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国内行业动态

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放开猪肉、蛋、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畜牧业加快发展,其总产出呈不断增长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畜牧业总产值增速放缓,其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35.5%后由增长趋势转为下降趋势,2019年该比重下降至26.7%。经过快速持续增长后,当前中国肉类和牛奶生产均处于徘徊状态,其中肉类总产量于2010年进入徘徊阶段,2015年以来甚至呈下降趋势;而牛奶总产量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进入徘徊阶段;禽蛋产量则是自1997年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中国畜产品生产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表1),对于肉类生产而言,2000年以前为快速增长时期,1980—2000年,中国肉类产量从1205.4万t增加到6013.9万t,年均增长8.4%;2000—2010年为低速增长时期,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9%;2010—2019年为徘徊时期,由于2019年肉类减产幅度较大,该阶段肉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0.3%,2019年肉类产量为7758.8万t。

对于牛奶生产而言,2000年之前为缓慢增长时期,1980—2000年牛奶产量从114.1万t增加到827.4万t,年均增长10.4%;2000—2008年为快速增长时期,牛奶产量年均增长17.5%;2008年至今为徘徊时期,该期间由于牛奶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及消费者信心不足,牛奶产量在2008年的水平上下波动,2019年牛奶产量为3201.2万t,2008—2019年年均增长率仅为0.6%。

从肉类生产结构来看,受消费习惯和价格的影响,猪肉一直是主要的肉类生产和消费产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基本的动物源蛋白和热量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肉类消费必然向多元化结构转变。在此过程中,猪肉产量所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为第一大肉类品种;禽肉因为价格优势产量增长明显,始终为第二大肉类产品;牛肉和羊肉产量占比相对较低,但其产量均呈平稳增长趋势。1980—2019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94.1%下降到54.9%,牛肉产量占比从2.2%提高到8.6%,羊肉产量占比从3.7%提高到6.3%;1985—2019年,禽肉产量占比从13.3%提高到28.9%(表1)。

2畜产品贸易形势

2.1消费结构升级促使牛羊肉进口大幅增加

中国自2008年首次出现肉类贸易逆差以来,肉类产品的进口规模和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猪肉进口量2009年以来快速增长,牛肉和羊肉进口量2012年以来有较大幅度增长(图1)。2009—2019年,猪肉进口量从13.5万t增加到199.4万t,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从0.3%提高到4.7%。2012—2019年,牛肉进口量从6.1万t增加到166.0万t,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从1.0%上升到24.9%。羊肉进口量从12.4万t增加到39.2万t,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从3.1%上升到8.0%。但自2010年以来禽肉进口量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一直在50万t上下波动。2019年猪肉价格暴涨引起对替代性肉类品种的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禽肉进口量大幅上升到79.7万t。与2010年相比,2019年国内禽肉产量和进口量均大幅提高,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变化不大,2010年该比例为3.2%,2019年小幅提高到3.6%。

与进口量相比,中国肉类出口规模较小,2019年中国猪牛羊禽肉进口量为484.3万t,而出口量为54.1万t,其中禽肉出口量为51.2万t,占猪牛羊禽肉出口量的94.7%,猪肉、牛肉和羊肉的出口量分别为2.7万t、218.0t、1954.3t。忽略库存因素,假设总产量与净进口量之和(表观消费量)代表总需求量,那么2000—2019年,国内猪肉新增需求的38.9%、牛肉新增需求的51.5%和羊肉新增需求的14.3%要靠进口来满足,禽肉新增需求完全由国内供给满足。如果以产量与总需求的比值来衡量自给率,2000—2019年,中国猪肉自给率从99.8%下降到95.6%,牛肉自给率从100.2%下降到80.1%,羊肉自给率从99.5%下降到92.6%。与猪肉和牛羊肉不同,这一时期国内禽肉产量的增长量超出需求的增长量,禽肉自给率从97.6%提高到98.8%。

