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畜牧产业是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制定实施《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畜牧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推动主要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建设,完善畜牧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真正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二月十一日

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产业现状。

我省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养殖水平低,散养还占有一定比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畜产品药物残留控制难度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国内重要城市及国外的市场准入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产业体系不完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名牌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营销网络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紧密,外向度低。三是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草饲料、市场信息、现代物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冷链物流体系不发达等问题尤其突出,畜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

(二)国内外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

(三)河南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判断。

当前,我省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重要转型期。虽然面临周边农业大省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提供了充足的支撑保障,我省畜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有利条件分析。一是产业基础较好。我省畜禽生产总量大,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畜产品加工原料基础雄厚;肉制品加工发展较快,拥有双汇、众品、华英、大用、永达等全国知名品牌和较完善的销售网络,具备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奶业发展初具规模,花花牛、巨尔等本土品牌已具有一定实力,蒙牛、伊利等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进驻,为奶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区位优势突出。我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物流成本低,易于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集散地。我省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适宜畜禽繁殖生长。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生产逐步向中西部转移,我省已成为畜禽饲养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三是资源优势明显。我省是农业大省,精饲料和粗饲料资源丰富,地方畜禽良种较多,遗传资源丰富,拥有南阳牛、固始鸡、槐山羊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和新培育的夏南牛、豫南黑猪等国家级新品种,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肉牛、荷斯坦奶牛、长白猪、大约克猪、樱桃谷鸭、海兰蛋鸡、艾维茵肉鸡等优良畜禽品种,制种供种能力较强。

3.市场前景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畜产品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肉、蛋、奶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呈刚性增长态势,畜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据统计,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肉、蛋、奶消费支出为730.71元,比2000年的375.64元增长94.5%,年均增长8.6%,按此增速推算从2010年到2020年我省城镇畜产品消费支出将增长2.5倍;2008年国内城镇居民肉、蛋、奶消费支出为1178.39元,比2000年的536.47元增长120%,年均增长10.4%,按此增速推算从2010年到2020年国内城镇畜产品消费支出将增长2.97倍。另外,广大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逐步退出畜牧业养殖,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畜牧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资源承载力分析。目前,全省规模以上饲料工业产品总量940万吨,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4%,蛋白饲料需要从省外进行调剂。根据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其中玉米283.5亿公斤、小麦337.5亿公斤。预计到2020年,扣除口粮、种子、工业用粮等,我省共可转化生产饲料粮275亿公斤,将比2008年转化的77.7亿公斤增长197.3亿公斤。这符合我省提高粮食转化能力和增加粮食附加值的战略目标,而且通过转化饲料粮、提高我省的畜产品供应能力、增加畜产品调出量可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另外我省秸秆总产量为7885.9万吨,预计2020年全省秸秆总量将达9445.9万吨,具备发展秸秆养畜的广阔空间。我省草地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黄淮流域沿河滩区和浅山丘陵地区具有发展牧草种植和规模养殖的天然优势。我省拥有林地面积4338.64万亩,是发展林草间作和林下养殖的理想区域。

总体上看,畜牧业已发展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综合优势较强,发展潜力巨大,成长性好,关联度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目前正处于加快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主要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建设,完善畜牧业服务支撑体系,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定位。

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出任务,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装备畜牧业,坚持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积极实施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集群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三)战略任务。

1.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一是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坚持“提猪、扩牛、壮禽”的方针,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等优势产品的规模,进一步壮大禽类生产。二是大力调整畜牧业空间结构,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和畜牧大县,加快发展相对集中的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三是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畜牧业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粗放、低效畜产品向安全、高效畜产品转变,提高优质、特色畜产品的比重。2.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针对不同的畜禽品种,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重点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积极鼓励支持林地散养等生态养殖。二是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快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带动养殖业加快发展,实现养殖与加工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广应用畜牧科技,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畜牧科技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主要目标。

实施“57151”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通过建设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饲料饲草供应、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科技支撑七大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50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

