站的绩效管的实施力度,提高改善其工作绩效。

5结论与对策

绩效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体系和方法来客观地对各团队和团队成员的绩效进行评价,对各个层次不同的绩效结果进行相应的应用,持续的改善组织和成员绩效,进而实现团队的战略目标。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分析得出影响北京市创新团队的5个关键因素,其中制度设计与管理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目标的一致性,成员胜任能力,再次是成员素质和日常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5.1完善团队制度设计,提高团队管理水平

5.2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强调目标一致性

5.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强成员胜任能力

5.4加强团队成员素质建设,提升团队整体绩效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从团队整体而言,高素质的团队成员是一个高效运行团队的基础,团队成员的素质的高低可以有效的衡量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效,那么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团队整体绩效的进一步提高,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团队未来的发展层面,高素质的团队无疑是团队绩效提高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HaekmanJRA.NormativeModelofWorkTeamEffectiveness[J].CT:YaleUniversity,1983.

[2]FarajS,SproullL.Coordinatingexpertiseinsoftwaredevelopmentteams[J].ManagementScience,2000,46(12):1554-1568.

[3]陈冉.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J].企业导报,2014(3):88-90.[4]卢向南,黄存权.有效识别项目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88-90.

[5]韩天富.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J].农业科技管理,2008(6):27-33.

[6]ArmstrongM,BaronA.PerformanceManagementthenewrealities[M].StateMutualBook&PeriodiealServiee,1998:15-96[7]DanielsAC.PerformanceManagement:ImprovingQualityProductivitythroughPositiveReinforeements[M].PMPublications,Turker,GA.1989:6-87.

[8]SmithPC.PerformanceManagementInBritishHealthCare:WillItDeliver[J].PerformanceManagement,2001,May/June:103-115.[9]PollittC.IntegratingFinancialManagementandPerformanceManagement[M],OECD:Paris,1999:68-2-135.

[10]MwitaJI.PerformanceManagementModel:ASystems-BasedApproachtoPublicServiceQuality[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SectorManagement,2000(13):19-37.

[11]LebasMJ.PerformanceMeasurementandPerformanceMan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es,1995(41):23-35.

[12]伍莺莺,许宁,张昭,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2):70-73.

[13]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财政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S].京农发[2009]44号.

[14]常丽君.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心下移”[N].科技日报,2009-4-13.

(一)自然条件独特优越,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区有1.07亿亩耕地,10.2亿亩可利用草场,3.5亿亩森林,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6亩,是全国平均数的3.2倍,人均占有草场全国第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我区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西到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等。由于我区生态类型多样,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等天然绿色生态环境以及每平方公里仅有人口20人,人口密度是南方部分省区的5%,是绿色食品大省黑龙江的25%,人流、物流少,空气污染轻,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优质的认同。

(二)产业基础扎实,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505.7亿斤,进入全国前十强,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亿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牛奶、绒毛、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45.8万吨、910.2万吨、12.4万吨和54.5万吨。我区农牧业已具备了年产500亿斤粮食、25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3万吨绒毛、50万吨禽蛋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每年可稳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调出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亿元,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4.8%。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

(三)流通渠道畅通,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的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的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我区。截止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3个,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年销售额达97.58亿元,通过农业部审核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6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45件。

二、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和草原生态脆弱制约着农畜产品总量的增长

(二)以分散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体制制约着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三)农牧业生产及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四)科技创新能力差,支撑能力不足

(五)流通体系不完善,品牌建设滞后

三、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对策

(一)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构建六大主导产业体系

现代农牧业是以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要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业和羊绒产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

(二)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发(2012)10号文件、内政发(2013)28号文件精神,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的自主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原料基地。通过与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建立原料供应基地,保证企业生产,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带动农牧民增收。

二是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加大对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扩大销售区域。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现有农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大对生产环节中的种源生产、技术服务,加工环节中的新产品开发,销售环节中的冷链建设和品牌宣传等具有公共,以及投资大、回馈慢环节的支持力度。

四是制定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和金融企业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生产、降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流转、金融信贷门槛的政策。

(三)加快绿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力度

把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标准体系是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证农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确保农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基础工作,提到企业、政府的重要日程。

要建立本地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加大对各级监管机构在机构建设、人员编制、质量安全追溯、检测经费等方面支持,保证有人干事,有手段把事干好。

(四)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现代农牧业发展瓶颈

目前小规模、粗放式、分散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尽快破解这个瓶颈。

一是要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保障土地草场的承包经营权。

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牧民意愿,引导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推行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

三是采取奖励补助、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六)加大科技创新,发挥好科技对农牧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推进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场保护建设、旱作农业等10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小麦、大豆、生猪等8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主导品种、主要技术,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

(七)转变政府扶持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农牧产业发展到现在,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阶段,小而散的投资扶持方式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到了需要创新投资方式的关键时期。

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撬动银行资本,放大政府资金的规模效益,解决农牧业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