从整个肉类消费结构来看,猪肉和禽肉消费未来将保持稳定,动物蛋白消费的主要增量在于牛羊肉与水产品,猪肉进口将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近年来,中国牛肉和羊肉进口规模大幅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内肉类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猪肉消费趋于饱和,牛羊肉消费量快速增长,但国内牛肉、羊肉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必须通过进口满足,由此带来牛羊肉进口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牛羊肉的进口,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与牛羊肉生产大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签订自贸协定,2015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逐步开放内陆地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同年解除巴西牛肉进口禁令,并于2017年全面解除持续13年之久的美国牛肉进口禁令。2018年和2019年牛羊肉进口规模的增加除了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外,也受到非洲猪瘟导致的牛羊肉对猪肉的替代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

2.2新增乳制品需求主要通过进口得到满足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乳制品净进口国,且乳制品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贸易逆差呈现扩大趋势。

2006—2019年,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从34.78万t增加到297.3万t,进口总额从5.58亿美元增加到111.3亿美元。其中,2006—2019年干乳制品进口量从34.33万t增加到204.9万t,液态奶进口量从0.46万t增加到92.4万t(图2)。中国乳制品出口量很小,主要出口产品多年来一直以广东供应香港的鲜奶为主。2019年,中国出口乳制品5.4万t,其中干乳制品出口量为0.9万t,液态奶3.0万t。2019年乳制品净进口291.9万t,折合原料奶1730.9万t,相当于国内牛奶产量的54.1%。2019年全国奶类总产量为3297.6万t,当年中国奶源自给率约为65.6%。2008年以来,在原料奶产量徘徊不前的情况下,国内95.6%的新增乳制品消费需求是通过进口得到满足的。

分品种来看(图2),中国进口的干乳制品主要是原料奶粉和乳清粉,原料奶粉被用于包括UHT液态奶在内的乳制品生产,从奶源供给角度对国内原料奶具有替代性,原料奶粉大量进口直接抑制了国内奶牛养殖业发展。2019年中国原料奶粉进口量为101.5万t,乳清粉进口量为45.3万t,这两项折合原料奶的进口量就分别达到811.8万t和362.7万t。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增长后,婴儿配方奶粉的进口量增幅有明显下降,2019年进口量为34.5万t,同比增长6.5%。液态奶进口量在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后增速原本有所放缓,但是在猪肉供给与消费需求因非洲猪瘟疫情受到较大抑制的情况下,2019年乳制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进而驱动液态奶进口大幅增加。2019年,液态奶进口量同比增长31.3%,其中鲜奶进口量同比增长32.3%,酸奶进口量同比增长9.6%。

2.3禽蛋进出口大幅下降后长期停留在低位水平

禽蛋进出口与肉类、乳制品存在显着差异(图3)。首先,禽蛋进口量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其是自2004年进口量从上年的2783.5t断崖式降至9.2t之后,禽蛋进口量长期停留在微量水平,2006年最高时只有214.6t,多数年份不足100t。其次,禽蛋出口量一直高于进口量。2010年之前禽蛋出口量基本都在100万~150万t,自2010年骤降至10.5万t后一直在10万t上下变动。2010年以来,禽蛋净出口量也是在10万t左右。

比较而言,中国羊肉进口格局相对稳定,近年来,96%以上的羊肉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2019年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的羊肉占比分别为53.4%和44.2%。

3畜产品市场形势

3.1肉类价格持续大幅波动

2001—2013年的价格数据显示,中国肉类价格波动从长期来看存在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猪肉和鸡肉的价格波动以周期波动为主,牛羊肉价格以上涨趋势为主。2013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经历了“波动下滑-波动上升-大幅下降”的变动趋势(图4-A)。

2013—2014年生猪养殖效益下降推动生猪养殖去产能,2015年猪肉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导致价格下降。在季节性波动与长周期的上涨期叠加影响下,2015年3月底猪肉价格开始反弹,之后一直波动上行。2016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供给增加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国内猪肉消费不振,综合因素导致猪肉价格持续下滑。2018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回暖,在非洲猪瘟疫情及环保政策实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2019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暴涨,到年底最高价格接近59元/kg。