1.产业规模。到2012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20万吨、420万吨、450万吨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到2015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40万吨、460万吨、620万吨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2∶1,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到202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50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3∶1,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到2012年,全省生猪存栏4700万头、出栏5800万头;奶牛存栏125万头;肉牛存栏1260万头、出栏650万头;蛋禽存栏4亿只,肉禽出栏10亿只;肉羊存栏2400万只、出栏2580万只。到2015年,全省生猪存栏4800万头、出栏6500万头;奶牛存栏160万头;肉牛存栏1420万头、出栏730万头;蛋禽存栏4.2亿只,肉禽出栏12亿只;肉羊存栏2700万只、出栏2850万只。到2020年,全省生猪存栏4930万头、出栏7500万头;奶牛存栏240万头;肉牛存栏1680万头、出栏800万头;蛋禽存栏4.5亿只,肉禽出栏15亿只;肉羊存栏3100万只、出栏3200万只。2.产业结构。到2012年,全省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2.5%、14.72%、16.67%、4.31%。到2015年,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1.07%、15.48%、17.26%、4.17%。到2020年,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0%、16%、18%、4%。

到2012年,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40%、85%、75%、97%;到2015年,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5%、45%、87%、78%、98%;到2020年,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55%、90%、80%、99%。

3.科技进步。到2012年,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85%、75%、90%、80%、95%以上,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30%,肉牛胴体重160公斤,奶牛单产6000公斤。到2015年,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0%、85%、95%、90%以上,肉鸡实现良种化,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40%,肉牛胴体重170公斤,奶牛单产6500公斤。到2020年,主要畜禽品种全部实现良种化,生猪、蛋鸡料肉(蛋)比分别提升到3∶1和2.2∶1,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60%,肉牛胴体重200公斤,奶牛单产7000公斤。

4.质量安全。到2012年,大型集约化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3%以上。到2015年,规模以上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建立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成畜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覆盖,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5.集聚发展。到2012年,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5%;形成15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到2015年,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形成15个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企业。到2020年,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90%以上。6.生态环保。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加快现有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新建达到规定规模的养殖场全面建设污染处理设施,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三、产业布局

依托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结合各地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考虑粮食、土地、水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建设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带动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一)现代生猪产业优势集聚区。我省是养猪大省,养猪业在畜牧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省养猪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数量、质量、规模的同步发展。2008年全省生猪存栏4462万头、出栏4847.9万头,分别居全国第二、三位;猪肉产量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63%;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5%。全省规模以上生猪加工企业达到199家,加工能力达到465万吨。但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省生猪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销衔接不紧密,产业化水平不高。

区域布局:生猪传统产区主要包括京广铁路沿线、南阳盆地和豫东平原的济源市和新郑市、荥阳市、通许县、尉氏县、杞县、汤阴县、安阳县、林州市、叶县、汝州市、禹州市、许昌县、鄢陵县、长葛市、襄城县、漯河市郾城区、漯河市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辉县市、卫辉市、延津县、长垣县、封丘县、浚县、正阳县、西平县、确山县、汝南县、上蔡县、遂平县、新蔡县、邓州市、唐河县、内乡县、镇平县、新野县、固始县、太康县、商水县、淮阳县、鹿邑县、沈丘县、西华县、项城市、永城市、虞城县、柘城县、商丘市睢阳区、民权县等50个县(市、区);潜力开发区主要包括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的新安县、偃师市、嵩县、伊川县、汝阳县、南召县、社旗县、桐柏县、方城县、鲁山县、渑池县、泌阳县、罗山县、潢川县、息县、淮滨县、光山县、新县等18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20年,区域内生猪存栏4100万头、出栏6150万头,分别占全省总量4930万头、7500万头的83%、82%;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产业化率达到65%。

发展路径:围绕降低生猪生产成本、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生猪产业布局,提高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品加工度,显著增强生猪产业对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在京广铁路沿线等生猪传统产区,通过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地位;在防疫条件好、土地潜力大、人口密度低的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高起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场,形成生猪产业隆起带。以双汇集团、众品公司、雨润集团、龙大集团、志元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完善加工业布局,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加强龙头企业与生猪调出大县、规模养殖场区、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产销衔接,探索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龙头企业优质货源基地,提高养殖环节效益;通过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加快龙头企业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积极应对国际技术壁垒,扩大生猪企业对外贸易。着力打造年生产加工5000万头的优质生猪产业化基地,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猪肉制品核心产区。

