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畜牧局关于印发河南省种畜禽场和奶牛场(小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意见的通知行政规范性文件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畜牧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3-2020年)》,切实做好我省种畜禽场和奶牛场(小区)主要动物疫病的净化工作,根据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关于加强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的意见》(疫控(监)〔203〕76号)要求,我局制定了《河南省种畜禽场和奶牛场(小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

附件:河南省种畜禽场和奶牛场(小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意见

2013年7月11日

附件

河南省种畜禽场和奶牛场(小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意见

一、目的意义

为了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类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从源头净化重大动物疫病、垂直传播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河南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制定本意见。

二、净化目标

(一)实施净化畜种范围:父母代以上的种鸡、种鸭、种鹅,种猪、原种猪,种牛、奶牛,种羊。

(二)净化疫病种类: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

(三)计划进度

到2015年底,祖代以上种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达到净化标准,到2020年底所有种鸡场达到净化标准。

到2015年底,原种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达到净化标准,到2020年底所有种猪场达到净化标准。

到2015年底,种牛场、国家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奶源基地、供直接饮用奶和学生奶的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达到净化标准,到2020年底所有种用牛、羊以及奶牛场达到净化标准。

三、职责分工

(一)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净化工作的开展。

(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动物疫病净化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评价工作。承担疫病净化检测方法的筛选与集成,指导养殖场户制定净化方案,对养殖场疫病净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验收。

(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辖区内养殖场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和净化效果的维持。监督净化过程中需扑杀的阳性动物实施无害化处理。

(四)养殖场(小区):是实施动物疫病净化的责任主体,负责实施本场动物疫病净化工作,落实免疫、采样、检测、淘汰、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净化措施,规范养殖行为,完善基础性设施。具有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7号)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按照《河南省畜牧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档案的通知》(豫牧〔2011〕7号)的要求建立养殖档案。养殖场必须将净化检测结果及时上报至当地畜牧部门,不具备自检条件的养殖场开展净化时可委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

四、技术保障

全省统一每种疫病净化检测方法、试剂和标准,明确净化技术路线。对实施净化的养殖场进行分级培训。成立技术专家组,负责动物疫病净化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咨询。加强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为不具备净化检测能力的养殖场提供检测服务。

五、经费保障

六、综合管理

(一)建立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基地和净化联盟。种畜禽场和奶牛场疫病净化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对实施疫病净化的养殖场可优先推荐其加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基地和净化联盟。对能履行动物疫病净化示范联盟章程所规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养殖场悬挂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认定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基地牌匾”,对经过净化示范或经过监测连续多年达到净化标准的养殖场可以加挂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认定的“无特定动物疫病养殖场牌匾”或认证证书。定期公布养殖场疫病净化效果信息,为实现企业产品的优质优价搭建平台。

(二)养殖场实施净化是项目申报的前提条件,对不实施净化或净化结果不合格者,在项目申报、经费使用上不予支持。

奶牛场(小区)不实施净化或净化结果不符合《乳用动物健康标准》(农业部公告第1137号)中第3条规定的,根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6号)第十四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为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种畜禽场不实施净化或净化结果连续两年不符合农业部《种用动物健康标准》中3.1-3.5条规定的,不予换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6号)第十四条的规定,不为其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附件:1.种猪场猪瘟净化方案

2.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3.种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净化方案

4.种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净化方案

5.种鸡场鸡新城疫净化方案

6.种鸡场鸡白痢净化方案

7.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方案

8.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

9.奶牛场(小区)结核病净化方案

附件1

种猪场猪瘟净化方案

一、净化标准

以种猪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免疫抗体合格率≥70%;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二、净化技术路线

按照“检测-淘汰/分群→免疫→检测→淘汰-净化”的程序,采取对野毒感染猪群进行扑杀或淘汰,对假定阴性猪群实施高密度免疫,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猪瘟净化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三、净化实施步骤

(一)集成净化检测方法

1.病原检测:按照《猪瘟诊断技术》(GB/T16551-2008)中规定的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猪瘟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GB/T27540-2011)或检测猪瘟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SFV-AgELISA)方法,适用于扁桃体和血清样品的检测。

2.抗体检测:按照《猪瘟诊断技术》(GB/T16551-2008)中规定的检测猪瘟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SFV-AbELISA)方法,适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

(二)规范饲养管理行为

按照《畜牧法》及配套法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种用动物健康标准》的规定,做好饲养管理和动物防疫工作。根据净化结果分群饲养,不从非净化场引种;严格执行引种隔离、观察、检测制度。

