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经济;方式转变;影响
前言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借助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对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行改善和优化的一种农业运作方式。它具有减少劳动力、劳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等多种作用,是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直观体现,是实现我国农业走向高效高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也是我国农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1]。
2.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推广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2.加快农业产权流转
我国当前实行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行之初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由于耕地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等问题,使得农业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土地制度呈现出弊端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多数农民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导致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康的发展状态。面对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农业活性,加快农业产权流转非常关键。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在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过程中,应鼓励各地方政府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土地产权结构。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采用机械化作业,加快土地产权流转,提升农业活性与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三、总结
参考文献:
[1]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06:34-41.
[2]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换到“投资拉动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进入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GDP由1985年的4545.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3956.1亿元,增长了40多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业自身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金融资产总量由1980年的4427.4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559173.3,增加了120多倍。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则由长期以来的“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第一产业GDP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著。于是,政府将“三农问题”提上日程,并逐步推行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等。而一切的关键,便是理清几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发展的协调性与速度的统一。
二、问题分析
1.变量与数据分析
如图1,1985-2005年间,中国经济、金融高速发展,而农业总产出却增长不大,所占GDP比重不断减小。其中,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农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同时,农村城镇化的人口指标维持在一定波动。
2.单位根检验
首先,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我们对平减过的各变量取自然对数,记为:LOGCY、LOGCZ、LOGNF与LOGFIR。利用Eview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通过检验我们发现LOGCY为平稳变量,而LOGCZ、LOGNF与LOGFIR为非平稳变量。将LOGCZ、LOGNF与LOGFIR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分别记为DLOGCZ、DLOGNF与DLOGFIR。再次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显著水平下均为平稳,故三者均为I(1)过程。经过处理,各变量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均为平稳。(具体如表1显示。)
*检验类型中的C、T、0分别表示:包含常数项、包含线性趋势项与常数项、二者均不包含
3.格朗杰因果检验
首先,对LOGCY与DLOGCZ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变动的关系。由表2可知,在滞后1期时,农村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变动互为因果。在滞后2、3期时,在90%概率下农村产业化单向引起农村城镇化变动。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城镇化变动短期内是农村产业化得原因,而农村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变动具有当期和长期影响。
其次,对LOGCY与DLOGNF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产业化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关系。由表3可知,在滞后1-3期时,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没有引起农村产业化变化的概率值均在较大水平,即我国农业发展独立于农村产业化进程。二者之间概率值不稳定,说明了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村产业化进程并不平稳。虽然在滞后1期时,LOGCY的变化没有引起DLOGNF变化的概率值为0.6871。但滞后2-3期时,因果检验结果比较显著,说明农村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具有中、长期影响。同时,二者之间概率值不收敛,说明了农村产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扩大。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在中、长期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产业化进程并不平稳。
其三,对DLOGCZ与DLOGNF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关系。由表4可知,在滞后1-3期时,农村城镇化没有引起农业发展水平变化的概率值均在较大水平,即我国农村城镇化并未对农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而在滞后1-3期时,农业发展没有对农村城镇化产生明显影响。滞后3期时,在95%概率值水平下,DLOGNF引起DLOGCZ变动,说明农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长期作用。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长期作用。
