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文:布局中国大农业的投资逻辑

本报告通过分析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向读者介绍“现代农业”这一概念将如何对中国农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实业企业和投资机构如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捕捉机会、实现价值增长。

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速度不断加快,技术、品牌和市场类投资集中在北美、欧洲和澳大拉西亚,而资源型投资则主要流向非洲、南美洲和澳大拉西亚。

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公司在海外市场频频进行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更加多样化,投资领域也逐步发展到多个子行业和领域,包括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和研究技术的应用、商业化和市场化、品牌、渠道和市场等。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整合投资目的地的资源。中国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已经遍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企业合作层次逐步升级,由单纯的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到资本联合经营,推动国际产业并购。

在以实业类投资者为主导的农业并购市场上,国内农业种植类和农牧业资产对境内外卖价最具吸引力,在这一环节进行积极扩张已经成为多个农业二级行业经营者的广泛共识。

国内农产品价值与附加值的深度挖掘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也为PE/VC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平台,特别是在诸如高端食品消费市场、农业电商、种业、冷链物流、物联网等领域。目前资本在农业渐成聚集之势,有相当比例的涉农投资机构在该领域有较高的投资比重。大多数涉农PE/VC的两次或多次投资分别流向了不同的二级行业,表明资本机构更倾向在不同的子行业/产业链环节配置资产,分散风险,以期在全行业范围内寻求最佳利润。畜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份额在过去几年维持稳定并逐渐增加,投资者选择帮助被投公司通过向上并购投资畜牧养殖项目、直接从产业上游获取优质资源、进行质量把控;PE/VC对于林业公司的兴趣逐渐减少,但也观察到零星大规模交易,或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林业领域正在进入产业整合阶段;渔业逐渐吸引资本的目光,成为新兴的投资类别;非生活必需品类投资比重上升;农业服务业正在成为资本新宠,其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旅游观光、现代企业管理、互联网等新兴且具有高附加值行业的结合将激发不可限量的商业创新能量。

新型业态、技术和服务成为新兴的投资领域,或成为农业行业下一轮上市风潮的主要力量。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应用、生物技术应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冷链物流体系的跨区域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和休闲创意农业等成为新的热点投资领域。资本的加入为中国农业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后续的企业管理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了稳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将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并推动下一轮农业领域上市风潮。

一、中国农业产业现状与挑战

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农业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满足人民多样化产品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也逐步增强。尽管中国对涉及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产品一直坚持自给自足的政策,但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油籽、奶制品、玉米、食糖、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增加,食品零售价格自2000年以来明显上扬。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特别是人均热量和蛋白质的消费与高收入经济体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受土地、水资源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等的制约,国内供给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十二五”规划的农业发展目标以及政策都有意识地向农业部门倾斜,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业发展的成就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政策环境的变化、国家投资的增长以及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整体而言,尽管农村、消费和经济格局快速变化,但农业土地和水资源也日趋匮乏。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客观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经营分散且规模较小、加工层次低、产品不达标、农业科技含量低、信息化水平低等。

在本报告中,我们研究的基础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基础农业产值结构在过去三十多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种植业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52.5%,而牧业产值占比在同一期间则由15%上升到30.4%。城乡居民人均肉、蛋、奶、水产品等快速增长,替代了部分传统粮食主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居民农产品消费逐渐向高层次转变,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1.1产量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旺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量普遍保持了高速增长。1978至2012年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05亿吨增长到5.9亿吨,上升了93%;其他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的产量也有了明显增长(见图3)。

面临人均农业资源相对有限、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飞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等困境,中国通过发展国民经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投资等方式保证了近几年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基本上维持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粗粮等达到了很高的自给水平,大部分粮食产品的自给率保持在0.95和1.05之间(见图4),肉类产量能够保持自给,净出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1-3%。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和行业发展方式进入调整和转变的关键时期,不同产业的生产发展逐渐出现分化。粮食、果蔬等基础农作物的产量增加,经济作物产量小幅增长,而畜产品和水产品持续快速发展。在畜牧养殖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猪肉生产量占全球生产总量的50%,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1%。在水产养殖领域,自1989年以来,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已经连续20多年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22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将占到全球总产量的63%。