(三)净化前的准备

1.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净化实施方案。

2.技术人员:具有熟练进行耳静脉、前腔静脉和组织样品采集与检测的技术人员。

3.仪器设备:配备血液与组织样品采集、处理、保存设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设备。

(四)净化

建议在种猪群猪瘟病毒感染率<10%的条件下实施净化。按照“首次检测→扑杀/隔离→免疫→二次检测→扑杀/淘汰→再次检测→扑杀”等步骤进行净化。

1.首次检测

应用RT-PCR、荧光定量RT-PCR或CSFV-AgELISA方法,CSFV-AbELISA方法分别对核心群、后备群所有猪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后备群转为生产群前再次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测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者留作种用。

2.扑杀/隔离、免疫

病原检测阳性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病原检测阴性、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猪群,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的猪留作种用,隔离个体免疫不合格的猪并进行加强免疫;对病原检测阴性、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猪群,全群加强免疫一次。

3.二次检测

间隔3个月再次对核心群、后备群以及免疫后的隔离猪群进行病原和免疫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测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的猪可留作种用。

4.扑杀/淘汰

二次检测病原学阳性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病原学检测阴性但连续2次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猪进行淘汰。

5.再次检测

6.结果判定

连续2次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率≥70%,该猪群为净化猪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

每次样品的采集、检测、阳性猪的处理均应在10天内完成。

四、净化效果的维持

(一)管理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全面做好清洁和消毒;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实行人员进出控制隔离制度;规范饲养管理行为。

(二)免疫

种猪场坚持免疫接种,严格遵循《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猪群实施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三)持续监测

净化猪群建立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病原和免疫效果监测,每次每群抽检30-60头,不足30头者全部检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猪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2

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以种猪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抗体合格率≥70%,且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按照“检测→淘汰/分群→免疫→检测→淘汰-净化”的程序,采取对野毒感染猪群进行淘汰,对假定阴性猪群实施高密度免疫,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一)集成净化用检测方法

1.病原检测:按照《伪狂犬诊断技术》(GB/T18641-2002)中规定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或《猪伪狂犬病免疫酶试验方法》(NY/T678-2003)中规定的gE鉴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gE-ELISA)方法,分别适用于组织样品和血清样品检测。

2.抗体检测:按照《伪狂犬诊断技术》(GB/T18641-2002)中规定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适用于血清样品检测。

(二)规范饲养行为

根据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状况,将猪场分为:高风险场(野毒感染率≥10%)、中风险场(野毒感染率在1-10%之间)和低风险(野毒感染率≤1%)场。建议低或中等风险猪场可实施净化。按照“首次检测→扑杀/隔离→免疫→二次检测→扑杀/淘汰→再次检测→扑杀”等步骤进行净化。

对全部种猪和后备猪作一次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检测,阴性者留作种用。

2.隔离淘汰

野毒感染检测阳性者及时淘汰,或立即免疫基因缺失疫苗进行隔离饲养,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1次并作为商品猪出栏。

间隔3个月再次进行一次野毒感染普检,再次淘汰/隔离阳性猪。

4.再次检测

连续2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以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抽检,每次每群抽检30-60头份,不足30头者全部检测。若抽检出现野毒感染阳性,则全群检测并淘汰/隔离阳性猪。

5.结果判定

连续2次抽检结果均为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则该猪群为净化猪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

四、保障净化效果

净化猪群建立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野毒感染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每次每群抽检30-60头,不足30头者全部检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猪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3

种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净化方案

以种猪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且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二、净化条件

(一)种猪群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超过12个月;

(二)预估种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率<25%(30个样本/群);

(三)种猪群距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感染场超过3公里;

(四)种猪群采用隔离生产系统(分群/分区隔离饲养);

三、净化技术路线

按照“检测-淘汰/分群→免疫→检测→淘汰-净化”的程序,采取对野毒感染猪群进行扑杀或淘汰,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净化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四、净化实施步骤

1.病原检测:按照《鉴别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高致病性与经典毒株复合RT-PCR方法》(GB/T27517-2011)中规定的复合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适用于组织样品和血清样品。

2.抗体检测:按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诊断方法》(GB/T18090-2008)中规定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检测。

