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我已来美国26年了。1995年,二十出头的我荣幸地获得纽约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的全额奖学金和助教金只身赴美,那个年代赴美读书,没有全额奖学金,很难拿到签证。因为喜欢英文,我在考托福,GRE申请专业时,就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攻读英美文学的硕士学位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一学期。
雪大文学系硕士学位新生的必修课是CriticalTheory(批判原理),因是必修课,那一年文学系研究院20几位新生都在这个班上,那堂课上只有两位外国学生,我和来自罗马尼亚的一位大学英文女教授。很快我就发现批判原理对我来说是最具挑战的课。课程阅读量大,平均每周要读一本书,一学期下来,要读十多本书,只有两本我稍熟悉: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除了阅读和写阅读报告外,还要做读书报告(Presentation),我选了Stallybrass的《政治和诗歌的超越》Thepoliticsandpoeticsoftransgression.期末的论文,我用这本书的原理,将十七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和英国社会进行比较,选择了与书里同时期的市场,戏院,节日和诗社等方面分析,引出西方文化的评析原理在东方并不完全适用的结论,期末得了B完成必修课,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解脱。
在美国读书的第二年,我在语言系谋到教中文的职位。同时开始选修电信与网络管理硕士学位的课,那时候,电脑资讯管理专业方兴正艾,课堂文化与文学课很不同。许多大课有上百个学生,电脑资讯管理的教学楼因为学生多,比起静悄悄的文学系,人气旺得多。亚洲学生不少,但以来自韩国、日本、台湾的自费学生居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还是极少的。有了较好的英文底子,我修电脑资讯管理的课比较轻松。在美国最初的三年里,修了两个硕士学位,另因中文教的有声有色,语言系的主任鼓励我去申请全奖接着修语言系博士学位,这样系里可以留我继续教中文,但是我婉拒了,因为1998年年底我有幸拿到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全职工作。
(图1):冬天的纽约雪城文学院
02
任职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999-2006)
我是那一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电脑资讯系统领导培养项目ISLDP(InformationSystemLeadershipDevelopmentProgram)的新员工。这个职位旨在培养洛厂电脑资讯管理的精英团队,在前三年的职业生涯,洛厂让该项目的年轻大学生或研究生们分别到四个不同的工作领域里工作,在每个领域至少工作半年多,同时,这三年中,来自洛克希德马丁美国不同城市的ISLDP都集合一起参加每年一周的领导项目的培训。这个项目还要求我们继续修高等学位,本科生要修硕士学位,建议硕士生修博士学位,公司担负所有学费。项目主任鼓励我去修博士学位,我不想修,一是因为我刚怀孕了,二是倦于学习了。主任勉强同意我去修一个远程的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RPI)提供的管理和技术的证书,只需上四堂远程课,每门课三学分,比起再修一个硕士学位或一个博士学位,轻松多了。彼时的远程学习还没有如zoom这样的平台,RPI将每周的课录成录像带寄到洛厂的图书馆,我在家看完录像带,就还给图书馆。每堂课的考试也是在公司的图书馆里进行,图书管理员监考后,负责将我的卷子寄给RPI.
