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宜通讯员张舒婷蔡永刚
阳光映照下,养殖户詹桂兰的八十亩鲍鱼池在遮光网下一片碧波荡漾,浮光跃金。詹桂兰用塑料钩慢慢钩起了一块塑料砖,出水的一刻,砖上面是满满的鲍鱼苗,“好靓,今年可以卖个好价钱。”詹桂兰笑开了花。
幸福笑颜,绿韵碧波相映美。这份美,来自惠来县前詹镇后墩村海边。初见詹桂兰,给人一种干练直爽、自信大方的印象。60岁的詹桂兰笑容温馨,是众人眼中的邻家大姐,她的光芒来自于以一个女性柔弱之肩扛起了1600个养殖池、33600立方米养殖水体的养殖场。这一串数字,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不简单的。
养殖逐梦
小鲍鱼游出“致富路”
惠来县有绵长的海岸线、优越的自然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海水养殖、海洋资源利用赋予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域海水盐度适中、溶解氧含量高,海藻繁茂、海水清澈。
1963年,詹桂兰出生于惠来县前詹镇一个沿海村。20世纪80年代初,惠来县沿海一带有很多人依靠得天独厚的海水资源,从事南美白对虾养殖,刚刚20多岁的詹桂兰就瞄准了商机,开始从事对虾饲料销售代理。自此,詹桂兰便与水产行业结缘,对水产行业的认识在一天天加深。
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詹镇有村民开始建设鲍鱼养殖场,从福建聘请技术员指导鲍鱼养殖。詹桂兰对这新生事物十分感兴趣,也决定开始建场养殖鲍鱼,她向村民购买了一个养虾池及荒沙滩地建设鲍鱼养殖场。詹桂兰刚开始不懂鲍鱼养殖技术,后来通过请有养殖经验的前辈指导,好在天道酬勤,经过了多年的实践,詹桂兰已积累了一定的鲍鱼养殖经验。增添了扩大养殖规模信心,随后再次扩建300多个养殖池,达到600多个。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詹桂兰也渐渐明白,要想让养殖场长远地发展下去,就不能够止步不前,必须要有技术好、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才能提高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于是,招聘专业人员2名。经过两年奋斗,产量提升20%,使詹桂兰再次下定决心,再次扩建鲍鱼场,发展规模化养殖。
“养殖场一点一滴扩大,都是靠奋斗出来的。一开始,我养鲍鱼是没什么经验的,也没经过培训,都是在实践中探索,以及养殖户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詹桂兰坦言,诚实的话里透着一股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
创业路上,不乏艰难险阻,而詹桂兰能够一次次转型升级,并实现了鲍鱼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这和她自身拥有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鲍鱼成为前詹镇村民增收创收的“金娃娃”,随着其他养殖户也纷纷加入了养殖鲍鱼的行列,一个个高标准规模化的鲍鱼养殖基地在惠来县逐渐成形,小小鲍鱼,游出了惠来沿海村民大大致富路。
碧波圆梦
传递巾帼风采释放“她力量”
在惠来县兰桂鲍鱼养殖场,员工们正忙碌投放鲍鱼饲料,詹桂兰笑着说:“鲍鱼养殖除了水质,也要有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去年11月培育的鲍鱼苗,现在已经达到2公分以上,青绿色外壳折射出翡翠般的光泽。今年鲍鱼苗生长很好,行情比往年好。”
那时,谁也想不到,正是这粒寻常的“苗”,为惠来带来鲍鱼苗养殖致富“敲门砖”,“畅游”省内外。如今,鲍鱼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在鲍鱼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已形成产业链。由于产量高、质量好,大批鲍鱼养殖户也纷纷前来购买鲍鱼苗,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有口皆碑
芬芳诠释铿锵玫瑰别样红
每个人都心怀梦想,每个人都心存热爱。走过万水千山,历经世事变迁,又有多少人能将曾经的梦想和热爱一以贯之,并最终花开彼岸呢?
“创业至今,令我最有成就感的事,便是解决了村里妇女的就业问题!”詹桂兰自豪地说。惠来县兰桂鲍鱼养殖场在发展中不断探索、调整、积极适应市场,吸纳女工就业的方式解决了妇女就业难、低收入问题。
创业道路上,詹桂兰开拓创新,多年以来,因她诚信经营、声誉好,被推选为惠来县鲍鱼产业协会监事长。提起詹桂兰,同行业者都赞不绝口。惠来县鲍鱼产业协会会长陈华生说:“詹桂兰深耕鲍鱼产业20多年,为惠来鲍鱼产业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她的精神与实力在行业中不仅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也推动了惠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惠来县伟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红说:“谁说女子不如男!詹桂兰是我们公认的老大姐,身上的气魄着实令人佩服。”
惠来县兰桂鲍鱼养殖场管理人员雷谢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桂兰姐杠杠的!我十几岁时便从福建省霞浦县过来桂兰姐鲍鱼场打工,一直跟着桂兰姐,今年已经34岁了。20多年来,从鲍鱼场养殖工人,到技术员,现在还是养殖场的股东,而且已在前詹这里成家立业。”
常说女人要走出社会,闯出一番事业,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詹桂兰从事鲍鱼养殖坚韧地干了25年,还继续干下去,越干越起劲。就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凭着辛勤的劳动和智慧,走上致富的道路,为广大妇女同胞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人的一生中,梦想是最宝贵的财富,我的梦想在前詹湛蓝的碧波。”詹桂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