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牦牛遗传繁育研究专家

阎萍,女,汉族,1963年6月出生,山西运城人,二级研究员,博士,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生导师。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选育岗位专家。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改良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畜牧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副理事长,全国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2014年作为大会主席在兰州举办第五届国际牦牛学术大会。中国草食动物科学主编,中国牛业科学副主编。

带领团队深入青藏高原牧区科研一线,形成了一支坚守在青藏高原的牦牛创新研究群体。在牦牛遗传繁育及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科研成果,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填补牦牛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

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CCTV“大地之子”年度农业科技人物,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贡献杰出人物奖、牦牛种业功臣、中国牛业科技贡献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年卓越奉献奖等荣誉称号。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青海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畜牧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2年9月-1995年6月,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生产专业硕士,获农学硕士学位。2000.7-2001.7主持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胚胎工程在家畜繁育中的应用”,在德国联邦农业中心--畜牧与动物行为研究所生物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2004年9月-2007年6月,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获农学博士学位。2013年3月-2023.07,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

2023.08-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兼职:

1、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牛马驼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2、中国畜牧协会牛业分会副理事长。

3、全国牦牛育种协作组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4、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会长

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繁殖学分会理事。6、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理事。7、全国牦牛协会理事。8、亚洲生物技术协会会员。9、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硕士生导师。1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硕士生导师。11、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生导师。培养研究生情况:培养博硕研究生40余名。

科学研究:

1、“牦牛良种繁育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7。2、甘南牦牛选育改良及高效牧养技术集成示范阎萍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二等奖.2016

3、牦牛选育改良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阎萍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11月

4、青藏高原牦牛良种繁育及改良技术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10阎萍

5、“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天祝白牦牛种质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利用”获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青藏高原草畜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青藏高原牦牛良种繁育及改良技术”获2008-2010年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9、“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10、“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获200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11、“中国野牦牛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利用”获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12、“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3、“青藏高原草地高效生产配套技术”获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发明专利: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出版《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利用》、《现代动物繁殖技术》、《牦牛养殖实用技术问答》、《RecentAdvancesinYakReproduction》、《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等著作。

1、《适度规模肉牛场高效生产技术》,阎萍,郭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牦牛养殖实用技术手册》,梁春年,阎萍,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农牧期刊编辑实用手册》魏云霞,阎萍,甘肃省科技出版社,2014。

4、《第五届国际牦牛大会论文集》,阎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牦牛实用生产技术百问百答》阎萍、郭宪,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6、《牦牛养殖实用技术问答》,阎萍,甘肃民族出版社,12万字,2007。

7、《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利用》,阎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55万字,2005。8、《现代动物繁殖技术》,阎萍,民族出版社,65万字,2004。9、《RecendAdvancesinYakReproduction》(IVIS)NewYorkUSA,阎萍,主要撰稿人。10、《牦牛育种及高原肉牛业》,阎萍,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11、《牦牛科学研究论文集》,阎萍。发表英文论文:1.Growthanddevelopmentoftestesindomesticatedandhybrid(wild×domesticated)yakbulls.Animalscience2000,70:481-485(SCI)第一作者2.Methodstoimprovemeatperformanceonyak.BSASAnimalScienc(SCI)2005(11)105-106第一作者3.UtilizedEffectonFrozenSemenofWildYak(4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Yak)(Chengdu)2004,8第一作者4.SuperovulationofYakunderPasturingonQinghai-tibetanPlateau.15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AnimalReproduction(Brazil)2004,365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大通牦牛新品种育成后的思考梁春年;阎萍;郭宪;包鹏甲;褚梅;朱新书;裴杰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12-19

2大通牦牛的培育与性能指标阎萍;陆仲璘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03-29

荣誉奖励:

1、甘肃省领军人才和创新工程人才。2、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3、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贡献杰出人物奖。5、2012年当选CCTV“大地之子”年度农业科技人物。

6、201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7、甘肃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8、全国优秀基层农牧科技工作者。

9、中国农业科学院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10、2017,“牦牛良种繁育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科研团队:

牦牛资源与育种科研团队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阎萍,女,汉族,1963年6月出生,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博士,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曾任畜牧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务,2013年3月任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兼任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牛马驼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牛业分会副理事长,全国牦牛育种协作组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常务理事和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等。

中国网报道:

“牦牛妈妈”阎萍:科研工作“永远在路上”2023-06-0717:05:40

阎萍研究员

守望草原志更坚,回报桑梓情堪怜。

在海拔4380米的青海省阿什旦雪山脚下,“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比翼双飞,是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牧养与舍饲可广泛推广的优良牦牛品种。它们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阎萍研究员及其团队历经40多年努力,培育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含1/2野牦牛基因新品种和首个无角牦牛新品种。

坚守担当,定情高原

在青藏高原上工作的人,缺氧、不缺精神。就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高原之舟”牦牛。高原条件艰苦,牦牛育种异常艰辛,但每一项数据力求准确,就得自己干。