中国农作物和农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在农业领域持续大力的投资,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农业资本的实际净投资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在大量投资的支持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得以逐步完善,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7倍多,灌溉与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现代农业技术和一些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解决了生产难题,优化了生产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农产品消费量增速明显,增长势头强劲。2000到2013年间,大豆的消费量增长了153%,牛奶消费量增长了174%;2012年食糖消费量也已经达到了1420万吨。研究机构BMI预计到2017年,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将比2005到2010年间的平均水平上升29.6%,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日本(1.6%)、韩国(17.9%)等发达国家市场。

人口增长是推动农产品需求增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因素。尽管中国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近年来有所回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的人口增量依然很大。人口增长导致的农产品需求增长是刚性的,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供求关系,表现为农产品总体消费规模不断增长。而除了人口因素外,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也是导致农产品消费总量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以食物为代表的农产品整体需求被不断推高。

1.2贸易逆差扩大,对外依赖度增强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在坚持保证重要粮食产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中国逐步开放了某些农产品市场,使得农业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73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1%。自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出现了净贸易逆差,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贸易逆差从46.4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489.4亿美元(见图6)。

此外,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面临低价进口产品的冲击。国内外农产品差价近几年急剧增大,部分农产品的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价格。价格劣势导致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大量消费依赖进口。2012年,国内外棉花价差达到了7000元/吨(含税),进口大米的价格也只相当于国内价格水平的80%左右。农产品价格过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中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许多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普及度较低,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导致很多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厂家不得不提高价格以减免亏损。国家为了稳定物价保障农民生活,对众多农产品进行高价收购和财政补贴,导致价格扭曲,使得农产品价格维持在过高的水平;其次,人民币近年来升值压力较大,汇率持续上浮,进一步强化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除了需求规模扩张和价格优势丧失之外,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了农产品的进口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产阶级力量不断扩大,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的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其中包括对非中国传统类食品如黄油、奶酪、培根等产品的消费需求激增,由于这类产品的国内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能力较差,大量消费依赖进口。同时,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越来越严重,公众对于国内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任度下降,导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增加,需求量增大。

1.3资源约束性大,规模化程度低

整体来说,中国农业资源紧缺,农业土地面积和水资源供应不足。近几年,随着全国兴起的大规模城镇化运动,大量的耕地农田被转为工业和住宅用地,耕地面积从2001年的19.14亿亩迅速减少至2011年的18.23亿亩,减幅达4.7%(见图7)。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5亩(2011年),为世界平均值(3.3亩/人)的41%、OECD国家平均值(5.25亩/人)的26%。此外,中国农业生产耗水量巨大,占国民用水总量的60%以上,但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另外中国农业生产的用水效率低下,生产1吨粮食的单位耗水量高达1300立方米,比发达国家(生产1吨粮食的耗水量在1000立方米)高30%。

中国种植业规模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偏低主要是由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且分散造成的。一项2010年17个大国农业经济的对比研究表明,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所比较的17个大国中最低,农业人均增加值仅为545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农业人均增加值(38347美元)相差70倍,与中高收入国家(3607美元)也相差6倍之多,甚至低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622美元)。此外,中国的人均耕地规模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与中国人口密度相当的印度。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却名列世界前列。2010年,中国每公顷耕地的谷物产量是5521公斤,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谷物产量在2000-5000公斤之间,平均只有3600公斤。表明现有农地资源和规模的限制大大拉低了中国农产品人均产值的水平。

在畜牧养殖方面,分散养殖和产出率低下的问题同样存在。截至2013年年底,年出栏2000头生猪以上养殖场的市场占有率低于20%,猪肉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而在2011年底的近220万个奶牛养殖场中,超过95%的养殖场都属于产出小于20头奶牛的个体奶农和小型养殖户。由于散户饲养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监控标准和手段,在无法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整体中国市场食品安全的隐患。

同时,较低的规模化程度也直接导致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低下。农业领域进入门槛较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化肥、棚膜、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但由于农产品的民生属性,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调控措施,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中国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增值不大,也因而影响了其进入超市销售的比重。

1.4生产环境和食品安全引发广泛担忧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农业环境却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农业的整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在农业资源方面,由于中国地形复杂加上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意识差,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据调查,截至2010年,中国受到水土流失影响的土地面积达到357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7.2%,每年因为水土流失损失耕地约100万亩。严重的水土流失除造成耕地资源在数量上的减少外,还使现有土地的质量也严重下降,数百万公顷农田、耕地受到荒漠化、盐碱化的威胁,土壤酸化过程加快,受到重金属、无机盐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日益加剧。因为农业用地被过度使用、无序开发,耕地土壤受到严重破坏,质量呈现退化趋势,有的甚至丧失农业耕种价值。

