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精品(七篇)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如何发展生态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2发展生态循环牧业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积极推进草畜一体化工程,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

2.2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

绿色环保技术需要从废弃物利用层面来入手。畜牧业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垃圾,同时农作物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养料,可以将这两种需求结合起来,利用所产生的排泄物制造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可以继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作为农作物生长所用的肥料,即解决了化工合成肥料对土地的污染,同时也能降低粪便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绿色环保技术应用还需要在基层中推广落实,提升畜牧经济发展区群众的环保理念,能够从日常生活做起,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恶意毁坏自然环境的现象[1]。在对发展区域采取控制措施时,也要从这一角度来进行考虑,观察是否存在违反生态环境平衡法则的现象,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工作任务开展,达到理想的建设标准。绿色技术还需要农业畜牧业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的支持,对现场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技术解决措施,并更深入的解决常见问题,观察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角度探讨问题,在技术运用以及资源节约方面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环保技术中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粪便氧化过程中所产生沼气可以用来供暖,减少传统供暖方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2]。

2.3增强畜牧业保障体系的功能

仅仅依靠区域内的技术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目标,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决,并调查各个区域内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配合,在资源使用方面不断的提升共享性,实现各个区域的促进均衡发展,所形成的畜牧也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合理。保障功能体系的形成要从发展中不断总结问题,并探讨问题的引发原因,进一步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得到落实,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确定开展模式,避免出现资源之间的冲突矛盾。保障体系建立要同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所开展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拥有更清晰的目标[2]。保障体系建立后,需要针对其功能实现现状进行定向研究分析,观察在功能实现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在确保生态环境循环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经济,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并为下一阶段经济建设计划的落实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在经济发展成本投入上也能够达到节约效果,与经济发展管理目标结合落实,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速率。

结语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种―养―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循环畜牧业生产模式,是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董全民,赵新全,徐世晓,赵亮,周华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三江源区生态畜牧业优化经营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4).

长白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又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涉及面较广的问题。现就如何把该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去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1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最后取得经济优势,这是一个基本点。过去在长白山林区的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不断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在任何区域性的开发活动中,不仅要对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对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和合理配置,用生态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各种自然资源实际上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任何一个人工生态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经济目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一个不可分隔的具有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代谢功能的综合体。各种自然资源在自然环境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

2发挥长白山林区自然优势必须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为了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学原理是结合人类经济目的研究生态经济而找出的规律,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资和价值流变化的规律。如果正确地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就会更有效地去指导生产活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

2.1生产活动必须要改造和适应生态环境

改造自然资源,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控制,使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更为协调,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随着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不断扩大,必须要对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加以改造。自然界许多资源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当中成为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整体,这一重要的生态学规律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各种人工生态系统中,只能加以遵循和利用,对生产中的不利因素假如不能改造,就要设法适应。改造和适应是一条生态经济学原则,其重点在于改造,从而才能不断提高系统生产力,许多适应某些资源的措施,也是对另一种资源的改造,应以辩证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改造生态环境的措施必须考虑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2必须同时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

利用自然资源是为了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而保护资源则是为了永续利用,使各种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加强。从生态学角度看,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则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应用这一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资源只是利用它的潜在生产能力,在利用过程中就必须考虑保护这种生产能力,使之在利用后不仅不会降低而且还会提高;其次,利用资源必须要考虑其更新能力,此外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许多资源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某种资源不注意保护,很可能导致其它资源受到破坏。

2.3各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储存着能量和物质

即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每增加食物链一个环节,就会增加一种使用价值,即食物链越长越能增加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中,应尽可能低增加各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环节。

当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增加食物链环节,必须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创造各具特色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3在资源利用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长白山林区如何发挥优势,避开劣势,使产品商品化,达到整个社会发展目的,是开发长白山林区的最终战略目标。但这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合理利用资源问题,还涉及到产品分配、消费和交换的循环以及生态系统中复杂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问题,这些都是生态经济学的内容,当然首先必须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3.1资源利用如何合理组合

3.2重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资源开发必须要有不同的产品优势,这当然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差异的产物,因此,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基础。

3.3必须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更新的关系

自然资源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更新性,如果在其利用中能使各种资源间相互协调,并进行进化性的运动,则资源生产力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逐步提高。资源的另一性质是它的有限性,人类只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依靠技术发展和管理的进步,才能取得生产的提高。资源的有限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长白山林区林木资源有限,要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上下功夫,同时还要进行资源更新(多造一些工艺成熟林)。

