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所有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进一步总结和展示这些县(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秦奋有新貌——陕西29个县(区)脱贫摘帽”专题,邀您共同见证陕西人民脱贫攻坚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儿女不懈奋斗之美。
清涧县城全景
西部网讯(记者刘望通讯员任艳莉)红枣是清涧县的特色产业之一。过去,一些群众经常用“笑得跟枣子一样”来形容孩子们笑得甜。如今,“笑得跟枣子一样”不仅用来形容孩子们的笑容,更是给清涧脱贫户的生活做了注解——今年2月底,清涧县宣布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根本解决,17666户群众过上了像“枣子一样甜”的生活。
脱贫有实招:产业发展夯实脱贫根基借力使力激活致富动力
“脱贫的核心问题是稳定增收,稳定增收的核心是产业支撑。”清涧县委书记温江城在脱贫摘帽千人誓师大会上说。
清涧县县长为红枣产业代言。
清涧素有“中国红枣之乡”之美誉。近年来,受气候因素、市场因素冲击,加之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全县主导产业红枣产业逐渐萎缩,枣林撂荒弃管严重。对此,清涧县扭住产业短板精准发力,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在陕煤集团的帮扶下,实施了投资达3.4亿元的北国枣业公司红枣深加工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北国枣业公司通过与枣农签订红枣销售订单助农增收,涉及贫困户3277户,切实让广大枣农“手中有订单,务枣心不慌”。
为加快发展生态养殖等短平快产业,清涧县按照“规模适度、绿色散养、自然生长”的原则,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全产业链建设。依托深沟大壑天然防疫屏障,发展生态养殖业,主打绿地牛肉、黑毛土猪、红枣鸡蛋等畜禽产品,目前全县畜禽饲养量达65万。
与此同时,该县按照全产业链建设目标,着力打通“圈舍建设、科学防疫、分拣包装、冷链物流、检测认证、品牌打造、质量追溯”等各个环节,切实把生产端与消费端衔接起来。利用国家卫健委定点帮扶清涧的有利契机,促成了农副产品走进北京等一线城市,先后在西安,北京、内蒙、宁夏、江苏等地开设直销店36家,以保底价向贫困户订单收购,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陕西果业集团全力助推清涧苹果产业发展。
呼家河万亩苹果基地是清涧县呼家河合作社与陕西果业集团清涧公司立足该片区粱峁起伏、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等自然条件而建立的,该基地高起点实施,标准化作业,是清涧县通过“三变”改革,统筹谋划产业的典型代表。陕果集团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源整合等途径,让农户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增收致富。
按照“规模扩张、品种优良、矮化密植、精细管理”理念,陕果集团投资0.8亿元栽植涉及宽州镇、下廿里铺镇、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25个行政村集中连片2万亩96余万株幼苗,涉及农户2194户6582人(其中贫困户1356户4068人)。计划到2024年完成栽植面积5万亩,带动全县西区7镇(中心)发展苹果产业20万亩,为清涧县发展优质山地苹果产业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小米饴糖产品。
清涧县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借助外力与激活内力并重,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动力。小米饴糖厂是柠条塔矿业公司根据陕北地区盛产小米的优势,为帮扶村量身定制的产业扶贫项目。为了使村民早日尝到“甜头”,柠条塔矿业公司作为帮扶单位先后出资120余万元与陕西联合国际贸易公司共同成立了清涧县小米饴糖食品有限公司,旨在通过产业扶贫的途径帮助村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梦。
清涧县电商服务中心。
电子商务也为清涧脱贫致富找到新出路。近年来,清涧县委、县政府抓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把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构建突出清涧特色、发展业态丰富的电子商务体系,让全县的农特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市场。目前,打造了1个电商公共服务平台3家涉农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出“塬上清涧”“西部粮仓”“山元红”等多个省内外知名品牌。
数据看发展:全县累计减贫4.8万人实现安全饮水
脱贫故事汇:有养殖有种植贫困户生活不再苦巴巴
清涧举行千人誓师决战脱贫摘帽。
2019年9月30日,韩家硷村集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在11月16日,村集体再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后续分红还将根据实际收益进行下去。
“开春,村里号召我们种红薯,我怕今年干旱,就只种了两亩,收了四千斤,卖了三千多块钱,还有谷子、洋芋、玉米,加起来也能卖不少钱,再加上村里两次分红给我分的两千块,今年下来收入还真不少。”贫困户贺文升说,“以前我们都怕红薯不好放、不好卖,今年大家都见利了,有好几户今年光卖红薯都上万了,明年我估计家家户户都想种。”
常栓林的媳妇正在喂牛。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常栓林在政府的资金补助下,翻修了2个窑洞和庭院,并新建了圈舍,养殖了3头种牛。“去年生了2头小牛,卖了8000多元,加上种地的收入,家里的总收入超过了14000元,去年底就顺利脱贫了。”常栓林高兴地说。
常栓林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扶贫政策的帮助,他的脱贫信心越来越强。“月底将有几个牛崽出生,这会是一大笔收入。”常栓林的媳妇笑着称,一家人商量后打算明年再多养几头牛。
惠进南正在大棚内采摘辣椒。
“曾听到说不用去地里就可以挣到比种地更多的钱,以为是吹牛,现在真正感受到大棚带来的收入,以后我也得去吹这个‘牛’。”年近七旬的惠进南是清涧县李家塔镇后腰里村民,他说,自从开始管理大棚蔬菜后,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再也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收入不到一万元”的苦日子了。
惠进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曾经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2016年,当听闻种植大棚每年都可以挣好几万元的时候他还嘲笑对方说“你就吹牛吧”。
该公司总经理杨小静告诉记者,刚开始向惠进南说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这根本就是“吹牛”,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惠进南说:“在以后,我自己也要种植5个大棚,让我的儿子也回来和我一起弄,我也要向邻里邻居吹这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