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视野下的黔西北彝族农牧文化解读

【摘要】农牧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类型中最基础和最广泛的文化现象,给人类生活赋予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色。黔西北彝区农牧经济并举,以农牧生产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历史悠久,传统的农牧经济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传统文化。用民族学分析彝族传统的农牧文化,从一个侧面提供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农耕与游牧整合交融的例证。

【关键词】黔西北;彝族;农牧文化

贵州西部的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州,是历史上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清三世,随着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和衰落,封建中央王朝在彝族地区实施“屯垦戍边”“改土归流”等军事和政治行动后,彝族被迫移居到高寒贫瘠的乌蒙山区辟地生存,导致人口减少,分布区域缩小,逐步形成今天以毕节市和六盘水市为聚居的分布格局,谚语“高山苗,水仲家,彝族住在半山腰”是其生存环境写照。境内农牧经济并举,生活方式及民风民俗无不打上农牧文化的烙印。黔西北彝族先民顺应所处的自然地理、生活环境而创造了最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农牧交融经济,以此为寄生与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黔西北彝族农牧经济还孕育和发展了包含信仰、礼仪、艺能等民俗文化,给生活赋予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气息,形成了黔西北彝族农牧文化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黔西北彝族游牧和农耕文化形成的历史

(一)黔西北彝族的游牧文化

彝族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乌蒙高原的生态系统,游牧经济形态是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土地承载力等自然条件所做出的适应生态规律的合理选择。彝族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彝人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创造的文化,包括适应于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游牧生活相应的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方式等构成的具体内容,它的显著特征在于彝民的观念、信仰、习俗以及其价值体系等,都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

彝族游牧的历史非常久远。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的彝族先民生活状况是“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4]西汉时初开益州郡“得牛马羊属三十万”,[5]说明当时的西南彝区游牧业相当发达,已广泛饲养牛、马、羊、鸡、狗、猪等家畜家禽。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威宁自治县彝族《撮泰吉》(变人戏)中就有驯化野牛犁地种荞子的片段,盘州彝族民间舞蹈《海马舞》同样说明彝族的游牧历史。彝语中有许多用“者”为词根组成的词,如“有财”(富裕)曰“者俄”即有牲畜,牲畜就是财富的标志;谓“钱币”曰“者普”,意即钱币就是牲畜价值。彝族先民在饲养畜禽的基础上,还积累了驯服、繁殖、医治牲畜等经验,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实用规程。

汉晋以来,贵州彝族地方政权中,设有“扯墨”的官员,专管畜牧。唐代罗殿国、宋代自杞国的畜牧业很发达,其地“马政”直接影响到南宋王朝的军事活动。元代在全国设立十四个养马场,今毕节辖区的古“亦溪不薜牧厂”,是元代全国牧场中“牧养国马”的重要基地。今黔西县沙井,残留有元代牧场的“洗马槽”等遗迹;今大方城西的“马厂坝”是元代“亦溪不薛”牧场的中心,由大方城西小屯至城北东关的“断墙”遗迹是元代为“马厂坝”牧场筑就的拦马墙。时在今安顺、威宁等地彝区,畜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安顺沙木乡的洗马塘、威宁城外的宰羊坡,都是当时彝族畜牧业发达的标志。历史遗迹和文献记载充分说明,当时的贵州彝族社会具有浓厚的牧业特征,彝族被史志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即使到民国年间开通清镇至毕节、毕节至威宁、威宁至水城等国(省)道公路后,马的役用并未减轻,只不过把驮马变成驮运和车运结合而已。

(二)黔西北彝族的农耕文化

黔西北彝族农耕文化是彝族社会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农耕文化是彝民在长期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和生活需要的文化。以旱地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彝族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这种地理环境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统一,构成了彝族社会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地域性文化特征。彝文献著述的几个古代的主要彝族地方政权,如武僰部落的农业生产力和文化都比较发达,且从事制陶、冶炼和制革、纺织等经济活动。威宁中水、赫章可乐和普安青山出土的战国晚期墓葬器物发现,青铜器受滇文化的影响,兵器受蜀文化的影响,反映出古滇王国和古蜀国与滇黔毗邻乌蒙山区彝族先民农耕文化的交流,同时“稻谷”的出土反映了彝族先民种植水稻的历史。从《西南彝志》中“四方土地被讨平”“到处征赋税”看,汉晋时期的农业也随彝族奴隶制的兴盛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唐宋之际,罗殿国、罗氏鬼国、自杞国等彝族方国辖区农业经济大有发展,不但定居的农业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已“成聚落”,而且形成了人口集中的城市“大格”(都邑),如可乐大格(赫章可乐)、慕俄格(大方)和纪俄格(威宁)等。