其四,对DLOGFIR与LOGCY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产业化与金融深化的关系。由表5可知,在滞后1-3期时,金融深化水平的变化不能解释农村产业化变化。在滞后1期时,LOGCY的变化没有引起DLOGFIR变化的概率值为0.4783。但滞后2-3期时,因果检验结果比较显著,说明农村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具有中、长期影响,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在中、长期具有单向因果关系。
其五,对DLOGFIR与DLOGCZ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城镇化与金融深化的具体关系。由表6可知,在滞后1期时,金融深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滞后2、3期时,在90%概率下农村城镇化都是金融深化的原因。同时,滞后3期时,DLOGFIR与DLOGCZ的因果检验结果比较显著,说明金融深化对农村城镇化具有中、长期影响。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城镇化变动在中、长期是金融深化的原因,而金融深化化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长期影响。
最后,对DLOGNF与DLOGFIR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金融深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由表7可知,在滞后1期时,金融深化与农业发展的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滞后2-3期时,农业发展水平变化引起金融深化的概率值均在较大水平,即我国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产生长期影响。而在滞后1、2期时,金融深化水平变动不能很好解释农业发展水平变动。滞后3期时,在90%概率值水平下,金融深化引起农业发展。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具有中、长期作用。在长期条件下,金融深化与农业发展互为原因。
3.VAR模型分析
经过单位根检验与数据修正后,格朗杰因果检验可以确定:在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出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模型受到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首先,分析金融深化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冲击。金融深化对二者总体呈正向冲击,即随着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农业会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资金主要由镇府提供,而政府投资的增加造成FIR在农村的扭曲。而宏观经济与金融的矛盾,政府政策的不连续性就造成了冲击的波动性。
其次,分析农业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冲击。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农业发展带有正向的冲击,即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前期的负面影响可以理解为,在政府投资主导的模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对于金融的“内生需求”――政府投资比重下降与市场融资比重上升,资本利用效率与流动性加强,带来总体平均利润水平上升。而这些与现阶段宏观金融发展所强调政府信用(主要是投资)的现状相矛盾。
其三,分析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深化的冲击。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带有正向的冲击,农村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过程,而诸如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等条件的缺失,长期制约我国农村的工业化与服务业化。农村城镇化对金融深化总体带有的负面影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主导投资与金融深化“内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最后,分析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农村城镇化与的冲击。农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总体带有负面的冲击――前期农业发展促使农村城镇化,后期农业的发展又制约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前期呈现负面影响,后期带有正面影响,总体程负面影响(滞后5期内)。前期体现了产业转型的经济“阻滞”,但这种转型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逐步吸引私人资本与正常信贷,从而推动金融业在农村的发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安徽;生态农业;碳汇
0引言
1低碳农业——安徽农业发展的方向
从全国范围来看,安徽省属于典型的农业大省,表现如下:(1)《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安徽省耕地面积总数为5,730.2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1%,排全国第7位。在不足全国5%的耕地面积上,安徽实现了全国5.56%的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表1)。(2)尽管农业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5.56%下降到2011年的13%,但是农业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于比同期农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个百分点(10%)。(3)安徽省人口和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安徽省人口和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2010年安徽省非农业人口总数占安徽总人口数的22.71%,意味着安徽省77.29%的人口仍旧从事农业生产,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6.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的频繁爆发,安徽省的农业生产面临挑战。受水灾和旱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安徽农业受灾面积从2006年的1990.16千公顷增加到2010的2070.95千公顷。如何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同时,继续保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巩固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低碳农业将为安徽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2安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安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等投入要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1机械总动力的使用总量和比重相对较高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637.9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4.84亿元,增长了2.69倍。农业机械总动力使用量增长更快。2011年安徽省使用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大约是1995年的3倍。2011年安徽省农用机械总动力占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的5.79%,比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4.26%)高出大约1.5个百分点(表3)。安徽农业生产呈现能源投入密集型的特点。
