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种业装备新质生产力、低碳循环农业新体系”,
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大会2024年会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20—21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员会、海南大学共同主办的“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大会2024年会”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成功召开。
中国农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中国农机院总工程师、学会监事长方宪法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主席、中国分会主席,学会种业装备分会主任委员尚书旗教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首席、海南大学杨然兵教授;浙江大学科研院农社部部长、学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主任委员泮进明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员会秘书长喇明英,中共德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莉,中国农工民主党德阳市委员会主委邱明,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书记黄琦,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天则,区委副书记维色木果,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赖朋,以及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生产企业、示范园区、种植大户等单位的领导、专家、科技人员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农业工程杂志社、中国农机学会种业装备分会、海南省南繁育种全程机械化科研中心、中国农机学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中国农机院耕作与植保装备研究所、中国农工民主党德阳市委员会、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承办,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种子协会机械化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种业装备工程专业委员会、海南省农业工程学会协办。
大会主题为“发展种业装备新质生产力·构建低碳循环农业新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农工党“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工作推进会,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和低碳农业智能化技术装备论坛,中国农机学会种业装备分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常务委员会议暨全体党员会议,“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年度总结会,以及技术参观等。会议聚焦热点问题,探讨发展种业装备新质生产力、构建低碳循环农业新体系,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服务乡村振兴、落实种业振兴行动,
农工党“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工作大力推进
大会开幕式环节,张天则区长、杨然兵教授、方宪法总工程师、朱莉部长分别致辞。
杨然兵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推动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先进农机装备研发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组将以罗江区为核心试点,与中国农工民主党德阳市委员会、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共同构建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繁种体系,实现水稻制种过程的高效化、精准化与智能化管理,力争将罗江区打造成全国领先的水稻智能化、数字化制种大县,以及水稻制繁种智能化农机创新成果汇集区域,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会上,喇明英秘书长为“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专家颁发聘书。黄琦书记、杨然兵教授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示范基地揭牌。中国农工民主党德阳市委会驻会副主委周丽姬、杨然兵教授、德阳市罗江区副区长曾骥签订了“罗江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农机示范基地”3方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合作3方将进一步构建“产学研政”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体系,以提高种子质量和生产效率为核心,通过精准的资源整合、前瞻的技术突破与创新的合作模式,开展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
聚焦种业装备、低碳农业热点研究领域,
高质量学术报告精彩纷呈
在“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和低碳农业智能化技术装备论坛”环节,围绕会议主题和细分领域研究热点,大会安排了18个内容丰富、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包括4个主旨报告和14个专题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学会种业装备分会副主任委员蔡晓华研究员主持,专题报告分别由青岛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会种业装备分会主任委员尚书旗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学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刘振宇教授,浙江大学科研院农社部部长、学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主任委员泮进明教授主持。
赵春江院士作了题为《智慧种业技术与装备》的主旨报告,从智慧种业、智慧种业关键技术装备、未来展望3个方面介绍了智慧种业技术与装备。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引领种业产业进入数字种业时代。详细分析了智慧种业关键技术装备,包括蔬菜育种加速器、蔬菜高速种苗生产线、高通量表型信息获取技术装备、作物育种小区田间信息获取设备、作物显微表型解析技术、作物自动化考种系统、玉米制种去雄检测技术装备、田间育种试验机械等。提出“作物表型技术装备是发展数字种业等新一代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要构建作物表型组高通量、多维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测量-解析-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多尺度、多维度、高通量的作物室内-温室-田间全链条表型数据获取技术装备体系。
中国农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以视频方式作了题为《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智慧农业的内涵、功能及无人农场的概念、特点和关键技术。智慧农业的功能包括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其中数字化感知是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升降平台、实验室光谱等技术获取、分析农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数字化感知的内容包括土壤信息、作物长势信息和作物病虫草害信息;智能化决策包括智能决策土地整治方案、耕整方案、种植方案、播种方案、田间管理方案和收获方案;精准化作业包括自动导航和精准作业;智慧化管理包括农作物生长管理、农机管理和农场管理。
方宪法总工程师作了题为《基于作物表型的智慧育种与精准栽培技术装备体系创建》的主旨报告,分析了作物田间高通量表型智能解析、植物工厂关键技术研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研究方向。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超级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海量基因组大数据时代来临,测序技术的普及化和待测材料的规模化带来新的挑战。缺乏合适的高通量表型获取技术获取对应的表型信息;田间环境复杂光、影、风、雨和复杂田间背景等不可控因素为面向图像、点云和光谱数据的作物表型高通量、精准解析带来了挑战。
尚书旗教授作了《种业机械装备发展与思考》的主旨报告,总结了国内外种业机械化进程、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种业重点突破技术及新型种业装备。他还从5个方面对国内种业装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注重和加快育种试验机械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技术研发;建立基于作物生态系统的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将田间育种机械装备纳入购机补贴目录或政府采购支持;开展作物表型信息技术研究;表型信息测量获取技术应用。
14位专家、学者从作物表型、种业装备、种子处理技术、渔业装备、物理农业技术发展、畜禽养殖LED光照技术装备、牧草植物工厂、动物疫病防控、农机装备研发、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电场调控植物生物效应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交流。
发挥分会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促进学科、行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农机学会种业装备分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常务委员会议暨全体党员会议。会议由农业工程杂志社社长、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种业装备分会秘书长王艳红研究员主持,并代表两个分会秘书处作工作报告,介绍了两个分会2024年的主要工作,结合中国农机学会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办法,剖析两个分会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2025年的工作设想。
中国农机学会监事长方宪法研究员对种业装备分会的发展非常关心和重视,在其主旨报告中对分会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创建作物表型工程技术装备专业研究团队,引领中国种业装备科技前沿;突破优异表型性状信息获取难题,助力深化种质研究和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与种质科学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种业装备分会主任委员尚书旗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分会未来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渠道,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种业装备科技工作者的呼声、诉求,以及行业创新研发方向建议等;二是希望委员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融入分会各项工作中,包括课题研究、学术论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分会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如取得标志性创新成果、开展创新性活动等,引领种业装备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三是基于分会这个学术组织,大家加强交流、合作,集成和共享科技资源,联合承担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关键与前沿重大技术开发、标准研究制修订等,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发挥作用。
“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引领罗江区制种产业迈上新台阶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参观考察了罗江区民主党派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基地——农工党“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包括种子展示中心、田间制种生产基地、种子加工中心和种业教育馆等。
据了解,农工党“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引进水稻制种企业7家,油菜制种企业12家,推广运用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模式,双季制种纯收入达到5.25万元/hm2以上,油菜种子产量约占全国油菜用种量的20%,在长江流域市场占有率领先。“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已成功创建为中国农工党四川省委会第1个省级社会服务基地,在助推德阳市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此次大会上揭牌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示范基地位于“同心种业”社会服务基地核心区。示范基地首期以水稻制种为落地项目,在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张俊专业合作社的33.3hm2(500亩)水稻制种基地开展示范,在金山镇富荣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优选和操作技能培训,实现研发应用一体化,促进种业机械装备研究研发、试验示范、生产推广,提高种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种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将罗江区打造成为四川省油菜、水稻“数智化”制种的样板。
据介绍,罗江区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历经40余年的发展,制种已成为罗江区的一块“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目前,罗江区制种面积达3466.7hm2(5.2万亩),年产种子900万kg,培育的水稻和油菜品种获评2023年四川省主导品种。罗江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国家级杂交油菜制种大县”。实现制种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服务,种子育种、生产、烘干、加工、仓储一体化发展,建成集“新品实验、科学制种、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示范区。
-------中国农机学会种业装备分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