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使其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解决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朴素的生态文明

建设实践和经验

(一)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经验

从1929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在白色包围中顽强地生长和发展着。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苏区的自然环境,在“赣水苍茫闽山碧”的环境中壮大红色政权的同时,开展了大力兴修水利、倡导植树造林、规范林业资源等生态实践。这些实践成为中央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大力兴修水利,消除自然灾害

2.倡导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二)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保护的探索和经验

历史上,陕甘宁边区所在的黄土高原“在森林最茂盛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山涧原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绿荫冉冉”。自秦汉始,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森林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明显恶化。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时,自然环境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加强林业建设,开发水利,这些举措对边区农业建设和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1.出台林业法规,推广林业技术

2.进行水利建设,增加农业生产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

建设上的奋力探索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经济“一穷二白”,资源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在困苦的环境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相继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开展了对生态建设的奋力探索。

(一)农、林、牧并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二)重视水土保持,坚持综合治理

水是农业的命脉,土是农业的基础。治水和改土,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水利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领导干部单纯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忽视土壤的平整和改良,粮食产量仍然很低。毛泽东在长期的调查研究中认识到,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导致土地荒漠化等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引起环境变化,破坏生态平衡。针对这些问题,在他制定的农业生产“八字宪法”中,“土”放在首位,凸显了土壤改良对于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毛泽东建议领导干部学习《土壤学》,并提出了以深耕为中心改良土壤的建议。《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要求全民在垦荒时,“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还提出从1956年起的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显著地收到水土保持的功效,基本上消灭水土冲刷的灾害”。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坚持治水与改土相结合,全面贯彻“八字宪法”,取得显著效果。

(三)倡导勤俭节约,强调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960年4月,毛泽东在同中央部分领导同志谈话时,强调了“三废”的合理利用,“各部门都要搞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要充分利用各种废物,如废水、废液、废气。实际都不费,好像打麻将,上家不要,下家就要”。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下,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写入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中。197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标志着我国以“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建设探索进入新阶段。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

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同时,逐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事业成功推向了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21世纪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党领导的生态建设迈向了更深入的发展时期。

(一)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确立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

建设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变局、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呼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力度和深度,从认识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当前到长远,正在发生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变化。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二)环境治理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充分体现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

(本文作者陆波系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D
1.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开放地理空间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 我国古代驯养家畜、家禽六畜(马、牛、羊、猪、狗、鸡)在我国早已普遍驯养了。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可见数量是不少的。 商、周时期,大批奴隶投入农牧业生产,畜牧业https://www.osgeo.cn/post/76be5
2.畜牧业发展录2畜牧业发展历程UNDERWORK3畜牧业发展模式WORKHARVEST4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FUTUREOUTLOOK5UND ERWORK6添加标题WORKHARVEST解决方法第一章畜牧业的重要性一、畜牧业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 一、畜牧业的重要性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动物产品或役畜的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26/15/28718686_1118416737.shtml
3.课程农业技术革新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 ● 7.1 作物生产与农业 王璞 ● 7.2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革新与生产 王璞 ● 7.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王璞 ● 7.4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王璞 第八章 畜牧业的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 ● 8.1 家畜驯养与驯化历程 侯勇 ● 8.2 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https://www.chinaooc.com.cn/course/63604dbb96788f54b76772fc
4.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江西农业学报 2008 , 20 (12) : 157 -160 Acta Agriculturae Jian伊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黄国勤1气王海3 石庆华2 郝旭吴3 (1.中国井冈山于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 ;2.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45; 3.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江西南昌 33∞46) 摘要: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自 1986https://doc.mbalib.com/view/cb54f8c28c051bbe917a8eb8b2872383.html
5.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本文拟在梳理日本现代农业主要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一、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严格来讲,日本农业现代化始于二战后,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战后恢复期,从二战结束到1950年代中期,大致经过 10年的经济调整,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2)经济快速增长期,从 http://www.sass.cn/109001/25237.aspx
6.2024年生态农业市澈争与发展趋势2024二、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三、山东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 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分析 第五节 生态渔业 一、生态渔业典型实践方式分析 二、山东省生态渔业发展分析 三、四川省生态渔业发展分析 四、安徽省生态渔业发展分析 五、我国生态渔业的发展对策 六、生态渔业的发展重点与思路 第五章 20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25/ShengTaiNongYeShiChangJingZhengYuFaZhanQuShi.html
7.周景文:发酵工程技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近30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时代发酵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使得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发酵工程实现更多的目标,实现对其他行业的支撑作用,如医药行业、食品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能源与材料、纺织、造纸与皮革工业、日化行业、环境生态等。进入21世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矛盾日益https://www.antpedia.com/news/59/n-2869159.html
8.论我国《畜牧法》的完善2006年,我国出台了《畜牧法》,可以说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中的项重大事件。长期以来由于统一的《畜牧法》的缺失,我国畜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规范和指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畜禽产品的需求逐步加大,我国畜禽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伴随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畜禽养殖中的污染问题、屠宰行业的卫生检疫问题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3291261.nh.html
9.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https://www.zjitc.net/info/1015/37049.htm
10.业内新闻近年来,慢城建设和慢城网络建构在国际上兴起,其理念和成功经验可为我国村镇振兴特色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对国际慢城建设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慢城建设以慢文化、慢生态、慢生产和慢生活为核心理念,可分为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持续维育、地方产业拓展和特色旅游开发4 种建设模式,并对4 种建设模式下的代表性国际慢城案例http://www.zjypxzx.com/c/2021-12-09/494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