2.2农业生产对复合肥和氮肥依赖度较高
安徽农业生产也使用了数量较多的化肥和农药。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在内的化肥使用量从1995年的203.3万吨提高到2011年的329.67万吨。2011年安徽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使用量分别占全国的4.8%、4.4%、5.43%、7.73%(表4)。2011年复合肥占安徽省化肥使用量的44.4%,氮肥占34.7%,磷肥和钾肥则分别占10.95%和9.95%。这些数据都说明安徽农业生产中比较依赖复合肥和氮肥。这些化肥无论其生产过程还是在农田中的施用都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
2.3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农业总产值不仅受到季节性气候和极端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生产实践变化的影响,比如新的生产工具、新的作物品种、新的疾病和虫害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Adams等,2001)。为了保障农产品产量,减少病虫害对收成的影响,安徽农业生产也离不开农药。安徽省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从2003年的78,843吨提高到2011年的11,7575吨(图1)。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碳的排放,而且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危及到整个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2.4林业存量资源不足,限制了碳汇功能的有效发挥
2.5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种方式为主
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张新民,2012)。尽管有机农业具有投入品外部性较低而且能带来高产出的特点,被视为可以应对气候变化确保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但是在安徽农业生产中有机农业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在耕作方式上,安徽农业生产仍旧停留于传统的耕种方式。与传统的耕种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取决于轮作中的碳投入所不同的是,免耕轮作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首先取决于残茬的数量和管理方式,其次取决于有机粪便的数量(Gaiser等,2010)。尽管免耕法能够有效减低农业生产后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且有部分地区的农户也开始逐步采用免耕法,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扩大的事件。比如一到麦子成熟的时节,就容易出现农民烧麦杆的情况。大片的麦秆燃烧不仅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造成空气严重污染,对农业生产安全和城乡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威胁。如何从源头上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转变是安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3促进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改变土壤的耕种方式,从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转变。本文认为,在土壤耕种方式转变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近年来之所以化肥使用量频繁增加实际上和农作物单一品种的种植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生态农业和当地农民知识发展起来的多样化和外部性投入较低的农业,比工业化单一作物的农业不仅总体产量更高,而且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富有营养(McAfee,2010)。要改变传统的土壤耕种方式,尤其是改变主要依赖化肥的农田营养供给模式,就要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利用已有的农业生产知识对农田和土地进行管理。比如在免耕的同时,通过作物轮种的方式为农田的下一年生产提供营养补给。具体来说,皖南地区的农户可以在秋季水稻收割以后,在农田中播种紫苜蓿或者油菜等油料作物。这些作物既能减少土壤翻耕释放的碳,同时又能为下一年的农作物播种提供肥料。不仅如此,成片的紫苜蓿或者油菜花可以为当地提供旅游资源,这样既帮助农户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又因耕种方式变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工业化肥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生态效益。
到旱灾和水灾影响的事实,要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对河道沟渠淤泥进行疏理,提高水库、湖泊、池塘、沟渠等的蓄水、防洪、泄洪等功能,为农田灌溉和正常生产提供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农田改造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水文规律,不能随意更改河道及其走向,充分发挥自然灌溉功能,尽量减少农用排灌柴油机等的使用。
3)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增强农业碳汇功能。根据“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计划,到2016年,安徽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使森林总面积达到6,7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本文认为,在安徽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保林、护林工作,减少森林火灾等其他方式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封山育林、对苗木进行定期保护和监测等。适时将已有的林业资源开发,转化成旅游或者其他生态价值更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林业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林业资源未来收益等情况基础上,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同时将部分有参与保林、护林意愿和能力的农户纳入到保林、护林队伍中,切实保障安徽林业的存量资源,为安徽农业的碳汇功能发挥提供物质基础。
[1]SmithPetal..Agriculture.In:ClimateChange2007:Mitigation.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I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MetzBetal.,eds.).Cambridge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3]黄钢,沈学善,屈会娟,王宏.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技术领域[J].中国软科学增刊,2010(S1):1-7,接47.
[4]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42-144.
[5]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19-23.
[6]杜华章,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4):63-71
[7]师帅,陈红,池佳.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81-85.
[9]张新民.低碳农业发展核心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J].生态经济,2012(6):79-81,接145.
