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畜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其中指出要“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近年来,在科技推动下,中国肉羊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在推进畜牧业强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1年中国畜牧业竞争力指数在135个国家中排名第5位。但从2023年的情况看,虽然全年肉羊产业生产和消费增长仍保持良好态势,但羊肉价格波动较大,下降趋势明显,对生产经营者效益增加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2023年肉羊产业发展概况和技术研发进展的基础上,剖析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预测2024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进一步促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2023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草食畜牧业,深入开展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继续支持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为本年度肉羊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情况整体呈现如下特征。

1.1羊肉价格下行趋势明显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2—2023年全国羊肉集贸市场年度平均价格(以下简称羊肉价格)从83.3元/kg下降至77.3元/kg,总体下降了7.3%;与2022年相比,价格有十分明显的下降趋势,上半年各月同比下降率平均为1.1%,差值基本保持稳定,但下半年由于羊肉价格涨势不足,与上年同期的价格差距逐渐拉大。具体来看,2023年1—7月,羊肉价格下降程度剧烈,由83.3元/kg快速降低至77.9元/kg,下降了6.5%;8—12月降速逐渐放缓,由78.0元/kg降至77.3元/kg(图1)。羊肉价格持续下行部分是由羊肉供给保持增长,而居民需求难以消耗旺盛产能带来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同时,受同期猪肉价格下调的影响,羊肉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1.2羊肉产能增加,利润下降

2023年中国肉羊生产稳定发展,出栏量与产量持续增长。从存出栏量看,2023年,中国羊出栏33864.0万只,较上年增加240.0万只,增幅为0.7%;年末羊存栏(此处包含毛用羊)32233.0万只,同比下降1.2%。从出栏率看,近5年羊只出栏率都突破了100%,2023年羊只出栏率为105.1%,较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从羊肉产量看,2023年羊肉产量达531.0万t,比上年增加7.0万t,增幅为1.3%。近5年内,国内产能不断上升,但2023年羊出栏量与产量增速有所放缓,分别较上年度降低59.3%和46.6%,存栏量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图2)。另外,最新数据显示,2021—2022年中国肉羊生产成本与收益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但利润率有所下降。每只散养肉羊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增加至905.0、533.0元。物质与服务费用中仔畜和精饲料费用占比最多,分别为63.7%和24.1%;人工成本中家庭用工折价最多,占比为97.1%。每只散养肉羊平均主产品产量和产值达到46.0kg和1539.2元,净利润在2020年达到最高点205.8元,2022年利润仅为101.2元,降幅较大,行情欠佳。

1.3羊肉进口量增长,贸易逆差扩大

1.4羊肉消费规模稳步提升

国内羊肉需求量持续增长,羊肉表观消费总量和人均户内羊肉消费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2023年我国羊肉表观消费量达到574.2万t,比上年增长2.5%;人均表观消费量也从2022年的3.97kg/人增长到2023年的4.07kg/人(表1)。从销售模式看,2019—2022年全国居民户内羊肉消费总量占比从33.5%增长至35.2%,增长了1.7个百分点,主要受疫情阶段影响。202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户内羊肉消费量分别为1.5kg/人和1.3kg/人。羊肉消费偏好存在区域差异性,羊肉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二者之和超过全国消费量的50%。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较多,受饮食习惯与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当地羊肉消费以清真品牌居多。

1.5羊肉深加工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世界范围内的羊肉加工,欧美80%以上主要是用于烧烤、煎炸等的冷鲜和冷冻调理产品,产品转化为肉制品的比例达70%左右。产品种类最多的是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国家,但加工比例和规模均较小,主要是以鲜销和烹饪产品形式消费。进入市场的主要产品形式为屠宰初级加工的胴体肉,少量分割肉,其中冷冻羊肉约占95%,加工制品仅占5%左右,深加工转化率不足3%。发达国家羊屠宰加工基本实现了机器代替人工,加工规范标准,产品质量高,智能屠宰、分割、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胴体被污染的风险,同时给羊屠宰加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规模化加工企业少,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多以鲜肉为主;尽管已开始应用水平预剥屠宰加工工艺,但手工屠宰、半机械化吊剥屠宰加工仍然普遍存在,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减损降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装备落后,高效扯皮、智能精准分割等先进装备缺乏。

22023年我国肉羊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育种技术

2023年,中国肉羊育种技术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表型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基因编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成功得到了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如高瘦率和高繁殖力等,提高了新种质创制效率;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肉羊的优良基因,进一步提高育种准确性;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化育种技术,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育种决策、预测育种趋势等。这些技术的进步为肉羊育种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方法,有助于培育出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型品种。2023年度新品种不断育成,一是历经15年培育的天华肉羊通过国审,是首个适应高寒牧区高海拔、寒冷、干旱环境放牧、半放牧半舍饲、舍饲饲养条件的肉用细毛羊新品种,目前育种群规模已达到7.6万只;二是成功培育双乾肉羊新品种,新品种群的成年公羊体重达到101.8kg,母羊为70.5kg,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三是成功培育了华蒙肉羊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农区舍饲、半农半牧区养殖。同时,跨国合作与资源共享成为推动肉羊育种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肉羊育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2营养与饲料技术