利用RT-PCR和ELISA方法分别对所有核心群、后备群进行病原学和抗体检测,二者检测结果均阴性者留作种用。

2.扑杀

若RT-PCR和ELIS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或ELISA结果为阴性但RT-PCR为阳性,表明该猪已经被野毒感染,应扑杀感染猪,并做好无害化处理。

3.隔离淘汰

ELISA检测结果阳性但RT-PCR为阴性的猪,应及时隔离饲养,间隔2周后重新采样检测。若ELISA和RT-PCR检测均为阴性者留作种用;若ELISA检测结果阳性但RT-PCR为阴性的猪,应及时淘汰;若RT-PCR检测结果阳性,扑杀感染猪。

4.二次检测

间隔3个月再次采用RT-PCR和ELISA方法进行一次普检,处置措施同首次检测。

连续2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以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抽检,每次每群抽检30-60头份,不足30头者全部检测。若有抽检出现阳性者则对全群进行普检并扑杀/淘汰阳性猪。

连续2次采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猪群为净化猪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

五、净化效果的维持

种猪场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猪群实施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外的其他动物疫病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净化猪群建立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病原和抗体监测,每次每群抽检30-60头,不足30头者全部检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猪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4

种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净化方案

以种禽场为单位,连续12个月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70%,病原学监测结果阴性,且无临床病例。

按照“检测-扑杀/免疫-检测-扑杀/免疫-检测-扑杀/淘汰”的程序实施净化。对病原学检测阳性禽只所在的养殖场,按照农业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处置;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禽群,采用“国家强制免疫计划”规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加强免疫;对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仍不合格的禽群实施淘汰。同时采取加强消毒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综合措施。具体净化技术路线如下:

1.病原检测: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GB/T18936-2003)中规定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适用于咽喉/泄殖腔拭子样品和组织样品的检测。

2.抗体检测: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GB/T18936-2003)中规定的血凝抑制试验(HI)方法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

2.技术人员:具有能熟练进行翅静脉、心脏血液及咽喉/泄殖腔拭子的采集与检测的技术人员。

(1)病原学检测

种禽在70~90日龄时,采集咽喉/泄殖腔拭子,采用RT-PCR方法对全群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学检测。

(2)免疫抗体检测

种禽在70~90日龄时,采用HI试验方法对全群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检测。

HI值>4log2判为免疫抗体阳性。种禽场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种禽在130~150日龄时,再次对全群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学检测。

种禽在130~150日龄时,再次对全群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检测。

4.扑杀/隔离、免疫

连续两次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的群体,间隔1个月后按全群0.5%的比例抽检1次进行抗体检测。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禽群继续留作种用;对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禽群淘汰。

连续2次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率≥70%,该禽群为净化禽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

每次样品的采集、检测、阳性禽的处理均应在10天内完成。

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禽群实施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净化禽群建立后,每6个月按全群0.5%的比例进行一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和免疫情况的监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禽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5

种鸡场鸡新城疫净化方案

以种鸡场为单位,连续12个月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率≥70%,病原学监测结果阴性,且无临床病例。

按照“检测-扑杀/免疫-检测-扑杀/免疫-检测-扑杀/淘汰”的程序实施净化。对病原学检测阳性鸡所在的养殖场,按照农业部《鸡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处置;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鸡群,采用“国家强制免疫计划”规定的鸡新城疫疫苗加强免疫;对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仍不合格的鸡群实施淘汰。同时采取加强消毒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综合措施。具体净化技术路线如下:

1.病原检测:按照《鸡新城疫诊断技术》(GB/T16550-2008)中规定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适用于咽喉/泄殖腔拭子样品和组织样品的检测。

2.抗体检测:按照《鸡新城疫诊断技术》(GB/T16550-2008)中规定的血凝抑制试验(HI)方法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

种鸡在100~110日龄时,采集咽喉/泄殖腔拭子,采用RT-PCR方法对全群进行鸡新城疫病原学检测。

种鸡在100~110日龄时,采用HI试验方法对全群进行鸡新城疫抗体检测。

HI值>5log2判为免疫抗体阳性。种鸡场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种鸡在140~150日龄时,再次对全群进行鸡新城疫病原学检测。

种鸡在140~150日龄时,再次对全群进行鸡新城疫抗体检测。

连续两次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的群体,间隔1个月后按全群0.5%的比例抽检1次进行抗体检测。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鸡群继续留作种用;对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鸡群淘汰。

连续2次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率≥70%,该鸡群为净化鸡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

