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题(完整).doc

家畜环境卫生与设施期末复习题第一章名词解释:1.家畜环境是指环绕于家畜居住空间周围的各种客观环境条件的总和。

2.家畜环境卫生是指家畜饲养环境的条件,卫生状况是否适合家畜的生长与生活等。

3.家畜环境与设施是研究家畜养殖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工程设施为家畜的养殖生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生产的目的。

4.畜禽动物福利是指满足动物与它的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的一种需求。

问答题1、什么是家畜的环境?影响家畜生产和健康的环境因子有哪些?答:所谓“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是作为该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对家畜环境而言,“中心事物”是家畜,环境则是家畜生存的环境,或者说是指环绕于家畜居住空间周围的各种客观环境条件的总和。

根据环境因子的性质,家畜的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光环境以及其他环境因子。

2、家畜环境与设施的关系是什么?答:畜禽养殖工程设施设备配套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畜禽养殖工艺与环境条件和畜禽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工程设施配套技术是否到位、设备是否成套,不仅影响工程一次投资成本和长期运行费用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

因此,家畜环境与设施被认为是现代畜禽生产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技术。

3、我国畜禽废弃物处理与畜产公害防治的对策与措施有哪些?答:解决我国集约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消除畜产公害,最终的关键还是1.促进农牧结合,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我国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紧密围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产出率和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先导,立足国内,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符合我国国情的畜禽粪便处理与还田综合配套技术、设施与设备,形成有我国特色的完整技术体系。

2.在环境管理方面,应加强畜牧业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畜禽粪便资源化的认识,也是使畜禽粪便能够很好利用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1.家畜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家畜选育改良的背景。

2.遗传、营养和环境是家畜生命和生产活动的三大要素。

家畜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遗传和营养优势。

3.家畜环境因素分类(1)物理因素:主要指温热因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太阳辐射等)、光因素、音因素等。

(2)化学因素:主要指空气、水和土壤的化学组成。

(3)生物因素: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寄生虫、昆虫、野生动物、牧草等。

(4)社会因素:包括畜群群体和人为的管理措施以及牧场、畜舍、畜栏、畜舍建筑物与设备等。

4.在家畜的生命活动中、保持着两种平衡:一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平衡;一是机体内环境的生理平衡。

5.环境与机体的平衡是通过机体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而实现。

6.有人把非特异性反应给家畜带来的不利影响称为“无症状疾病”,这种疾病具有慢性、隐伏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难以诊断,也不能用特效药物治疗和疫苗预防。

7.应激的整个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表现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8.环境应激会影响肉品质量,主要导致PSE肉,以及少数产生DFD肉;产畸形蛋;发生酒精阳性奶;残次毛等。

9.格罗杰法则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影响着动物的皮肤和被毛颜色。

10.伯格曼法则同种动物,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体格较大;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体格较小。

11.爱伦法则同种动物,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小。

12.温热环境是指炎热、寒冷、温暖、凉爽的空气环境。

13.根据空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大气层由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逸散层。

14.气候的成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

15.我国的气候特征:b.大陆性很强;c.温度差异大;d.降雨复杂化;16.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它具有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三大特征。

17.平均体温(℃)=0.7Tr(直肠温度)+0.3Ts(平均皮肤温度)●18.热增耗是指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

一.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1.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性质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以增进家畜健康、提高其生产力的科学。

2.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家畜及影响其健康和生产力的外界环境。

(1).家畜方面a.家畜生活和生产的适宜环境条件。

b.家畜对环境条件的影响。

(2).外界环境方面a.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

b.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c.外界环境条件如何影响家畜的生活、健康和生产。

3.本课程的主要目的能更全面地了解环境因素对家畜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掌握防止疾病发生的各个环节,更好地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家畜健康,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

