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展现代草牧业的现状与思考

内蒙古有1.37亿亩耕地、13.2亿亩草原,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具有发展草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来,全区农牧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已具备年产550亿斤粮食、100万吨油料、240万吨肉类、800万吨牛奶、12万吨绵羊毛、8000吨山羊绒的生产能力,牛奶、羊绒、羊肉、马铃薯加工规模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具备年调出商品粮200亿斤以上、奶类产品500万吨、肉类产品150万吨左右的输出能力,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近些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影响和国际农畜产品进口冲击下,特别是国家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收购政策和羊肉价格下跌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结构性失衡问题也已凸显。从“量”上讲,产品品种供应主要表现为“一粮独大”和“一羊独大”。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区的60%和80%,羊存栏占全区牲畜存栏的近80%。

肉产业现状

羊肉产业

内蒙古是全国养羊第一大区,2015年肉羊存栏1.07亿只,羊肉产量93.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8.8%和22.7%,均居全国首位。年调出羊肉总量近60万吨,占到全区总产量的2/3。从全区看,肉羊养殖已经形成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等三大优势区域。生产呈现出牧区少养精养、草畜平衡,农区扩群增量,羊肉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突出特点。据行业统计,2015年全区出栏羊新增量的60%以上来自农区半农半牧区,整体上实现了养殖增量从牧区向农区半农半牧区扩张的战略性调整。各地重点采取推动肉羊养殖转型升级等关键措施,来促进草原牧区和农区肉羊生产稳定发展。

在主推品种上,牧区加大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三大地方品种的宣传、保护、开发和利用,核心区域禁止引入外血杂交。通过提纯复壮和建设标准化畜群,提高三大地方品种的单产和品质,提升地方品种的品牌影响力;农区半农半牧区以蒙古羊或小尾寒羊为母本,以杜伯、萨福克等进口优质种公羊作父本,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产肉率,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在生产形式上,创新机制,大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经营。牧区积极推进草牧场规范流转,引导扶持养殖能手向专业大户、联户、合作社等形式的家庭牧场的方向发展;农区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大力推进庭院养殖向人畜分离转变,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导的生产组织模式,提升中小规模户和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在经营方面,目前,牧区过冬畜每个羊单位暖棚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各类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5万个,参与家庭牧场经营户达到5万户,占到牧户总数的11%。2015年,全区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发展到6.8万个,规模养殖水平达到67.9%,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肉羊养殖做到了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一体化的组织结构、适度的组织规模进入市场,实现了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养殖户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技术推广上,全面落实自治区“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通过牧区肉羊选育提高和农区杂交改良,实现个体单产和畜群质量同步提高。牧区大力推行接冬羔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肉羊育肥当年出栏;农区大力开展肉羊杂交配套生产模式,全面推广2年3胎、1胎多羔技术,提高繁殖率,扩张饲养量,实现数质并举。

在品牌建设上,2013年开始,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两大草原牧区依托草原绿色、无污染、有机等天然优势,大力推进牧区肉羊可追溯试点工作,尝试每年开展百万只肉羊可追溯电子耳标佩戴,通过建立肉羊可追溯体系,推动原产地地理标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扩大认证肉羊产地规模,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推动草原羊肉品牌建设,积极打造绿色有机高端品牌,增强草原羊肉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在2013年上海农畜产品博览会上,建立追溯体系的锡林郭勒苏尼特羊肉每市斤售价高达120元。达茂旗蓝色牧野肉业股份公司的有机认证羊肉,在上海市场每市斤批发价198元,零售价高达400元。目前全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达到111处,牲畜总量达到2200万头(只),其中肉羊占到85%以上。