近几十年来,台湾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加速台湾生态退化,美丽宝岛的实况受到相当大的衝击。特别是经济与环保之间两难问题,该是孰轻孰重,经常令全民与政府官员难以取舍和做出决定,特别是在攸关民生的石化产业问题上。目前台湾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居全球第22位,每人每年约排放量10.31吨,其中工业与能源部门的排放量占整体的八成以上(徐佳莉,2006)。以云林县麦寮乡台塑六轻石化厂所衍生的公害问题,民众反应激烈。

同样大陆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间,也经历过“都市改革环境问题浮现阶段”(1978-1984)、“轻工业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出现阶段”(1985-1992)、“初期重工业严重环境问题增加阶段”(1993-1999)、“重化学工业密集环境问题暴增阶段”(2000-迄今)(Xia,Pei&Yang,2008)。这些发展阶段,如同全球许多地区一样,在拼高度经济发展之际,连带出现许多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何在生态面上,会考量影响中华白海豚的族群生态,当地湿地保育、高用水量造成地层下陷、高污染影响居民健康等问题呢?2004年在台湾西部发现中华白海豚,因为牠们在妈祖生日附近出现在台湾海峡东岸,故俗称“台湾妈祖鱼”;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目前其野生种群约剩80余只,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相当高。虽然政府积极决定兴建一条宽800米、水深5~10米的生态廊道,提供白海豚迁徙用。可是,这些可能状况备受各界质疑,亦遭到环保人士的极力反对。况且,国光石化案造成大城和芳苑地区的湿地破坏,对当地渔农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甚至,台大土木系李鸿源教授指出,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一年要抽60亿吨地下水,超抽20亿吨,造成地层严重下陷12厘米。如今云林县沿海地区地层下陷问题已经浮现且日趋严重,甚至危及台湾高铁运行安全。国光石化一天用水量超过整个彰化县,国光石化用水从哪里来,更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国光石化的用水问题,台湾水利部门预计在大肚溪设置“大肚拦河堰”,同样遭到当地居民反对。再加上国光石化案会产生高碳排放,污染问题势必是相当严重,罹患肺癌机率高,且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不易,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激增。

在经济面上,一般认为石化产业对台湾非常重要,许多日常生活用品都与石化扯上关係,国光石化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与台湾经济发展,救救当前高失业人口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台湾目前石化产业上下游的产业体系庞大,的确是一个应该要投入的产业,甚至认为台湾若不盖国光石化,将来经济一定会很惨,甚至提到若不赞成盖国光石化,台湾是没有什么产业可以扎根存活下来,未来台湾要依靠什么东西与其他地区竞争呢!但是有人提出相反看法,认为台湾还有很多产业可以发展,为什么一定要发展石化业!可以找其他替代的产业来做….

经济与环保,本质上有兼顾上困难,历年来只要投资项目涉及污染,民众的反弹与抗争便随之而来,关于经济发展与环保,其先后次序的辩证始终没有个定论,但石化投资建厂的环境评估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透过环评工程,在政府、业者、专业环评委员与民间取得共识之后,仍期望由国光石化推升石化产业荣景,再造经济颠峰(徐佳莉,2006)。这样的诉求无非是希望能同时兼顾经济与生态,打造两者双赢局面;乃至到繁荣社会的多赢情况。近年来大陆地区积极追求高度经济开发,许多环保问题逐渐浮现,同样应该意识且认知日益暴增且恶化的环境问题,积极反省经济发展、生态永续、社会影响的交互关系。综观21世纪,无论是海峡两岸或是全球各地,无不费心深思如何让生态永续与经济发展从原本是互斥或冲突的两大张力,趋向共存共荣的能阶上以缔造两方双赢,进而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繁荣,人类永续生存在地球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或许能经由理解“生态、经济与社会”三者间概念发展演变的思维,再透过强调SSI或SSI(E)的科学教育训练,推动生态永续、经济永续、社会永续,三者共同永续发展的愿景。

2“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永续发展理念

国光石化究竟是要继续在台湾存在,还是到其他地区设厂?这个议题使偏好环境保护和偏好经济发展看似有冲突,但其本质上都是希望台湾环境永续、民生富裕、社会繁荣;该先给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或持续经济发展,或给予等同考虑?台湾下一步永续该何去何从?