二.全身适应性综合征(GAS)三个不同阶段?(1)警戒反应或动员阶段,包括以下两方面。

休克相:表现为体温下降、血压降低、淋巴球减少、酸血症、神经抑制、肌肉紧张度减低、胃肠道溃疡等。

反休克相:它是代偿性、防御性反应。

特征:①肾上腺皮质肥大、增生及分泌增强。

②体温、血压上升,血糖升高。

③胸腺、脾、腔上囊萎缩。

④血液稀释、碱血症等,使机体进入适应性阶段。

(2)适应阶段机体对应激因子的抵抗力增强,表现在代偿性能趋于完善,对应激因子的作用能够适应。

如动物对寒冷、噪音等的逐渐适应。

此时,机体又出现类似第一阶段的症状,终因适应完全失效而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应激综合征。

三.季节变化的影响?a.季节变化引起温湿度变化,从而影响饲草的荣枯。

b.季节变化引起日照的变化,从而影响家畜的繁殖。

c.季节变化影响产蛋、产奶、产肉、皮毛成熟。

四.我国的典型气候类型?a.大陆气候:夏热冬冷,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大。

绪论学习目标了解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概念及研究目的,了解环境、环境的分类及其环境对家畜的基本作用。

学习重点家畜环境卫生学的重要性,家畜环境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家畜的环境(animalenvironment)与家畜生产和生活有关的一切外界因素统称为家畜的环境。

家畜环境的分类化学因素:空气、氧、二氧化碳、有害气体、水,以及土壤的化学成分等;物理因素:温热、光照、噪声、地形、地势、海拔、土壤、牧场和畜舍等;生物学因素:饲料、牧草、有害和有毒植物、媒介虫类和病原体等;群体因素(社会因素):家畜与家畜之间的群体关系,以及人类对家畜所施的饲养、管理、调教和利用。

环境对家畜的作用有利作用:外界环境是家畜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家畜与外界环境经常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家畜依赖外界环境而生长、繁殖和生产各种产品;家畜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可增强体质和提高生产力。

有害作用:家畜生理机能失调,轻则影响健康和生产力,重则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家畜对环境的影响家畜散热的影响:提高周围空气的温度、湿度。

家畜呼吸的影响:提高空气的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甲烷含量。

家畜排泄的影响:提高空气的湿度、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的数量。

家畜环境卫生学: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以制定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措施的一门科学。

其目的是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以保证家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产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家畜的利用价值,提高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

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地位和作用各环节在提高饲料转化率中作用:优良的品种(基因管理genecontrol)15%营养均衡的饲粮(营养管理feedcontrol)49%家畜的健康(疾病管理diseasecontrol)10%家畜的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control)26%家畜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理:主要阐述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机能的影响。

家畜环境;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

应激;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应激源;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小气候;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

热性喘息;指在高温环境中,动物出现的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变浅的现象。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外界环境温度范围。

下限临界温度;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机体的散热量增加,动物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刚刚开始提高代谢率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上限临界温度;如果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从而引起代谢率提高,这种因高温而开始引起代谢率升高的环境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舒适区;家畜的产热量刚好等于散热量,不需要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就能使机体保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绝对湿度;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用g/m3表示。

空气中水分越多,则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它较常用,它的大小反映出湿度离饱和程度的多少。

相对湿度越大,则空气越潮湿。

饱和差;同温时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饱和差越大,空气越干燥。

露点;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因温度降低而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风向频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种风向的次数占全部风向次数的百分比。

主风向;风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向。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光照强度;光照射在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称为光照强度,简称照度,其单位是勒克司(lx)日射病;波长600-1000nm的红光和红外线能穿透颅骨,使颅内温度升高,引起“日射病”。

热射病;因为周围环境的温度过高引起的体温升高。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应激(环境应激):环境因素干扰或妨碍动物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程。

2、应激源:引起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

3、应激反应:是动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提高适应能力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物学的特殊的合理状态。