(图2)纽约雪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03
兼职教书(2007-2013)和全职工作(2014-)
刚搬到宾州,我在家中远程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工作,但每周仍需出差一次,离家最近的公司分点在马里兰州,每周往返要四个小时车距。那时两个孩子,女儿读二年级,儿子读幼儿园,先生工作也忙,遂决定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但是做了半年后,觉得很单调,遂找工作到附近的大学兼职教书,一般教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之间的课程,孩子学校两点半放学后,我可以开车带他们去踢足球,学钢琴,也在家坚持教两个孩子中文,并常常到孩子的学校做义工。
七年里,我在家附近四所不同的大学兼职教书,教的课程有电脑资讯管理课,还有中文,亚洲商业文化等课。在美国大学里兼职教书的薪资很低,但我喜欢大学的课堂,我的学生大多是美国学生,也有少数国际生。在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教书时,我发现这个大学有不少来自亚洲的留学生,而这些留学生很多来自中国。一个偶然的机会,人文学院的院长告诉我,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需要一位全职国际生顾问,她认为我适合,鼓励我去申请,因为我了解亚洲文化,而大学的大多数国际生来自中国,印度,韩国。就这样,2013年底我申请了这份工作,面试后获得了新的全职工作。
(图3)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简称哈堡校区或州府校区P)
言归正传,我是如何一边做全职工作,一边完成繁重的博士课业的。在美国我读了两个硕士学位(1995-1998),一个博士学位(2017-2020).相比较,博士学位所需要的脑力、心力、体力、毅力强度最大!但是完成博士生涯的每一步,心里总有一份喜悦感:从必修课的每周大量的读写、博士资格考试的闭卷考试、每门课的期末论文、以及必须阅读并融汇贯通的一百多本书籍,然后是博士综合开卷考试的六篇论文、综合考试的答辩、到最后写完近三百页的博士论文所投入的考察、研究、初稿,定稿,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下来,实属不易,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20年夏天获得博士学位那天,心里是满满的欣慰和自豪!Itisworththejourney!下面是我博士三年大致安排和体会。
04
博士三年的安排和体会
(1)
博一的上半年
(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
博士生涯的前半年像探路,考GRE,申请材料,暑期修第一门课,秋天修了两门课,每周课程之后,下班回家,要坚持每晚阅读写作,做读书笔记,如此,平时课堂才能踊跃发言自己的看法,并游刃有余地做读书报告或者模拟教课,然后写期末论文并润色定稿。博一的前半年,尽管不易,还算应对自如,于是有信心地继续这个旅程。
(2)
博一的下半年
(2018年1月-2018年5月)
美国文化研究做为一门跨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诠释美国文化研究的几个代表模式、研究方法;民俗风情和民志学在人类学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对立与结合,还有定义该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范围的演变;美国人文和科学的互联性,社会学和文学的互联性,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环境学、文史、社会学等在认识美国多元文化和了解美国经验等方面的重要性。
成为博士生候选人之后,博导将建立博士生委员会(DoctoralCommittee),委员会包括博导一共有四位全职教授,其中三位来自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第四位必须是来自其它领域的教授。博导约翰·哈代得教授和我一起选好了委员会的教授成员们,他作为委员会主席,写电子邮件征求其他三位教授的同意后,委员会正式成立了。这个委员会将辅导、监督、考察、审核我接下来博士生涯的课程、博士综合考核必须阅读的书目,综合考核的题目、考核后的答辩、毕业论文、以及论文答辩等。
五月底博士生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之前,博导让我提交了三份文件给委员会教授们审核:博士生课程安排(DoctoralCourseWorkPlan)、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案(DissertationResearchandPlan)、博士学位后的职业安排(CareerGoals).
·课程安排:
到2018年5月我已经修了六门课,共18学分,还剩六门课。因为2018年暑期打算修1门课,下学期(2018年秋季)必须修3门课,那么2019年春季就只剩最后两门课。必须完成的36个学分将在2019年春季结束。
课程安排要求每个博士生修美国文化研究的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关于美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研究模式必修的四门课,也是博士资格闭卷考试的范围。另外两模块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强项而定。很欣赏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让学生多了自主权去选择。比如,我的同学在宾州州政府工作,硕士修了社会学,他选择的两模块可能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美国政府和政治。还有同学在米尔顿好时学校(MiltonHersheySchool)教高中历史,她可能选择美国历史、美国教育史。我因为硕士修的是文学,加之喜欢新修的民俗学的课,所有我的课程安排表选了文学、民俗学两模块的课。有了课程安排,感觉博士学习更加系统化了。
·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案:
在2018年5月我并不清晰博士论文的方向,既然选择了文学和民俗学两方面的课题,我的论文可能定在民俗民族志的研究或着人文历史档案研究。我分析了已经修的六门课的期末论文,三门是史料研究,三门是民俗考察。
我考虑,若是民俗考察,需要通过田野工作、实地考察、问卷数据等多元方式进行,这方面我虽然感兴趣,但我全职工作、全职学习,实难分身。
·职业安排:
(3)
博二的上半年
(2018年6月-2018年12月)
2018年夏天也修了一门课,因为夏天课不多,选择性有限。我修的课是美国民间流行文化。夏天的课在七周内完成,一周两节课,每节课各三个钟头,每周的阅读写作量是秋季或春季学期的两倍。所幸的是,我暑期工作量不大,假期也多,功课多的时候,索性休假在家读书。作为博士生项目的唯一亚裔学生,我的期末论文研究的是亚裔美国民间媒体文学和文化,用了迈克尔·迪伦·福斯特(MichaelDylanFoster)的类民俗(folkloresque)的理论来探讨评析杨谨伦(GeneLuenYang)的获奖图画小说《华裔美国人》AmericanBornChinese.