在生物资源方面,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安排使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全社会对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从业者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乃至掠夺式开发现象严重。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现象尤其突出,中国鱼类资源存量近年来急速下降。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导致大量野生生物栖息地消失,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资源的严重衰退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使国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除此之外,农业污染量占到全国总污染量的1/3到1/27,农业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的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废弃物处理不及时不彻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目前全国有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每年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另一方面,有的从业者为追求高产量在农业生产时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导致严重的农用化肥污染、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使得农产品和食品质量下降,从根本上威胁了食品安全,危害消费者健康。

农业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巨大,特别是环境中的重金属将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甚至导致癌症。有关研究表明,在矿冶活动频繁的地区,居民患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有些地区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也因农业污染逐年上升。农产品污染不仅会对居民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使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阻,降低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农产品出口不畅。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屡屡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欧盟、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分别针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提高了进口要求,强化了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检验检疫,针对中国农产品准入的国际绿色壁垒日益苛刻。据联合国统计,中国每年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的商品因受到绿色壁垒而出口受阻。

1.5中国农业政策持续支持行业发展

中国政府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在从土地制度改革到农业科技、城乡统一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再到农业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积极鼓励和扶持,并主要通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来体现。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确定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下表2梳理了自2004年以来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政策内容。

1.6主要子行业发展状况

下表3展示了本报告研究的基础农业产业中主要子行业的市场状况、发展动因以及潜在的风险。

同时,我们也对包括种业、林业、种植、畜牧、疫苗等在内的主要子行业中的重要上市公司进行了场数据以及SWOT分析来确定这些企业的发展状态,从而辅助我们对中国整体农业产业未来方向分析和了解,通过其财务数据、战略发展思路、市的预测(详见附件)。

德勤分析:中国基础农业产值结构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居民对于肉、蛋、奶、水产品类需求快速增长,逐步替代部分传统粮食主食。随着人口绝对值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市场对于加工食品、高营养和附加值产品、畜牧产业上游的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以及非中国传统食品的需求增长趋势明显。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递增,国际市场的低价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造成价格冲击,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国内市场高度依赖的部分进口农产品价格频现异常波动,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分散的农地结构是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人口持续萎缩,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化小农经济难以为继,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疫情等不可控因素更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波动性。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农业产业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整体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运营模式在土地流转新政策和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将得以改进,促进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的融合;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将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而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效率,也孕育了一些新的运营模式。同时,中国农业企业的海外扩张活动更加深入,动因更加多元化。

2.1适度规模化经营

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历史以及地理资源分布造成的小农经济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且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国民消费需求。首先,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元,无力负担较贵重的农机具和应用较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造成生产效率低下、面对巨大的产业链不具备对农产品价格的话语权等先天不足,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次,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农产品消费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大豆、玉米、棉花、白糖等重要农产品均大量依赖进口,动物原种几乎全部进口,蔬菜种子领域外资占绝对地位。同时,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三化”现象,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亦限制了土地产出潜力的充分发挥。

同时,农业规模化经营也得到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2013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2013年11月12日,三中全会公报宣布,中国将推动土地改革,给予农民更多产权,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广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加快发展,对农机、种业等农资行业产生长远积极的影响。

但是,中国农业的规模化进程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模式。从发达国家及中国沿海较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土地耕作效益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土地体系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垦土地体系中的大农场式规模经营将逐步成为中国农地经营的主导模式。

在现有农村土地体系推出规模化经营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以及农户经营效益的差异性。非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将成为推进规模化经营的首选区域,规模经营大户可以凭借集体经济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利用乡镇工业的积累,通过“以工补农”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同时,适度尊重农户的意愿和选择,发展包括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种形式在内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组织。耕地资源比较集中的农垦体系比较适于大农场式规模经营模式,而如果农垦体系具有一些独特的牧草地、林地等资源优势,将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带。