2016年之前鸡肉价格呈大幅上升趋势,2017年受H7N9疫情及2016年鸡肉进口增加的影响,鸡肉价格大幅下降;2017年以后,在居民肉类需求增加及猪肉价格上涨引起的替代性消费需求增加的作用下,鸡肉价格也大幅上涨,2019年底鸡肉价格接近26元/kg。

2014年之前国内牛肉和羊肉价格均经历了大幅持续上涨,到2014年年初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达到65元/kg和68元/kg的高点(图4-B)。之后牛肉价格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呈现季节性波动,而2014年以来受小反刍兽疫疫情导致的外销受阻和需求减少、进口羊肉增多等因素影响,羊肉价格呈持续下跌趋势,到2016年10月降到历史最低点。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牛肉和羊肉价格呈上涨趋势,2019年底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达到82元/kg和80元/kg的高位。牛肉和羊肉价格走势均表现为季节性波动,年初在春节期间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下价格上涨,年中价格先下降后上升主要受大多数居民的“夏天少冬天多”的牛羊肉消费习惯影响。2018年下半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促进了牛羊肉对猪肉的消费替代,强化了牛羊肉2019年下半年价格上涨的趋势。

3.2生鲜乳价格低位徘徊与乳制品价格持续上升并存

2013年以来,国内生鲜乳价格经历了“大幅上涨-快速下跌-低位徘徊-低位周期性波动”的走势。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生鲜乳价格在经历大幅上涨后又快速下降。之后,由于乳品质量安全事件负面影响的延续,加上进口低价原料奶粉的冲击,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国内生鲜乳价格长期在低位周期性波动。2019年,同样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乳制品供需偏紧,生鲜乳价格上升明显,最高价格接近4元/kg。与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不同,2013年以来,中国乳制品价格持续攀升(图5)。根据商务部市场监测数据,2013—2019年,国内液态奶平均零售价格从11.2元/kg增长到13.4元/kg,提高了19.6%。同期,国产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平均零售价格从156.2元/kg增长到189.5元/kg,提高了21.3%。

按生鲜乳价格环比变化情况,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84个月分为环比上升、环比持平和环比下降3组。其中,在生鲜乳价格环比上升的有43个月,生鲜乳价格环比平均增长1.2%,液态奶零售价格环比平均增长0.5%;在生鲜乳价格环比持平的有2个月,液态奶零售价格环比平均增长0.4%;在生鲜乳价格环比下降的有39个月,生鲜乳价格环比平均下降1.0%,液态奶零售价格环比平均增长0.2%,可以看出生鲜乳价格与终端乳制品价格变化的非对称性。

生鲜乳价格低位徘徊与乳制品价格持续上升并存的现象表明,奶业消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主要是由养殖环节承担的。奶牛养殖环节的弱势地位源于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不完善的产业链联结机制。原料奶收购是数量少、规模大的加工企业与数量多、规模小的养殖户之间的交易,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加工企业在收购价格和收购量等方面都掌握话语权,养殖户通常被控制在生存或微利的经营状态,这决定了奶农的脆弱性和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

3.3禽蛋价格在快速增长后率先回落,面临供需失衡风险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自2014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禽蛋价格经历了持续性下降(图6)。全国月平均价格从最高时的12.2元/kg降至最低时的6.9元/kg。之后禽蛋平均价格快速回升至10元/kg左右的水平,2018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下波动。2019年初,受非洲猪瘟疫情和猪肉价格大幅增长的影响,禽蛋价格也出现快速增长。2019年3—10月,禽蛋平均价格从9.0元/kg升至12.5元/kg的历史高点,增长了38.9%。由于供给能力更快增长,2019年11月,禽蛋价格先于各肉类品种出现小幅回落。与之相比,猪肉价格出现短暂回落后又有较大上升,牛肉、羊肉价格则持续增长,禽肉价格也因为产能过快增长于2019年12月开始回落。