二是鼓励地方设立农牧业投资公司、农牧业金融担保公司,为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进入第一产业提供平台。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和谐繁荣,现就全区2012年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区的总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空间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创新体系、生态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功能拓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主要发展指标目标。全区农业园区化面积比重达到26.08%;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到59.5%;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到17.6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8%;生物农业产业规模(产值)达到2.6亿元;实现农业生产安全零事故。

(二)农业园区建设目标。基本建成生物农业产业园、精品蔬菜产业园,整合优化农博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太湖水稻示范园,初步形成省锡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台创园核心区“一园五区”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斗山农业生态园、红豆杉高科技产业园、绿羊花卉苗木园、鹅湖休闲渔业示范园等4个镇级园区;全面提升村级园区,积极构建区镇村农业园区组团式发展新格局。

三、工作重点

(四)以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坚持高点定位、高端合作、高质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构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农业投入体系。一是优化农业招商理念。确立农业全方位、宽领域开放理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招商,做到台资外资内资并引、资金技术管理并重、引资引智引才并举。注重“选招商”,坚持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相结合,根据产业升级和园区开发需要,积极引进农业战略投资者。注重“后招商”,引导已引进的前期优质项目“增资扩股”,实现滚动发展,并逐步淘汰一些低端项目。二是强化农业招商重点。以锡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台创园以及镇村农业园区为重点载体,以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农业现代服务业、园区功能配套等为重点项目,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开发。三是完善农业招商机制。建立农业招商推进机制,强化农业招商队伍建设,加强招商部门对接协调,做到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服务业招商联动。完善农业招商项目生成机制,精心筛选、编制项目,建立健全农业招商项目动态管理库,深化招商项目跟踪服务,优化农业招商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要求,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切实加大组织推进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要建立完善“区级政府引导,主管部门和镇级政府规划指导,村级组织主要负责,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坚持把现代农业工作纳入区镇两级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健全考评机制,量化考核内容,细化考核要求,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考核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有关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衔接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为导向,加大现代农业规划编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操作性,增强规划的科学引领和综合调控作用。围绕发展目标定位,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突出布局优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三大主题,有机衔接镇村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在锡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规划、空间规划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各园区的规划,全力拓展规划的先导、引导和指导作用,不断强化规划的落地转化能力,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建设在科学的轨道上稳步推进。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链

1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

1.1政府推力

政府的政策供给是农业产业链发展演进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链的内生元素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而在影响农业产业链的外生元素中,政府是关键性主体,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输入,为构建高效率的农业产业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通过财政、金融、土地、保险等多方面的政策路径,助推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形成,并增强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政府会成立专门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机构,动态把握农业产业链的培育态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服务,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链的成长。

1.2市场拉力

农业产业链的终端是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会对农业产业链的演进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对绿色、天然、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很旺盛。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可以通过产业链中的信息传导机制,快速反馈市场信息至产业链中的经营体制,进而使农户和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方略,生产对口市场需求的产品,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提升农业经营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市场体系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端的不断变化,将引导农产品的生产端发生变化,而随着引导农业产业链的经营组织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发生变化,市场拉力是农业产业链演进的重要动力。

1.3利益诉求

利益诉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产业链的各经营元素都是利益主体,其相互通过利益机制连接。如果变革利益联结机制或者重组经营元素对产业链中的经营主体有利,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经营主体会积极的趋向调整农业产业链,进而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演进。反之,如果变革无利可图,经营主体就会丧失调整利益格局的积极性。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具有产业链短、信息不对称、经营主体实力弱、产业链不稳定等特点,因此在扶贫战略的推动下,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输入,产业链延伸、整合、拓展的方向都将有利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机制效能的发挥会推动产业链的演进。

1.4创新驱动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因素。对农业产业链而言,一方面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将会优化农业产业链的组织链,使产业链的关系联结更为稳固,同时增强产业链上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技术上的创新可以扩大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而推进产业链组织形态发生演化。同时,消费市场信号是引导农业产业链变动的重要动力,当新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产生,新的市场机会生成的情况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将市场机遇转化为自身经济利益,关键点也是自身的技术水平。农业经营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生产、价格、物流体系方面和市场形成联动,从而把握市场机遇,赢得市场先机。

2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阶段划分

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多元复合型系统,产业链蕴含着组织链、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四种形态。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其经济总量少、资本存量低、市场化进程滞后,其产业链的演进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分析贫困地区产业链演进可以分为传统农业产业链、转型期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链三个过程。

2.1传统农业产业链

2.2转型期农业产业链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各种外生资源注入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加速了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的演进。农业产业链演进的最大特点是产业链被延伸和扩展,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生经营元素加入产业链系统,同时在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传统以农产品流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也向乡村旅游方向横向扩展。但是,发生嬗变的产业链又表现出明显的转型期特征,一是支撑农业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系统不健全,产业链系统内部的分工不够细致,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二是产业链内部起着连接一产、对接三产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现在贵州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多为外生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体系中居于强势一方,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完善。三是产业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近年来新成立、层次低、组织体系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资本实力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能够成长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化龙头企业的少之又少。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由转型期过渡到现代农业产业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3现代农业产业链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化建设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渗透和覆盖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