(二)现代奶业优势集聚区。

近年来,通过实施黄河滩区和豫东平原“一带一片”绿色奶业带建设,我省奶业持续高速发展。2008年全省奶牛存栏70万头;牛奶产量280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奶业养殖总量小,精深加工环节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

区域布局:奶业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的济源市和中牟县、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郑州市惠济区、开封县、兰考县、杞县、偃师市、孟津县、开封市禹王台区、洛阳市洛龙区、伊川县、郏县、汝州市、宝丰县、叶县、新乡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博爱县、濮阳县、清丰县、范县、漯河市源汇区、舞阳县、陕县、灵宝市、渑池县、邓州市、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宛城区、方城县、社旗县、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市梁园区、夏邑县、虞城县、永城市、民权县、宁陵县、柘城县、鹿邑县、郸城县、太康县、沈丘县等5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20年,区域内奶牛存栏195万头以上,牛奶产量达到820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240万头、1000万吨的81.3%、82%;奶牛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率均达到95%以上。

发展路径:在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奶业发展基础好的奶业优势集聚区,重点发展专业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在规模养殖场区全面推行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增加奶牛干物质的采食量,降低奶牛疾病发生率;以郑州花花牛公司、焦作蒙牛公司、平顶山伊利公司、商丘科迪集团、洛阳巨尔公司、新乡三元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开展企业重组、兼并或联合,加快企业规模扩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名牌产品,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实施年加工800万吨奶业产业化工程,实现我省奶业跨越式发展。

(三)现代肉牛产业优势集聚区。

养牛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我省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肉牛存栏1051万头、出栏560万头,均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我省肉牛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在生产成本和养殖效益上在国内均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目前我省肉牛加工发展相对滞后,带动力弱,养殖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区域布局:肉牛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豫西南、豫东平原的南阳、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开封、商丘等市的邓州市、方城县、内乡县、社旗县、唐河县、南阳市宛城区、新野县、叶县、汝州市、郏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泌阳县、平舆县、确山县、上蔡县、新蔡县、扶沟县、淮阳县、鹿邑县、商水县、西华县、商丘市睢阳区、夏邑县、永城市、虞城县、柘城县、民权县、尉氏县、开封县、通许县、兰考县、杞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滑县、安阳县、南乐县等40个肉牛育肥基地;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的灵宝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嵩县、新安县、汝阳县、西峡县、镇平县、南召县、桐柏县、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商城县、鲁山县、宝丰县、中牟县、孟津县、孟州市、温县、武陟县、濮阳县、长垣县、原阳县、延津县、睢县、宁陵县、商丘市梁园区等30个基础母牛重点养殖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0年,区域内肉牛存栏1350万头、出栏650万头,分别占全省总量1680万头、800万头的80%、81.3%;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产业化率达到50%。

发展路径:结合我省肉牛养殖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在南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主产区选择40个县(市、区)作为肉牛育肥基地,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选择30个县(市、区)作为基础母牛养殖基地,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提高养殖效益。以南阳科尔沁公司、中原皓月公司、南乐福鑫公司、焦作绿旗公司、驻马店溢佳香公司、卫辉世魁公司等肉牛加工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40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化工程,加快我省肉牛业由优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

(四)现代家禽产业优势集聚区。

发展目标:到2020年,区域内蛋禽存栏3.7亿只,肉禽出栏12亿只,分别占全省总量4.5亿只、15亿只的82%、80%;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8%,肉禽产业化率达到70%以上。