牛肉产业

肉牛产业是内蒙古草食畜牧业的另一大支柱产业,2015年全区肉牛存栏829.8万头,牛肉产量54.5万吨,占全国7.9%,居全国第三位。内蒙古肉牛群体规模、品种质量、繁育水平在北方主产区中具备较强优势,每年向中东部地区输出大量架子牛用于育肥。东部为肉牛优势产区,中西部正在发展成为新兴肉牛养殖区,是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核心区,国家活体牛储备基地和供港活牛的重要基地,已被国家列入肉牛优势区域东北肉牛带。“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落实肉牛补贴资金资金4.35亿元,补贴肉牛良种冻精1153万支、肉用基础母牛755.9万头,共惠及108万牧户。

呼伦贝市抓龙头企业带动肉牛养殖发展,在大兴安岭西簏,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肉牛引种、饲草料种植加工、品种改良、纯种扩繁、架子牛育肥、屠宰加工及产品销售,实施肉牛全产业链经营发展。通过建立“企业供种、集约化养殖示范+农牧民养殖扩繁+协议收购”的企农(牧)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当地肉牛业发展。在大兴安岭东簏,利用企业育肥、加工和流通的优势,采取订单收购方式,带动养殖户饲养母牛和生产架子牛。

锡林郭勒盟积极调整牛羊结构发展肉牛养殖。该盟东北部为典型草原,西部为荒漠草原,南部五个旗县处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整体上草原资源环境较为脆弱。对此,该盟提出“减羊增牛”,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打造国家级优质肉牛繁育基地的发展思路。计划到2020年,肉牛存栏达到334万头,比2015年增加203万头,增长155%。

三河牛是呼伦贝尔草原自1950年开始人工培育的地方良种,是我国唯一的适应高寒地区环境生长的乳肉兼用型选育品种。目前存栏10万头,80%集中在海拉尔农垦系统,计划到2020年存栏到达15万头,通过扶持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家畜繁育指导站(国家级肉牛种公牛站)发展,采取冷配与向牧民补贴发放特培三河牛种公牛相结合的办法,支持海拉尔农垦系统和偏远牧区饲养的三和牛扩群增量。

生产经营模式方面,科尔沁肉牛种业集团推进优质母牛扩繁工程,建成100个母牛养殖示范村、1万户母牛养殖示范户、100个家庭牧场和100个养牛合作社,基础母牛存栏达到160万头,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新建5个万头、5个千头肉牛规模养殖场,万头养殖场数量达到12个,千头养殖场数量达到30个。推进科尔沁牛业、余粮畜业、邦杰公司等3家肉牛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占到养殖户总数的50%以上,加工能力达到60万头,带动全市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推进6个肉牛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在完善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基础上,重点加强交易市场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交易数据与市级肉牛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动物防疫监督平台连接,实现适时管理。在大部分农牧区通过建立“企业供种、集约化养殖示范+农牧民养殖扩繁+协议收购”的企农(牧)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当地肉牛业发展。采取“互联网+”现代草牧业方式,推广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开拓消费市场。

品牌建设方面,内蒙与河南伊赛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建设一处年屠宰20万头肉牛、加工2万吨牛肉清真系列产品的食品厂,建设1个年饲养能力达到20万头的肉牛养殖基地。辉山乳业转型发展,入驻科左后旗,成立牧合家肉牛养殖公司,带动养殖户发展肉牛养殖,5年内养殖量将达到10万头。科尔沁牛业和余粮畜业继续扩大养殖量,5年内养殖量也要达到10万头。科左中旗引入韩国资本,在舍伯吐镇建设科尔沁肉牛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扩繁、育肥养殖基地,肉牛养殖培训学校,20万吨饲料加工厂,园区内成峰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00万头。

乳产业现状

乳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和优势产业,奶牛存栏、原奶产量、加工能力、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牛奶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我区奶业的健康发展不但带动农牧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正在成为富民强区的一大重要产业。

全区奶牛存栏头数270万头,其中成乳牛175.5万头,牛奶产量910.2万吨。存栏在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有1500多个,奶牛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30%以上,平均每头奶牛年产鲜奶5吨以上。规模化牧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接近53%。