三、中国农业投资现状和趋势

从宏观的产业环境看,受到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和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现阶段正面临留守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结构偏向老龄化和幼子化的问题,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化小农经济难以为继。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离开土地的务农人口加入日渐庞大的城市消费群体,一同推动中国的食品消费向偏重肉、蛋、高营养水平的结构升级(有机构研报指出,过去20年,中国淡水养殖产量增长了5倍,肉鸡产量增加了4倍,猪肉产量也增长了一倍以上)。2008年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动态莫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高度整合关系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市场的价格传导作用明显,加上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非常不稳定、频现“疯长”态。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中国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慎之又慎,也凸显出该议题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一方面包括中粮、新希望、光明、双汇等在内的农业旗舰和巨头经过多年的产业深耕逐渐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战略性资源布局,另一方面,如联想之于高端水果、民生银行之于水产养殖、褚时健之于褚橙,来自IT、互联网、金融服务以及房地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亦高调入局农业。成熟玩家的崛起不仅为行业升级带来充分的资金基础、也为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早期的技术探索和战略眼光的储备。现代农业产业追求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现阶段产业环境下,通过产业整合和集体转型实现升级的土地、投资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本以及金融工具等各方面有利条件日渐成熟。我们相信,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将为育种、化肥、饲料、农业设备、农机等子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而长期来看,基于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大提高种植养殖业的产能并优化产品结构,基于此,作为农业服务业的销售、物流、品牌

营销等细分行业也将拥有源源不断的增长点。

现阶段中国涉农资本市场上活跃的投资者主要有三类:政府主导的投资平台或政策性产业基金、作为战略买家的农业企业以及作为财务投资者的PE、VC机构。

3.1政策性投资机构–提升整体农业发展水平

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平台或基金偏重政策性功能,除提供融资支持外,其战略目标多定位于示范和引领技术发展、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以及培养大型农业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以财政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于2013年8月联合发起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为例,该基金以促进种业企业培育优良品种,推动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企业为目标,积极利用其政府背景协调扶持政策、整合行业资源支持企并购和科技研发。

在地方政府层面,北京、山西、吉林等地都设立了由省(直辖市)级政府支持的农业产业平台/基金,意在发挥资本增信作用,带动项目投资、金融担保、银行贷款和农业保险,促进农科企业、生态及循环农业、精细化农业、示范园区及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等的发展。而具有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中国证监会、多地省市政府、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背景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更是直接以比赛为平台,创造窗口帮助资本与创业队伍对接。根据媒体报道,第一次比赛中有进入复赛的122家团队入选科技部项目库,在“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中获得优先支持。有关投资机构则在第一届比赛后对20余家获奖的创业团队进行了集中投资。

3.2行业战略投资者–产业链全方位拓展和整合

3.2.1种植业和畜牧业为并购重点领域

在以实业类投资者为主导的农业并购市场上,从细分行业的角度看,国内农业种植类和畜牧养殖业资产对境内外买家最具吸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交易量来看种植类资产在并购市场上独占鳌头,其牵涉的交易金额却并无主导地位。根据德勤获得的市场数据,统计时期内该类入境并购案所涉金额的中位数为1300万美元,而境内和出境交易金额中位数为663万美元和2705.5万美元。这说明海外投资者最有意愿以高估值买入中国农业种植类资产,进而完善其全球供应链。同时,交易双方均为国内企业(基金)的并购案大多估值较低,一方面反映国内买家更钟情于规模小交易灵活的该类资产,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产业整合阶段,并购买家的购买意图偏向实业整合而非财务投资,支付溢价较低。

此外,畜牧养殖领域也是国内外并购买家重要的目标。统计期内,畜牧养殖业并购交易量分别占入境、境内和出境的所有农业类并购交易额的18%、29%和40%;其交易金额在入境、境内和出境的所有农业类并购交易金额中占比分别为2%、51%和96%。交易金额中位数在入境、境内及出境三类市场的分布为688.5万美元、301万美元和3.67亿美元。该组数据说明畜牧养殖业并购目标主要满足境内买家,尤其是国内农牧类、农业经营类、食品加工类和兽医类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需求。与此同时,从交易额来看,近年来境内并购类在畜牧养殖行业增长显著且占据了并购市场的主要份额,这一趋势与整个农业部门的并购市场表现一致。同时,我们发现畜牧养殖类资产并购所涉买家多为畜牧领域的领先企业,其却在全行业范围内积极分散其投资,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该产业进入了小范围的产业整合和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深度挖掘产品的附加值和周边产出的价值的阶段。