发展路径: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华英集团、洛阳六和慧泉公司、洛阳东汉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豫北豫东肉鸡、豫南水禽等传统主产区,积极推广“五加模式”(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经合组织+养殖场户),大力发展肉禽集约化生产,加快龙头企业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扩大禽肉产品对外贸易;在固始鸡、卢氏绿壳蛋鸡等地方优良品种主产区,大力发展以散养为主的生态养殖;以遂平徐福记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强蛋品加工的开发与研究,拓展蛋品的食用和医用等功能,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10亿只优质肉禽产业化工程,促进肉禽产业快速扩张,提高我省优质肉禽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五)现代肉羊产业优势集聚区。

肉羊业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拥有槐山羊、小尾寒羊等多个地方品种,农民素有养羊传统,十分有利于发展肉羊产业。近年来,我省养羊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省羊存栏2038万只、出栏2220万只,羊肉产量26.5万吨,均居全国第四位。从目前来看,肉羊养殖仍以散养为主,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总体水平较低;肉羊良种覆盖率低,繁育手段落后;肉羊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技术水平较低,缺少大型肉羊精深加工企业。

区域布局:肉羊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豫东槐山羊、豫西南伏牛白山羊、豫北小尾寒羊和太行黑山羊集中产区的济源市和中牟县、兰考县、通许县、宜阳县、栾川县、嵩县、叶县、鲁山县、宝丰县、内黄县、滑县、封丘县、浚县、修武县、濮阳县、台前县、范县、禹州市、舞阳县、灵宝市、陕县、唐河县、内乡县、南召县、西峡县、镇平县、桐柏县、民权县、宁陵县、夏邑县、柘城县、睢县、项城市、淮阳县、太康县、郸城县、沈丘县、西华县、鹿邑县、遂平县、平舆县、确山县、泌阳县、汝南县、固始县、淮滨县等46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20年,区域内肉羊存栏2500万只、出栏2600万只,分别占全省总量3100万只、3200万只的80%、81%;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产业化率达到60%。

发展路径:在周口、商丘、濮阳等地方品种主产区,加强对槐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保持合理的种群规模和养殖数量;积极推广杂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以舍饲半舍饲为主,适度发展规模养殖;整合现有肉羊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和肉羊加工企业发展,实施年加工1000万只规模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创建中原优质肉羊品牌。

四、支撑体系

(一)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加快“育、繁、推、改”步伐,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完善原种群、扩繁群、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网络“三群一网”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开展联合育种、种猪性能测定,建立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体系,实施群体遗传改良;年新增80万头供种能力,总供种能力达到200万头。

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强奶牛良种的繁育和推广,重点加快省奶牛繁育中心等高代次原种场建设。适当引进国外优良种牛遗传物质,提高高产核心群奶牛质量;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提高区域内奶牛的良种化水平。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种公牛遗传评估,建立和实行荷斯坦牛良种登记、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改善原料奶质量。

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以省肉牛繁育中心为依托,扩大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外来优良肉牛品种的引进和纯种繁育规模,建设全国最大的纯种肉牛繁育制种基地。扩建地方优良品种保种场,加快南阳牛、郏县红牛、信阳水牛的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我国第一个肉牛专用新品种夏南牛纯种繁育场,扩大群体规模。继续建设郑州、洛阳、许昌、南阳、泌阳等五个种公牛站,扩大冻精生产规模,配套建设市、县两级冻精冷链储运网络,完善乡级人工授精网点。建设肉牛后裔测定中心,科学选育优良品种,提高肉牛生产水平。新增制供精能力1000万剂,总供精能力达到1500万剂。

家禽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相配套的原种禽场、祖代禽场、父母代禽场制种供种体系,新增蛋种禽供种能力300万套、肉种禽供种能力850万只。新建扩建固始鸡、卢氏绿壳蛋鸡、固始白鹅等地方良种原种场,提高选育制种能力。

肉羊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良种扩繁场,年新增供种能力3万只。新建槐山羊、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太行黑山羊等地方品种繁育场,提高选育制种能力。

(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完善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以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可追溯管理、依法监管水平,建立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加快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的组织体系、支撑体系、政策体系、预警体系、应急体系、追溯体系、执法体系、信息体系、责任体系等“九大体系”,重点加强基层防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主要建设区域性防检疫中心站;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疫病监测网络、动物卫生监督所和检疫网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改造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物防疫条件;围绕优势集聚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种畜禽场的疫病净化,加快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四)饲料饲草供应体系。