[10]ThomasGaiser,MohammadAbdel-Razek,HeikeBakara.Modelingcarbonsequestrationunderzero-tillageattheregionalscale.II.,Theinfluenceofcroprotationandsoiltype[J].EcologicalModeling2009(220):3372-3379.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科技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结合基本国情选择的农业发展道路,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也离不开高科技的装备,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和探索。
1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是系统性的和理性的,必须尊重和符合规律
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不良好的生态环境导致生产问题矛盾突出
1.2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系统性和理性的回归
1.3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的发展举措,顺应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
2现代农业发展追求的目标是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用生态系统和生态思想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和思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论思想,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观点。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依靠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思想,构建大农业发展体系,要必须既要照顾现实发展的利益,也要着眼长远发展利益,要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替代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为一体,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初始利用、再生利用等等效能,尽最大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遵循农业自然科学规律,实现人为发展和农业系统的自我生态平衡,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和生态风险。
2.2社会需求是生产生态安全产品的重要动力
2.3现代农业是综合性的农业工程,要用现代科技解决好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市场接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好农产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环境技术、现代农艺技术等等,解决好技术发展的对接,一方面解决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问题和产业化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确保农业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实现农业系统内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合理平衡、交换等等。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撑,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技术及时将农产品产地环境标识信息、产品种类信息、产量信息和价格变化等与市场实现对接,解决好现代农业生产产品的出口问题。
2.4现代农业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农村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特殊地位和优势足以体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高度集成装备,环境与产业友好融合等等,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技术和经济支撑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既是知识技术型的产业也是经济型的产业,涉及到现代技术体系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涉及现代经济体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须要建立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和市场运行体系。
3.1建立可信高效的技术体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国情的选择也是发展道路的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高,近年来经济的高速盲目扩张也带了环境生态问题,特别是农业的粗放式的开发经营,导致了大量农业资源的浪费,农业化学品的高投入造成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加剧、农业资源环境时空变化差异明显、区域性的污染事故频发等等。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解决好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降低或者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问题。现代农业发展要依靠现代技术装备,要提高各种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高效开发和安全可控程度。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是高智能型技术投入,也同时要求是生态关系高度和谐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也是各种高新技术高度集成的农业,因此必须建立可信赖可控制的技术投入体系,一方面降低技术投入风险,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二是提高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设施化、工程化、工厂化;三是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度,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控化、安全化。
3.2建立可信的生产、投资与消费体系,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降低或者规避
市场经营风险,必须建立可信任的生产体系,信任投资与消费体系,确保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农业产品的可溯源性和安全环保性,按市场规律办事,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纳入市场管理机制,扩大社会的融资和消费渠道,鼓励更多的农业产业技术农民因地适宜选择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扩大家庭农场规模,丰富生态旅游农业内涵等,更好地实现从产地到餐桌一条龙式产业服务与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效益
1生态农业特点分析
1.1综合性
生态农业的整体特征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根据大农业发展特点,创建整体的、协调的、循环性的规划结构[1]。它是农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等产业的综合发展,各个行业之间不仅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还能实现生产力以及经济的综合效益。
1.2多样性
生态农业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自然因素、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变化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发展的效率化,就要根据现代技术创建多样的、丰富的、技术革新的农业生产,并实现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促进社会经济与当地发展的协调。
1.3高效性
高效性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农业物质的循环性、能量的综合利用以及系统化的加工。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下,不仅要降低农业成本,实现资源化的循环利用,还要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并提升农业发展的积极性[2]。
1.4持续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形势能够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现象的发生。为了保证农业生态生产的平衡性,不仅要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模式,并以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效益分析
2.1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已经形成具有工业因素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农业生产模式呈现大面积机械运营,在化学原料以及农药投入生产过程中,整体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实现高产为经济目标。但该活动的实施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要承受的压力,不仅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抑制农业活动的正常实施,还影响了生态安全系统的建立[3]。例如:根据1999年发生的“二恶英”事件,病虫害、农药中毒以及食物污染等现象影响了生态安全的实施。由于高污染、高消耗现象,要实现高产量的农业经济,就要保障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并实现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运作形式。
2.2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关系
3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1生态效益指数以及模型
3.2生态效益的等级划分标准
4结束语
[1]孙艳.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0):98-100.
[2]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昌乐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3]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