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与此同时,这些文献也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如提出的对策建议,一则是区域性较强,二则是原则性较强,难以落地。为此,本文拟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点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相对较强的对策建议,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新时代,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特别是由于化肥、农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废弃农用薄膜未能有效回收等问题,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多源性、广泛性,均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所在。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挥着巨大作用。农村改革40年来,化肥施用量急剧攀升,相对于农作物生长的生理需要,出现了明显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化肥的低效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化肥施用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大与施用强度高并存,使用效率低与流失严重同在。
从化肥施用量的区域分布来看,2016年东部地区化肥施用量占全国施用量的30.23%,中部地区占39.47%,西部地区占30.30%。
与农用化肥施用量变化相比,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仅增加11.02%,由此导致了化肥施用强度的急剧增加,已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上限。从1978年的58.89kghm-2,增加到2016年的359.08kghm-2,增加了300.19kghm-2,增长5.10倍。2016年的化肥施用强度是国际公认的安全上限(225kghm-2)的1.60倍。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91年到201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实物量)从7.65亿kg增加到17.83亿kg,增加了10.18亿kg,增长1.33倍。2010年至2015年期间,农药使用量(有效成分)平均为3.15亿kg,占世界总用量的1/7。从目前来看,农药真正有效的用量不到40%,60%~70%的农药通过径流进入土壤或水体,造成污染。农药过量和不规范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增加,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与此同时,也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根据原农村部公布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事实上,农药使用量到2015年已经到了拐点,提前实现了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的目标。
近年来,农药包装物导致的二次污染日益严重。调研发现,全国各地都存在农药包装物遍布田间地头现象。尽管各级政府认识到农药包装物污染及其危害性,在一些地方开展了农药包装物回收试点。但由于没有在整个链条上建立有效机制,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农药包装物回收之后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包装物污染问题。如果按照每瓶0.5kg的包装标准匡算,2015年将产生35.7亿个农药包装物!基层调研发现,当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上,无论是液体农药还是粉状农药,其包装规格大多是0.250kg或者0.125kg,甚至更小,由此产生的农药包装物将会翻倍、甚至更多。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缺失有效的回收机制及资源化利用途径,农民没有回收的积极性,而是习惯将包装物随手丢弃在田间地头,或者水体之中,对土壤或者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塑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也日益严重。
农用薄膜因具有增温保墒、抗旱节水、提高肥力、抑制杂草等作用,已成为我国农业增产的重要支撑,使用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从1991年的6.42亿kg增加到2015年的26.04亿kg,增加了19.61亿kg,增长3.05倍。从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来看,农用薄膜使用量在一定时期内依然会有所增加,一些地方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与农药包装物一样,废弃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日益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废弃农用薄膜回收的有效机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在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同时,现实中也缺乏废弃农用薄膜田间捡拾机械,再加上农用薄膜自身的特点,难以实现有效的回收,进而导致残留在土壤的薄膜越来越多,而这些薄膜短期内又难以降解,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一大隐患。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总量不断上升,由此导致的废弃物产生量也日益增加。2016年大牲畜年底存栏头数为11906.41万头,产生大约30000亿kg的畜禽粪污。由于养殖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特别是一些规模以下养殖场,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废弃物的有效处理率不到50%,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欠缺。
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国内抗生素使用量为1.62亿kg,其中,兽用抗生素占52%。特别是养殖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抗生素使用量、排放量较大,排放强度高,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养殖业所用抗生素通过富集作用,随着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转移到人体之内。研究表明,无论是人体、还是畜禽个体摄入抗生素之后,70%~80%都会通过尿液及粪便排泄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污染。
近些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但为什么一直没有诱导出生产主体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及杀虫剂的行为,相反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的日益下降,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需要政界、学界的反思,全面剖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明显的多源性特征。客观来讲,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化肥施用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50%;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对作物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农作物生长。农用塑料薄膜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及供应能力,特别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广大西北地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然后,由于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导致了使用量、使用方式的不当,再加上低效利用,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没有必要的粪污处理设施,导致的水体、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经达成了共识,但依然缺乏有效的机制,严格地说,缺乏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到产中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产后农业生产资料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整个链条有效运转的机制,难以激励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性;此外,在单一节点或者某个环节建立机制,不但无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反而会导致严重的点源污染。以农药包装物资源化为例,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将农药包装物收集起来,进行集中放置,但收集之后的“出口”没有解决,长期堆集的大量农药包装物,如果露天放置,一旦遇到降雨,将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保护耕地土壤与灌溉用水的质量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两大核心。其前提就是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障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根据上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分析,以及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相应的对策建议。
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农业发展的理论指南。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农村改革以来积淀下来的,存量非常大。为此,对各级政府而言,应清醒地认识到农业面源防治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品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农业面源防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并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认知、参与水平,提升广大农民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的能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需要有效的技术做支撑,为此,应基于不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实际,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区域性规划,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推广及培训工作。
由于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等存在差异,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也各不相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所需技术等都有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区域性规划,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难点、路径等进行科学诊断,特别是对所需要的技术提出精准要求,更好地实施精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为提升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撑服务能力,应在规划框架内,根据新时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特点,充分发挥区域农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围绕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绿色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同时,注重高寒等特定气候条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
不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所需要的技术,既有共性,更应突出个性。特别是对高寒等特定气候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个性更为突出。一方面应大力推广应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另一方面对新研发技术应及时加以推广应用。为此,应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应开展相应技术效果的评估,特别是潜在的负面影响评估。如微生物技术应用中,农民担心秸秆腐熟剂等产品对土壤等产生负面应用,不愿意应用,从而成为推广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仅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以及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为此,应通过产业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创新等,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农产品质量。
重构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在养殖业发展中,根据养殖规模确定消纳养殖废弃物的耕地面积,一方面可以流转农民的耕地,另一方面可以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切实构建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联系的循环型产业体系。
要求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中严格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从源头上杜绝对耕地土壤系统、水体系统健康造成污染。严格规范农业生产主体行为,使其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减少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时,建立与完善农产品生产的服务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监督。
创新农药包装物、废弃农用塑料薄膜回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业生产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应建立企业的责任延伸制度,发挥其生产环节及废弃物资源化环节的关键作用。为此,政府应采取补贴方式,鼓励企业在产品销售集中地区,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站,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利用。或者鼓励相同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共同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市场,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利用。
推广生态养殖发展模式的同时,强化兽用抗生素生产与使用过程的监管,严格执法;同时,畜禽养殖业充分利用中草药,对中草药作为添加剂取代抗生素的技术及产品进行研发。此外,需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在支农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技术进行扶持,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