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难点?饲草肉牛养殖场畜产品

——来自“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内蒙古通辽市的报道

科尔沁,蒙古语意为“弓箭手”。历史上,曾作为成吉思汗卫队的科尔沁部落长期在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冲积平原一带活动,人群名称逐渐转变为地域名称。辽水奔流、大河滔滔,如今,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借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成为畜牧业发展高地。

据行业部门统计,2023年,通辽市牲畜存栏1313.8万头(只、口)、同比增长4.2%,其中牛385.8万头、羊692.8万只、生猪224万口。牲畜出栏(牛、羊、猪)717.5万头(只、口),同比增长8.3%。肉类总产量53.9万吨,同比增长14.6%,位列内蒙古第一。尤其在肉牛产业方面,通辽市种质资源水平和养殖数量规模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正发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

如何打通资源紧约束、供需不平衡、体系待完善等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难点,推动产业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初冬时节,记者深入草原村落、养殖场户进行了探访。

产业发展和资源约束矛盾如何化解?

——立足粮食生产和种质改良优势,推动节本增效、精养精育,夯实效益增长根基

万亩片平均亩产1247.22公斤,十万亩吨粮田平均亩产1042公斤,百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945.29公斤……2024年10月末,常年位居自治区粮食产量首位的内蒙古“东北粮仓”通辽市传来喜讯,其玉米单产提升百万亩核心区3项测产结果均创全国春玉米单产纪录。

饲料饲草短缺、养殖成本高企是制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地处“黄金玉米带”的通辽市大力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市推进行动,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提升,推广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年产玉米180亿斤以上,年产玉米秸秆近1000万吨,其中70%以上通过养牛实现过腹转化,将玉米种植优势转化成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不仅市级层面积极推进,“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在通辽各旗县基层逐渐形成共识。作为首批15个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之一,扎鲁特旗因地制宜划分生态保护区、草畜平衡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分别实行全年禁牧、半舍饲和全年舍饲,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大力践行“减羊增牛”战略和建设优质高产饲草基地,通过“一减一增”,统筹实现生态保护、牲畜生产和牧民生活多方共赢。

目前,通辽市青贮种植面积逾500万亩,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50万亩,饲草总储备量达2400万吨以上。好料养好畜、好畜产好肉,饲料饲草的优质充足为地方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面对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坚持品种改良、持续提升牲畜生产性能,也是突破客观现实束缚的重要思路。据通辽市农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宝那群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便引进了国内第一批西门塔尔牛,历经70多年改良,已培育出全国群体规模最大、改良程度最高、整齐度最好的优质种群,其出栏肉牛平均净肉率51%,达到国内中高档牛肉品质。以优质种源推动精养精育,有效拓展了产业抗击市场风险和提升养殖效益的空间。

为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蓄势增能,通辽市依托农牧结合优势,坚持多管齐下、量质并举、速效并重,找准了追求产业发展效益和保护利用资源环境的平衡点,内蒙古“粮仓”“肉库”地位持续巩固。

供给侧改革与扩大有效需求如何协同?

——“好肉牛”“好牛肉”两手抓,强化市场开发、形成完整链条,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本地

271.6亿元!2024年8月,在通辽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上,“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根据通辽市政府委托第三方进行的评估,其品牌价值达到上述量级。这是继2023年,“通辽肉牛”品牌获评价值267.8亿元、位居内蒙古全区畜产品第一后,通辽市以品牌打造带动消费、赋能产业的又一重大进展。从“好肉牛”到“好牛肉”,全链条的品牌化发展让地方优质特色畜产品更顺利地对接消费市场。

走进科尔沁区通辽肉牛产业园,阿图纳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布赫巴特尔笑容满面,自2016年结束在外创业回到家乡从事食品行业,公司业绩逐年攀升。“目前已经开发出40余款肉类休闲食品,年产值达6亿元。今年新租赁两层办公空间,打算继续扩大产能。”他介绍,园区内类似的经营主体还有40余家,涵盖食品研发、加工、检测、冷链物流等各细分领域,集群化发展为企业融入产业链、生态圈,增强协同效应构建了良好环境。

除了建设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实现规模化发展,近年来,通辽市还加强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养殖流程标准化和牧场管理智慧化。通过组建肉牛产业大数据中心,完成百万头以上基础母牛信息录入,借助平台算力,建立起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销售全过程产品标识和追溯体系。目前,应用主体涵盖8.6万养殖场户、屠宰企业和交易市场,为辅助政府决策、指导企业生产搭建起综合性服务平台。

前端品牌拓展、中端加工带动、后端标准化养殖支撑,通辽肉牛产业实现从“卖肉牛”到“卖牛肉”再到“卖牛肉食品”的转变,2024年预计全市牛肉深加工产品产量达2.6万吨,各类即食性牛肉制品产量超1.1万吨,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了本地。

小规模养殖户如何融入社会化大市场?