彝族先民最早的农业生产,是比刀耕还要原始的烧山林撒荞子。“撮太吉”(变人戏)中说“苦荞是粮食的祖先。”现今黔西北彝族祭祀祖先,必备荞粑、香麦炒面、五谷盐茶。“稻”,彝称“吃”,属古语,并非他族语言的借音,说明彝区早已对水稻不陌生,还有水稻是狗带来的传说。明朝前,黔西北土地虽然宽广,但多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粮食品种以荞、豆、麦、黍、稷、稻等低产的作物为主。至明代,中央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与征收赋役有关的户口登记、田亩登记、修筑路站、整兴水利、军民屯田等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贵州彝区的军屯涉及今北盘江、鸭池河流域河谷和坝区。

内地汉民族的涌入,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量较高的粮食品种,使播勒、水西、乌撒地区的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由于种植业逐渐跃居为主要的经济门类,使黔西北彝区的经济结构和类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游牧和游耕相结合的经济向定耕和相对定牧结合的经济转型,这种划时代的经济变革,一直影响到近现代黔西北彝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清康雍年间改土归流后,彝族封建领主经济逐渐转为地主经济,农业发展速度得到提升。至民国,黔西北彝族地区的地主经济普遍确立。彝族的地主,从地域上说,以黔西、大方、毕节、盘县等县为多,水城、威宁、赫章等县较少;从经营上说,农牧结合,坝区、河谷,以农为主,半高山地区农牧各半,极少部分高山的地主,以牧为主,养的牛、马、羊、猪成群。农耕经济的历程,使黔西北彝族农牧文化在互动中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二者相融发展,至今沿袭。

二、黔西北彝族农牧文化的交融

黔西北彝区具备有利于农牧经济发展的气候和环境,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统一,经济类型与民族结构重合。彝族近代以来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自然环境和历史演变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农牧生产的结合使黔西北彝族传承发展了与农牧经济有关的风俗,并体现在婚、丧、衣、食、住等各种习俗中。

(一)传统农牧文化形成的独特风俗习惯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方式,二者相辅相成。黔西北彝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恋爱自由而婚姻不自主,这种婚姻决定于农牧经济结构,恋爱自由源于牧业民族游走式的生产方式,而婚姻不自主则是农业社会通婚范围相对固化的产物。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订婚、烧鸡吃、送礼、出嫁和迎娶等程序。烧鸡吃,彝语称“呀取阻”,确定婚姻关系后,择吉日,由媒人带男方及其父母,背炒面、酒等礼物去女家行“烧鸡吃仪式”,说明彝族先民古时食鸡有“烧”的游牧风俗。送礼,彝语称“者伙”,原意指送牲畜,这是最直接的游牧文化的遗留。嫁礼中,嫁女和送亲者骑马,行至半路分界处要举行“放马仪式”等,也是黔西北彝族早期游牧文化的痕迹。

据彝文献记载,历史上彝族实行多种葬制,有土葬、火葬、岩葬、水葬、天葬等。土葬、水葬是农业文化,火葬、天葬是游牧文化,而岩葬是农牧文化结合的产物。火葬和土葬是从古至今的两种常见葬制。彝谚所说“白死埋白,黑死烧黑”即指白、黑两支系彝族葬制不同。至明代以后,黔西北彝族还盛行火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8]其时,游牧生活居无定所,随畜迁徙,只能火葬,这是彝族游牧文化的印迹。清中晚期朝廷明文规定不准火葬后,土葬才通行,受汉族影响,仪式复杂而独特。土葬时,要请先生看风水,要用泥土在墓穴内堆成一条线,以示接龙脉,土葬习俗及看风水、接龙脉等习俗,农业文化的体现一目了然。

为适应黔西北地区的游牧生活,彝族传统的衣物原料是各种畜禽及野生动物的皮和毛,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游牧文化的基本风貌、重要元素和信息,如羊毛为原料的系列产品披毡、垫毡、背毡、毡袜、毡帽及羊毛长短衣等,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随处可见。因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需要,彝族服饰原料中用麻和棉,源于农业文明的麻类产品也曾在彝区传承了上千年。彝族饮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点,如坨坨肉、墩子肉,属游牧饮食风俗的遗留。不同于农耕民族吃带皮的牛、羊肉,彝族喜欢吃剥皮的牛、羊肉,牛、羊皮可制衣、帽,做皮袋子,写彝文经书等。彝族传统习俗不吃狗肉、马肉,狗能帮助狩猎,视为家属朋友之列,人背马驮不仅是战争之需,也是生活必需,这些都是牧业文化的表现。从彝族过去居住“叉叉房”“土墙盖草房”,土地耕种几年就要丢荒来放牧等习俗看,游牧文化特征明显。彝族喜食腊肉,居住的村落选址要看龙脉,房屋多住“土墙板壁房”,土地采用复耕种粮等等,又是农业文化的再现。家家户户有土地、牲口,种地兼放牧,由游牧游耕的“赶山式农业”演变为定牧定耕经济,农业文化特征明显增强。