2、温热环境:指动物周围空气环境中的温暖、凉爽、炎热或寒冷等状态,由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和辐射等因素综合而成,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

温度是温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3、辐射:一切物质都以电磁波方式向四周发射能量,即辐射,太阳辐射是造成温热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温度最终源于太阳辐射,直接源于地面和海洋面。

4、热平衡:产热和散热达到的平衡状态。

5、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调节(包括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6、环境:广义是指作用于动物机体的一切外界因素,狭义是指在特殊环境或特殊范围内的作用于动物机体的因素。

7、体温:指身体深部不同点的温度,是衡量恒温动物热平衡的唯一可靠的指标,但并非一个确定的数据。

8、皮温:皮肤表面的温度,躯干和头部较高,躯干腹部高于背部,腹面中央和腋窝最高,四肢近端到远端较低。

9、平均温度:指整个机体的平均温度。

10、平均皮温:指机体整个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

11、温湿指数(THI):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又称“不适指数”THI=0.71(Td+Tw)+40.6Td是干球温度,Tw是湿球温度,THI数字越大,表示热应激越严重。

12、等温指数(ETI)指用气温、气湿、风速相结合评定不同状态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一种指标。

以20℃、40%RH、0.5m/s风速作为基础适宜环境。

13、有效温度(ET):也称实感温度或体感温度,指能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根据人体感觉而制定的一种温度指标。

根据不同的气温、气湿、风速在共同作用下对机体热调节产生相对影响的有效空气温度。

14、风冷指数(WCI):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用来估计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

()5.太阳辐射强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6.从透光角来看,立式窗户比卧式窗户的采光效果好,立式窗户散热较多,不利于冬季保温。

()7.一般认为,舍内气流速度小于0.05m/s,说明畜舍的通风换气不良;大于0.4m/s,表明舍内有风。

()四简答1.简要说明紫外线的作用?2.如何确定相邻畜舍的间距?3.畜舍设计及建筑过程中对地面有什么要求?。

动科072班《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参考1.家畜环境:是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2.影响家畜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3.小气候:是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

4.太阳辐射是造成温热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6.体热的散发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热(皮肤蒸发、呼吸道蒸发)5)加热饲料和饮水。

7.决定蒸发散热量多少的因素是:空气湿度;胡额定非蒸发散热量多少的因素是:空气温度。

8.等热区(TN):指恒温动物依靠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9.温度应激的危害有哪些?1)体温上升2)呼吸循环系统急促3)消化系统(消化不良)4)繁殖机能下降5)泌尿、神经系统(运动失调、泌尿系统出现问题)。

10.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因气温下降,使空气达到饱和,这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11.相对湿度: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当时饱和水汽压之比。

12.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用g/m3表示之。

绝对湿度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

13.防寒指标:冬季低限热阻防暑指标:夏季低限热阻.14.畜舍降温的四种形式:蒸发降温,冷风设备,地能利用装置,机械制冷。

15.根据二氧化碳,水汽,热能计算畜舍通风量。

16.负压通风形式:两侧排风,屋顶排风,横向负压通风,纵向负压通风。

17.畜产公害: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在畜产品中由于某些元素的积累和富集,药物的残留,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一定的危害,称为畜产公害。

18.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污染物质,使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的含量超过其在环境中的含量,称为生物富集。

19.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所允许的量。

20.负压通风(排气式通风或排风)是指通过风机抽出舍内空气,造成舍内空气气压小于舍外,舍外空气通过进气口或进气管流入舍内。

家畜环境卫生学总复习题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1.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是指气候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具有双重性,家畜通过自身的实现和保持着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生产实践中应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环境。

3.家畜的体热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体热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

4.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指标温湿指数的值越大(THI>69),奶牛热应激越严重;气温低于0℃时,风冷却力的值越大,家畜冷应激越严重;温热因素中以气温为核心。

5.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眼、视神经导致动物的下丘脑兴奋,使其分泌促释放激素;这些促释放激素经下丘脑下部-垂体门静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分泌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参与代谢。

