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金鲳品种相比,“晨海1号”最大的优势是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平均生长速度提高20%-30%。与母本和父本相比,4月龄体重分别提高14.9%和23.6%。新品系能较好地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进一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晨海1号”不仅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其养殖存活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晨海1号”规格整齐,成活率达82%以上。
通过团队成员的采访与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将努力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的决心,全力投身于研制水产“中国芯”,持续不断为行业稳定供应良种良苗,为合作者带来回报,为行业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成为中国水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与养殖负责人、技术员进行交流
参观养殖车间与大塘养殖
全国金鲳主要养殖区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地区,公司将聚焦于这4个主要养殖区进行“晨海1号”新品种的推广,并向其他沿海城市辐射推广,逐步替代目前市场上传统的金鲳。公司还将继续凝心聚力于“打赢水产种业翻身仗”,重点突破“卡脖子”的技术瓶颈。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构建水产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为行业保障供应良种良苗,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队员们也从中深受鼓舞,不仅了解了传统金鲳鱼养殖模式、病害情况,也深入学习了“晨海1号”新品种的研究历程和发展优势,同时坚定了此次调研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与技术员合影留念
2023年6月24日,由我院9名师生组成“海南岛养殖金鲳鱼病害发生情况调查重点团队”深入三亚市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来到了三亚市农投海洋产业有限公司开始调研,调研团队刚到企业公司,就受到公司负责人李总热情接待,在他了解调研团队此行的目的后,积极的答应参与调研团队的调研中来,并热情洋溢的介绍了公司现有的金鲳鱼养殖规模和未来金鲳鱼水产行业发展的前景;他介绍,海南省三亚市地理位置独特,其优越的海洋资源环境为金鲳鱼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形成了水泥地养殖、近岸工厂化池塘养殖和近海网箱养殖为主的金鲳鱼养殖模式。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放养密度的增加,气候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时而爆发各种金鲳鱼病害,尤其是寄生虫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且发病趋势呈现面积大、范围广、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海南省金鲳鱼养殖业的发展。
与负责人进行交流
在养殖金鲳鱼过程中,三亚市农投海洋产业有限公司养殖金鲳鱼的地理位置位于三亚市西岛旅游景区,其海水中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水质清澈优良。
参观近海网箱养殖
最后实践团分别与企业公司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合影留念,通过这一站的走访学习,调研团成员感到收获颇丰,了解了许多实际生产经验,很好让他们明白了,不仅要学好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学以致用。
与负责人合影留念
在走访的过程中,调研团队询问了养殖公司负责人近年来在养殖金鲳鱼的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导致病害的类型以及防控治疗手段,对此,养殖负责人说病害发生通常在夏季较为频繁的,由于气温的逐渐升高,水温30°C以上养殖的鱼会出现神经坏死病(nervousnecrosisvirus,NNV;别名:诺达病毒)、车轮虫病、肠炎病、本尼登虫、痘疮病(乳球菌)等疾病。感染神经坏死病(nervousnecrosisvirus,NNV)病鱼(金鲳鱼)活动力减弱,摄饵不良,身体瘦弱,体色发黑。病鱼游动异常,或随水无力流动,或腹部朝上,浮于水面作盘旋游动,或在水中狂奔、游,脑、眼、口部充血发红,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头部充血,眼球肿胀凸起,眼球脱落,所有种类的病鱼最后浮上水面或狂奔而死。对于养殖鱼出现肠炎病所进行的病害预防与防治策略有有:每千克饲料掺杂8g三黄粉—青粉、6ml病毒净、4g三病康和5g多维素,1天投喂1次,连续使用一个星期,根据治疗效果,调整用药量。VNN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水生动物疫病,危害范围广、致病性强、死亡率高,且目前没有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暴发就容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应把预防作为控制该病流行和蔓延的关键点,早预防、早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大塘养殖金鲳鱼苗
负责人接待调研团
与负责人、技术员进行交流
参观大塘养殖
在交流过程中,通常夏季发生病害是较为频繁的,由于气温的逐渐升高,水温超过30°C以上养殖的鱼出现瓣体虫病、肠炎病、本尼登虫、痘疮病(乳球菌)等疾病。金鲳鱼瓣体虫病,流行高峰期为6~9月,病鱼浮于水面,行动迟缓,头部皮肤溃烂,腮部出现白色斑点,分泌粘液。严重情况下,白斑连成一片,直至死亡。瓣体虫病多发于高温季节。对于养殖鱼出现肠炎病所进行的病害预防与防治策略有:(1)淡水浸泡3—5分钟;(2)按照2mg/L的硫酸铜溶液浸浴,1天1次,每次持续2小时;(3)采用浓度为40%甲醛溶液每天浸浴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