坚持以提高自给能力为主、进口外调为辅,立足现有基础,优化饲料饲草产能布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引导饲料企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依托五大优势集聚区,按照布局合理、分工协作、运作高效、服务方便的原则,构建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省饲料产量达到5000万吨;重点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饲料产量达2000万吨,占全省的40%。加快培育大型饲料加工企业集团,到2020年,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个,50万吨以上的20个,饲料龙头企业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26%提高到50%以上。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饲料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自建或与研发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战略技术联盟。加强小麦型配合饲料、非常规饲料资源、新型饲料酶制剂、霉菌毒素脱毒剂、热敏性饲料添加剂等重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力争使重点饲料领域和关键饲料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到2020年,利用秸秆4000万吨,占秸秆总量9500万吨的42%;因地制宜,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重点在黄河滩区种草50万亩、浅山丘陵区种草100万亩;建设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加强秸秆加工技术、秸秆生物利用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等研究开发,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的方法,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价值,将粗饲料消化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五)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引导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在建设畜禽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向加工业延伸;按照“高、专、精、深”的原则,调整优化畜产品结构,提高我省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推进全省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肉类加工要围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巩固提升猪肉、禽肉加工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肉加工,不断提高牛、羊肉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比重;扩大低温熟肉制品生产规模,发展酱卤、熏烤、腊制等中式肉制品和添加肉类方便制品;按照产品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安全化的发展方向,积极研究开发功能产品、特优产品等新型肉类产品。奶类加工要继续加强液态奶产品的开发,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既要抢占高端市场,又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婴幼儿配方奶粉,尽快填补我省空白;加快奶酪、黄油为主的奶制品精深加工,抢占国内市场。蛋品加工要在巩固卤味蛋、松花蛋等传统风味蛋品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液态蛋、蛋白粉、蛋黄粉、全蛋粉、蛋白片、核黄素、卵鳞脂、溶菌酶等蛋品的精深加工产品。(六)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发展畜牧业现代物流的主要方向是利用现代技术和设施,加快畜产品冷链物流、活畜禽调运、生产资料配送等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现代畜牧业物流服务体系。围绕五大优势集聚区和饲料、兽药、机械等主要批发市场,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依托双汇集团、众品公司、大用集团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物流基础,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重组,培育一批服务质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畜牧业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公路冷链物流运输能力,尽快建立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建立冷链物流体系与终端销售市场的衔接机制,为我省畜禽制成品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创造快捷便利条件;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尽快制定畜牧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畜牧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定畜牧业物流通用技术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七)科技支撑体系。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围绕优势集聚区建设,建立与国家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建设现代畜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牧机械、质量安全、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引进消化吸收胚胎移植、性别控制技术、转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等一批现代畜牧产业的先进技术。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五、生态环保

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置原则,从源头控制减少排放,加大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融合统一。(一)加快养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落实生产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的“三同时”环保要求,保证新建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集中,逐步解决养殖规模小、经营单元多、规划不合理的问题,降低面源污染程度。(二)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不同畜禽品种,采取不同的粪污处置方法。牛、羊等草食牲畜粪便和蛋鸡、肉鸡等家禽粪便收集方便、处理简单,可以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小规模养猪场遵照“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养猪场周边土壤的环境容量直接进行消纳。运用生态养殖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引导大规模养猪场通过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厌氧处理、耗氧发酵、沼气工程等无害化处理利用,减少粪污流失所造成的污染。(三)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鼓励饲料生产企业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和制作技术,提高畜禽对饲料利用转化率,降低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及氮磷的含量,实现节粮减排、健康养殖。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料,提高畜禽粪便的转化利用率。对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加工利用,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四)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走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养殖,通过过腹还田等途径,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促进农牧有机结合,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以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六、政策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等畜牧业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将畜禽良种补贴、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公益性经费支出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等多种形式,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采取财政直接补助、参股经营、贷款贴息等方式,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激励机制,对开发利用沼液、沼渣和施用有机肥给予补贴。加大对规模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企业、物流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或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鼓励和吸引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从事畜牧业生产加工,形成大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等各类市场主体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全社会各行业共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格局。