2.3疾病防治技术

在肉羊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及常见病等防治技术领域,我国肉羊疾病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些阶段性的技术成果。2023年度完成了布鲁氏菌S2疫苗株接种后绵羊免疫反应的系统分析;开展了山羊地方流行性鼻内腺瘤病毒(ENAV-2)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了我国21个地方品种羊的寄生虫流行情况的调查;开展了圈舍干性高效消毒剂的筛选研发工作;在羔羊腹泻病因的梳理和分析、防治策略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建立完善了中国痒疫发生风险评估模型,为我国痒疫的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完成了羊疫病病原数据库(SheepandGoatPathogenDatabase,SGPD)的构建和功能实现。通过数据库和预警技术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检测技术研发、净化监测、疫苗和药物研发、培训与服务等,摸清了肉羊重要疾病的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研发了“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等一批防治技术。

2.4屠宰与羊肉加工技术

2.5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32023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生产组织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肉羊产业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养殖以小规模散养户为主,小规模分散经营的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水平低,获得市场信息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实现经营效益的提升。另外,产业链主体之间“各自为政”,尚未建立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产业链上下游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会限制肉羊产品质量的提升,降低其抵御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的能力。

3.2羊制品加工标准不统一

虽然中国已经逐步确立肉制品加工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企业认证和污染治理管控也逐渐加强,但羊肉市场也频频受到“假羊肉”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中国肉制品加工业的产品安全隐患依然突出。第一,羊肉加工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缺乏,且已有的各类标准修订目标不明确,企业参与度较低,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羊肉制品分级分类标准不统一,缺乏规范,导致优质产品不优价、劣质羊肉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柠檬市场效应。这不仅对羊肉产品安全造成严重隐患,打击消费者对羊肉产品的信心,甚至会导致当地商家产生“株连效应”,造成地区肉羊加工行业畸形发展。第三,产品可追溯系统不完善。无法对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大多数产品都无法进行供应链各个节点的正向追踪,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知根知底的需求。

3.3品牌影响力较弱,溢价效应不明显

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羊及羊肉地理标志品牌整体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些品牌主要在原产地知名度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不足,带动羊肉消费的效果不明显。品牌的增值主要集中在精深加工环节,而目前中国屠宰加工企业仍停留在屠宰、分割和初加工环节,虽然产销量大,但企业之间生产的羊肉产品同质性严重,特色产品创新力度小,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此情况下会增加企业间恶性竞争的概率,或者产生寡头垄断,压低市场销售价格,削弱企业利润,同时导致羊肉回收价格偏低,养殖户难以从品牌建设中获益,与品牌企业合作意愿降低。另外,随着羊肉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品牌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走高,但是品牌的溢价效应却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小农户”主体从中获利更是微薄。

3.4羊肉产品冷链运输基础薄弱

第一,冷链设备不足,产区库与产地库资源配比不均衡,利用率较低,肉类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配套不完善。虽然全国冷链运输车辆保有量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截止2021年底已达34万辆,冷库容量达1.96亿m3,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尤其是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冷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匮乏,导致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降温,存在变质风险。第二,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在畜产品冷链领域,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导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冷链服务标准不一,管理混乱,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此外,多数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趋向于建立本部门、本企业的自营物流方式,不愿寻求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从而导致了全社会物流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统一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42024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4.1羊肉产量增加幅度短期将减小

4.2羊肉市场需求将继续上升

4.3羊肉进口将有所增加

2023年我国肉羊产业在生产、消费、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绩,为“十四五”期间继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2024年,在价格下行的趋势下,我国肉羊产业应加大对肉羊养殖户的政策扶持,进一步规范肉羊屠宰与加工流通体系,并全面加强肉羊品牌建设,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同时,为养殖户带来现实收益。

5.1加大对肉羊养殖户的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养殖户的政策补贴,鼓励养殖户科学、高效地从事养殖行业。立足各地区发展肉羊产业目前所具备的优势和中国目前肉羊产业面临的大好形势对农户进行宣传,提高农户养殖肉羊的积极性,增强肉羊养殖户的信心。在扶持政策方面建议加大技术支持,在各养殖户间积极开展养殖技术的交流学习,或者通过统一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专业技术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出栏质量的差异。此外,还要通过培训及宣传,加强养殖户对于品牌的认知,提升其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意愿,助力“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的开展,发挥品牌效益,切实帮助养殖户增收。