据农业部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9月,内蒙古地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91元/千克,略高于农业部公布的均价,牧场牛奶收购价格基本在3.60~4.70元/千克之间。2013年奶牛养殖户平均每头成年奶牛年养殖效益为2950元,规模化养殖场每头成年奶牛经济效益3000~5000元。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奶业已形成涉及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带动奶农60多万户,行业产值超过400亿元,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之一。其发展特点概括的来讲主要是,从片面追求头数增长向提高单产水平转变;从注重增加奶产量为主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从以散养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奶牛养殖发展从遍地开花向优势产区集中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乳业产品结构日趋成熟,2013年内蒙古乳制品生产企业有72家,获得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经营许可的乳品企业共8家,其中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4家。2013年液态奶及乳品制造业从业人员达2.94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28.34亿元,销售利润22.35亿元。液态奶产量273.39万吨,占全国的12.7%;干乳制品产量52.28万吨,在全国的比重为13.1%;奶粉产量28.48万吨,占全国的20.9%。

草原生态保护

完善和配套的草原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自治区草原管理、保护、执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为草原生态法制化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草原权属上,明确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依法流转制度。

在草原规划上,明确了对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实行统一规划制度。

在草原利用上,明确了以草定畜、禁牧休牧、草畜平衡。

在草原保护上,明确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严禁乱开滥垦草原,严禁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

在草原监管上,明确了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责。

上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日益干旱等诸多因素,内蒙古草原这一生态主体退化、沙化、荒漠化十分严重,有的地方甚至达到70%。为解决草原生态重利用、轻建设,重索取、轻管护的问题,有效遏制草原退化沙化,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改善,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实现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上的双赢。

草原生态保护战略与政策导向。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支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三大战略”目标,明确了草原保护“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的方针,提出了“一个屏障”的建设重点,即“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了“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和的战略举措。以保护为重点,以合理利用和加强建设等为手段,紧紧抓住加强保护、完善政策、强化法制、健全制度、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等关键环节,推动畜牧业生产、牧民生活、草原生态向步入良性循环、和谐共赢的轨道迈进。

建立适应草原保护建设的草原畜牧业经济体制。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和草原“双权一制”的落实,率先落实了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责任制,分两步解决了人吃牲畜、牲畜吃草的两个“大锅饭”,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体制,从体制上扭转了草场掠夺经营的现象,实现了草原用管护、责权利的统一,开创了牧区改革和草原生态保护的先河。

根据自然条件对草地生产力进行了重新布局。对全区农牧业资源进行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区规划”。禁止开发区整体迁出人口,封育草场,不种不养,促进草原生态自我修复;限制开发区以水定田,以草定畜,达到水田平衡、草畜平衡;为今后进一步科学指导布局草原畜牧业发展、有效保护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坚持围栏封育、草场改良、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提前出栏和畜种改良。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草原生态奖补等重点草原生态建设工程。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有效地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并涌现出阿拉善盟“收缩转移”、锡林郭勒盟“一转双赢”和鄂尔多斯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等有效的建设发展模式。

全区草原生态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全区草原建设总规模年近七万亩,植被状况趋于好转,退化、沙化、荒漠化趋势整体遏制,2011年据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丘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面积减少730万亩,首次实现“双减少”。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整合稳步开展

实施肉羊产业“三五”工程,扶持、培育了一批年加工30万只以上肉羊的加工企业。蒙羊牧业、小尾羊等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和引进合作等方式,从养殖、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整合肉羊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扎实推进

乳业培育形成了现代牧业、赛科星等一批快速布局全国的规模养殖企业,伊利、蒙牛等加工企业在加强与养殖企业紧密合作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奶源基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奶源供应比例接近100%。伊利新投入约127亿元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肉羊、肉牛行业形成了一批覆盖养殖、加工、销售、服务、餐饮连锁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种养加一体化高端生产基地。

