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到上大学,再到读研,一路都挺顺利,现在却在找工作上被‘卡住’。”吴浩是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他表示自己曾每一步都合上了“社会时钟”的节拍,但目前临近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让他有种“没跟上节奏”的感觉。
65.5%受访青年觉得自己一直被“社会时钟”推着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2001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65.5%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一直被“社会时钟”推着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蒋建荣分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岗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供给小于需求,这属于结构性失业;另一种是求职者的就业期待和现实情况存在差距,甚至觉得如果找不到最理想的工作,宁可不就业。
求职“社会时钟”难暂停,超半数受访青年坦言是经济实力不允许
对于求职“社会时钟”难以暂停的原因,受访青年首选经济实力不允许,比例为54.2%。其次是害怕竞争力会降低,为52.1%。比例均超过半数。其他还有:试错成本太高(44.0%),担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42.5%),同辈比较带来的压力(39.9%),父母不理解不认可(37.1%),年龄歧视普遍存在(22.7%),不符合社会的期待(10.0%)。
95后李玉今年考研二战失利后,开始加入找工作的行列。错过了去年的秋招,加上2022届的身份,让她觉得在求职时受到很大影响。“不少岗位需求限定2023届毕业生,再加上前几年疫情不方便出校实习,所以实习经历比较少,找工作很吃亏”。
如果没能按时找到工作,86.7%受访青年期待获得父母理解
张子卿的父母都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她的求职目标也是体制内的工作,所以在选择岗位时,父母能为她提供很多建议。但张子卿也表示,自己对就业的想法会和父母有些不同。“我考虑的是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父母则会考虑离家远近、未来长期发展等”。
虽然求职的“社会时钟”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但让张子卿觉得比较安心的是,父母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关心我的日常生活、找工作进展,在经济上也尽可能支持我。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催促我,而是希望我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刚开始爸妈还会问我找工作的情况,现在反而时常劝我顺其自然。”陈小北觉得,父母的态度让自己在找工作时不会有太大负担,“我爸还跟我说,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回老家,但我想靠自己搏一把”。
李玉表示,虽然自己在求职中面临很多挑战,但她没有特别焦虑。“我父母比较开明,会支持我的想法和选择。”李玉说,父母会帮忙改简历,缓解自己在求职中的焦虑情绪,“他们的建议对我来说很重要”。
调查显示,如果没能按时找到工作,86.7%的受访青年期待获得父母的理解。
“在本科期间,其实很多人都不清楚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如果有实习经历,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找工作上也会更有信心。”李玉希望招聘单位能为非在校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让他们跟在校生一样有机会实习,能尝试不同的行业和岗位,这样也可以在求职时提供参考。
张子卿留意到,苏州为到当地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了短期免费住宿,“这项政策非常好,实打实地为毕业生提供了帮助”。张子卿觉得,即使没有找到工作,也能趁这个机会在当地转转,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求职心理压力,“希望这个政策能在更多城市普及”。
如果没能按时找到工作,大家还期待哪些支持?调查显示,59.2%的受访青年期待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帮助,56.0%的受访青年希望打破求职中的年龄限制,52.4%的受访青年期待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其他还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40.8%),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渲染(40.1%),社会给予年轻人更多包容理解(30.0%)。
此次调查的受访青年中,男性占43.0%,女性占57.0%。在校生占63.9%,其中应届毕业生占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