(二)农牧生活背景下的信仰、竞技文化

由于受生产力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和科学技术落后等限制,彝族农牧文化中存在很多经验性、直感性甚至是非科学的神秘成分。人们无法科学认识与农牧生活有关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现象,以为吉凶祸福是天地和鬼神的造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祭祀礼仪文化。

彝族礼仪活动突出体现在节日民俗上。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十月初一年节、五月初五赛马节和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又有汉区引进的正月初一年节、正月十五、端午节等农业文化节日。黔西北彝族农牧文化中的火崇拜集中表现在火把节、祭祀火、火禁忌等方面。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有烧害虫说、吓唬野兽说、彝族十月太阳历说等等,现在过火把节,是人们庆丰收,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表达。其实,游牧生活中火的功用非常强大,刀耕火种,防寒御兽都离不开火,这是彝族文化中浓郁的游牧文化特征,因此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山火彝人”。汉族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日,此节日进入彝区后成了赛马节,演化成为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节日。

节日期间,一般要杀猪、宰羊、杀鸡,祭祀神灵,款待亲友,饮食非常讲究礼仪,饮酒时要由辈分高、年纪大的老人先喝。拈菜时,要请席上的长者先挟后大家再动筷。鸡头敬长者,鸡腿赠小孩。其中不少食品别具农牧文化交融的特色,如冻肉、火腿、咂酒、荞饭、荞酥、羊肉汤锅、柴火烧洋芋、燕麦炒面拌蜂蜜等。在野外,还要带上酒、肉、饭等食品到活动场地去待客,大家席地而坐,喝“转转酒”“罐罐茶”,这些习俗只能传承于农牧民族中,单一的农耕民族或游牧民族没有这么混杂的食品结构和礼仪。

总之,黔西北彝族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传承和交融,植根于彝族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探索这一问题,可提供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整合交融的一个例证。

参考文献:

[1]马孝劬.发扬我国农牧结合、用养结合的优良传统[J].中国农史,1983,(4).