大力培育领军企业

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56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9家、298家。2015年,伊利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600亿,蒙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90亿元。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的乳制品产量占全国45%以上和区内80%以上份额。伊利蝉联全球乳业10强,稳居亚洲乳业第一,蒙牛升至全球乳业11强。蒙羊牧业销售收入突破17亿元,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肉羊行业的领头羊。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2015年底,我区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6件。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驰名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乳品企业开发出金典、金领冠、纯甄、特仑苏、冠益乳等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高端产品,羊绒企业开发出1436等顶级品牌,牛羊肉成为中南海、世博会、奥运会的特供产品。逐步走出了品牌低端化、产品同质化的困境。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日益紧密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有约213.6万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比重达到38%。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4829元,占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44.8%。伊利2014年开始探索产业链金融模式,一年多来,给上下游1500多家中小微企业和农牧户提供了25亿元的贷款,资金使用成本平均比市场低40%。蒙羊牧业整合金融、保险等行业资源,打造羊联体模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推进现代草牧业发展的思考

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对传统草原畜牧业进行改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草原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草原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草原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草原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草原畜牧业,用培养新型牧民发展草原畜牧业。走以提高牲畜质量、提高个体产出为主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实现牲畜良种化、饲养科学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产业化。肉羊生产主推高繁频繁的品种和技术,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同期发情技术,一年两产,两年三产的生产模式引导肉羊产业。而四季生产、四季出栏的实现,就意味着一个集约化、现代化的草原畜牧业已经显现。肉牛生产主推优良品种饲养技术提高母牛繁殖率技术和肉牛低精料育肥技术,保证牛肉质量和养殖效益。

普遍加强牧区以围栏、棚圈、人工草地、畜种改良、饲草料基地、机械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围栏、棚圈、饲草料基地、打贮草等,决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草原退化沙化的应急措施,而是对传统草原畜牧业逐水草游牧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须。有条件的牧区推行以灌溉为中心配套饲草料种植,积极发展青贮养畜,解决饲草料问题,实现自给有余,灾年用于抗灾,丰年用于冬羔育肥。但种植面积应在草原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不能用于粮食生产。无种植条件的牧区加强草原建设,推行划区轮牧,合理划定打草场,最大限度地发展打草贮草。推行饲草料加工、科学利用技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和利用效果,突破以饲草料缺乏为主的制约发展的瓶颈。加强以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牧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的设施装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走以建设和科技求发展的路子。纵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著名的草原畜牧业发达国家,无不都是以生态、科技、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建设就不可能有现代产业的发展。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草原不仅是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是国家生态安全、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抓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把保护草原生态放在首要位置来加以考虑。保护和建设相结合,把草原保护当作最大的基础建设来对待。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草原生态安全;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严格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推行草原法律法规规定的禁牧休牧制度。采取转移封育、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等措施,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双赢目标。合理利用草原是最重要的保护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已基本上将以前的接春羔转变为接冬羔,使接羔期提前2至3个月,母羊从产羔前20天至30天开始补饲,羔羊出生30天后开始补饲,90天后母子分群饲喂,羔羊育肥45天后可于当年6月底全部出栏。这种生产方式,一是充分利用了羔羊生长发育和增重最快时期,生产效益最高。二是反季节出栏牲畜价格高。三是6月底出栏比正常10月至11月出栏可节省3至4个月左右的放牧期,而这个时期正是牧草开花结实期,所以非常有利于草原保护和植被恢复;四是6月底出栏避免了针茅结实后对羊皮质量的影响,提高了畜牧业的经营效益。

以现代家庭牧场为切入点推进新牧区建设

对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思路,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农区应以村为基本建设单元,整村推进;牧区应以户为基本建设单元,分户推进,即以现代家庭牧场为切入点推进新牧区建设。现阶段现代家庭牧场的推荐基本模式如下:

现代家庭牧场应实行的基本制度

草原确权承包到户,草牧场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规范进行。

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春季牧草返青期按规定进行休牧,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地区、法律法规规定地区依法禁牧。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兽药管理、种畜禽管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等标准和制度。

现代家庭牧场应具备的生产设施

饲草料自给。有固定打草场或畜(羊单位)均0.3亩高产稳产饲料地,推行种草养畜、青贮养畜。过冬畜(羊单位)储青干草不少于200公斤或储青贮不少于1000公斤。饲草料地最好是单户种植,也可联户和集体经营。

牲畜棚圈化。牲畜棚圈化率在95%以上,接羔畜(羊单位)均暖棚0.8平方米,达到牲畜有棚圈,接羔有暖棚。

草场围栏化。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草原,确权承包到户的草场在不影响交通、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实现围栏化。单户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的要合理分区,实行划区轮牧。

基本生产作业机械化。大型机械以建立牧机合作社或行业协会为主,以联户、股份、专营、托管等形式,实现饲草料种植、灌溉、打草、捆草、青贮等项作业的机械化;简单生产作业以户为主,配备必要的小型机械,实现饲草料粉碎、人畜饮水、运输、剪毛等项作业的机械化。牧业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

现代家庭牧场采取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行接冬羔、提前出栏的经营模式。改接春羔为接冬羔,将接羔期提前2至3月,羔羊分群补饲,当年6月底全部出栏。

繁殖畜群采取以放牧为主,休牧舍饲、轮牧、冬春补饲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商品畜群以补饲育肥为主,舍饲半舍饲、轮牧相结合的经营方式。

牲畜良种化。奶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种畜特级、一级比重达到90%以上,肉牛达到70%以上,实现种畜良种化,畜群良种改良种化。发展以冷配为主的人工授精,加快牲畜良种化进程。

畜群效益化。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繁殖母畜比例,适时出栏商品代牲畜,保持较高的总增率和出栏率。繁殖母畜小畜应占80%以上,大畜应占40%以上,奶牛生产牛比例70%以上,及时淘汰生产性能差的种畜和老弱病畜。

经营组织化。积极组织和加入各种牧民专业合作社及协会,自动加入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在生产与龙头加工企业及市场的有效对接、草原建设、牲畜疫病防治、机械化作业、信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畜产品销售、饲草料种植、青贮打草、牲畜饲养管理、畜群结构调整和周转等草原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发挥组织、联合作用,有效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促进牧民在生产、经营中自觉分工分业,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门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格局。

推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培养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把培养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创新草原畜牧业经营机制、促进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推进草原流转,发展联合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大力培育家庭牧场、养殖大户、专业大户,推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培养新型牧民和牧业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好农村牧区的“能人”带动作用。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上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国家和自治区扶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项目,重点向龙头企业、家庭牧场和牧民合作社倾斜。开展了家庭牧场认定和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推动牧企合作由对牧民的价格支持向产权联结转变,推进畜牧业经营组织化和合作化的进程。

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服务

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培育、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地理、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大力普及现代畜牧业经营理念及方式,普及合作、协作经营理念及方式。推广饲养技术、良种繁育和改良等技术,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养殖方式传授给广大牧民。建立健全牧区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服务部门并充分发挥作用,强化服务,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根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内蒙古成立伊利公司乳产业研究院、蒙草公司成立草原生态研究院、蒙羊公司成立肉羊产业研究院、蒙绒公司成立绒产业研究院等新型产业研究院,财政列入预算,每年支持5000万元。启动创新基金1000万元,组建现代草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产业示范基地。

不断努力创新科技发展模式,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肉牛标准化饲养管理模式,可根据母牛繁殖规律结合牧区草牧场和农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结合气候、饲草料保障条件和肉牛市场需求规律,从肉牛繁育管理和牛群周转两个方面规范肉牛生产经营。关键技术是肉牛繁殖规律与牧草及作物生长规律同步化,使牛群生产与经营达到科学化和精准化。