秋天之前,博士生委员会与我开了会,三位来自美国文化研究的教授根据我的研究方向和修课模块,分别列出了三四十本书目,当博导将一百余本书目电邮给我后,我的反应是复杂的,首先我是书虫,所以看到书目清单,想着能够系统地看书,颇感兴奋;同时我也感到压力,因为全职上班、全职修课之余需要研读这些书,不是休闲读书,而是思考、融会贯通地读。读完这些书后,要参加严格的博士综合考试,考完后,还要根据综合考试的论文内容进行口头答辩。总之,既向往又担忧,但我是愿意接受挑战的,而且多年职场的经验培养我擅长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
(图4)2018年我主持的大学两年一度的环球庆祝(WorldFest)活动
(4)
博二的下半年
(2019年1月-2019年6月)
2019年五月学期结束,之前有一年一度的环球大使的颁奖典礼,不少大学生或研究生也将毕业或转到帕克校区,作为项目的创建者,我很为每届的优秀学生们而感到自豪,与朝气蓬勃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们在一起工作,我总感觉很荣幸,心境也年轻。颁奖典礼最后,环球大使们送给我他们手画的图册和精心制作的惊喜视频,让我好生感动。
(图5)2019年春季学期末的环球大使颁奖典礼后我收到的手写画册的一页,左图是宾州州立哈堡校区2018-1019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环球大使,右图是我与我的学生助手Amany
同年六月我带领宾州州立的几位同事一起到亚洲出差,在北京、上海、汉城、台北为即将加入宾州州立的新生做来美国留学行前的培训。出差前提前两周到上海家中度假,行李里放了好几本书。到了六月份,我大约还有近二十本书要读。印象很深的是,因为倒时差,常常半夜两三点醒来,既然睡不着觉,索性开了灯读书。读了Paredes的WithaPistolinhisHand,还好。印象最深的却是人类学家BarbaraMyerhoff的老年民族志研究的经典NumberOurDays.作者通过到犹太老人中心进行田野调查来近距离地了解老人的心态、老人们对传统礼仪的依恋、对二战大屠杀的痛恨。故国故土已然回不去,而移民来美国多年,含辛茹苦地将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养大,孩子们早已成材并各奔东西。老人们在一起消遣度日,虽有无奈与窘迫,但更有优雅与尊严。可能因为我正好住在父母家里,读这本书时,就自然地想着要多与渐渐老去的父母亲多交流。虽然我的博士论文不是做田野调查,但看了这本书,下意识的想多听听父母的故事,那些看似尘封的往事,父母娓娓道来,却依然鲜活,往事并不如烟。海外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很珍惜暑假回家与父母小住的日子。天晴的午后,我也陪父母到附近散步,做他们的听众,听他们谈旧事故人。
(5)
博三的上半年
(2019年7月-2019年12月)
接下来就是写博士论文,起初不知要写多久,但整个写作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一天下来,这一车盒子里的珍本大多已经成为电子版。当晚我在宾馆迫不及待地将优盘里的文件拷贝到我的电脑里。第二天,我让先生帮我一起扫描,两人一起操作,效率高多了。感恩节前的三天我终于大致完成了三车的珍本,周四是感恩节,国会图书馆关门,我们也开车回家过节。
圣诞节前后几周,学生放假了,我也得以专心研读大量电子版的珍本。每每碰到档案书信里不懂的人物或无法辨认的旧照片,我就拍了图写电邮问老先生,老先生记忆非凡,每次都能详细地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圣诞节我邮寄给老先生中国茶叶和圣诞贺卡,以示感谢。老先生也很客气,寄给了我一本他母亲的艺术品和散文集,相当精美!