——“十大体系”支撑保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发展格局

入冬,东北地区气温降至零下,却难掩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成峰牲畜交易市场行情的火热。该市场是内蒙古东部及东三省地区最大的牲畜集散地,正值开市日,市场内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叫卖、牛哞之声不绝于耳。市场经理孟婷介绍,为给养殖户提供更多便利,在原本2、5、8日开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月逢1、4、7日下午开市。同时,持续提升数字化交易和管理水平,建成了国内首家活畜在线交易平台,实现网上物流配送、信息交流、电子结算等环节“一站式”服务,目前日上市牲畜总量2万余头、交易额达千万元。

在牛业行情下行周期,市场活力不减,源于通辽市立足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约一半的实际情况,培育保护“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不同特点的经营主体在产业链各环节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良种推广扩繁,依托以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家级肉牛育种场和种公牛站,实现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达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对进行良种化繁育的养殖主体每头母犊牛补贴1000元,探索建立享受补贴政策的养殖场户与核心育种场、胚胎生产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稳定基础产能、加大“留优保母”力度,依托中央财政基础母牛拓群提质项目,落实优质基础母牛饲养补贴,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和新增犊母牛年增长率;推动规范养殖和精养精育,科尔沁左翼后旗伊和塔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模式,统一建设圈舍进行集中养殖,带动嘎查集体年收入达400万元,类似的肉牛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家庭牧场全市分别创建96个、100个,肉牛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覆盖面达70%以上;发展规模化屠宰加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智能化、电子化控制的肉品生产线,年可屠宰肉牛20万头,生产冷鲜冷冻肉4万吨、牛肉产品1300余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一盘棋”谋划、针对性纾困,通辽市先后印发全面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行动方案、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了涵盖种源建设和良种推广、优质母牛扩繁、规模化标准化育肥、肉牛屠宰和市场流通、疾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饲草料生产加工和供应、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信贷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十大政策体系,为产业渡过难关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撑保障。

有的放矢促进产业恢复与升级发展,通辽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军表示,下一步,将加快肉牛产业“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建设,推动肉牛产业从全国地级市中数量第一向综合效益第一转变,以此为带动实现畜牧业屠宰加工能力、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发展保障能力等全面跃升。(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杨志华赵炜李昊)

THE END
1.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44976.html
2.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v0bh5xqt8.cn/yao-cai-zi-xun/625458.html
3.中国现代养殖业的繁荣与挑战从传统到智能化的转型之路养殖业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养殖业在其农业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目前,中国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千亿元,成为国家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数量上,中国拥有大量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家庭和村庄级别的养殖场所,这些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但却是维系本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gong-xiao/498538.html
4.中国肉鸡产业40年:变革中的崛起与展望过去 40 年,中国肉鸡产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零散的农户养殖逐步发展为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格局,成为肉类消费市场的中流砥柱。如今,中国肉鸡出栏量与鸡肉产量均位居全球前列,这背后是无数从业者的辛勤耕耘,也是技术革新、市场变迁与政策扶持共同发力的成果。 http://www.hebxmw.com/view.asp?nid=44109
5.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汪清县畜牧业发展情况一、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畜牧业历经曲折发展和改革变迁,生产方式由自然放养转变为产业化经营,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致可分为恢复发展、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绿色发展五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78年) http://tjj.jl.gov.cn/tjsj/sjjd/201911/t20191105_6130650.html
6.日本政策性家畜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期刊[1]周源.新疆养殖户购买畜牧业保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2023. [2]崔姹,王宇航,魏子昊,等.日本家畜共济保险在畜牧业发展保障中的应用:制度设计、效果评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24,(3).DOI:10.13856/j.cn11-1097/s.2024.03.001. 中国畜牧杂志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xmzz202207050
7.民望历程2022年12月董事长索跃敏先生受聘担任第八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荣誉会长。 荣获第五届全国畜牧业行业“百强优秀企业”2022年12月 2022年12月公司荣获第五届全国畜牧业行业“百强优秀企业”殊荣,董事长索跃敏先生获年度“育种达人”奖。 2022年度“优秀种猪企业”2022年12月 2022年12月公司荣获中国博鳌高端猪业科技大会2022http://www.mw5a.com/html/about/progress/
8.科技创新为新时代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第十届中国畜牧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作为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已伴随着论坛走过二十载风雨历程,度过二十载栉风沐雨。这20年,重牧人紧密结合现代畜牧业创新发展,始终践行“科技兴牧、服务三农”宗旨,担国家使命矢志卓越,铭畜牧初心谱写华章,铿锵有力追梦“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建院目标,不断将畜牧科研扎根泥土,将论文写到大地http://www.cqaa.cn/content/2023-05/16/content_10531639.html
9.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http://sc51678.com/gaosan/lishi/zggdjjczlc/index.html
10.日韩乡村发展经验及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指引了道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本文在回溯日本和韩国的乡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国乡村发展经验与教训,并分析了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提出从顶层设计、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体系https://ccrs.ccnu.edu.cn/List/H5Details.aspx?tid=16169
11.聚焦肉鸡种业共商发展大计2021年6月6日,中国肉鸡种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海门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该会由全国畜牧总站、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南通市政府指导,海门区委、区政府主办,中国畜牧业协会、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德国E.W集团安伟捷育种有限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以“解读形势、创新思维、探究方略、共http://www.jinghai.net/a/news/gsxw/744.html
12.全国畜牧总站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是承担全国畜牧业(包括饲料、草业、奶业,下同)良种和技术推广,畜禽、牧草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畜牧业质量管理与认证,草地改良与生物灾害防治等工作的国家级技术支撑机构。http://www.nah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