中粮集团2013年3月入主中国最大的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华粮集团,将华粮优质的物流资产纳入其麾下,通过借助华粮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仓储体系完成其在仓储和物流方面的布局,在建立全产业链实力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借助华粮的通道体系,中粮将可以对其内部的生产资源和产业进行跨区域布局,搭建完善的产销网络,直达消费终端。而这一动作所产生的协同效益和规模效益也将为农企的全产业链布局起到标杆性的示范作用。

3.2.2全方位产业链扩张成并购主要动力

在中小型农业并购层面,企业的战略布局更多集中在子行业内部,以产业链上某一环节的横向扩张为主要特点。根据彭博数据,2007年到2013年内所有披露金额的战略投资并购案中,交易金额为3000万美元以下的国内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交易量与交易金额对所有国内农业战略并购的占比分别为61%和71%)和畜牧养殖类(交易量与交易金额对所有国内农业战略并购的占比分别为29%和20%)。

在统计期内进行境内战略并购的84家涉农企业中,19家进行了两次及以上的并购投资,表现出了良好的成长性和战略的可持续性。进行过两次及以上战略并购投资的公司中,除了新希望六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手笔频出之外(披露交易额的四次并购案中金额分别为1600.4万、1.41亿、2.09亿和7.79亿美元),多数交易金额小于1000万美元(中位数为458万美元)。表明农业投资者主要通过“小步快走”的灵活策略进行战略布局。德勤获得的数据显示,2010到2013年,以水产饲料、畜禽饲料和水产饲料预混料以及健康养殖为主营业务的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通过至少8次并购入主位于广东、浙江和福建的饲料公司,实现产业链横向扩张,涉及金额共1598万美元。该公司于2013年三月购入广东现代农业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根据媒体报道,海大集团希望借助投资目标的研发能力发展公司的生物制品板块,进而从高端介入畜禽产业链。

除追求产业内横向和纵向扩张的农业企业积极投入并购活动之外,近年的并购市场出现不少行业外企业通过并购进行“跨界”投资的案例。从结果看不太成功且带有玩票性质的例子有早前网易的生猪养殖和京东的大米种植,而获得初步商业成功或尚在探索的除了联想的高端水果之外,还有褚时健的褚橙和民生银行的金枪鱼板块。除了与实业家个人的产业抱负有关之外,资本巨头的高调入局也和企业优化投资结构,分散资产风险以及储备长期的利润增长点有关。

3.2.3加速出境并购完善产业链布局

当然,中国企业家的全产业链布局眼光并不局限于国内市场。据德勤不完全统计,2007至2013年底,至少有14例横跨不同农业子行业的面向海外农业并购案。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的牛奶企业购买牧场、林业企业购买林场、水果企业购买种植园、化工企业购买橡胶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在全球范围内获取优质低价的生产原料意图明显。山东济宁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斥资2.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5亿)抄底收购处于破产托管下的澳大利亚棉业巨头库比棉花生产基地。其时受到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国内外棉价倒挂,差价达到人民币4500元/吨。另一个高调的海外农业并购案是联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集团在南半球的智力购入5块农场。借助当地先进的种植、包装和仓储技术,联想将种植和包装好的提子、蓝莓、车厘子和牛油果运至中国超市的货架,作为高端反击水果销售。

在以实业投资为主体的战略并购市场,德勤数据分析显示中国买家对东南亚、澳大拉西亚以及南美的资产十分钟情(见图14)。除目的地市场的资源禀赋符合中国产业发展阶段以及市场需求外,其稳定的政治环境、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劳动力、性价比较高的资产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都构成相对积极的营商环境。面向境外的农业并购大多以寻求生产技术升级,掌握产业上游原材料和资源为主要动力,而随着中国食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食品进口升级,拥有海外生产实力的企业亦可以直接通过跨境贸易享有进口食品相对高的附加值,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3.3传统财务投资者–挖掘行业潜在价值

ChinaVenture数据显示,中国农业领域的PE/VC并购投资于2010年达到近年来峰值,交易量与交易金额分别冲上最高点的29宗和13.58亿美元。而在此之后,交易金额虽然总体回落,交易宗数却稳定居于较高水平。

