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宁夏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宁夏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宁夏境内地形地貌差异明显,主要分为引黄灌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三个区域。宁夏拥有天然草场3600多万亩,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丰富的耕地资源,非常适合种植业发展,具备了发展粮食生产和农区畜牧业、草原畜牧业的双重优势。解放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重视、指导、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得到了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

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宁夏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84年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结束了从外地调入粮食的历史,1993年粮食总产突破200万吨大关,2002年突破了300万吨大关,2009年达到329.2万吨。

(一)发展历程

宁夏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越条件,6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了引黄灌区水利灌排骨干工程,完善了田间配套工程,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纵观宁夏粮食生产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粮食恢复发展期。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宁夏粮食播种面积658.4万亩,1978年发展到1146.7万亩,增长74.2%,年平均递增1.9%,其中,小麦、水稻、马铃薯播种面积分别增长1.4倍、1倍、5.9倍;粮食总产量只有33.5万吨,1978年达到117.0万吨,增长2.5倍,年平均递增4.6%,其中,小麦、水稻、马铃薯产量年均分别增长6倍、4.5倍和2.4倍。这一时期,在生产方面,以稳定扩大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发展传统优势品种为主。在政策方面,通过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78~1998年):粮食快速增长期。1998年宁夏粮食播种面积1226.1万亩,年均递增4.9%,其中,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播种面积分别递增5.1%、40.8%、698%和18%;粮食总产量达到295.0万吨,20年间年均递增4.7%,其中,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产量年均递增3.4%、4.2%、15.1%和4.5%,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在生产方面,以继续扩大粮食面积为基础,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政策方面,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政策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第三阶段(1998~2008年):粮食结构调整期。2008年宁夏粮食播种面积1239.2万亩,10年间递增1.1%,其中,水稻、玉米、马铃薯播种面积分别递增1.9%、3.8%和9.1%,小麦呈现递减的态势,2008年宁夏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29.2万吨,10年间年均递增1.1%,其中,玉米、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态势,年均分别增长4.2%和7.6%,小麦、水稻呈现递减态势,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粮食结构调整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在生产方面,继续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夏粮面积、扩大秋粮面积,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品。在政策方面,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特别是2005开始实施的减免农业税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虽然粮食增长速度较前一时期有所减缓,但由于前期粮食总量大幅增加,特别是高效优质粮食品种比重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二)发展成就

引黄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粮食生产水平比较平稳,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间,粮食生产总量一直徘徊在六七十万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对农村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食积极性。随着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2008年引黄灌区粮食总产214.5万吨,比1958年的40.1万吨增加174.4万吨,增长4.3倍;比改革初期1978年的77.5万吨增加137万吨,增长1.8倍。

南部山区自然条件较差,长期以来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广种薄收,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人均占有量不足20公斤,吃粮基本全靠国家救济。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在引黄灌区的边缘陆续兴建了固海、同心、南山台子、甘城子、扁担沟、盐(池)环(县)定(边)等高扬程引黄灌溉工程以及12座小型扬水灌溉泵站,开发灌溉面积近百万亩。同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秋粮种植面积,减少夏粮种植面积,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大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到2008年粮食生产总量突破100万吨,达到114.7万吨,比1958年的29.5万吨增加85.2万吨,增长2.9倍;比1978年的39.5万吨增加75.2万吨,增长1.9倍。

二、畜牧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60年来,宁夏畜牧业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条件下的自然放养,到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再到今天的产业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科学化养殖,宁夏畜牧业生产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由小农经济的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生产方式转变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949年,全区猪存栏仅为9.0万头,牛存栏14.3万头,羊存栏88.9万只。到2008年,猪存栏发展到89.0万头,牛93.4万头,羊461.7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3.2万吨,禽蛋产量6.4万吨,牛奶产量89.2万吨。

综观宁夏区畜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主要以集体经营,自然放养为主。牛作为生产资料,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耕作。居民肉食供应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牛存栏为17.9万头,30年间增加了3.5万头,增长了24.7%,年平均递增速度为0.8%。生猪存栏72.0万头,比1949年的8.9万头增加63.1万头,增长7倍多,年平均递增速度7.4%,出栏71.1万头,出栏率100%。羊只存栏296.0万只,比1949年的88.9万只增加207.1万只,增长2.3倍,年平均递增速度4.2%,出栏295.1万只,出栏率110%。这一时期,随着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逐步实施,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畜禽数量来实现。

第二阶段(1979~1985年):过渡时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畜牧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一时期畜牧业生产由集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过渡,畜牧业发展出现了一定波折,到“六五”末期,主要畜禽生产逐步恢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猪、牛存栏分别增长了8.1%和18.4%,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5%和3.4%;羊只存栏略有下降。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了19.6%、1.0倍和41.3%,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3.6%、14.9%和7.2%。“六五”末期出栏率分别为78.8%、5.3%和22.5%。

第三阶段(1986~1995年):快速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畜牧养殖积极性,畜牧业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畜牧业生产大幅增长,特别是猪、牛得到快速发展。10年间,猪、牛存栏分别增长了52.1%和1.2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4.3%和8.4%;出栏分别增长了1.3倍和14.4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8.7%和31.4%,比“六五”时期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提高5.1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出栏率分别为104.6%和35.9%,比“六五”末分别提高了25.8个百分点和30.6个百分点。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畜产品供应,同时大大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益。