就学科发展而言,经济学是比生态学发展早;就两者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而言,生态学则是先于经济学。如今,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基础性地转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係逐渐从互相冲突(conflict)转为互相协调(coordination),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要整合起来(unification),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型为一个永续发展模式。

在从“绿色经济”迈入“蓝色经济”的思维下,以及在Rees(200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该朝一个生态经济世界观的动态观点发展的理念,相当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生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概念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发展路径?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者间存在如何的关係呢?笔者认为最早期是“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独立发展,强调无法避免冲突,不可共量性;接着是“生态、经济、社会”三者部分互相影响,有其不重叠永续发展的部分,强调部分不可共量,部分互相影响。近年来,“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共同演化,强调经济和社会是生态系统的一环,共同演化和彼此共量,以及动态的改变。

3以重视SSI或SSI(E)的科学教育完成使命

若说经济是五分之三的生态,则在各追求经济发展的社会里培育公民具备生态智能,可说是相当重要的教育。Goleman(2009)阐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生态智能”世纪,公民应该对“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育稍后”的这种诉求说“不”,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起并进”的诉求说“好”。这意味着倘若当代公民能理解,且由“环境经济观点”的世界观迁移到“生态经济观”的世界观,同时藉由科学教育推动探讨SSI或SSI(E)以增强“生态经济观”,不仅是培育公民具备关心某一政党所宣称知识之“科学的争论”而已,更需要从强调由内部教育与外部教育提供各界各种的社会科学论述之“以科学为基础争论”,培育其具备多元、多面向思考,21世纪公民发展的“生态智能”,其作所为行为将可能发生改变,促使生态永续与经济永续共同并进发展。

4结论

[1]中国时报(2011).国光石化兴废“国人”意见两极.2011.04.10.

[2]徐佳莉(2006).石化产业再兴波澜─国光石化.产经资讯,41,21-26.

[3]刚特·鲍利(GunterPauli)(2010).蓝色革命:爱地球的一百个商业创新.洪慧芳译.天下杂志出版.

[4]Brante,T.,Fuller,S.&Lynch,W.(1993).ControversialScience:FromContenttoContention.SunnyPress.

[5]Carter,L.(2008).Golbalizationandscienceeducation:theimplicationsofscienceintheneweconomy.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5(5),617-633.

[6]Goleman,D.(2009)EcologicalIntelligence:HowKnowingtheHiddenImpactsofWhatWeBuyCanChangeEverything.St.MarinsPress.

[7]Lin,S.Y.(2011).Controversybetween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Undergraduates’optionsinTaiwan.Paperpresentedat42ndannualConferenceoftheAustraliaScienceEducationResearchAssociation,June29toJuly2nd,Adelaide,SouthAustralia.

[关键词]城市规模;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148

1控制城市规模以降低生态足迹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系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可知,1979-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为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仅为2.8%。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来看,中国仍能维持自己的增长趋势,但若想要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就必须面对发展的制约并且运用合适的政策去面对问题――特别是伴随经济增长的城市可持续问题。如何通过公共政策使城市发展规模适度,实现城市规模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使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长江经济带六大中心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结合长江经济带六大中心城市的数据可得性,消费项目的划分见表1。

本文采用Wackernagel教授根据2001年全球数据计算得出的全球均衡因子:耕地为2.19,牧草地为0.48,林地为1.37,水域为0.36,建设用地为2.19,化石能源用地为1.37。

1997-2013年,长江经济带六大中心城市的生态足迹一直在波动上升。其中武汉市在六大中心城市中人均生态足迹最大,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武汉和南昌的生态足迹产生了一个U形曲线,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则形成一个倒U形曲线。1997-2013年期间,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没有明显的增长,长沙和成都的生态足迹增长幅度也较小,南昌和武汉的生态足迹增长幅度较大,其中,武汉的生态足迹几乎是南昌的两倍。重庆的生态足迹最低,并且缓慢波动上升。

3控制城市规模、降低生态足迹的对策

3.1完善迁移人口管理体制

政府首先要制定好城市发展战略,将迁移人口纳入城市规划和城乡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要把流动人口的吸收和管理与城市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调整协调起来,提出切实可行的转移农村人口的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人口迁移的速度。同时还要改革迁移人口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符合迁移人口发展规律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3.2完善土地承包与转让制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农村向城市迁移人口的急剧增长,农村一度出现的“空心村”现象,很多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留守在家的妇女儿童劳动能力不足,这就造成了耕地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低下。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支撑,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的制度,促使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把土地转让出来的同时收取租金,使他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那些有能力承包大面积土地的农民,开展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3.3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技术节能潜力