5.2规范肉羊屠宰与加工流通体系

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屠宰加工企业的布局与能力进行宏观调控,按照中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和羊肉工业发展的要求,促进屠宰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各地根据养殖情况,合理设定屠宰场数量及规模,提高屠宰加工能力和水平。应用现代化的屠宰工艺技术,制定适用于新型加工技术与生产方式配套的标准体系,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加工设施,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促进屠宰企业多方面标准化改造与升级。针对加工企业加工档次不高,产能过剩与不足并存等现状。一是要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绿色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肉类加工产品。二是对现有屠宰加工企业进行提升和改造,提升区域屠宰加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并引导同类企业通过参股、兼并、合作、租赁等方式联合重组,扩大规模效率,减少无效竞争。例如,以现有肉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组建特色肉食品加工企业;以已有乳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建立乳品加工企业集团。三是通过本地消化转移或引进外地精深加工企业等方式,完成对下游产品的转化和利用,聚合绒、毛、皮、骨、血、脏器等特色副产品加工业,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5.3全面加强肉羊品牌建设

加快构建品牌管理体系,推动品牌发展。推进各地区建立品牌管理体系,能有效解决目前多个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无序组合的现状,形成品牌合力。在完善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政府与各个企业要形成自身品牌规划,以品牌开路打开大市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而持续带动上游养殖场(户)实现扩能增收,品牌引领企业发展。一是加强产品营销环节。市场营销效果直接决定着产品销量和利润高低,多渠道、多通路、多方式营销探索正当其时,依托线上线下拓展销售通路,通过实体店和网络经营相结合可迅速扩大消费者认知度、产品影响力。多措并举,大胆尝试方能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产业发展、资源整合、价值引领方面优势明显,既传递产品价值、引导市场消费,也能通过市场需求反馈倒逼产业升级,引领产业建设,将“大国需求”和“小农供给”这两端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以地方肉羊独特品种为切入点建立区域品牌,引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品牌合力,塑造地方品牌名称、标识、形象设计、产品风味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达到提高消费者对肉羊品牌和产品辨识度,获取品牌溢价和产品高利润的目的。

5.4加快配套销售网络建设

市场化选聘专业销售人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加强与电商、商超、实体餐饮店等主体合作,线上线下融合。拓展企业现有客户资源,短期内快速增加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的产销转化。同时加强团购业务,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利用大型会议、活动、节日、庆典,作为员工福利、礼品发放。根据所掌握的企业单位信息进行跟踪拓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礼品定制服务。一些肉羊产业优势产区,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不利于羊肉品牌宣传,但地理资源丰富、环境气候适宜,可以积极发展休闲文旅模式。另外,基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轻决策”特征,必须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品牌羊肉的可获得性。

THE END
1.2023年牛羊养殖产业发展新趋势与策略探究国际贸易合作对于牛羊肉出口国来说至关重要,而2023年这一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深。此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也将促进双方在种猪繁育技术、畜牧兽医教育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牛羊产业提供更多机遇。 5.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对于农业领域尤其是畜牧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https://www.wc9x6nqj.cn/mi-feng-zi-xun/530389.html
2.2023年牛羊养殖产业发展新趋势与策略探究国际贸易合作对于牛羊肉出口国来说至关重要,而2023年这一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深。此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也将促进双方在种猪繁育技术、畜牧兽医教育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牛羊产业提供更多机遇。 5.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对于农业领域尤其是畜牧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https://www.rdnbq3552.cn/shui-chan-yang-zhi-ji-shu/610181.html
3.2024年现代农业市场行情分析与趋势预测《中国现代农业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24年版)》在多年现代农业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农业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现代农业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现代农业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现代农业行业现https://www.cir.cn/7/81/XianDaiNongYeShiChangXingQingFen.html
4.锐观网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市场调研报告锐观网为企业提供权威的行业分析报告、市场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等商业信息,携手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帮助客户了解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准确分析市场机会和行业风险。服务电话:400-088-6128https://www.reportrc.com/
5.中国畜禽疫苗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docx1.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分析 (1)中国畜禽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疫病防控意识的提高,疫苗市场需求不断攀升。据统计,2019年中国畜禽疫苗市场规模已达到XX亿元,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增长率XX%以上,到2025年将达到XX亿元左右。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国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28/8003127030007013.shtm
6.2024至2030年中国肉兔复合预混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投资策略与建议 32面向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进入策略 32重点关注领域和潜在合作伙伴选择建议 33短中长期投资组合配置及风险控制方法 35摘要《2024至2030年中国肉兔复合预混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肉兔复合预混料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市场现状、数据统计、行业方向以及预测性规划,为中国和国际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2491839.html
7.大洋生物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大洋生物(003017)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1、无机盐 无机盐工业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矿物、含盐湖水、地下卤水、海水等天然资源和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进行加工、合成http://news.10jqka.com.cn/20240425/c657304447.shtml
8.2023年我国肉鸡产业形势分析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产经企业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2023年国内外肉鸡产业发展形势,剖析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肉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总结了2023年国内外肉鸡产业发展形势,剖析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肉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https://news.foodmate.net/2024/02/68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