4畜牧养殖业成本收益分析

4.1养殖成本的规模效应因畜种而异

对于生猪、肉牛、肉羊和肉鸡而言,其养殖成本主要为饲料成本、仔畜成本和人工成本;而对于奶牛而言,其养殖成本主要是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折旧。从总成本各项构成的变化情况来看,畜牧业总成本的变动趋势主要受饲料成本的影响。以奶牛养殖为例,2006—2018年,奶牛养殖的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及土地成本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饲草料尤其是精饲料投入的变动与总成本的变动趋势一致,即以2014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走势。

近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畜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畜牧业养殖呈现散养户快速退出、大规模养殖占比持续增长的趋势。从不同养殖规模的成本比较来看,生猪和肉鸡养殖的规模效益明显,奶牛养殖却表现出规模不经济(表3)。2018年,生猪和肉鸡养殖单位主产品的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生猪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的成本分别比散养低13.3%、16.1%和16.3%;肉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的成本分别比小规模养殖低2.1%和5.6%。对于奶牛,2018年虽然小规模养殖的单位主产品成本比散养低6.3%,但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成本却比散养分别高5.9%和6.3%。

动态来看,畜牧业规模养殖在成本节约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主产品养殖成本增幅呈下降趋势(或者下降幅度不断增大)。2013—2018年期间,生猪散养单位主产品成本下降4.6%,而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成本分别下降7.2%、8.2%和8.9%;肉鸡小规模养殖单位主产品成本上升2.4%,虽然中规模养殖成本增长幅度略高于小规模,为2.8%,但大规模养殖成本不但未增加反而下降了5.7%;奶牛散养户养殖成本增长5.5%,小规模养殖成本未发生变化,中规模养殖成本增加1.7%,而大规模养殖成本降低8.4%。

4.2养殖业盈利状况稍有改善

近年来,畜牧业养殖盈利情况波动较大,且不同畜种之间的波动趋势也不尽一致。2019年猪粮比整体呈大幅上升趋势,全年均值为9.9,比2018年高55.7%;全年猪粮比均在6:1盈亏平衡线以上(图7),生猪养殖盈利水平大幅提高,这主要是非洲猪瘟疫情引起生猪产能持续下降进而导致活猪价格大幅上涨的结果。2019年11月以来随着活猪价格的小幅回落,猪粮比也从10月底的18.3高位下降到16左右,生猪养殖的盈利水平有所下滑。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业监测预警专家团队的研究,2019年全年生猪养殖盈利高达660元/头。

2019年,国内奶牛养殖效益持续提高。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牧场监测数据计算生鲜乳价格与单位成本的比值,从2018年年均1.1提高到2019年的年均1.2。从反映奶牛养殖经济环境的奶饲比来看,2019年下半年奶业主产省的奶饲比稳步增长,且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图7),2019年年末达到1.6,已超过1.5:1的盈亏平衡点。2019年国内奶饲比的平均值为1.5,虽然仍低于根据IFCN数据计算的国际平均水平,但同比增长7.7%。

5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畜牧业经济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国内生产增长缓慢和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共同作用下,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对国内畜牧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二是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生产预期和消费预期;三是畜牧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主要由养殖环节来承担。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督,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质量缺乏信心,进口畜产品主要满足国内消费多元化和高端消费需求。为了缓解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畜牧业发展的冲击,中国需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要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督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在监管工具选择上,逐步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和经营等决策的经济性监管措施,重点向社会性监管转变,更多地在产品标识、质量要求、信息披露等方面明确标准,一视同仁地加强监管。在监管主体上,要逐步由政府监管为主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管转变,重视广大消费者的监督,畅通消费者信息反馈渠道。