6.空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微生物和粉尘三个方面的内容。

7.畜牧场规模的表示方法有:(1)按存栏繁殖母畜头数计;(2)按年上市商品畜禽头数计;(3)按常年存栏畜禽总头数计。

8.土壤特性对畜牧生产的影响在于(1)土壤的生物组成,(2)微生物污染土壤对家畜的危害,(3)土壤的卫生学评价。

9.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防治原则是、和。

10.畜牧场粪便处理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11.畜牧业的三大支柱是、和。

12.家畜被毛的隔热作用是因为:被毛的主要成分是角质蛋白,导热性差;且被毛层中有许多不流动的空气;被毛的光泽具有隔热性。

13.高山病的发生,是由于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所致。

14.冷应激时的热调节方式有:提高温度;增加;减少气流。

15.水资源的种类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和降水三大类。

16.水资源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于(1)保证动物的健康,(2)维持动物的生产性能,(3)使畜舍环境保持清洁。

18.根据外围护结构的封闭程度,畜舍可分为开放式畜舍、半开放式畜舍、封闭式畜舍等类型。

一、现代畜牧场的特点1、生产专业化2、品种专门化3、产品上市均衡化4、生产过程机械化二、现代畜牧场环境要求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场区具有良好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

3、便于严格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

4、便于组织生产,生产流程通畅、劳动效率高。

三、畜牧场规划的意义在大规模、高密度、高水平的生产过程中,只有采用现代环境管理技术,从幼畜开始即对其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噪声、病原微生物、异常行为出现等实行控制,才能生产出优质合格产品,获取高额经济效益。

而现代畜牧场的科学规划设计,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保证。

四.提高生态畜牧业效率的手段?(1)培育优良畜禽品种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2)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3)提高家畜的能量转化效率能流植物家畜(4)配合全价饲料、扩大饲料资源提高饲料能量转化率(5)改善和控制畜舍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饲料转化率。

五.生产工艺设计的原则?(1)必须是现代化的、科学的畜牧生产企业。

(2)通过环境调控措施,消除不同季节气候差异,实现全年均衡生产;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保证做到环境自净,确保安全生产。

(3)建立专业场、专业车间、实行专业化生产。

(4)畜舍设置符合生产工艺流程和饲养规模。

(5)全场或小区或整舍采用全进全出的运转方式。

(6)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定额,与畜舍分栋配套,以群划分,以人定则,以舍定岗。

六.畜牧场工程工艺设计要点?1、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2、节约能源3、动物需求4、人-机工程5、清洁生产6、工程防疫七.畜牧场工程工艺设计内容?1、畜舍的种类和数量2、畜舍建筑形式3、畜舍的尺寸4、设备选型5、畜舍环境控制技术6、工程防疫7、粪尿污处理与利用技术八.畜牧场总平面规划的原则?1.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2.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和基础设施工程费用.3.建立最佳生产联系,为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条件.4.确保通风采光和满足防疫放火要求.5.符合清洁生产要求.6.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家畜生产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学科。

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适应、应激、气候服、气候驯化、温热环境、小气候、散热调节、产热调节、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热区、临界温度、过高温度、舒适区、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

适应是指生物体在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而应激则指动物机体对各种非特异所产生的总体应答反应。

气候服和气候驯化则分别指动物对于某种气候环境的逐渐适应和对气候环境的长期影响导致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的改变。

散热调节和产热调节则分别指在热调节中,通过增加或减少散热和产热来维持体温平衡。

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则分别指一天和一年中最高和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异。

等热区是指恒温动物在物理调节的作用下能够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而临界温度则是指气温下降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家畜必须通过提高代谢率来增加产热量或通过蓄热来维持体温平衡的临界点。

过高温度则指因高温而导致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

舒适区则是指家畜在等热区内能够通过自身代谢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平衡的温度范围。