3.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结构节能效应

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应以生产能力的继续扩张为目标,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能源与劳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尽量多投入劳动等丰富的生产要素,以节约稀缺的能源资源。同时增加对节约能源技术的投入,使生产要素的组合朝着能源投入少的方向发展。

4结语

城市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经济、环境、社会3个要素,在一个整体的可持续框架里面整合以上3要素是很重要的。在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人民物质文化提高的需求。在这种整合过程中,建立大规模的、系统的评估模型以及一系列的政策组合不可或缺。只有采取这种整合式的思维,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主要参考文献

地方政府绿色GDP考核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保护环境会影响经济发展吗?本刊就此专访了绿色环保与区域经济“比翼双飞”的丽水市政府。副市长刘秀兰畅谈了丽水的绿色招商发展经验。

《新财经》:丽水市一直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浙江绿谷”的美誉。那么,今天的丽水生态环境质量如何?

刘秀兰:如果用几句话来描绘丽水的特色,可以这样说,丽水首先是生态之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9.9%,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据2004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评价单位中,我市9县(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进入全国前五十位,并囊括全国第一、五、八、十位。2005年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测评,我市居全省第一。

《新财经》:丽水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极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因为发展经济,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寻求经济发展道路上,丽水对这个问题有何考虑?

刘秀兰:我们始终认为,重走别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任你怎么强调发展都会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少交别人已交或正在交的昂贵“学费”,这就是欠发达地区的优势。

“跨越式”发展不是在于我们有多大能耐去超过别人,而是在于我们避免或跨越别人走过的弯路,自己选择新的路径。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要创新理念: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如无污染、低污染的,有污染但可治理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分散配置资源为集约配置资源,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布局基础设施和人口分布等;变先污染、后治理为“治旧控新”,合理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变只重经济指标为经济指标和人文绿色指标并重;变直线式生产方式为循环式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丽水。

《新财经》:既要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丽水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所谓“减法”,就是“治旧控新”,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总量的排放。我们建设污水处理厂、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重点污染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和“招商选商”等措施,以各种技术性、制度性办法,促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的不断下降,不断降低万元GDP能耗和排污总量。

所谓“乘法”,就是以技术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拓展产业空间、破解环境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谓“除法”,就是按照“内聚外迁”的政策和要求,加快人口向城市城镇转移、向区外转移,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数量。

《新财经》:丽水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思路会不会影响丽水市经济发展的步伐?

刘秀兰: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思路并没有成为丽水经济发展的障碍。丽水自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全省领先地位的同时,丽水经济也得到了加速发展。2000年至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1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3.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7%。

【关键词】二十家子林场经济发展困境可持续发展

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林场属于国有林场,位于公主岭市南部,属于半山区。林场总面积4640公顷,有林地面积2315公顷,活立木蓄积16.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1%。职工总人数151人,在册职工94人,退休职工54人,外聘人员3人。随着林业职工的不断增加和林场职工的老龄化以及林场资源的逐年减少,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林场面临着经济发展困境。因此,如何搞好林场的经济,提高林场的经济效益,成为二十家子林场当前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林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林场经营战略问题

2008年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场依据产权明晰、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的经营机制,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场经营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放活经营权。林场对林地拥有所有权,林场职工对林地有经营权,本着谁造谁有的经营机制,鼓励造林的积极性。林场如何在经营战略上定好位成为重要问题。

(二)林场的产业规划问题

2004年国家出台《全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突出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珍贵树种和药材培育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并且给予信贷和资金的扶持。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二十家子林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产业规划课题。

(三)保护好生态环境问题

林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维护生态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二十家子林场经济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是二十家子林场所要面对的新课题。

(四)林场职工工资问题

与同行业相比,林场职工的收入偏低,在职职工的人均月工资1000多元,职工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如何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二十家子林场面临的挑战。

(五)现有资源如何利用的问题

二十家子林场的总面积为4640公顷,纳入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的面积为3074.5公顷,占林场总面积的66.26%。重点公益林以管护为主,投入多,经济效益少。针对这样的情况,林场经济发展如何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六)林场职工老龄化问题

