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膳食结构、健康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国正在由畜牧大国向畜牧强国快速转变。一批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默默用自己的智慧助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守护餐桌上“肉蛋奶”的安全,为中国人端好自己的饭碗贡献科技力量。
一位80后的兰州姑娘不经意间闯入了这个领域,和团队一起研制中兽医药,很大程度地降低养殖动物对抗生素的摄入,从食物源头解决抗生素带来的食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为人们餐桌上的蛋白质更加安全、绿色、健康而努力。
她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辛蕊华。
初入兰州牧药所
辛蕊华1981年出生于兰州,祖籍在庆阳合水。因为爷爷参加解放兰州战役立了功,从此全家就留在了兰州生活。后来父亲也参军入伍,转业后进入甘肃轻工机械厂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母亲也是一位工人。辛蕊华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一样,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她的履历很简单,在兰州生活、上学、工作,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波澜不惊。在厂矿子弟学校上小学,在铁四中上初中,在铁一中读完高中。2000年,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学习药学专业。其实,当医生才是她真实的意愿,本科志愿填报的是临床医学,后来被调剂到药学。刚开始,她还有点不开心,后来知道能去医院的药剂科工作,也就欣然接受了。读完本科接着又读了药剂学硕士。虽然父母仅仅是初中文化程度,但是她的学习从小到大没让家里人操过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向兰州的几家大医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都投了简历,也都走完了面试流程。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辛蕊华选择了后者,在同学中间成了另类。
辛蕊华入职后,正好碰上郑继方研究员主持的一个项目需要药学专业的成员,而医药研发也正是她所擅长的,于是就进入了课题组。在郑继方研究员的带领下就开始做新兽药研究,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撑计划项目。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减少环境污染,我国畜牧业提出“科学利用、逐步减用、严禁滥用抗生素”口号,对养殖中使用抗生素的管理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之下,替代抗生素药物的中兽药研发应用成为行业大势所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在新兽药科研上承担了许多国家重大项目。
辛蕊华很快就上手了,一门心思按照老师的安排,单纯完成自己药学方面的任务。
但很快她就发现了问题。中兽药研制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科间的壁垒成为她工作中最大的障碍,不了解其他成员工作内容,自己的工作效能也很难提高。没有兽医背景的她,在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时,缺乏基础研究的无力感也尤为明显。
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坚持干,还要想办法干好。辛蕊华暗下决心,要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将“兽”和“药”融合在一起系统性研究。她开始横跨专业进入兽医基础领域研究,看书、查资料、参加培训,跟随兽医做试验……
在成长阵痛中破茧成蝶
辛蕊华在入职的最初几年,走了一段内心极度煎熬的心路历程,她用“非常非常痛苦”形容了当时的心境。
2009年,首次踏进养殖场,她的内心是崩溃的。当时那个养殖场内设施比较落后,鸡粪清理不及时,浓烈的氨气让人睁不开眼睛,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姑娘哪见过这个阵势,只能止步于圈舍外。但兽医出身的同事们和养殖户一起若无其事地在圈舍内忙碌着。让她真切地知道了什么是“隔行如隔山”,也看到了农学科研人员的辛苦。
辛蕊华边看、边学、边总结。她逐渐明白用猪、鸡等畜禽动物做临床试验和在实验室动物模型试验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兽医临床试验要求更细、更严。辛蕊华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的科学问题都是一致的,只是实验方法不一样,技术有所差异。只要打通“兽”和“药”之间的技术壁垒,就能突破困境。
几年下来,从两眼一抹黑到初窥门径,再到登堂入室,辛蕊华一点一点地积累,在前后端不断切换,从药学到临床,从临床到药学反复推敲印证。辛蕊华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具体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兽药学、中兽医学、临床兽医都有了更深地理解,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有了这个支撑,从机制研究到临床应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比方搞清楚了火的原理,可以在不同环境下通过钻木、击石、阳燧、火柴、打火机等各种方式来达成取火的目的。在这里,火的原理就是基础研究,各种取火方式就相当于应用研究。
一理通而百理明。在经历了成长阵痛后的辛蕊华终于走出了困境。在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防治畜禽呼吸道病毒病中兽药的研制与开发”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防治畜禽病原混合感染型疾病的中兽药研制”中和团队协作更加顺畅。开始申报、主持一些兽药研发项目。随后,新药、论文、专利等一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并得到成果转化,荣誉和奖励也接踵而来。
为了绿色健康的肉蛋奶
辛蕊华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研发了“射干地龙颗粒”和“根黄分散片”2个用于防治鸡呼吸道疾病的中兽药新制剂,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她研发的一批新兽药分别转让于成都中牧药业、四川鼎尖药业有限公司。为避免科技成果“水土不服”,辛蕊华为企业提供术指导,明确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导向,帮助解决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中的细节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自2016年转让后,企业依靠订单已占领全国市场,年产值平均达2400万元,累计达2.86亿元,在甘肃、山东、四川、东北等地开展了“射干地龙颗粒”和“根黄分散片”等产品的田间试验及示范推广,规模达6217.3万羽肉鸡、3114.5万羽蛋鸡。
这些新兽药产品创新性地解决了对临床生产影响较大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发病率高、特效药物短缺的问题,在畜禽炎症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畜禽也面临着抗生素的世界难题。养殖领域过度使用和误用抗生素类药物,加速了细菌耐药性发展和传播的进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不仅会使抗微生物药物剂量越用越大而逐步失效,人兽共用的抗菌药耐药性增高,威胁着人类医疗资源。动物专用抗菌药耐药性逐年增高,影响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已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健康的一项重大挑战。
辛蕊华根据白羽肉鸡生长周期内的发病规律,将自主研发的“射干地龙颗粒”“根黄分散片”以及其他不同功效的中药组方应用于肉鸡生长周期中,专门制定了一套“肉鸡无抗养殖技术规程”。在集成示范基地应用后,效果非常明显,降低了75%的大肠杆菌病、禽霍乱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提高了肉鸡的成活率和平均日增重量,也增加了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疫苗的抗体水平,减少抗生素使用量达50%以上。在生猪养殖中,运用中兽药作为保育期的饲料添加剂,不仅降低仔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其生产性能,减少抗生素使用量达80%以上。
未来的路更长、更远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辛蕊华主动地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普宣讲。
辛蕊华的父母和爱人给予了她极大地理解和支持。孩子从小时候一直由父母帮忙带,现在上小学了,上下学接送、上辅导班、做饭都是父母和爱人的工作。良好的家庭氛围也让辛蕊华早出晚归一门心思地做科研、带学生。偶尔早回家一次,孩子会惊喜地问:“妈妈,你怎么回来了?”今年4月,父母出去旅游了。她有了一次接送孩子和照顾家庭的机会,在手忙脚乱中她明白了家人为她的成长和事业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
辛蕊华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和一名普通的女性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科研事业和家庭生活的天平上,她却将砝码加到了科研事业上。科研探索之路永无止境,相信属于她的这条路会越来越远,越来越宽……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0931-8580115)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0931-886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