1.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畜牧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极大地提升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提质增效。从生产水平看,2008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3.2万吨,比1980年增长11.2倍;牛奶产量89.2万吨,比1980年增长222倍。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8.5万吨、6.8万吨和5.9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4.7倍、67倍和13.8倍,年平均递增分别为6.4%、20.1%和10.1%。存栏分别为89.0万头、93.4万头和461.7万头,比1980年分别增长59.2%、3.8倍和43.2%;出栏118.0万头、47.7万头和341.9万头,分别增长了2.6倍、94.4倍和7.0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4.7%、17.7%和7.7%。从畜群结构看,畜种之间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构不断优化。肉类总产量中,猪肉、羊肉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78.9%和21.1%调整为2008年的36.6%和25.4%,猪肉所占的比重下降了42.3个百分点,羊肉的比重提高了4.3个百分点,到2008年在肉类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29.3%。

2.产业布局趋于合理,集中度显著提升。根据宁夏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目前宁夏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五个畜产品产业带:一是银川—吴忠奶牛产业带;二是卫宁青隆现代化养猪产业基地;三是沿黄城市群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四是盐—灵—同—红—海滩羊产业带;五是环六盘山草畜产业带。截至2008年,奶牛主产区吴忠市利通区和银川市区奶牛存栏18.4万头,占全区奶牛存栏的59.7%;生猪主产区青铜峡市、中宁县、沙坡头区和隆德县生猪存栏达到38.5万头,占全区总量的43.3%;肉牛主产区固原市肉牛存栏18.9万头,占全区总量的30.2%;羊只主产区仅中部干旱带盐池、同心、海原三县存栏达到181.1万只,占全区总量的39%。

3.结构调整效果显著,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为增强宁夏畜牧业发展后劲和畜牧业市场竞争力,按照“适应市场、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在稳定生猪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畜种,畜种之间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肉类总产量中猪、牛、羊、禽肉的比重由1985年的70.6%、2.9%、23.5%和0.3%调整为2008年的36.4%、28.5%、25.0%和9.2%。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23年间下降了34.2个百分点;牛、羊、禽肉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牛肉、禽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构成变化最为明显,23年间比重分别提高了25.6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在优化品种结构的基础上,近年来,自治区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加以扶持,奶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作为宁夏畜牧业的特色产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逐渐成为宁夏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8年全区牛奶产量达到89.2万吨,比1980年增长222倍,年均递增21.3%;牛羊肉产量达到12.7万吨,比1980年增长31倍,年均递增13.1%。

三、前景展望

在种植业生产上,将继续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势玉米,发展传统小杂粮优势作物和马铃薯产业,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单产水平。继续做好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推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力争在2012年达到330万吨,满足社会供给,为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在畜牧业发展上,坚持发展与保障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质量与效益同步的原则,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THE END
1.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开放地理空间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 我国古代驯养家畜、家禽六畜(马、牛、羊、猪、狗、鸡)在我国早已普遍驯养了。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可见数量是不少的。 商、周时期,大批奴隶投入农牧业生产,畜牧业https://www.osgeo.cn/post/76be5
2.畜牧业发展录2畜牧业发展历程UNDERWORK3畜牧业发展模式WORKHARVEST4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FUTUREOUTLOOK5UND ERWORK6添加标题WORKHARVEST解决方法第一章畜牧业的重要性一、畜牧业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 一、畜牧业的重要性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动物产品或役畜的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26/15/28718686_1118416737.shtml
3.课程农业技术革新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 ● 7.1 作物生产与农业 王璞 ● 7.2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革新与生产 王璞 ● 7.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王璞 ● 7.4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王璞 第八章 畜牧业的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 ● 8.1 家畜驯养与驯化历程 侯勇 ● 8.2 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https://www.chinaooc.com.cn/course/63604dbb96788f54b76772fc
4.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江西农业学报 2008 , 20 (12) : 157 -160 Acta Agriculturae Jian伊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黄国勤1气王海3 石庆华2 郝旭吴3 (1.中国井冈山于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 ;2.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45; 3.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江西南昌 33∞46) 摘要: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自 1986https://doc.mbalib.com/view/cb54f8c28c051bbe917a8eb8b2872383.html
5.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本文拟在梳理日本现代农业主要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一、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严格来讲,日本农业现代化始于二战后,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战后恢复期,从二战结束到1950年代中期,大致经过 10年的经济调整,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2)经济快速增长期,从 http://www.sass.cn/109001/25237.aspx
6.2024年生态农业市澈争与发展趋势2024二、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三、山东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 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分析 第五节 生态渔业 一、生态渔业典型实践方式分析 二、山东省生态渔业发展分析 三、四川省生态渔业发展分析 四、安徽省生态渔业发展分析 五、我国生态渔业的发展对策 六、生态渔业的发展重点与思路 第五章 20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25/ShengTaiNongYeShiChangJingZhengYuFaZhanQuShi.html
7.周景文:发酵工程技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近30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时代发酵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使得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发酵工程实现更多的目标,实现对其他行业的支撑作用,如医药行业、食品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能源与材料、纺织、造纸与皮革工业、日化行业、环境生态等。进入21世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矛盾日益https://www.antpedia.com/news/59/n-2869159.html
8.论我国《畜牧法》的完善2006年,我国出台了《畜牧法》,可以说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中的项重大事件。长期以来由于统一的《畜牧法》的缺失,我国畜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规范和指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畜禽产品的需求逐步加大,我国畜禽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伴随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畜禽养殖中的污染问题、屠宰行业的卫生检疫问题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3291261.nh.html
9.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https://www.zjitc.net/info/1015/37049.htm
10.业内新闻近年来,慢城建设和慢城网络建构在国际上兴起,其理念和成功经验可为我国村镇振兴特色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对国际慢城建设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慢城建设以慢文化、慢生态、慢生产和慢生活为核心理念,可分为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持续维育、地方产业拓展和特色旅游开发4 种建设模式,并对4 种建设模式下的代表性国际慢城案例http://www.zjypxzx.com/c/2021-12-09/494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