(2)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配置。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

(3)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信息科技类企业将信息资源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信息科技类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融入,促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迅速提升。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内容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

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各类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包括农产品加工园区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信息化建设、经济开发区信息化建设。

3.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对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信息化建设。

4.现代农业项目信息化建设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农产品加工项目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信息化建设建设。

6.现代农业区域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在产业聚集度较高、生态构架优良的区域信息化建设。7.龙头企业集群和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结信息化建设。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基本要点

1.紧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信息科技类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信息科技类企业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按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充分利用健全网络体系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健全网络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此前不久,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可以说,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使“老短板”变成“新动能”。

中国人对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农业生产相对匮乏的有效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缺口,这必将对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从而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催生农业现代化“新动能”。

通过农业改革释放新动力,农业经济部门加速提质升级,这一过程本身就将带来更多的与第二、三产业以及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一二三产从股权、产权到经营方式、收益分配的融合趋势将逐步加强,从而形成巨大的融合式“新动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收入获得较大幅度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将全面启动,可望为中国经济提供源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当前,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何在?不久前于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强调,要着力构建好“三大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要大力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科技思想和装备改造发展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链条,用信息手段打造高品质健康农业。

关键词: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

中国是农业大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人才何在?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目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正向着现代化迈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农业物流人才教育领域更是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因此从教育体系的构建入手,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为契机,结合现代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围绕农业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四大方面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探求培养高素质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的途径已势在必行。

农业职业教育要真正培养出能够带动农业、农村、农民摆脱贫穷的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应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首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在职业教育中淡化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增强专业的弹性,加强专业间的交叉性和互联性。今天中国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市场运作、产业经营、销售、管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针对农村经济落后、复杂的现状,构建农业物流教育体系一定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适应、分析、判断、经营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基础;第三,广大的生源应该立志于农、取之于农,立足于农、服务于农。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抓经济源头,聚焦点是要有农业规模、循环、生态、绿色经济的建设者。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欲从教育教学领域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富有时代使命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处。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比较优势上:农业产品产业链规模经营比独立经营和单品经营农产品所具有的成本效益优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独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理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传统产业(农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相结合,具有古典精粹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优势。

总之,按照我们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新型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自奋.中国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50.

Establishmentofmodernagriculturallogisticstalents’teachingsystem

GuoLanWangLijun

Baodi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近年来,淮北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方面,均获得长足发展。

1.1在量的增长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可达130万t,较“十一五”末增长4.3%;蔬菜总产可达105万t,增长31%;肉蛋奶总产可达17.2万t,增长24.6%;水产品产量可达3.1万t,增长24%;农产品加工产值可达55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较2010年翻一番。

1.2在质的提升方面

1.2.1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转变粮食生产连续12a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和优质率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斤市”。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3万hm2,建成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余个。全市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4.67万hm2以上,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74个。

1.2.2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加速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209个,培育家庭农场1129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0大优势规模基地,全市已有25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

1.2.3农业结构加速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全市培育了凤凰山、百善等4大食品工业园区,形成面粉、禽类、肉猪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和年加工500万头猪、1.3亿只鸡鸭、500万t粮食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聚合效应,带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流通、贮藏保鲜、休闲观光、社会服务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互促互进。

1.2.4农业增长加速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在种植业方面:全市建立1个国家级良种区域试验站,5个品种展示基地,2万hm2良种繁育基地,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在养殖业方面:建立大自然、天意种公猪场,皖北灰驴保护场,种鸭繁育基地,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小麦单产水平、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组织专家开展巡回讲座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人次。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5万kW,并呈现动力大型化、机具配套化、作业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2.1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致农业方向发展。全市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市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3加快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档次,扶持创建百善、高岳、凤凰山、榴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市级和4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扩大水果、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强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及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产业联合体。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筹建淮北农产品特色馆。

3.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以小麦、玉米和大豆3大作物为主体,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大力推动设施蔬菜发展,突出抓好渠沟、百善等11个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标准果园建设和设施水果发展,扩大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黄营灵枣及双楼水蜜桃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抓好精养鱼塘改造升级工程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公益与经营融合,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试点,以农机作业、植保统防统治为重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

3.4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导,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创建工程,建设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和农业物联网试验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途径。

THE END
1.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在农户需求和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社会化快速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大大加快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和绿色化进程,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https://blog.csdn.net/xj0623hjwq/article/details/107628364
2.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情况调研报告范文(通用9篇)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未来“谁来种田、谁来养猪”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与担忧,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期我们对黑龙江、河北、安徽、湖南、山东及广西等地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ud9p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