(二)搞好项目建设。

以项目为带动,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升级。在规模养殖方面,重点发展5000头以上生猪、500头以上奶牛肉牛、100万只以上肉禽和50万只以上蛋鸡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在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带动项目,重点提升肉制品、乳制品、蛋品的加工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引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畜禽良种繁育方面,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良种扩繁场和本地原种场,进一步提高良种推广能力,从源头上提高畜产品质量。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搞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乡镇防疫检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显著提升我省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能力等方面的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在饲草饲料综合开发利用方面,重点推动饲料加工、优质牧草基地和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确保畜牧业投入品的高效安全。

(三)推动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经合组织+养殖场户”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产业化运行模式。创新科技研发推广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探索保单抵押和畜禽圈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畜牧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储备体系和龙头企业两个“蓄水池”的作用,搞好余缺调剂,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构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探索解决畜牧业用地问题,大力发展不破坏耕作层的集约化养殖,引导畜禽养殖向浅山丘陵区、滩涂地、废弃地合理布局,适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划定畜牧养殖集聚区,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四)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智力。制定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畜产品出口基地和质量卫生认证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参与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展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战略合作,借势借力发展。(五)加强预警调控。

建立完善畜牧业生产和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完善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和及时发布制度,科学指导生产和疫病防控。根据主要畜禽品种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合理确定市场调控预警指标及具体标准,适时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增加储备、调整政府补贴、进出口调节等措施,防止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促进畜禽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完善畜牧业防范风险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规划为指导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在此基础上,将围绕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等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和良种繁育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饲料饲草供应、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服务、科技支撑等七大支撑体系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重点解决优势集聚区与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分阶段实施等问题,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THE END
1.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44976.html
2.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v0bh5xqt8.cn/yao-cai-zi-xun/625458.html
3.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的当前状态与未来的走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养殖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然而,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等多重挑战,中国养殖业也需要不懈努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并保持竞争力。 首先,我们https://www.udnebayjc.cn/ke-pu-dong-tai/552296.html
4.现代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畜牧业与水产养殖的双重驱动力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养殖业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现在养殖业什么前景最好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https://www.fikyjuyw.cn/mei-ti-bao-dao/517190.html
5.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中国养殖业正经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化转型的大变革。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技术创新、规模经营、绿色健康等方面成为推动这一行业进步的关键因素。 首先,技术创新在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大型农场已经开始采用自动化饲料分配系统和智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502705.html
6.2022年后牛养殖行业的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共存绿色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绿色循环经济成为趋势。未来牛养殖业将更加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性。例如,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优化饲养管理减少污染、推广有机农业等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在此背景下,符合绿色标准的肉牛种质将受到更多关注,有利于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https://www.gntpr.com/ke-yan-cheng-guo/136546.html
7.一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生态畜牧业正方兴未艾。据统计,目前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 开始发展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 当前,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 1.055×107hm2,其中生态牧场占地3.5×106hm2。各国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在生态畜牧业的 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https://mall.cnki.net/reference/R2016095180000022.html
8.第三届中国生物饲料科技大会即将在天津召开关乎动物降8、生物饲料发展对畜牧养殖产业带来的新挑战新趋势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科院饲料所 蔡辉益 博士 第二部分:国内外前沿学术研究报告 ——获取中国生物饲料学术最新前沿资讯 挖掘生物饲料领域最具创新精神的青年学术领军人物 亮点:根据确定的专题内容,由科研一线的知名专家和博士生讲述学术最前沿的http://zgdwbj.com/archives/42151
9.侯水生:2021年水禽产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产经企业摘要:本文从国内外水禽生产与贸易、国内外水禽产业技术研发进展总结了2021 年水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水禽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就2022 年水禽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2021 年水禽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方面 依据中国畜牧业协会与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数据分析及对我国水https://news.foodmate.net/2022/03/62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