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则分别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和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

而露点则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的情况下,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水汽开始析出形成露水的温度。

34.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35.细菌总数是指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过24小时在37℃下培养的1毫升水样中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大肠菌群限制在每毫升100CFU以下。

36.大肠菌群指数是指每升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量。

37.大肠菌群值是指含有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

38.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改变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家畜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3.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小气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

(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10.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过高温度: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2.应激:干扰或妨害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或行为上反应的过程3.生产环境强度:是指在生产中不至于导致家畜生产力明显下降以及健康状况明显变化的度。

4.大气污染:指在大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新的成分,或者使原有某种成分骤然增加,对人、畜和其它生物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自然界发生某些变化的现象。

5.通风:高温情况卜,通过加大气流使动物感到舒适,以缓解高温对家畜的不良影响6.换气:畜舍密闭情况下,引进舍外新鲜空气,排除舍内污浊空气7.温室效应:CO2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到达地而,从而使地温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增高。

但却不允许地表的长波辐射透过,从而阻止热辐射扩散到高空中去,致使大气的平均温度增高,这称之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8.阳伞效应:由于空气中尘粒增多而引起气温卜降的现象。

9.采光系数:是评价动物房舍内自然光环境优劣的指标。

(=窗户的有效采光而枳/畜舍地而而积)10.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性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1.舒适区:在等热区内,当产热正好等于散热,动物甚至不需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温度范围。

12.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含有水汽量与空气中可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饱和湿度)之比。

13.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实际质量,单位为:克/立方米。

14.贼风:即是一股温度低且风速大的气流。

15.畜体热平衡:是指动物体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恒温动物保持体温恒定的前提。

16.体增热:动物摄食后身体产热的增加量。

17.适宜温度是指对家畜生活和生产有利的环境温度。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题第一章温热环境一.名词解释应激1,凡是干扰和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强称为应激,它是机体的一种非持异性反应。

温热环境4,温热环境是指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气流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气象4,是对流层所发生的风、云、雨、雪、寒、暖、干、湿、光、声、电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气象因素4,决定气象(对流层所发生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各项因素,如太阳辐射、气温、气湿、气压、气流、云量和降水等称为气象因素。

气候4,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既包括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极端或特殊天气状况。

这种天气变化规律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小气候4,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也称作用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或人类与生物的活动,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畜舍小气候1,指畜舍内部的气象状况。

畜舍中小气候的形成除受舍外气象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舍内的家畜种类,饲养方式、密度、垫草使用,畜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风换气、排水防潮,以及日常饲养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体温5,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是衡量恒温动物热平衡唯一可靠的指标。

一般以直肠温度作为深部体温的代表。

基础代谢热7,基础代谢在动物常称为‘饥饿代谢’。

指饥饿、休息。

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

也是动物的最低产热量。

隐汗蒸发10,又叫渗透蒸发,即皮肤组织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在皮肤表面蒸发,当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含水量增加时,渗透作用也大为加强。

【【【名词: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畜禽的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以制定、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措施的一门学科2.牧场设计学:研究畜禽的生活环境与其生长发育,生产力提高的关系,并给以创造出有利于这些生理活动的生活环境的科学3.环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外界因素,即与家畜生活和生产有关的一切外界条件,或对家畜生存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4.应激:动物处在有害情况下,能产生保护性反应或适应以消除或防御之,假如那种有害因素超过动物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则家畜生理机能失调,轻则影响健康和生产力,重则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这种干扰和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程称之为“应激”5.应激源:凡能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6.温热环境:是指炎热、寒冷或温暖、凉爽的空气环境,是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是由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太阳辐射等温热因素综合而成7.小气候:是指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例如:农田、牧场、温室、住房、畜舍的小气候8.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递、放射携带能量,这种传递、放射并携带能量的方式9.长日照动物:马驴等在春季日照逐渐延长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称“长10.短日照动物:山羊、绵羊等在秋季日照逐渐缩短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称“短日照动物”11.基础代谢产热:常称“饥饿产热”,指饥饿休息,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份可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也是动物最低产热量12.消耗饲料产热(体增热/热增耗):是指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13.对流散热:是指受热物质本身的实际运动,将热由一处移至另一处称对流散热。