3.3.1投资兴趣和深度增加

在数据统计期(2007年至2013年)内记录的196单披露投资方的277笔来自PE和VC的投资中,182家PE/VC中的47家有至少两次针对农业项目的投资,所涉投资达142笔,11家有至少四次投资,涉及54笔投资。其中深创投、天堂硅谷、同创伟业、优势资本和达晨创投分别有13次、6次、5次、5次和5次针对农业项目的投资。20%的拥有农业投资项目的PE/VC在该领域有2至3次投资,3%的有超过4次投资,我们认为这表明统计范围内近四分之一的涉农投资机构在该领域有较高的投资比重,足见资本在该行业渐成聚集之势。

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此类PE/VC的两次或多次投资分别流向了不同的二级行业(以家禽和牲畜饲养、蔬菜、造林、水果和坚果种植、海洋捕捞、育种育苗以及花卉种植为主),较少见到同一投资机构两次或多次投资同一二级行业内项目的情况,表明资本机构更倾向在不同的子行业/产业链环节配置资产,分散风险,以期在全行业范围内寻求最佳利润。以创业项目为主要投资目标的深创投在7年间至少单独或与其他机构共同投资了13家不同的农业企业,投资标的涵盖中药、生猪养殖、蔬菜、花卉、谷物、捕鱼、畜牧以及内陆养殖等不同领域,投资足迹遍布重庆、湖南、湖北、河北、云南、内蒙古、福建、山东、山西和广西。

3.3.2投资行业偏好有所变化

从整个农业投资领域来看,包括仅有一次农业投资的投资机构在内,的主要投资标的集中在谷物、蔬菜的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造林、花卉和水果、坚果的种植等领域。一方面反映PE/VC投资主要集中在关系到国民基本生计的基础性种植、养殖行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业类产品已然不再局限于满足消费者生存需求的层面,资本市场的偏好结构在2010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畜牧业投资稳定增加。畜牧公司在资本市场获得的投资份额在过去几年维持稳定并逐渐增加,这与中国消费者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有关。而在乳制品、肉制品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投资者选择帮助被投公司通过向上并购投资畜牧养殖项目,直接从产业上游获取优质资源、进行质量把控;

林业投资热度减少。从交易额来看,PE/VC对于林业公司的兴趣逐渐减少,但也观察到零星大规模交易,或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林业领域正在进入产业整合阶段;

渔业投资兴趣增加。渔业逐渐吸引资本的目光,成为新兴的投资类别;这一趋势与中国消费者对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和高营养价值的水产类食物需求上升的趋势一致;

非生活必需品类投资比重上升。花卉、水果和坚果,以及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增长逐渐稳定的水产养殖等二级行业将在日常生活、营养、健康和多元化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价值。同时,茶、饮料和中药材类等非生活必需品类的农业项目的可观比重也反映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及其产品价值范围的扩张(见图18);

农业服务业正在成为资本新宠。虽然可供分析的数据不多,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农业产业升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农业细分领域将出现,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从而服务包括育种/育苗、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和销售在内的所有产业环节。除了具有广阔的农业市场和强劲的成长性之外,农业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旅游观光、物联网、现代企业管理、互联网等新兴且具有高附加值行业的结合将激发不可限量的商业创新能量。

3.3.3发展期投资标的获青睐

如图19所示,PE/VC机构在农业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发展期和扩张期,对处于产业周期首尾两端的企业投资有限。从投资金额来看,PE/VC投资者在近几年对处于发展期和扩张期的公司越来越有信心,对进入获利期的公司兴趣下降,对早期农业行业公司的投资也相当谨慎。

3.3.4投资金额偏小,区域性明显

数据表明,资本对于农业行业的介入仍处于早期分散的阶段,实业利用资本撬动产业升级才刚刚开始,尚未形成规模化浪潮,两者的结合之路有待探索。如图20所示,2007年至2013年,单笔投资金额小于1000万美元的PE/VC投资是目前农业领域的主流,占比达57%,其中以小于5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最多,比例达32%;从交易金额来看,估值小于1000万美元的农业项目所募集资金不到整体农业投资市场的13%。募得超过1亿美元资金的项目只占总体项目数量5%,其所获资金却达到所有农业PE/VC投资金额的53%。高端投资者主要为中信国际资产、富达亚洲、马丁可利、厚朴投资、淡马锡、惠理基金、中俄投资、维众创投和淡马锡。投资项目多处于蔬菜种植、水果和坚果种植、林木抚育管理和造林等领域。

