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党史网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处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平均海拔约1100米,日温差12℃-15℃,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60天左右,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银川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灌溉便利,耕地面积210余万亩,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盛产小麦、水稻、玉米、果菜、枸杞、淡水鱼及牛羊肉等畜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银川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农业投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畜牧业,不断提升水产业,逐步完善服务体系,使银川市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可以称作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起源于二战后农业振兴时期的美国,而后传入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核心是一体化结构体系的建立和运作。我国农业产业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鉴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应了我国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在其产生以后发展迅速,它是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又一制度创新。银川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积极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产业培植,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逐步形成。银川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探索推行生产责任制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上下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分产到户,自由经营。这项措施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作物种植制度,可以实施混合经营。经营成果除去上缴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进了农产品市场化进程。

1981年,银川市农村普遍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贺兰县940个生产队全部实行责任制,搞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有576个,占61.3%;联产到组的有10个,占1.1%;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有153个,占16.3%;包产到户的有69个,占7.3%;包干到户的有143个,占15.2%。同年11月,郊区政府制定了包干到户农业承包合同,在全郊区推行使用。1982年,全市农村顺利完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实行了以包干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1984年,自治区制定了大力发展和扶持专业户,广辟商品渠道,收购农副产品,实行购销合同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大力发展小集镇等14条具体政策,推动了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随着农产品生产供给的不断丰富,在引黄灌区,以畜禽、水产品养殖、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重点,出现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

1984年,银川市农村进入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第二步改革,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扩大了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使承包者的责、权、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突破了农村经济单一经营、城乡分割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民、集体、个体及私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全市农村出现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巩固了包干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稳定实施。包干到户责任制在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生产资料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和经营使用,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调整了分配方式,克服了公社化时期的平均主义,使生产成果与劳动者的个人收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农民按客观经济规律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顺民心、合民意,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成功改革。农民说:“实行责任制,一年有余粮,二年盖新房,三年大变样”,“鼓了勤人的劲,治了懒人的病”。

1985年,全市农业经济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1986年,市政府确定6个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递增,奶牛、家禽生产均列全区首位。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7.9亿元,粮食总产达5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934元。“七五”末期,银川市农业总产值6.33亿元,是“六五”末的2.88倍。农林牧渔各业产值构成为68.5:4.4:21.9:5.2,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值有较大增长。农业总收入4.03亿元,较“六五”末增长11.94%,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六五”末的465元上升到934元。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大多数经营主体自发联合,联结松散,经营领域、区域相对集中。

(二)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阶段

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4.47亿元,比“七五”末增加8.14亿元,增长128.59%。其中,农业产值增长121.2%,牧业产值增长186.6%,渔业产值增长148.3%。农林牧渔各业产值构成为66.2:0.6:27.5:5.7,牧业、渔业的比重比“七五”末分别提高了5.6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农业总收入达17.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3元,比“七五”末增加749元。以蔬菜副食品为主的副业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业结构更加趋向合理。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该报告强调,要“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一鲜明的指导性政策,为土地政策的大发展开了个方向性的好头。1998年,自治区出台了《宁夏1998~2002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纲要》。

自1998年起,按照中央部署,银川市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贯彻落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1998年,银川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银川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年纲要》,并专门召开了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研讨会,充分论证纲要的可行性,确定了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提出了“11243”战略,即围绕一个核心,明确一个目标,推进两个战略,突出四个加快,奠定“三化”基础。

2000年,银川市农业总产值达23.5亿元,比1995年增加5亿元,增长24.6%。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77.2万亩,粮食总产量62.67万吨,油料总产量0.33万吨,水果总产量3.92万吨。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禽蛋、鱼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6%。

从2000年起,全市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优先发展设施园艺、奶产业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淡水渔业、优质粮食、特色果品等优质特色产业的“两强多优”发展战略。打造六个基地、一个中心,即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把银川市农业建设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奶产业生产加工基地、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生态渔业生产加工基地、特色果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商品粮及饲草生产加工基地,形成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中心。

这一阶段的最突出的成果: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呈现出产业化经营由点到面、由养殖业到种植业,覆盖面扩大,组织模式逐渐丰富,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建立的特点。

(三)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阶段

2007年,银川市委、市政府就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定走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发展奶牛、设施园艺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牛羊肉、水产品、特色果品、花卉、优质粮食和饲草等优势特色产业。截至年底,银川市设施园艺产量占全区总量的50%以上,形成了在西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设施农业基地;奶牛存栏占自治区的48%,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奶源基地;水产养殖面积占全区的75%,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同时,又建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兴庆花卉市场,花卉产业初具规模。全市休闲观光农业日趋成熟,初步构建起沿山生态林、葡萄庄园、农家乐、中国农业观光园、休闲垂钓中心、沿河休闲风情园、大漠植物园的休闲观光农业框架。是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6.86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农业增加值21.8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4350元,增长13.2%。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7%;全年农民纯收入达4917元,增长14.8%。