14.蒸发散热:热量通过皮肤,呼吸道表面水分的蒸发而散失,称蒸发散热。

(每克水蒸发能吸收2.43KJ的汽化热)15.辐射、传导和对流合称为“非蒸发散热”,可引起环境温度的升高,也称为“显热发散”或“可感散热”。

家畜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适应:是牛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牛的有利于牛存和生产的牛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4.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屮,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9.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10.气温年较差:-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日较差。

(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最低刀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坏境温度范圉,叫等热区。

12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16.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也称“风向频率图”。

19.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坏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20.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又称“不适指数”。

21冷风指数: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以估计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

用于估计裸体皮肤的对流散热量。

22.饱和差: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23.热性喘息就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动物出现的增加呼吸频率,降低呼吸深度的现象。

常见于汗腺不发达或缺乏汗腺的动物如猪、鸡、狗。

24呼吸性碱中毒:热性喘息在排出大量的水蒸气的同时,将体内大量C02排出体外,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25.红斑作用: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皮肤出现潮红的现彖。

26.色素沉着:指动物在太阳光照射下,皮肤和被毛颜色变深的现象。

如马、驴、雪貂、浣熊、狐、野猪、野猫、野兔、仓鼠和一般食肉、食虫兽以及所有的鸟类。

如绵羊、山羊、鹿等。

31.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污染后,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下,使污染物中的病原体死亡,有机物无机化或腐殖质化,有害污染物浓度减少的过程。

32.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

33.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猛酸钾或重锯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

34.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35.细菌总数:指51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0C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制为100CUF/ml36.大肠菌群指数:指1L水中所含有大肠菌群的数目。

37.大肠菌群值:指含有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

38.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彖。

39浑浊度(turbidity):指悬浮于水中的胶体颗粒产生的散射现象,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吋的阻碍程度。

40生物富集: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能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浓度的现象。

41.生物放大: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污染物在食物链的高端生物体内比低端牛物体内逐渐增加、放大。

(在0.12以下的材料为隔热材料)(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23)43.中和面:是指如畜舍屋顶不透气,墙壁的透气能力一致时在内墙壁二分之一高处形成的一个与大气压力相等的分界面。

44.入射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所引直线与地面水平线的夹角。

45.透光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和下缘所引两条直线的夹角。

(不小于5度)46.自然照度系数:指舍内水平面上散射光强度与同一时刻舍外空旷无遮挡物地点的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47.采光系数:指畜舍的有效采光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之比。

4&畜牧场生产工艺是指人们利用动物和饲料生产畜产品的过程、组织形式和方法,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组装。

49可感散热: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散热方式,其散热量只与有效散热面积及体表与环境温差成正比,也称非蒸发散热50非可感散热:蒸发散热只能使舍内适度增加。

周围物体不感到热,约占总散热量的30%51外围护结构:将舍内环境隔开的畜禽舍的屋顶和外墙52.日平均温度:每日2时、8时、14时、20时测百叶箱温度的平均值53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54.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55最大水汽压: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水汽压,这时的水汽压称为最大水汽压或饱和水汽压。

56下限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57上限临界温度: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绪论1、什么是家畜环境?家畜环境分类?家畜环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外部因素,也就是影响其进化、生态反应及其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称。