博三上半年,主要精力放在了读完综合考试必须完成的书目,参加三天的博士综合考试、接受综合考试的面试答辩,正式成为ADB,并全力以赴的开始我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电子版珍本后,我初步列了我的论文的七大章节,分别在七个方面研究女作家。终于,在2019年圣诞节之前,12月22日,我完成了论文第一章节的初稿,电邮寄给博导。年底我的工作方面也收到一份惊喜,因为2019年夏天我带领同事们去亚洲举办新生行前见面会,我和同事们有效地和校友、学生会、家长们的合作而获得了美国CASE协会多元合作项目的铜奖,我12月初代表宾州州立团队到芝加哥领奖,感受着芝加哥浓厚的节日气氛。
(6)
博三的下半年
(2020年1月-2020年6月)
1月初我申请到人文系里支持博士生研究的旅行基金,立即定了机票和宾馆,打算3月初春假时飞到加州三藩市访问女作家的后人,除了会见与我电邮联系了几个月的老先生外,还将采访老先生的妹妹和妹夫。同时,老先生还将带我参观他幼时和父母居住的三藩市唐人街的房子,她母亲的艺术坊,附近的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博物馆,亚裔艺术馆等。
一月底我已经完成了我论文的前序,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每完成一章节,我必电邮给博导,他总能很有效的指导我,我总是一边忙着写新章节,一边根据博导的建议改旧章节。同时,博导也将我已完成的章节寄给博士委员会的另外三位教授,三位教授也分别给了我很中肯的建议。二月份我完成了第三和第四章节的初稿,到了三月中,我的第五章节初稿也完成了。三月的春假,女儿原本要参加大学的意大利的学习项目,可是临时她的学习项目被取消了,因为疫情已经蔓延到意大利,她遂改了机票,陪我到加州三藩市。
当时美国的疫情刚开始,我和女儿都带了口罩,可是加州几乎没有人戴口罩,我们也自然没有戴。刚到宾馆住下,我们就去唐人街吃饭,整个唐人街萧条了许多。第二天老先生与我见面,我们提前已将行程定下,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父母的故居、祖父母的故居、他母亲的艺术坊、亚洲艺术馆、华人历史博物馆等。第三天我和女儿与老先生在附近的泰国餐馆相约,在那儿,我们有幸地与女作家的女儿女婿(也是老先生的妹妹和妹夫)见面。第一次见到女作家的女儿,我们不约而同地拥抱,仿佛与认识了很久的朋友重逢。交谈中,我联想到她小时候手写给父母的那些信,信里她插画的图。她谈笑风生,开朗乐观的个性一点也没有变。午餐中,我问的每一个问题,他们都仔细认真地回答,并告诉我许多他们母亲的轶事。
除了谈他们的母亲,我们也谈论当前的美国时政,尤其是对川普种族歧视言论的反感,都期待秋天的选举能多少改变现状。午餐后,我们又聊了一个钟头,虽然女作家过世多年,但从她后人身上,我感受到女作家优雅气度和学者风范的传承,也让我窥见女作家对她后代的深刻影响。
第四天我和女儿做渡轮到天使岛做考察,天使岛是20世纪初叶华人来美国时的移民拘留审查中心,与同时期欢迎欧洲移民的纽约埃利斯岛相比,天使岛的移民政策延续着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在1910年到1940年的三十年间,来自中国的10万移民需经过天使岛入境美国。仅有约一半华人在抵达当天被允许入境,剩下的被扣押在天使岛数周或者数月进行身份核实,大约百分之十的华人没能通过严格的问讯而被遣返。不少华人被拘留时,心情悲愤,在木屋的墙上刻下华文诗句来表达他们的沮丧、孤单和焦虑。这些铭文后来被收集成册,成为分析美国移民历史和理解移民经历的重要文献。当天,因为疫情的原因,天使岛仿佛只有我和女儿两人,我做了研究,拍了图片后,离开了“孤零零”的小岛。
第二天我和女儿坐飞机返回了宾州,一周后,2020年3月19日加州新闻报道,州长GavinNewsom颁布居家令,命令所有4000万居民待在家里以防止冠状病毒传播。我庆幸能够在居家令之前将我的实地考察完成,老先生也写电邮提到,如果我的飞行晚一周,不但所有博物馆关门,甚至他也不能出门。冥冥之中,我唯有感谢上苍。
三月底和四月初我获得了两份惊喜:年初我向国会图书馆申请研究基金,三月初我收到回邮,国会图书馆批准了我的申请,将提供给我研究早期亚裔经历的奖学金,欢迎我在2020年或2021年之间到图书馆做一周的研究。四月初,我荣幸地获得了宾州州立人文学院的一年一度的博士生优秀学术研究奖。这两个奖项,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五月初写完论文的结语后,博导将我的整部博士论文初稿寄给了委员会的教授们,让他们审核并给我指导。大约两周左右,委员会的教授们都分别给了我很多有益的修改建议,比如添加某些文献资料来分析某段历史事件或增加脚注来解释背景等。