而从资本投资项目的地区分布来看,种植业类投资集中在华东地区,林业类投资集中在华南、华东地区,畜牧业类投资集中在华北地区,渔业类投资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服务业类投资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不同农业二级行业的资本投资地区分布与中国地理自然条件对于农业行业分布的影响相一致。中国东南部,特别是华东地区具有突出的产业多样性,不同种类的二级行业在该地区均有较高水平的分布,这种区域性的多产业集中趋势可能预示着华东地区将出现协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完善的农业产业集群。

四、中国农业投资风险和机会

现代农业概念对于规模和协同效应的追求从根本上意味着中国现有的分散、低利润农业产业结构将遭到淘汰。在企业组织、技术面貌、行业分工、地区集成等方方面面重塑一个产业往往预示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和无数尚未被发现的利润增长点。

4.1产业成熟度构成投资主要风险

中国农业整体产业的成熟度还很低,表现在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效率有待改善、资源约束力高、行业经营者竞争力较弱等,因此投资者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4.1.1自然条件

农业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其对外部环境有着非常高的依赖,实业家和投资人虽然可以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全产业链运作将风险因子的影响大大降低,却不可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这类外部因素完全排除。近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旱成灾导致的受损种粮面积达到2亿多亩,因旱损失粮食超过600亿斤。产业整合还未开始,具备跨区域种植基地的大型农企凤毛麟角,大部分农业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集中布局生产资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中小型企业和新上马项目都将承受巨大损失。而国内市场与全球粮食作物市场的价格联动也会将大豆和玉米价格的涨跌传导到国内,形成不可控因素,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4.1.2产业生态

对于布局产业中上游的企业来说,其产出的最终盈利成绩除取决于自身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下游企业的繁荣程度。在中国乳业遭遇三聚氰胺风波时,奶源市场的萧条就是最好的例子。为最大程度减少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到90年代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和并购,最大可能地掌握海外粮食资源,建立遍布全球的粮食供应链。

农业企业面向上游原材料市场的交易多需面对分散的小农户和中小型农资供应商,主要通过现金、口头合同或者赊购赊销完成,财务凭证和库存管理难免混乱,企业财务状况可能隐含风险。在投后运营的操作阶段,投资人关于农业领域有限的专业知识、营运经验和市场理解也将成为农业投资/并购的不确定因素。

4.1.3农地流转

4.2产业升级转型孕育投资机会

结合对行业趋势的了解以及历史投资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未来中国农业投资的主要领域如下:

4.2.1全产业链拓展

中粮集团和新希望六和等专业农业巨头引领的产业链上下游扩张潮流代表了纵向的全产业链布局策略,而以前文所述海大集团为代表的通过专注收购某一产业环节的资产实现子行业范围内扩张的思路则表现为横向整合。企业按照自身的产业优势进行布局,前者适合资本实力雄厚的旗舰企业,后者则可以为深耕某一环节的专业性企业所用。

4.2.2生物与信息科技

4.2.3农业物流仓储

中国农业资源和产业分布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突出的例子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基地生产的大米主要供应饮食习惯更偏爱米饭的南方地区。而随着中国居民饮食消费结构的升级,反季蔬果和不易保鲜的肉、蛋、水产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大型农业企业借助农地流转的东风积极布局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安排也需要越来越专门的通道支持。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农业物流-仓储服务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中粮集团通过收购华粮实现了物流解决方案的内部部署,代表了大型企业物流战略的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物流协会2012年的调查数据,蔬菜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到社区零售店的物流成本,约为从山东寿光到北京新发地费用的4倍,这与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关。从菜地到餐桌,农产品需要经过多级批发、多级零售,每一环节问题。规模化和协同化的物流服务将有效省去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提高运输效率和企业利润。平均至少加价5%至10%,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销售环节。

冷链物流也将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实际上,电商对生鲜市场的推动以及粮企在O2O领域的探索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冷链技术在农产品物流环节的重要性。2012年国电商企业试水生鲜市场,至2013年,顺丰优选、天猫等的生鲜配送覆盖城市从开始的1个上升到52个,1号店、苏宁易购、京东等亦紧随其后。根据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冷链物流需求达9300万吨,冷链物流市场平均增幅达20%。而同时期冷库总量仅有2673万吨,不足需求量的1/4。除农企和电商之外,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服务方案供应商也将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

