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核心特征,立足云南农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探索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模式。

资源优势方面,云南省光照资源丰富,土体深厚,大部分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保水、保肥性强,透气性好,水源清洁,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是公认的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

发展基础方面,2023年1至11月,全省农业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达14%,投资规模大,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性较高,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全省基本建设投资领域的亮点。

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产品量增价优,鲜切花、咖啡、坚果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较高,打造了6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7家国家级生态农场、3个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云系”“滇牌”品牌脱颖而出,云花、云茶、云蔬、云果、云药、云咖等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享誉海内外,品牌效应成效显著。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高标准农田占比不高,设施化水平低,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不足,运输费用占比较高,基础设施条件有待完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杂交水稻、蔬菜、鲜切花等大部分使用省外或国外选育品种,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匮乏,农村优秀人才资源流失,科技和人才支撑力不足;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不高,经营主体不强;农产品加工规模小、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内涵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因素的综合应用与创新。我们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农业可持续性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发展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持续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以强化技术装备升级和科技创新为关键,升级改造老旧设施,发展绿色高效现代设施种植业、高效集约现代设施畜牧业、生态健康现代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业设施,促进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工厂等设施农业新业态。

发展智慧农业,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以及智慧大棚、垂直植物工厂、养殖工厂等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滇系”当家品种。围绕水稻、玉米、蔬菜、水果、坚果等特色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自主可控、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宜机收的“滇系”特色新品种。推进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部省共建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培育引进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推动更多优秀人才下乡,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如农业科技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等。

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按照绿色低碳要求,运用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可降解农膜等新型农用物资,替代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影响较大的传统化肥农药、农膜、饲料。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农业。

加强“云系”“滇牌”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树立云南高原特色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区域绿色食品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支持一批省级或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培强壮大,支持农业绿色品牌的培育创建、规划设计、策划宣传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聚焦“1+10+3”重点产业,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深入实施精深加工延链、加工园区建设工程。筛选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农产品加工园。

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全面整合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拓展农业发展边界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提升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价值。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以产业链为纽带,联系上下游关联企业,组建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式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新农业新业态。

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平原示范区”)位于新乡市域最南部,农业基础优越,处在“中国第一麦”延津小麦和“中国第一米”原阳大米的核心产区,素有“平原水乡,中原粮仓”的美誉。近年来,平原示范区积极致力于种业发展,以种业创新引领带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区制繁种总规模达12.66万亩,年供应小麦、玉米良种6.24万吨,种业总产值达17.22亿元。2021年,获批创建河南省唯一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初,被认定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良种繁育优势区。

平原示范区是河南省级战略“中原农谷”的核心区,按照河南省“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提出的发展定位,平原示范区将以种业创新为引领,以种子、种苗、种畜(禽)为主攻方向,围绕种子、种苗、种畜三大领域和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引进建设项目,实现全领域、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以种业为突出特征的农业创新高地和农业科技新城。目前,已引进建设了省级神农种业实验室总部和平原科教城,聚集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国家区域性新品种测定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等32家科研院所及研发育种机构,先后引进并培养国家级人才12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农业科研资源聚集度位居河南前列、全国领先。汇聚了先正达集团中国、中农发种业集团、中地种业、隆平高科、秋乐种业、百农种业等一批国内、省内领先的种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权的农作物品种50多个。

构建现代农业“1+N”复合产业体系,“1”为现代种业,“N”为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农业生产性服务、休闲旅游等衍生产业。紧紧围绕现代种业这一条主线,紧盯种子、种苗、种畜三大主攻方向,夯实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基础,实现园艺、果蔬、畜禽三大突破,打造优质现代种业全产业链,推进种植、加工、销售、物流、农旅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带动林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向外输出绿色优质种子种苗、技术、人才、服务,扩大外延农业基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形成中原地区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辐射源,实现对周边乃至全国种业产业的联动发展。

北流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三园五链三产业”工作思路,聚焦荔枝、百香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产业园规划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北流市对接沟通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区位优势、位于“两广”荔枝主产区交界的产业区位优势,紧抓广西全面深化与东盟果业合作机遇,发挥北流市荔枝与百香果产业发展经济支撑能力强、基础好等优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探索产业融合、投融资、绿色发展和强村富民4个模式,强化政策支持和组织管理保障,优化投资环境、建设投资高地,吸引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构建“一核驱动、三区支撑、一环联动、一带串联”的空间格局。

落实35个重点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强、果园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足、“北流荔枝”与“北流百香果”品牌响、强村富民带动作用强、产业园辐射带动范围广的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荔枝与百香果大数据服务中心、水果交易结算中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农文旅教融合发展体验中心,引领带动广西自治区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广西农业强区建设。

THE END
1.海北州积极打造“中国藏羊之乡”藏羊产业成为全州稳固经济增长点积极创建祁连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努力将地方资源特色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全州落实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对品牌体系和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进行奖补激励,制定完善藏羊养殖标准和精细化分割技术规程,全力构建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区、绿色循环农牧业发展先行区、现代特色高效种养示范区发展布局,确保藏羊产业http://nmj.haibei.gov.cn/xwzx/gzdt/9146011.html
2.?如何破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难点?他山之石不仅市级层面积极推进,“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在通辽各旗县基层逐渐形成共识。作为首批15个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之一,扎鲁特旗因地制宜划分生态保护区、草畜平衡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分别实行全年禁牧、半舍饲和全年舍饲,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大力践行“减羊增牛”战略和建设优质高产饲草基地https://zgcsswdx.cn/info/13167.html
3.高原农业范文12篇(全文)韩长赋先后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县市, 深入田间地头、农业园区、企业车间、农户家中, 与基层干部、科研人员、企业代表、农民群众等详细交谈, 一起研究发展粮食生产、高原特色农业等工作。近年来, 云南省立足地域实际,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不断干旱的情况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fuib84j.html
4.(发展战略)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73页)2010 年青海省河湟流域生猪产业规划区域分布图59 附图五 2008 年-2010 年青海省河湟流域肉羊产业规划区域分布图59 为了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推动“一村一品”建设, 构建区域主导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按照统筹区域 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政府批准 的《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623/7140005106002143.shtm
5.特色农业调研报告(通用6篇)重点建设以刚察、祁连为主的藏系羊生产基地,以门源、海晏为主的半细毛、细毛羊基地,并在扩大羔羊生产规模和农区畜牧业规模、发展冷凉高效农业上取得突破,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牧区羊出栏全部达到羔羊销售,农区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以上,经济作物,中药、食用菌规模进一步扩大。扶持和引进并举,做大做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se1bv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