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午,参加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列席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汪伟秋摄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上海市委和市工商联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交集体提案,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较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迈入了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致公党市委在“关于进一步发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溢出效应的提案”中认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不断完善交通、会展、商务功能,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具备引领长三角协同开放的良好发展基础,但在扩大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区域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区域规划与产城布局还需优化、稳外资稳外贸促消费水平尚需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致公党市委建议:突破体制机制限制,形成“虹桥命运共同体”,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加强规划统筹,持续优化发展产城布局;持续推动稳外资稳外贸,扩大溢出效应;争取新政策,加大现有政策推广应用力度,放大已落地政策的示范引领作用。
着力推进科创金融改革
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再上新台阶,需要加快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进一步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推动“双中心”的联动发展。
民建市委在“关于风险投资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提案”中建议:推动国有资本助力风险投资发展。一是提升国资机构战略定位,尤其是明确在上海风险投资中的战略定位;二是革新国资激励考核机制,探索在风险投资领域先行先试;三是加快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改革,着力发挥其在风险投资中的引导作用;四是加大对早期投资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推动上海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发展,发挥其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一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S基金;二是构建国资基金份额转让体系;三是加快调整S基金税收制度。
市工商联在“关于提升科创园区功能,助力科创中心建设的提案”中认为,由于引进专业服务和资本力量不够,导致部分园区科创属性淡化,内生动力与孵化企业“造血功能”不足,亟待改变传统固有模式,努力在优化顶层设计、强化专业服务、引入资本支持上下功夫。为此建议: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通过“产业+资本”,加大园区运营方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应用场景架构等“新”基建上的投入;通过“基地+基金”,以运营商作为投资方、政府引导资金作为配套基金,发挥社会化资本对产业导入和发展的赋能,着力构建技术创新、资本赋能、人才支撑、服务保障、场景开放“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稳致远,涉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及深入开展绿色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上交所《“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也明确丰富绿色指数,增长绿色基金产品托管量和交易量。无疑,可持续发展基金已成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基金存在泛化概念、披露标准不明确,甚至“含绿量”不透明的“漂绿”等问题。农工党市委在“关于完善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提案”中建议:明确可持续发展基金分类标准,重点考察投资与设立基金的目标策略是否高度一致;建立强制性可持续发展基金信息披露标准,确定信息披露主体;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构建可持续发展基金评价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基金投资指引,完善“漂绿”行为认定标准和处罚程序等。农工党市委还认为,上海可积极申请成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无独有偶,台盟市委在“关于率先构建上海绿色债券信息披露体系支持‘双碳’产业转型的提案”中认为,随着“双碳”转型深入推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但在法律体系、金融监管、规则标准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不断显现,“上海可发挥金融市场资源集聚等优势率先探索、积累经验”。台盟市委建议:可探索构建绿色债券支持“双碳”转型的信息披露监管试点,包括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双碳”转型信息披露“黑白名单”机制、面向全国的转型金融项目库、绿色债券KPI(关键绩效指标)监测评价机制等;可试点搭建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价平台,强化职能定位、数据库建设和评价机制,并加快推广企业绿色年报机制。
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重要主体。近年来,国家和上海出台了不少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的感受度明显提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何持续赋能中小企业,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活力,值得不断探索。
市工商联在“关于多措并举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提案”中认为,“专精特新”民营中小企业数量多、成果多、基础好,具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天优势,在上海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高端人才流失严重、生产成本上升、融资相对困难、技术研发难度大、产品推广应用难等瓶颈问题。为此建议:优化具体政策举措,强化制度保障能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厚植企业发展基础;强化金融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搭建产业链合作平台,发挥企业集聚效益。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战略支撑
中共二十大报告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了专章部署。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如何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九三学社市委在“关于优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的提案”中,针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亟待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完善、工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建议:服务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导高校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引导高校建立健全工科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提升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卓越工程师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引进、吸收、融合、再创新的本地化实践,打造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日益成为主权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及发挥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地位,而且还有利于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农工党市委在“关于推动上海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提案”中建议:将复合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有机衔接,构建中国化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师资和国际合作保障体系,依托上海国际资源和平台,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组建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合作特色化联盟;加强对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的研究,建立长效稳定的选拔输送机制,坚持“高校+”,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与输送。