[2]彝族简史编写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晋)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贵州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7](清)田雯.黔书·水西乌蒙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唐)樊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禄智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10]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THE END
1.养殖业的古称探寻通过对养殖业古称的探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养殖业在古代的发展历程,还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对动物资源的深厚情感与智慧利用。这些古称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为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历史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优秀的畜牧文化。 https://b2b.baidu.com/q/aland?q=18311F7A1B7C7C0D700C7A0F05741879&id=qidb1f852f1ea3c3308cdda5568571dbb87&answer=8953458736906639135&utype=2
2.农业生产广泛的农作物种植与畜牧业管理农业生产广泛的农作物种植与畜牧业管理 什么是农业? 农业指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然而,深入探讨这一领域,我们会发现它涉及到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内容。 农业生产的历史与发展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尝试种植粮食作物以满足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更高效的耕作https://www.l0dm1h3tk.cn/miao-mu-zhong-zhi/562302.html
3.探索农业起源的古老足迹考古证据与文化演变的交汇点此外,一系列精细化操作如灌溉系统、畜牧业以及饲料管理等也被引入到了日常生产中,以提高产量并确保稳定的食物供应。这一切都导致了一个显著变化——即从一个基本依赖于狩猎采集生活形式过渡到更多地依赖于定居型农耕生活形式。 社会结构与城镇兴起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不同的人口群体之间開始建立更紧密联系。这導致社會結https://www.msv8oom8y.cn/nong-ye-zi-xun/473006.html
4.数字巨擘中国最大的养殖场有多么庞大的羊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养殖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和效益日益显著。尤其是大型养殖场,它们通过高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保证牲畜健康成长,还能提供大量的肉类产品供市场需求。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其大型养殖场更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探讨这些大型养殖场时,我们自然会想知道它们拥有的羊只https://www.kbtob.com/nong-ye-zi-xun/540747.html
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问答式复习提纲(含教材问题解答)(2)原因: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3)设施:影响: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2.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M0NDIzNg==&mid=2247704430&idx=1&sn=c4594aa9313637fb85d4828af93af9e0&chksm=eae7845eaa20b9e4b7dd2559e1dd3ad51c473ee7836915515d814e0bd78921f86c7c1502b3c4&scene=27
6.?如何破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难点?他山之石科尔沁,蒙古语意为“弓箭手”。历史上,曾作为成吉思汗卫队的科尔沁部落长期在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冲积平原一带活动,人群名称逐渐转变为地域名称。辽水奔流、大河滔滔,如今,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借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成为畜牧业发展高地。 https://zgcsswdx.cn/info/13167.html
7.秘密的绿茵揭开中国养殖业未来的神秘面纱一、中国养殖业的历史回顾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家族式小规模生产向集体化和机械化转变,这段时期见证了农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革新。在这一过程中,畜牧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构。 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540455.html
8.中国畜牧业发展史都足以瀚明夏代的畜牧业是繁盛的。 (二)殷、商时代(公元前1783一1122年) 中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殷墟的“卜辞”包括着关于畜牧的文字。在卜辞里有“今夕其雨,获象,,。这是极重要的一项记录。六畜乃至七畜的用途也振其广泛,除了服御、食用而外,还用作牺牲,每次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都有三、四百具之多。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26/11/28718686_1118395977.shtml
9.一部农区畜牧业发展史——《历史时期河南畜牧业研究》评介【摘要】:<正>畜牧业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气候、环境、人口、政治、经济、技术、战争等诸多因素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受上述因素制约更大。河南地处中原,更具典型性。张显运先生长期致力于畜牧业史研究,成果丰硕。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张显运先生《历史时期河南畜牧业研究》一书,全书分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B201612001.htm
10.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历史上的()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历史上的( )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87c71d00006445cfb075fd1dcb231cc3.html?fm=bdec1253273bac54a14f338d141e61db32
11.新疆若干历史心得体会(通用6篇)按照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的要求,抢抓草原畜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不断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壮大奶产业、强力推进肉牛肉羊业、稳步发展猪禽业,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饲草的种植面积,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天然草原奖补机制,合理调控天然草场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ezb7pb6.html
12.畜牧业范文12篇(全文)于康震强调,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紧紧抓住中央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 更加重视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 认真总结发展畜牧业保险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 提升对畜牧业保险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畜牧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稳步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hbwjf1a.html
13.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类专业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河北历史想要报考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类专业的河北历史类考生,多少分可以上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类专业?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类专业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类专业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河北历史类】”相关信息内容,供各位高考生查阅参考。 https://m.027art.com/gaokao/HTML/dQ34MH6664KB32.html
14.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校史(第一集:1940.91990.9)校史第一章 学校历史沿革 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的前身系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是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发展边疆民族职业教育,于1939年5月开始筹建的。校址在原贵德县佘乃亥 (佘乃亥居沙沟中部,现属贵南县沙沟乡),后因地处偏远,物资供应困难,于1947年4月迁至湟源县城关区 (湟源县城西门外瓦窑子,即湟源畜牧学校南院)。https://www.qhxmzy.cn/html/933/2020-09-22/content-5209.html
15.祁县涧壑村志三、畜牧业 合作化前,个人家庭每年最多养一到两头猪几只羊,杀猪宰羊过大年。再者,几家联合雇个羊夫,夏天上山冬天回村。公社化后,每个生产队最多也只有二三百头羊。70年代初,我们村办猪场最多时存栏只有百口左右。包产到户后,开始出现个人养猪场,到现在我村养殖业步入快车道,初具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有十家,养https://www.meipian.cn/266w28jx
16.下列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是()。A畜牧业从农业中习题:下列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是()。 A 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开 B 手工业的分离 C 商业的分离 D 工业的分离 本站收集整理了大量习题及答案,请使用站内查询查找 标准答案:D 工业的分离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姓名 性别 男女 生日 上一篇:【标准答案https://m.rwtext.com/110096.html
17.沙尘四起,草场退化,牧区家庭承包如何“水土不服”?1、牧区的放牧畜牧业是顺应自然地理环境,选择进行适应性管理的结果,它与靠农牧结合,发展人工草地养畜的农区、半农半牧区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放牧畜牧业在世界上存在至今已有约3000年以上的历史。放养有蹄类家畜(主要指羊、牛、马、骆驼,还有驯鹿)的地方大约占到地球陆地的一半,其分布之广,面积之大为其他产业所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23/04/473698.html
18.《世界史·古代史》(吴于廑)笔记(转贴)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埃及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形成国家。 现代学者将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2)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3)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http://bbs.freekaoyan.com/forum.php?mobile=1&mod=viewthread&tid=118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