2009年,银川市继续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为中心,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两强多优”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黄河金岸”田园风光综合整治工程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是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8亿元,增长9%;增加值32.33亿元,增长6.9%;农民纯收入达5389元,同比增加471.71元,增长9.6%,增速位居全区第三。在6个县市区中除西夏区以外,其余均突破5000元大关,其中兴庆区以6039.1元名列全区之首。贺兰县增长11.3%,增幅位居全区川区首位。

THE END
1.从传统到现代牛羊生产技术演变历程从传统到现代牛羊生产技术演变历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作为支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畜牧业领域,牛羊生产不仅是肉类和乳制品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综合利用的一大亮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牛羊生产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简单的手工https://www.p0c6eq62u.cn/niu-yang-yang-zhi-ji-shu/246881.html
2.投资新疆养牛人的“牛”日子投资新疆|养牛人的“牛”日子 6月的可克达拉艳阳高照。穿上工作服,穿过消毒室,一座现代化养殖基地便映入眼帘。一头头体格健硕的养殖牛,沐浴着阳光,悠哉悠哉地吃草、散步。待产母牛住着独立“别墅”,在牛栏里安心“养胎”。刚出生不久的牛犊,享受着特殊照料,静静地卧在牛棚里休憩。“这里是我们的良种繁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113569265152000&wfr=spider&for=pc
3.浅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的新要求。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极大地调动全国人民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激励全国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63eadede4fe1a8b04436e.html?q=C/N
4.专题08古代文明的产生和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古老的非洲和美洲大陆也孕育出了众多风格独特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讲古代文明的形成、发展与交流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3598ct10607n288949.html
5.政策服务新疆“九大产业集群”之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畜牧业是新疆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等,多措并举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为建设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奠定了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U3MDk3OA==&mid=2654062576&idx=4&sn=d5804dfec80911ffaaf68999d2ab5af2&chksm=8a3c2735ec0a74bf87801d5cc7122dcb35be3d9fe461129a5f72ed259344f8bca52bd2c190cd&scene=27
6.法国香水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法国人的香水文化→MAIGOO知识从山上流下的大、小河溪,把山前切成一个个山谷,丰富的水、土资源既适合发展畜牧业,又适合发展农业和园艺业。特别是格拉斯,位于距地中海20公里的山麓上,海拔200-500米,冬季寒冷的西北风(法国人称密史脱拉风)对这里影响不大,基本上是冬无霜冻。而夏季从海上吹来的空气湿润宜人。由冲积而形成的土质十分肥沃,顺着https://www.maigoo.com/goomai/149871.html
7.一文看懂数据发展史,大数据环境发展史,大数据技术栈发展史,大数据工作大数据环境发展史: 大数据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期(1980 年 - 2008 年): 概念提出:1980 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首次提出 “大数据” 一词,将大数据称赞为 “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不过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数据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https://blog.csdn.net/qq_55006020/article/details/142612080
8.深度长文丨史上最全的零售发展史与发展观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引入连锁机制,当时主要应用于超级市场,后来发展到其他零售业态。 我国零售业在长达3600年的发展史上,用最后20年的时间,浓缩了西方国家160年的发展历程。从票证年代的“三尺柜台”到开架自选的“超级市场”,从百货主导的传统零售到17种业态全面开花结果。中国零售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https://www.iyiou.com/news/2017071950393
9.《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比较政治学)书评这本书并不适合初学者,当你读过西方政治学诸多理论和论文之后,才能体会到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的令人耳目一新处。当然,这并不代表这本书的内容全部正确,但至少他提供了另一种范式去回答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这篇读书笔记感谢PPE的小伙伴们,本人只是参与整理了其中一章,为了保护隐私,不把大家名字一一放上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38360/
10.志鉴编修新时代地方志书应加强对扶贫及脱贫攻坚事业的记述‖首轮修志,省、市、县三级志书均设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业、粮油、城乡建设、综合经济管理、人民生活等专志、编(卷)、章,志书记载涉及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情况的内容,分量一般均超过全志分量的50%,有些甚至超60%以上,但还没有设专志或在志书中设单独的编(https://www.scsqw.cn/fzyd/bzts/content_12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