林场职工151人,退休人员54人,在职职工距离退休不足5年的有36人,其余人员也大部分在40岁以上。林场面临职工老龄化的问题。

二、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林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保护好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发展林业经济的基础,发展林业经济要以森林资源为依托,没有森林资源,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二十家子林场有林地面积2315公顷,占林场林地总面积的49.89%,加强对这部分资源的管护是林场的重要任务。随着近几年滥砍乱伐,蚕食、吞食林地现象的增加,林场林地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流失。林场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对滥砍盗伐行为以及蚕食林地的惩处力度。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不流失。

(二)加大林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针对二十家子林场重点公益林比重大的自身资源特点,以林地资源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下发展林药、林菜、林菌、林畜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使林地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增加林地附加值。例如发展林下养鹿、养鸡、培植食用菌、山野菜等产业。这样,既能保护好现有的林业资源,又不破坏林业生态环境,还能为林场增收。

(三)培养高科技人才,加强职工业务技能

加强对林场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定期对职工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为林场林业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四)创新工作理念,引进现代经营模式

改变过去传统的经营理念,更新领导班子的传统思想,把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应用于林场经营管理,发挥资源优势,用现代的经营模式发展林场经济,为林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扩大招商引资,做好新项目开发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依靠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优势发展绿色旅游业,组织采摘和吃野味等绿色旅游活动,还可以借鉴其他林场的先进经验,引进玫瑰园、牡丹园项目,发展观光旅游项目,这样既能够增加林场经济收益,又能够安排富余劳动力。

(六)实行全员聘用制,签订用工合同

重新核定人员编制,按照定岗定位的原则重新聘用职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分工和工人岗位分工明确,做到人尽其责,各司其职。对于职工老龄化问题可以考虑从社会上招聘一些年轻的、有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

三、结语

在访谈开始,梁本凡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国东部沿海一个城市的人民非常富裕,但是由于过去不注意环境保护,引进和发展了很多污染型企业,尤其是一些重金属污染型企业,把当地的水源土壤江河都污染了。企业主失去了家园,他们的亲属也跟着失去了家园,不能在家乡生存下去,只能把工厂搬迁到外地,把家搬到别的城市,到外地就业谋生,成为无家可归的富裕流浪者。

企业不仅要挣钱、创造经济效益、为职工为社会谋福利,更重要的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走低碳发展之路。在本刊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中国2010企业创新年会暨低碳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之际,梁本凡就“低碳经济”等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经济》: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形势下,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必将带来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您如何看待这些变革

梁本凡: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现有工业化的产物,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产物。这种追求物质消费,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会带来巨大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生态环境危机。显然,这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变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全球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以低碳消费为特色的绿色生活方式。

这种变革对我们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工艺和技术、城市运营和人类生活行为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其结果必然是人类走向一种新的文明,一种环境优化、资源节约、低碳生态为特点的新文明。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您如何诠释低碳经济的意义

梁本凡:低碳经济有五个方面指标。第一是以很小的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出更多的国民财富。

第二个指标是低碳消费,即满足人基本消费所需要的碳排放比较少的一种经济模式。现在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我们国家人均碳排放目前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一些非洲国家,尤其是孟加拉国这样不发达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非常低。

因此,我们提出的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高度发展前提之下的低碳经济,而不是贫穷的低碳经济。贫穷的低碳排放不等于低碳经济,只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低碳排放才是低碳经济。

第三项指标指有一个清洁的能源生产与供应结构。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碳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占的比重比较大。

第四个指标是碳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少占用绿地、经济生态系统,更多营造森林,让绿色植物吸收捕获大气中的碳,形成碳汇。

第五个指标指由高碳消费、高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向低碳消费、低温室气体排放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技术革新、政策推动和人们生活理念、伦理价值观的变革。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清洁生产、绿色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人们面向低碳发展的行为方式分不开。

《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些对于企业会有哪些启示

梁本凡:一个企业首先要意识到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是必然要履行的职责。企业只有尽早地承担起减缓气候变化的责任,才能够避免自身竞争力的损失,避免自己的企业被淘汰。只有尽可能早地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企业的产品才会具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生存才会找到新生机。

梁本凡:地球最大的碳汇是海洋,其次是森林。我们国家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大,但是对吸收二氧化碳、中和碳排放具有巨大的价值。在我国未来碳排放预算空间已经不多的情况下,需要加大造林力度,增加碳排放空间,从而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据了解,单靠改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要降低碳排放10%都非常难,但通过森林建设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对此您有何见解