依据产业发展定位,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没有围墙的新型研究院,用开放思维进行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对于合作单位和个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成果所有,利益共享。

依据种业、产业技术需求,企业选题,政府立题,科研团队破题,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通过机制转换,让科技人员“动”起来;通过确权交易,让科技资源及成果“流”起来;通过创新科技成果收入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依法“富”起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让企业效益“高”起来。努力做到以成果转化论水平,以服务产业论作为,以经济效益论高下。

THE END
1.内蒙古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内蒙古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1、高原阳光充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地资源丰富,为牲畜提供丰富的草料; 2、内蒙古地域宽广人口稀少,草地租金低; 3、地形平坦有利于交通线建设,有利于畜产品运输; 4、发展畜牧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爱问协议 帮助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公益 有问题 @爱问https://m.edu.iask.sina.com.cn/jy/3dXv36u4BEN.html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农区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4.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利用饲草料和农副产品大幅度增加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林、牧结合,发展牛羊育肥和猪、禽、兔生产。 (四)1999年工作的重点任务 以农区畜牧业示范工程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易地育肥工程为重点,促进适度规模和专业化养殖,使新增规模养殖户达到4500户https://www.nmg.gov.cn/zwgk/zfgb/1999n_5236/199909/199907/t19990721_308950.html
3.内蒙古肉牛产业(精雅篇)内蒙古是畜牧业大省,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之一,这不仅为内蒙古肉牛业开发地区特色的肉牛产品提供了条件,也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肉牛业的发展一直与内蒙古畜牧业传统地位不相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实现肉牛产业化。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借鉴已有的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找出具体对策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m1az1m.html
4.初中地理复习知识点整理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8489520_891189273.html
5.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家庭农牧场认定工作意见》的通知(内农牧(三)旗县(市、区)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予以认定,颁发自治区统一样式的《内蒙古自治区家庭农牧场认定证书》(《内蒙古自治区家庭农牧场认定证书》式样另行通知)。 (四)旗县级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家庭农牧场档案管理制度,旗县级农牧业经营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家庭农牧场相关档案及信息http://law.foodmate.net/show-195573.html
6.内蒙古自然环境独特.逐步形成独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小题1:河套平原小题3:包头附近稀土矿、铁矿、铅锌矿资源丰富,铁路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为发展冶金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包头发展冶金工业的基础较好,因此冶金工业应该成为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河套平原是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农畜产品丰富;与新疆、西藏、青海牧区相比,内蒙古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http://www.1010jiajiao.com/gzdl/shiti_id_3a9847d91f119a38582f63ed871c17f2
7.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十五、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http://m.fz18z.cn/nd.jsp?id=354
8.八年级地理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1篇(全文)西北地区草场广布(发展畜牧业优势),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主要牧区: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山地牧区)和内蒙古牧区(温带草原牧区)(三河马、三河牛)两大牧区。 (2)牧场分布特点: ?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分布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大型优质草场);?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少,地表多戈壁、沙漠,在降水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z9yo4mc.html
9.关于赴吉辽内蒙考察畜牧业情况的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书记杨喜军同志来乌伊岭区视察工作时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今年我区畜牧业发展任务,4月21日至30日,乌伊岭区发展畜牧业招商考察团一行17人,行程近7000公里,赴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辽宁省西丰县、盖州市、本溪市,内蒙古扎鲁特旗等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经验,进行招商引畜活动。通https://yichun.dbw.cn/system/2004/06/30/019000129.shtml
10.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概况发展畜牧业 作者:朱敏华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年:1958 内蒙古畜牧业 :综合考察专集 作者: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1977 中国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农牧渔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ISBN:750500154X 出版社:中国展望出版社 出版年:1988 抓紧有利时机 努力发展畜牧业 作者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818ab383a8d8542ad4d0d20f1434e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