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又称“蛤蟆”,俗称“癞蛤蟆”。浑身都是宝,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近年来,花所镇紧扣中医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蟾酥毒素纯度高的养殖优势,以资源引项目、兴产业、促集群,逐步引导蟾蜍养殖项目落地壮大,冷门养殖为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走进花所镇苏陈村的蟾蜍养殖基地,眼前展现的不仅是蟾蜍的栖息地,更是与大豆、玉米、大白菜等农作物的和谐共生场景。这种创新的蟾菜共生技术,不仅为蟾蜍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同时蟾蜍可以为农作物驱虫,其排泄物也为农作物提供了天然的营养肥效。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养蟾无需频繁换水、种菜无需额外施肥的高效绿色生态养殖,真正达到了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集体参股、群众参与模式,花所镇积极引领周边村民加入蟾蜍养殖行列,动员15名群众通过务工学技术,人均年增收2.5万元,村集体利用土地入股年增收8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向“村集体+农户+基地”模式聚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花所镇苏陈村村民柳转娥说:“我是苏城本村人,这个公司开到我们这儿,我在这打工一月能赚3000元,还能照顾上家庭,我感觉挺方便的。”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蟾蜍养殖具有成本低、养殖周期短、营收回报高等显著特点,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中采集分泌的白色乳浆加工蟾酥,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具有强心镇痛、兴奋通窍、利尿解毒、抗癌等功能,它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几十种中成药材的主要原料,在国内外医药市场倍受青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苏陈村蟾蜍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宁说:“花所镇土壤碱性适中,昼夜温差比较大,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所以今年我们在苏陈村中建立了150亩地的蟾蜍养殖基地,一期投资约为400万元,并与上海禾丰、陕西东泰、安徽仁和等三家药企签订了回购协议,原产值约为300万到500万之间。”(记者:刘文涛编辑:兰雪荣责任编辑:牛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