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2019年的硕士研究生招录工作结束了,延续了一个冬天的“考研大战”也已尘埃落定。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专硕(专业型硕士的简称,我国的硕士学位包括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两种)如今已经走过了10年。
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当时,专硕在研究生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从10%上升到近一半。那时,教育部计划到2015年将使二者比例达到1∶1。如今,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中,专业硕士占比达到56%,这是2009年以来专业硕士规模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
然而,在专硕强势进入研究生教育的10年中,大学生对它的看法和争议一直存在。有的学生认为,专硕是学硕的“备胎”,当自己考不上名校学硕的研究生时,专硕便成为进入名校的另一条途径。也有同学认为,专硕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践和应用,一定会在就业市场上得到更大的优势。
除了“性价比”,他们为何选择专硕?
专硕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
“专硕的‘性价比’比较高。”
李广力是这样认为的。
除了“性价比”,在如今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不少大学生看重了专硕针对就业的培养模式。
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身边有在读或已毕业的专硕。更喜欢实践和应用(54.7%)、专硕比学硕更有利于就业(53.0%),这两项是受访者认为攻读专硕的两个主因。专硕比学硕录取门槛低(32.9%)、被调剂成专业硕士(25.9%)和能有机会读研就行(22.5%),也是受访者认为学生选择报考专硕的原因。
专硕是学硕的“缩减版”?
都说是学硕的“备胎”,但专硕生的日子并没有那么好过。
方宇在两年的专硕学习中感到有不少压力。“我们和学硕的基本课程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专硕和学硕一起上。只是同样的课程,因为我们是两年毕业,所以被压缩在了一年之内完成。现在我们就是第一学年课程紧,第二学年要实习、写论文、准备答辩,还要找工作。”方宇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觉才刚开学,就要毕业,对跨专业的我来说,学到的东西比较有限,很多应该掌握的方面都必须作出取舍。”李勇说。
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学生都觉得三年两年的研究生没啥差别,然而,不少教育界人士却不这么认为。
“现在的专硕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问题,就是‘两头不靠’。”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胡娟指出,专硕和学硕在人才培养上应当有分工,专硕要培养的是高级的专业型人才。“这些年专硕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一些学校把专硕当作了学硕的‘缩减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没有做得那么明确和清晰。由于学校在过往的人才培养上缺乏经验,对于如何产学结合,让专硕更好地与职业岗位匹配等方面,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做的不够好。”
专硕的未来往何处去?
那么,学生对于自己专硕的选择评价如何?
今年4月发表在《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一篇名为《研究生如何评价其导师和院校?——2017年全国毕业研究生调查结果分析》的文献在分析来自7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0444份针对专业硕士的问卷后得出,专业硕士的总体学业满意感指数在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三者中最低,为77.88%。博士为83.42%,学术硕士为79.31%。
如今,不少学生反映,专硕虽然是实践至上的培养模式,但在毕业方式上往往只能选择毕业论文一种模式。和学硕几乎一样的毕业方式让不少研究生感到自己上了一个“假专硕”。那么在当下的大学“严出时代”,专硕如何在兼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把好质量关?
对此,胡娟表示:“从专硕的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看,目前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学术性上,有的专硕对于学术性的要求是下降的,但是在下降过程中,由于缺乏全盘、系统考虑,导致专硕课程系统性差。二是学校在设立面向实践的一些新的课程时,不是太有经验。”
另外,胡娟表示,在评价专硕人才培养质量上,不能照搬学硕的评价标准,应结合专业实际,建立出论文以外的不同的评价标准。
从宏观来看,胡娟认为,专业硕士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的硕士人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确实值得思考,因为大部分的硕士生毕业就直接就业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所谓‘博士的过渡阶段’,所以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术硕士。而专硕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划分专业的。专硕是更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因此我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胡娟强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专硕的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要特别强调它的实践性以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理论思维。
“我们培养的专硕不光是专业性人才,而且是高层次的。这个‘高层次’是指有理论思维的人才,他们应该能在日常工作中突破具体的实践,通过抽象分析,发现和寻找客观规律的,应该是可以推动和带动自己这个行业的创新和改革发展的。因此专硕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一样,在强调实践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培养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否则他们就不叫硕士了。”胡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