当天下午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有全校远程会议,我荣幸地受邀加入校领导们作为回答学生们提问的小组成员之一,当大学同事介绍我时,我注意到,他们在我的名字前加了Dr.博士的头衔,感谢用心的同事们。一周后,还收到我的学生和同事们送给我的惊喜祝贺视频。2020年夏天开始新的管理工作,远程负责宾州州立总校在亚洲的项目。三年里我完成了美国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对全职工作的我来说,是相当快的,因为一般来说,博士学位读五到八年都很正常。连我自己开始读博时,也没有预计能在三年左右完成,但整个过程中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顺利,甚是感恩。
图6)2020年夏天博士生涯结束,2020冬天毕业
·Thebreadthofexperienceisproportionaltoyouranalyticability.
·Glassishalffull.
一旦你决定读博士,这个旅程艰辛,如果你不享受其中,就不要为难自己。若享受过程,那就保持乐观坚持的心态。完成每个里程碑,如博士资格考试、完成博士学分、博士综合考试等,就代表着你的水杯一半已经是满的了,有这样的乐观心态,才会乐此不疲。
·Prioritizingandcompartmentalization.确定优先次序,并能分离隔绝地工作学习。
无论是白天的工作还是周末或晚上阅读写作,我会有个任务清单,确定先后次序后,完成待办事项。我在工作的时候全心投入,不去想阅读写作;但晚上,我也能完全分离白天的工作而专心到学术研究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Curiosityistheengineofresearch.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做研究终究是回答各种问题,无论是档案研究还是田野调查,学者想解决问题,打开疑团,收集资料,找出真相,抑或深入了解。我做档案研究,一旦发现新的线索,立即趁热打铁,追根到底。好奇心驱使着我不断揭开帷幕,近距离地理解不同历史背景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Breaktheglassceiling.打破玻璃天花板。
亚裔在美国有着安静的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当然这和美国的种族偏见分不开。亚裔总体在美国文凭虽高,但做管理工作的比例却极低。原先我读博士是想转行为全职教授,毕竟我喜欢教书和做研究,而且大学里的亚裔同事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教授。但如今,我并不在意一定要转行了,也可能将继续做大学管理方面的工作。高强度的博士生涯让我开阔视野,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作为亚裔学者,我要以身作则,打破玻璃天花板,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而要蜕变为勇于为维护平权、多元、民主的美国而发声的真正参与者。
作者卞薇
作者简介
云里详情
请输入
云里往期推荐
陈利教授讲座录像和文字摘要:情感帝国主义与近代国际关系史
“学者访谈”-多伦多大学刘思达:社会的形状与社会学的美
张颖|两片树林,两个美国,两种学术人生
多伦多大学刘思达教授:流不动的现代性
"学者访谈"-加州大学贺萧(GailHershatter)教授:历史与记忆中的社会性别:走进中国妇女的不同世界
“博士炼成”:王希教授-美国大学如何培养史学研究生
“学者访谈”-加州大学周锡瑞(JosephEsherick)教授:我们做历史的必须跟着史料走
“学者访谈”-哈佛包弼德(PeterBol)教授:21世纪的知识分子信念
张杨:永不消逝的帝国/民族二重奏
四十年的中国史缘:列文森奖和历史研究终身成就奖得主伊沛霞访谈录
北大陆扬:现代历史学的形成与研究方法
学者访谈:陈利专访王笛教授(文字版):从细微处捕捉历史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