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稳定和恢复南方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重心南移,减轻北方水资源压力。通过补贴等政策,在东北、新疆、河西走廊、内蒙古东部等地下水超采区实现常态化轮作休耕;玉米大豆轮作扩大到北方地区,在东北冷凉区大力推广玉玉豆、玉麦豆、玉薯豆等轮作模式;在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推广“控害养地培肥”生产模式。

积极开发全球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国际农业市场,深度融合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构建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形势判断

中国国际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以美国、澳洲等为代表的农业特点:人少地多,低关税;机械化水平高;低成本、高产量;世界竞争力高。

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农业特点:人多地少,高关税;有农协的保护;技术密集高;高投入、高价值;国内竞争力高。

我国农业的特点:人少地多、无关税保护;高成本、高产量、低价值;国内竞争力低、世界竞争力低。

东南亚国家农业的特点:人多地多;低成本、高保护;具有竞争力。

中国国际农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1.我国的财政支农体量十分大,2021年支农2.4万亿,人均1714元,均摊到乡村人口上,达4150元。财政支农的涵盖面广,涉及了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政策红利,促进了生产,2021年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

2.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为62%,最高关税达1000%以上。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为15.2%,大豆的关税仅为3%,我国农产品的低关税,对我国农业形成冲击,农业资源环境也持续“贬值”。

3.我国农业发展虽然有差距,但我国在食品方面占有方面居世界较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多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0公斤。我国有全球80%的大棚,全球67%的蔬菜、全球50%的猪、全球50%苹果、全球40%柑橘。人均消费鸡蛋161个,排名第四;人均水产品36.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总之,我国农业的发展整体进入廉价的时代,种植业有周期,养殖业也形成了周期,出现了猪周期、羊周期、果周期,周而复始。

我们也进入了农业资源浪费的时代,出现了水土资源污染浪费、地膜污染等现象。

二、全球农业资源安全问题

全球农业资源时空格局与未来趋势

1.耕地资源

世界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部、南亚、欧洲、南北美洲东部以及西非和中非等,主要的耕地大国有印度、美国、俄罗斯、中国大陆等。中国总面积属于全球第四,但是人均面积靠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到2亿人,人均经营规模近10亩左右。

2.耕地时序变化

全球耕地从1980年开始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14.25亿公顷。全球耕地高强度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北美洲以及西非地区,复种指数可达200%以上。

3.耕地预测

a、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耕地资源将继续增长,增长率将低于过去的50年。

b、提高现有耕地生产率是农业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到2050年,农业产量中超过80%的增幅可通过提高现有耕地生产率的方式实现。

c、2050年,预计世界人口将达到94-102亿,增长的人口需要的粮食高达2012年产量的两倍。

d、水土资源的限制成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增长的瓶颈: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可利用耕地不到高收入国家的一半,适宜耕种的土地更少。

e、全球农业资源潜力巨大,有利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根据FAO测算,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拉美地区,扩地空间依然存在;气候变化会给温带地区带来扩地潜力。

4.水资源预测

全球的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5.中国水土资源现状

我国农业用水是水资源利用的大户。近几年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比较高。但粮食生产的重心向东北、华北北部转移,这些区域的特点是缺水。

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资源预测

1.耕地缺口预测

未来总体耕地的缺口不会很大,稳定在8-9亩亿左右。

2.水资源缺口预测

水资源的总缺口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的缺口到2035年达到3104.11亿立方米,2045年达到峰值3246.78,之后小幅降低。

三、我国农业环境安全问题

农田(土地)生态系统环境安全现状评价

耕地质量偏低,根层厚度变浅;土壤退化严重,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1.0cm的黑土表层。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峻,严重点位超标达19.4%,南方污染重于北方,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

农膜的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的面积均居世界第一,农膜残膜率达42%,残留量在71.9-259.1kg/hm2。

水土流失严重,因水土流失全国年均损失耕地100万亩。

农业水生态系统环境安全现状评价

1.地表水水质略有提升,地下水水质有所下降。

2.农业面源污染总体加重。COD、TN、TP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排放最多的省市为山东、河南、四川、湖南等省。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有两大主因:一是化肥施用强度大;二是畜禽养殖总量持续增长。

3.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有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平原区超采面积28.71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评价

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2)卫生厕所普及率有待提升;

3)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缺位:据估算,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大概有80多亿吨,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

农业废弃物资源话利用现状评价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较低,西南地区的畜禽粪污氮磷供需比最高,其次是华南地区。

农业农村部通知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种养结合标杆为黄淮海区的千头猪万亩田,1000头猪刚好管一万亩田,容纳空间和养殖完全联系起来,经济上可行,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秸秆综合利用率东北地区最低,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经济解决方案。

农业碳排放现状评价

从2000年到2016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年均递增0.74%。其中,农资投入、水稻种植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分别占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9.73%、22.96%和37.32%。农业碳排放强度处于持续下降态势,我国在农业碳减排领域取得一定成效。

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

资源环境问题

东北黑土地地力退化;黄淮海地区的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威胁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华南地区是耕地减少严重,稻田土壤酸化现象严重;西北及长城沿线土壤盐碱化、沙化严重;西南区山地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石漠化区土地退化严重。