第三,提高畜牧业产业组织化水平,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畜牧业发展中养殖环节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养殖户的长期发展,这主要源于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导致产业链上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改善这种不完善的产业链利益联结体制,一方面要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养殖环节和加工环节建立产销合作机制,发展订单养殖和合同生产,鼓励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合作社联合社或畜产品协会,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水平和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THE END
1.市场趋势与前景展望品牌中心养牛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畜牧业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肉的需求不断增加,养牛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牛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养牛的现状 1、市场规模:随着人们对牛肉的需求持续增长,养牛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牛肉消费https://www.bjljykj.com/post/2130.html
2.农牧业发展2022年以后养殖牛的前景与挑战2022年以后养殖牛的前景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对高质量食品的追求,养殖牛业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前景值得深入探讨。然而,这一行业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养牛方式往往会产生大量排放和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https://www.3svb9bc3.cn/nong-ye-zi-xun/347077.html
3.千亿吉牛犇腾向湾区好山好水出好牛,延边黄牛肉质好为行业公认。 “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成就了延边黄牛的独特品质。”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延边黄牛生活于中温带湿润的长白山针阔混交林植物区,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铁、高锌、高猛、高钙等特点,质量媲美日本和牛和韩国韩牛。 https://www.nfncb.cn/yaowen/47466.html
4.牛转向2022年以后养殖业的新机遇与挑战牛转向2022年以后养殖业的新机遇与挑战 绿色发展趋势下的高效饲料生产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的大规模、高能耗的饲料生产模式正面临巨大压力。未来,养牛业将逐步走向绿色发展道路,将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饲料生产技术,如生物质能、有机肥和精准施肥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种转变https://www.fikyjuyw.cn/ke-pu-huo-dong/537129.html
5.2022年中国肉牛存栏量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挑战? 随着全球关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畜牧业产生了新的要求,即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必须在保持产值增长和改善生活条件基础上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因此,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养殖活动符合绿色标准;另一方面,也应鼓励使用再生能源https://www.kbtob.com/nong-ye-zong-he/544441.html
6.2022年后牛养殖行业的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共存绿色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绿色循环经济成为趋势。未来牛养殖业将更加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性。例如,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优化饲养管理减少污染、推广有机农业等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在此背景下,符合绿色标准的肉牛种质将受到更多关注,有利于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https://www.gntpr.com/ke-yan-cheng-guo/136546.html
7.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zhanseog.com/ke-pu-dong-tai/538357.html
8.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下的高效化提升2022年我国肉牛存栏情况分析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已经成为提高肉牛存栏效率和质量的重要趋势。2022年,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也反映在了肉牛存栏量的增长中。 二、背景与意义 2022年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一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绿https://www.xtssu.cn/tu-pian-zi-xun/657281.html
9.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奶业振兴规划(2019二、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发展历史 1、悠久的奶牛养殖历史 奶牛养殖业是呼伦贝尔畜牧业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铁路员工带入少量西门塔尔和西伯利亚牛在当地饲养。苏联十月革命后,白俄又带来俄国改良牛、西伯利亚牛、后贝加尔牛、荷兰牛、雅罗斯拉夫牛、基罗里夫牛、瑞士牛等长期https://www.hlbe.gov.cn/OpennessContent/show/17815.html
10.西北畜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1养殖观念非常的落后,养殖户的意识较低,缺乏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当然在近几年我们本地养殖业也发展迅速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养殖户扩大规模而不追求质量造成许多乱象。 2基础条件非常薄弱,发展畜牧业最主要的是资金的投入。因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从而造成基础设施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https://www.meipian.cn/1o5iytq0
11.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利用已发表的12个牛属物种基因组构建了牛泛基因组,发现了与免疫、代谢等功能相关的基因,全面挖掘了牛遗传多样性和本土适应机制[9](见表2)。 表2 国内外肉牛泛基因组构建研究进展 1.3 肉牛重要性状功能基因挖掘与遗传机制解析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肉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挖掘与http://www.chinafeedm.com/h-nd-18954.html
12.2021年羊业发展报告与2022年发展预测2021年羊业发展报告与2022年发展预测--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 2021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打赢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我国羊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羊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呈现出http://pla.caas.cn/web/en/newsDetail.html?id=112
13.兴牧强农——河南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向畜牧强省迈进从育种、饲草、养殖到屠宰加工,完整产业链条良性发展背后凝聚着畜牧行业的共同努力,一张张“成绩单”展现了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成效。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2023年肉蛋奶总产量1352万吨,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量的7.8%。从畜牧业大省向畜牧强省迈进,全省上下围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政策引领、项目支撑、https://www.hnagri.org.cn/article-10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