家畜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学特性。

(必考)2、谈谈你所了解的现代规模化养殖业中环境问题,及你的看法。

畜牧业的四大支柱: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疫病防治、动物环境第一章环境应激1、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1.物理因素:冷热、辐射、噪音、气压;2.化学因素:空气中的C02、NH3、H2S等有毒有害气体、化学毒物和药剂等;3.饲养因素:过饥或过饱、日粮不平衡、日粮变更、饲养水平、饮水不足、水质不清洁、水温过低;4.管理因素:饲养员更换、断奶、称重、转群、抓捕、驱赶、运动不足、饲养密度过大;5.生物学因素:传染病、预防注射;6.外伤性因素:去势、打耳号、烧烙、断尾、创伤、骨折;7.心理因素:人的粗暴对待等;&运输因素:长途运输;9.定向高强度选育2、应激对家畜有什么不良影响?如何预防和减缓应激?(-)不良影响:1.对畜禽健康的影响;猪有可能会患“突毙综合症”,诱发感染为主的应激综合症。

2.对生产力的影响;(1)对繁殖性能的影响;(2)对生长肥育性能的影响;(3)对产蛋性能的影响;(4)对肉品质的影响。

(二)预防应激:应当采取适当的监测手段,如现场观测法;激素检测法;酶学监测法;氟烷测验法;遗传标记法等(三)减缓应激的措施:①加强选种工作选育;②控制畜舍的环境因素;3.PSE肉指猪屠宰后肌肉色泽呈现灰白色(Pale)>软(Soft)、汁液渗岀(Exudative)。

常见于猪腰部和腿部肌肉,呈淡白色,与周围肌肉有明显区别,其表面湿如水洗,多汁,指压无弹力,呈松软状态,故又称为“水煮样肉”。

原因:①猪品种和遗传等内在因素;②应激反应。

对应激敏感性高的猪,在宰前的长途运输、驱赶、麻电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猪只的高度兴奋和狂躁、恐惧状态。

③科学饲养,加强管理;④应用抗热应激药物和添加剂4.DFD肉指猪在宰后色泽呈现暗黑色(Dark)、质地坚硬(Firm)、表而干燥(Dry)症状的肌肉。

5.应激的预防方法1)培育抗应激新品种:纯种改良、杂交改良2)环境调控①畜舍设计牧场规划、畜舍设计②环境控制畜牧场质量控制(温度、空气、废弃物等)③环境绿化道路、畜舍周边3)改善饲养管理①调整营养水平②饮水充足、洁净③饲养方式少喂勤添、适口性等4)抗应激添加剂①镇静解热剂②电解质醛固酮、氯化钾、碳酸氢钠③维生素VB、C、E增加抗氧化功能④抗生素增加抵抗力,慎用⑤中兽药添加剂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6)驯化和适应6.应激的阶段:(1)动员阶段(警觉反应):指机体受到刺激后,尚未获得适应,可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

THE END
1.养殖饲料除臭装置滤池微生物养殖饲料除臭装置 流程 臭气收集:通过设置废气收集装置,收集畜禽生活区及粪便发酵区的臭气。 预处理:使用喷淋装置对臭气进行预处理,去除脂类和颗粒污染物。 生物滤池:臭气通过生物滤池,其中的微生物对小分子物质以及常规的臭气成分如氨气、硫化氢、甲硫醇等进行降解处理。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BCF9QU05569ZUO.html
2.生产优化范文12篇(全文)四、发展水稻生产应采取的措施 1.制定和落实好水稻发展规划 水稻发展规划不仅是在“水利支撑工程”方面搞好规划,而且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做好规划。既要在宏观上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生产物资、生产机械,生产技术、运输、加工和储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又要在微观上做好基础设施、机械设备、良种繁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搞好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11dsgo2.html
3.硫化氢气体泄漏如何处理?有一横截面积为S的铜导线,流经其中的电流强度为I,设每单位体积的导线内有n个自由电子,电子的电量为e,电子的定向移动速度为v,则一小段长为△l的铜导线内的电子个数为( )https://www.shuashuati.com/ti/f0e6ec36a724492daa56f889c4e7dc39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