4.2.4农业电子商务

农产品品牌营销。农产品的农超对接和新型的电子消费模式大大缩短了农产品从下架到上餐桌的距离,也使得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具有了快速消费品的特性。在超市的货架和网店的照片里,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包装和陈列方式在影响消费者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对农产品营销策略与销售模式的探索将催生巨大的投资和创业机会。农业服务。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将大大改变农业领域的分工格局。行业分类将更加细化,社会化的协作更加广泛,专业的农业服务行业也将迎来更大市场。设施农业、灌溉、草地管理,以及可以外包的营销等业务都适合创业和资本投资。

4.2.5特色农业

德勤分析:为满足获取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研技术、获取品牌、渠道和目的国市场,中国农业投资者在粮油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和物流、森林资源、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农村能源与生物能源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跨境投资。而除国字号企业之外,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市场竞争力也不断增强,成为重要的国际投资市场参与者。对于中国的农业投资者来说,最理想的出境投资目的地首选亚洲,其次分别为非洲、欧洲、澳大拉西亚、北美洲和南美洲。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整合投资目的地的资源。经历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参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企业合作层次逐步升级,由单纯的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到资本联合经营,推动国际产业并购。

种植业公司在产业链中上游的关键价值对不同子行业的境内外投资者都颇具吸引力,向这一关键环节的积极扩张已经成为多个二级行业农业经营者的广泛共识;畜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份额在过去几年维持稳定并逐渐增加,投资者选择帮助被投公司通过向上并购畜牧养殖项目、直接从产业上游获取优质资源、进行质量把控;PE/VC对于林业公司的兴趣逐渐减少,但也观察到零星大规模交易,或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林业领域正在进入产业整合阶段;渔业逐渐吸引资本的目光,成为新兴的投资类别;非生活必需品类投资比重上升;农业服务业正在成为资本新宠。

结语

中国农业需要适度的规模化经营,但在我们追逐规模经济的过程中,严格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生产效率提升将构成该项举措成功实施的保障;产业链的整合将有利于农业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并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做到有效管控;随着生物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行业也将不断涌现新的运营模式和附加/增值服务。这一切不仅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也将在未来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成熟的农业产业。

THE END
1.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44976.html
2.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v0bh5xqt8.cn/yao-cai-zi-xun/625458.html
3.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的当前状态与未来的走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养殖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然而,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等多重挑战,中国养殖业也需要不懈努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并保持竞争力。 首先,我们https://www.udnebayjc.cn/ke-pu-dong-tai/552296.html
4.现代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畜牧业与水产养殖的双重驱动力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养殖业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现在养殖业什么前景最好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https://www.fikyjuyw.cn/mei-ti-bao-dao/517190.html
5.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中国养殖业正经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化转型的大变革。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技术创新、规模经营、绿色健康等方面成为推动这一行业进步的关键因素。 首先,技术创新在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大型农场已经开始采用自动化饲料分配系统和智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502705.html
6.2022年后牛养殖行业的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共存绿色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绿色循环经济成为趋势。未来牛养殖业将更加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性。例如,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优化饲养管理减少污染、推广有机农业等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在此背景下,符合绿色标准的肉牛种质将受到更多关注,有利于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https://www.gntpr.com/ke-yan-cheng-guo/136546.html
7.一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生态畜牧业正方兴未艾。据统计,目前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 开始发展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 当前,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 1.055×107hm2,其中生态牧场占地3.5×106hm2。各国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在生态畜牧业的 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https://mall.cnki.net/reference/R2016095180000022.html
8.第三届中国生物饲料科技大会即将在天津召开关乎动物降8、生物饲料发展对畜牧养殖产业带来的新挑战新趋势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科院饲料所 蔡辉益 博士 第二部分:国内外前沿学术研究报告 ——获取中国生物饲料学术最新前沿资讯 挖掘生物饲料领域最具创新精神的青年学术领军人物 亮点:根据确定的专题内容,由科研一线的知名专家和博士生讲述学术最前沿的http://zgdwbj.com/archives/42151
9.侯水生:2021年水禽产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产经企业摘要:本文从国内外水禽生产与贸易、国内外水禽产业技术研发进展总结了2021 年水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水禽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就2022 年水禽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2021 年水禽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方面 依据中国畜牧业协会与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数据分析及对我国水https://news.foodmate.net/2022/03/62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