1993年,李孔亮研究员退休,陆仲麟老师接任,继续牦牛新品种繁育。当时团队只有六七个人,为了得到数据,大家一起扛牛的扛牛,记录的记录,做试验的做试验。即使风雪交加的天气里,没什么交通工具,跋山涉水几公里是家常便饭,“一天经历春夏秋冬”。阎萍在研究方面也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自我创新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2000年,阎萍接过牦牛新品种繁育的接力棒,开始带头研究。经过20多年三代人的努力,在前辈的基础上2004年成功培育出大通牦牛这一新品种,2019年成功培育“阿什旦牦牛”新品种。阎萍也被熟知的牧民、同行称为“牦牛妈妈”。

面对高原畜牧业缺乏现代高新技术的现状,以阎萍研究员为首的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一次次走上高原,帮助农牧民解决育繁推、饲养管理、营养调控等全产业链技术问题。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帮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集成示范有效补饲、适度放牧、适时出栏等高效生产技术。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现场培训指导、印发科普材料等方式开展牦牛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当地畜牧技术人员与农牧民科学养殖意识及技能,示范带动牦牛养殖提质增效。随着成果的示范带动和新技术、新观念的推广,牦牛饲养场、养殖户转变了思想,改变了传统养殖观念,认识到提高牦牛个体品质才是真正能长久发展的致富之路。

“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填补了牦牛对多元化品种需求,以无角舍饲化为主体品种的空白,有助于突破高原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等“卡脖子”问题,解决了高原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产业发展的种源需求,有效支撑了高原牧区牦牛产业发展,成果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在她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坚守在青藏高原的国家级牦牛创新研究群体,创造出了里程碑式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年改良牦牛30余万头、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推广区农牧民年增收2万元以上,对我国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牦牛体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对藏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牧民增产增收、固疆守边及区域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爱与奉献,矢志不渝

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历练后的阎萍已经由初出茅庐的孩子蜕变为领域内专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自己的付出,也少不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对青藏高原的牧民群众而言,牦牛更像是家人。而阎萍看到牦牛,也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阎萍经常对身边的人夸奖她的牦牛宝贝,“你看它们长得多萌:大眼睛、双眼皮,有着黑褐色的背毛。有爱,你会觉得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知道这个环境比较艰苦,希望她能好好做研究,多分担一些。夫妻间要互相理解。”阎萍丈夫潘和平也是教授、博士,还曾到美国做过访问学者,两人到条件更好的南方乃至出国的机会很多。在内心深处,阎萍也曾犹豫过,毕竟南方一些学校开出的条件很优厚,无论前途和“钱途”,还是生活环境,都要比继续留在高原好得多,但最终她还是留下来了。

潘和平沉默少言,默默承担着家里的一切事物。阎萍很感谢自己的爱人,因为既当爹又当妈,孩子小的时候开玩笑,经常叫他“潘妈妈”……

守得云开,终见月明

从野牦牛驯化,到牦牛新品群的培育,再到现在进行牦牛遗传改良。从阎萍的前辈们算起,几代人薪火相传,执著于牦牛遗传育种。

扎根西北40年,阎萍以甘肃兰州为大后方,常年奔波在青藏高原,年复一年坚守在牦牛育种和生产研究第一线。在她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坚守在青藏高原的国家级牦牛创新研究群体,创造出了里程碑式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阎萍带领的团队高度集成牦牛高效饲养管理技术及青藏高原牦牛四级繁育技术体系,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模式,突破了制约牦牛生产的关键环节,为我国牦牛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幅度提高了牦牛生产性能,为农牧民增收、区域畜牧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阎萍所在的兰州牧药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团队依托牦牛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示范推广,以科技支撑高原牦牛产业发展,打造牦牛品种改良推广扶贫新模式,扩大良种、良法覆盖率,示范带动牦牛产业转型升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培育的牦牛新品种生产性能高、产肉性能好、抗逆性强、遗传性能稳定、经济效益高、便于集约化饲养,深受农牧民群众欢迎。改良后代生产性能提高15-20%,适宜在我国寒旱草原生态区及毗邻地区推广利用,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为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从阿什旦雪山脚下出发,从21岁到60岁,从青春少女到“牦牛妈妈”,阎萍一步步登顶世界牦牛育种的高峰。她说,科研永远在路上,一辈子只干这件自己深爱的事。牦牛的忠诚坚韧,在她的身上得到完美体现。正是牦牛精神,激励着她不断攀登科学新高峰。

在她的带领下,已形成一支坚守在青藏高原的国家级牦牛创新研究群体,以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曲曲助力高原畜牧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赞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果用于广大牧民家,砥砺奋进,谱写青藏高原牦牛科研新篇章。阎萍和团队荣获了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9年,阎萍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搞科研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只能坚守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培育出两个牦牛品种,就到此为止吗?我觉得还远远不够,科研永远在路上。”阎萍说。

兰州晚报报道:

阎萍:雪山下的“牦牛妈妈”2020/11/11/08:20

顶一对长长尖角,健硕、勇猛,这或许是你对高原牦牛的第一印象?但我要告诉你,在海拔4380米的青海省阿什旦雪山脚下,有一种无角而恬静的可爱牦牛。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阎萍研究员及其团队历经20多年努力,培育出的世界首个无角牦牛新品种,以山为名,取名“阿什旦牦牛”。36年坚守在牦牛育种和生产研究第一线,阎萍是牧民群众眼中的“牦牛妈妈”。