绿色发展目标

1.水。坚持节水灌溉,多利用可再生水资源,尽量少用地下水。提高农田水有效利用系数,开发一些微咸水、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用水。

2.地。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5亿亩,全面形成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和地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3.废弃物利用。到2035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4.农业碳排放。到2035年初步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25%。到2050年全面形成低碳农业生产含的技术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35%。

重点战略

1.农业空间布局优化战略

2.农业资源全球化利用战略

3.基于营养科学的食物可持续消费战略

将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推广提升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障的高度,对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在全社会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4.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提升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变革;开发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服务价值;完善农业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

5.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创新战略

全面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全面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格局。

不同区域发展模式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在三江平原水稻主产区控制水田面积、限制地下水开采、改井灌为渠灌;在农牧交错地带推广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发展优质高产奶业和肉牛产业;在大小兴安岭等地区,加大森林草原保护力度,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2.黄淮海区

黄淮海地区,在地下水超采区实施“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冬小麦休耕;在淮河流域面源污染严重地区推广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在沿黄滩区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改造中低产田和盐碱地。

3.长江中下游区

在重金属轻度污染地区加强源头防治,推广低积累品种、改种非食用作物或强化休耕管理等不同措施。在重度污染区开展休耕试点;在平原水稻土区实施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灌溉。

4.华南区

在冲击平原、平坝区推广双季稻-绿肥、双季稻-北运菜(马铃薯)、蔬菜-中季稻种植、早稻-晚稻-多花黑麦草等模式;在山区恢复林草植被,发展水源涵养林,减少地表径流,同时改良山地草场,加快发展地方特色畜禽养殖,开展林菌共育、林药共生等生态模式。

5.西北及长城沿线区

西北及长城沿线主要解决水的矛盾,减少高耗肥作物的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在绿洲农业区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全面普及推广地膜回收制度。

6.西南区

西南区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和来解决工程性缺水这些问题。在盆地完善稻田系统、田间排灌设施。在高原旱作区推广绿色、有机旱作技术。

全国重点模式

1.结构优化模式

通过调整种养结构,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推广保护性耕作、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恢复地力。试行分区域的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施用限制和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蔬菜、水果等肥、药高强度施用产业,加强并严格监管,逐步恢复耕地生态系统。全面实施种养结合的产业准入、监管机制;控制渔业养殖强度,全面实现水产生态养殖。

2.投入品循环模式

在投入品方面鼓励循环模式,从生产使用、回收加工等方面入手,通过政策扶持,选择一些大县试点开展农资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3.绿色生产关键技术提升模式

是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必须要求的,围绕投入品的研制、生产技术、产后增值技术等,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4.畜禽废弃物养分综合平衡模式

养一头猪或一头牛,要有相应的耕地承载匹配空间。

重大工程

1.沼气发电入网模式

在畜牧养殖比较集中的内蒙古、河南、四川等地,试点包括工程措施、政策措施等在内的配套创新措施,加快推动标准化沼气发电厂的建设,并网售电形成示范。明确规定电网企业全额无条件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不能拒绝接受沼气发电入网。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逐步推广,稳步提高我国沼气能源化利用水平。

2.非常规用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非常规用水技术研发工程。大力开展非常规水资源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在黄淮海、西北、沿海缺水地区,适宜发展苦咸水反渗透处理技术和电渗析处理技术;在东北、华东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海水淡化和输配技术。

非常规水资源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农业灌溉的协同配置,调整用水及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风险防范预警工程。建立环境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开展大田作物灌溉生态风险评估,确保食物和环境安全。

THE END
1.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8篇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1]。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https://www.ifabiao.com/haowen/45350.html
2.绿色发展论文15篇1.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工作,提高新能源的绿色化,并以新能源为核心形成绿色能源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圈,从而作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点。 2.加强环保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建立一系列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环保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就是绿色能源也可以说是低碳或无碳能源。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能https://www.haoqikan.com/fanwen/19713.html
3.绿色农业与可持续财务管理: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共赢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管理绿色农业的财务,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绿色农业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策略,剖析可持续农业经营对财务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影响。并将揭示绿色农业实践如何影响成本结构、市场准入、风险管理以及投资回报率。研究结果将为农业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https://www.zzqklm.com/w/nllw/32794.html
4.绿色农业什么是绿色农业物联网百科发展绿色农业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http://www.tpwlw.com/baike/info_93.html
5.调研报告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认为,对于上海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应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上海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和提质增效等方面,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员,这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再出发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应从上海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从上海农业发https://www.icppcc.cn/newsDetail_1021247
6.IIGF观点丨绿色金融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与建议随着国内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绿色金融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运用绿色金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目标愈发受到重视。本文将从国内绿色农业发展情况和绿色金融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实践入手,深入分析绿色金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对国际经验的研究,总结绿色金融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6882.htm
7.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https://news.cctv.com/2017/02/05/ARTIonvSDRDSKenfWVDmkgLX170205.shtml
8.甘发〔2017〕1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https://www.waizi.org.cn/policy/21936.html
9.生态文明导刊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作为对照,同时建立现代农业包括生物技术的示范区,从而筛选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模式,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蒋高明 郭立月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短短几十年,耕地肥力出现明显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39597076152320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