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并在农业强国目标的征程中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台盟上海市委在“关于上海市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认为,从目前上海农村发展的状况看,一些地区受发展基础、经济能力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集体经济仍有一些现实困境亟待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土地资源保障不足、人才要素支撑不足等。为此建议: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统筹、监督和考核,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对区、镇、村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压实各级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做强区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整合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土地、项目等要素,提高统筹能级,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模式、集体用地、资金人才、税收金融等方面创新路径措施,尽快研究出台具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有机衔接“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最重要、最有效、最理想的组织形式。民革市委在“关于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化建设的提案”中分析了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合作社不足总量的四分之一,总体结构待优化;不少合作社日常运营管理不规范,制度机制不健全;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权益待保障;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的效应不显著,难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为此建议:实施精准监管,完善退出注销机制;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加强培育引导,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示范引领,全面发挥带动性效应。
切实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贸易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上海应当立足排头兵、先行者的定位,对接国际数字规则发展最新成果,科学制定新一轮促进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打造国际经贸合作新引擎。
DEPA是全球首个开放式、纯数字议题、结构模块化和覆盖领域广泛的数字经济协议,该协定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制订的最新发展趋势。2022年8月,中国加入DEPA工作组正式成立,全面推进加入DEPA的谈判。台盟上海市委在“关于加快自贸试验区对标DEPA试点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围绕DEPA高水平数字规则的核心领域,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基础和企业需求,有序推进试点。具体包括:对标DEPA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数据交换的标准建设,争取国家层面支持率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电子发票跨境互操作性试点,对标DEPA在自贸试验区内率先开展金融、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对标DEPA数字身份条款打造供应链贸易数据交易平台。
优化城市空间建设真正实现产城融合
当前,新城发展面临着空间提质转换的时代要求,让城市空间形态适应多种功能共存,也是生态型城市发展战略的要义,与此同时,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有效举措。无疑,优化城市空间建设,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社会经济重要增长点。
民进上海市委在“关于优化上海新城空间建设的建议”提案中认为,新城建设的惯性思维,以功能分区和巨型建筑为主导,空间过大、功能单一、内涵缺少多样性,应借鉴当今世界城市设计的新颖思路,对现行城市建设规范进行更新,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服务能级。其中,提升空间密度是基本策略,具体是通过立体化的功能混合模式,实现地块内、建筑内多功能共存。为此建议:调整经验指标,在地块内、建筑内实现功能的多样性;优化现行规范,精细化控制城市设计要求,推进功能混合的规划与设计,真正实现产城一体化,促进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发展。
致公党市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市更新创新机制的提案”中认为,当前上海城市更新运作中存在以下难点:工作推进中受到政策制约性较大;实施主体过于单一;城市更新转型路径狭窄。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致公党市委围绕未来城市更新运作策略提出建议:一是有序实施老旧小区更新。形成精准有效的政策组合,制定综合性改造计划,将住宅、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整合到协调一致的社区整体中。二是有序推进工业用地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规划为准绳,合理确定更新发展方向,确保城市更新的目标及预期圆满达成。三是有序引导产业发展新方向。按照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要求,立足强化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四是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完善更新配套政策法规,探索实施主体多元化的机制,提高实施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
让社会治理和服务资源更好下沉基层
提升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是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海是全国较早推动“三甲/社区医联体模式”的城市之一。目前,“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医疗服务秩序雏形开始显现,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与设施配置水平造成分级诊疗效率与理想差距较大。为此,民进市委在“关于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建议”提案认为,应加强服务与需求相匹配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强化社区医院普通门诊的服务能力。可探索紧贴社区的“医联体医生团队”建设,在较大的范围内更科学、更合理地实现专业服务团队动态成长,诊疗业务和课题研究共同发展,同时,让公共卫生资源得到更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