“在青藏高原上工作的人,缺氧、不缺精神!就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高原之舟’牦牛。”高原条件艰苦,“牦牛育种异常艰辛,但每一项数据力求准确,就得自己干。”初期跟着陆仲磷老师做研究时,团队只有六七个人,为了得到数据,大家一起“扛牛的扛牛,记录的记录,做试验的做试验。即使风雪交加的天气里,没什么交通工具,跋山涉水几公里是家常便饭,“一天经历春夏秋冬”。

“对青藏高原的牧民群众而言,牦牛更像是家人。而我看到牦牛,也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你看它们长得多萌:大眼睛、双眼皮,有着黑褐色的背毛。”阎萍说,“有爱,你会觉得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她的带领下,已形成一支坚守在青藏高原的国家级牦牛创新研究群体,以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曲曲助力高原畜牧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赞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果用于广大牧民家,砥砺奋进,谱写青藏高原牦牛科研新篇章。

科技日报报道:

阎萍:青藏高原上的“牦牛妈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供图有多少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又有多少人一辈子干了一件自己深爱的事?

羊吉才让在听报告摄影:郭帆

五年来的工作和陪伴得到了牧民的信任,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取得了很大成效,牧民的思想得到了质的飞跃,观念上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2014年,羊吉才让和他的女儿从甘南开车前往300多里外的兰州来找阎萍,请教办种畜生产许可证的事情。阎萍帮他想了各种办法,总算解决了问题。现在,羊吉不仅养商品畜,推出社区特色的产品,打造自己社区的品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入,还为合作社以外的牧民供给种畜,带动周边牧民改良畜种,提高个体的生产性能。“羊吉才让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的人,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榜样的力量很强大。”阎萍感慨,“牧民群众互相看互相学,比我们讲100遍都管用。”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作为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规定主持必须为藏族。接受记者采访时,阎萍认为,这种项目设计非常好。藏族科技人员了解当地情况,与牧民在语言沟通上没有障碍,落实项目更加容易。通过项目的实施,在社区层次上培养了藏族农牧科技人才,技术得以传承下去,留在青藏高原继续造福当地牧民。

阎萍在大通牦牛场

阎萍在一牧民家抱着小牦牛犊拍照

她没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更多的是坚守;她也曾为前途和“钱途”犹豫,但最终选择了责任;她身材瘦小,足迹却遍布青藏高原角角落落,常年与牦牛为伍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阎萍,28年来践行“把论文写在牧民家,把成果用到草原上”,赢得了“牦牛妈妈”的美名。

THE END
1.硕士生导师研究所研究生食堂食材采购招标供货单位入围邀标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202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生食堂厨师团队劳务外包服务采购中标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2024年博士研究生https://lzihps.caas.cn/yjsjy/sssds/index.htm
2.新闻动态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2024-12-12]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黄思扬副院长一行来兰州兽医研究所交流 [2024-12-12]兰州兽医研究所专家到陕西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县域经济科活动 [2024-12-09]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功召开“农业农村部动物病原生物学与疫病防控学科群” [2024-12-08]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戴超一行来所调研 [http://www.chvst.org.cn/xxzx/xxdt/index.htm
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2022年工作人员招聘公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于1996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1958年建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1978年建所)合并成立,是一所涵盖畜牧、兽药、兽医、草业4大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研究所现有畜牧、兽医、草学3个一级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兽医学、基础兽医https://job.lzu.edu.cn/html/22/article/2022/44645.html
4.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2019年度公开招聘公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是国家级综合性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学科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拥有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心实验室等科研与检测平台。 https://www.gaoxiaojob.com/zhaopin/yanjiujigou/20190222/352845.html
5.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王新庄教授到所进行座谈交流2024-11-22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武毅博士到所进行座谈交流2024-11-18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来黔调研指导贵州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09-30 佛山大学李华教授一行莅临畜牧所指导交流2024-09-30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朱启运 一行莅临省畜牧所指导交流202http://www.gzxms.cn/
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2024年招聘公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主要从事口蹄疫、非洲猪瘟、包虫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理论和防控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之一,拥有国家参考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8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平台9个。拥有我国体https://www.gsrcw.com/News/117209.html
7.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朱紫祥,男,1985年10月,博士,九三学社,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流行病学创新团队,主要开展口蹄疫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及调控、病毒致病分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甘肃省***基金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948http://school.freekaoyan.com/bj/caas/daoshi/2020/05-13/15893742871171038.shtml
8.联系我们院属各单位 作物科学研究所 82109715 果树研究所 0429-3598108 蔬菜花卉研究所 82109522 郑州果树研究所 0371-65330901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62815851 茶叶研究所 0571-86650180 饲料研究所 82109811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0451-51997177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82106515 兰州兽医研究所 0931-8342489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https://caastc.chinahrt.com/index.php?a=lists&catid=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