梁本凡: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实现碳减排,最大的特点是成本小,效益大。改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要牺牲一部分企业和地区的利益,需要有技术和资金投入,需要很大成本。

而植树造林的成本小、效益大。因为森林不仅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还能提供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木材、林产品,并能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其综合效益无可比拟。应该提倡以建设森林碳汇的方式来中和碳排放,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经济》:您如何看待“中国2010企业创新年会暨低碳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召开的意义

梁本凡:低碳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推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市场推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中国2010企业创新年会暨低碳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我们国家的企业在低碳发展道路上能占领低碳经济制高点,形成低碳竞争力,在低碳经济时代,再创辉煌。

《经济》:低碳环保是一个长期计划,对于未来发展,您有何建议

梁本凡:各级政府要在低碳发展方面有具体实施规划,制定具体的政策和行动。我们的社区和学校要充分宣传低碳消费对低碳经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少开车,适当调配饮食结构,购买带有绿色环保标签的产品,这对促进低碳环保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低碳环保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每个细节做起。

《经济》:在低碳环保方面,企业肩负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这其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梁本凡: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环保目标的实现,主要靠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来进行生产。

清洁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会带来清洁的环境。所以企业家在低碳环保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比普通公民更为重大。企业家要在低碳环保建设过程中对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和资本利润方面进行权衡,不可过分见利忘义而只顾资本回报,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治理环境、实现经济转型的责任。

《经济》:目前强调低碳环保的这个大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存在怎样的机遇

THE END
1.畜牧业进步牛羊养殖技术的多样化应用与未来展望在过去,牛羊生产主要依靠自然放牧和简单的圈养方式来进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养殖技术逐渐被采纳,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还确保了产品质量。此外,它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使得畜牧业更加可持续。 遗传育种与繁殖管理 遗传育种是现代牛羊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精心选择优良血统,农民能够培育出https://www.gelafhotz.cn/shui-chan-yang-zhi-ji-shu/578138.html
2.“三农”专家谈肖海峰:多措并举,促进我国畜牧业稳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多数畜产品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产业素质显著提升,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质量安全达到较高水平,为保障我国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做出重要贡献。 https://news.cau.edu.cn/zhxwnew/5b909c3285b545eabac7533f1f808a27.htm
3.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44976.html
4.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2018年第20期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正确使用兽药制品是控制人兽共患病的一种重要措施。因此,笔者对兽药制品在人兽共患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进行了论述。 我国大规模肉鸡养殖成本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SFA分析 关键词:肉鸡饲养 成本效率https://www.youfabiao.com/hljxmsy/201820/
5.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10篇(全文)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题,积极扩大种植,抓好养殖业,加大农业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274万元,同比增长17.72%。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t0i1t4i.html
6.畜牧兽医考试题(精选10篇)[3]丁静静.对于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04):270. [4]冯玉平.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03):56. 篇5:畜牧兽医专业试题 一、论述题:从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疾病控制等领域论述提高牛繁殖力的方法和措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g5pl1g0.html
7.自考10378农业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考试大纲识记:种植业资源的结构和区域分布特点理解:种植业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用:合理开发利用种植业资源的措施 (二)水产和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次重点) 识记:水产和畜牧业资源的区域分布和生产概况 理解:水产和畜牧业资源利用原则和我国利用中主要问题应用:合理有效利用水产和畜牧业资源的措施 (三)草地植物资源的开发https://www.zikaosw.com/jcdg/ksdg/18874.html
8.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畜禽养殖业的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关士光;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畜牧养殖行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养殖技术,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进一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肉类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对于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及清洁生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就现代禽畜养殖行业而言http://zxwa.chinajournal.net.cn/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3&mid=zxwa
9.中国畜牧兽医文摘1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的现状1.1村级动物防疫员特殊作用我国广大农村仍以散养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一线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也必然是分散到村。畜禽散养比较发达的乡镇都有村2013年04期 v.29;No.17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山丹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黄天沧;刘养卉; 加快发展设施畜牧业,对于http://zxwa.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3&st=04
10.畜牧,范文专题,第1页列表,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2024年6月3日□ 关于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市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持续调优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农牧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市畜牧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发展现状近五年,全市畜牧业产值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6.1亿提高到2020年的https://www.wm114.cn/0v/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