每次样品的采集、检测、阳性鸡的处理均应在10天内完成。

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鸡群实施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净化鸡群建立后,每6个月按全群0.5%的比例进行一次鸡新城疫病原和免疫情况的监测,以持续维持净化鸡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6

种鸡场鸡白痢净化方案

以种鸡场为单位,连续12个月祖代种鸡场检测鸡白痢阳性率≤0.01%,父母代种鸡场检测鸡白痢阳性率≤0.1%,且无临床病例,该鸡群为鸡白痢净化鸡群。

按照“检测-淘汰/隔离-检测-淘汰/隔离-检测-淘汰/隔离”的程序,采取淘汰鸡白痢检测阳性鸡和可疑鸡、隔离同群阴性鸡,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综合措施以达到净化。具体净化技术路线如下:

按照《鸡伤寒和鸡白痢诊断技术》(NY/T536-2002)中规定的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方法检测,适用于全血样品的检测。

2.技术人员:具有能熟练进行翅静脉、心脏血液样品的采集与检测的技术人员。

1.首次检测、隔离、淘汰

种鸡在100~11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普检。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隔离观察同群阴性鸡。

2.二次检测、隔离、淘汰

种鸡在130~14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普检。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隔离观察同群阴性鸡。

3.再次检测

若连续两次检测均为阴性的鸡群,间隔1个月按全群1%的比例进行抽检,若出现阳性鸡,则进行普检;若无阳性,则每6个月按鸡群1%的比例抽检。淘汰阳性鸡、可疑鸡及其所产种蛋。

4.结果判定

(1)祖代种鸡场连续两次抽检阳性率≤0.01%,该鸡群为鸡白痢净化鸡群。

(2)父母代种鸡场连续两次抽检阳性率≤0.1%,该鸡群为鸡白痢净化鸡群。

种鸡场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鸡群实施其他动物疫病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净化鸡群建立后,每6个月按全群1%的比例采集全血样品进行一次鸡白痢监测,以持续维持净化鸡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7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方案

以种鸡场为单位,连续12个月血清学或病原学监测结果阴性,且无临床病例。

按照“检测-淘汰/隔离-检测-淘汰/隔离-检测-淘汰/隔离”的程序,采取淘汰禽白血病检测阳性鸡和可疑鸡、隔离同群阴性鸡,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综合措施以达到净化。具体净化技术路线如下:

1.病原检测:按照《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中规定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原分离方法检测,适用于血清或血浆样品和肝、脾、肾等组织样品的检测。

2.抗体监测:按照《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中规定的J-亚群禽白血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

种鸡在5~6周龄时,进行第一次普检。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隔离观察同群阴性鸡;间隔1个月对隔离鸡群进行普检,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阴性鸡继续饲养留作种用。

种鸡在18~25周龄时,进行第二次普检。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隔离观察同群阴性鸡;间隔1个月对隔离鸡群进行普检,淘汰阳性鸡、可疑鸡及其所产种蛋,阴性鸡继续饲养留作种用。

连续2次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鸡群为净化鸡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

净化鸡群建立后,每6个月按全群1%的比例采集全血样品进行一次禽白血病监测,以持续维持净化鸡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8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

以种畜场、奶牛场(小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且血清学或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按照“检测-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净化”的程序,采取对感染畜群进行扑杀、对同群阴性畜群进行隔离,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1.筛选检测: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中规定的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进行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和乳汁样品。

2.阳性复核: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中规定的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复核,适用于血清样品。

2.技术人员:具有熟练进行尾静脉或前腔静脉血液的采集与检测的技术人员。

3.仪器设备:配备血液样品采集、处理、保存设备,血清学检测设备。

1.犊畜检测、扑杀、隔离

犊畜于20日龄时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第一次普检,100~12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普检。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间隔3个月再次普检,扑杀确诊阳性畜,阴性畜继续饲养。

2.污染畜检测、扑杀、隔离

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污染畜群进行普检,以后每间隔3个月进行1次普检,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直至全部阴性。

3.成年畜净化群检测

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普检,阴性畜继续维持,确诊阳性畜按照污染畜进行检测、扑杀。

连续2次以上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结果均阴性的畜群为净化畜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

(二)加强检疫

种畜、奶畜调运必须来自于非疫区,调入后应隔离饲养45天,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

(三)及时消毒

从畜群中检出并剔除布鲁氏菌病畜后,对畜舍、用具及运动场所等进行紧急消毒;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1996)的要求,对病死和扑杀的病畜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免疫

种畜场和奶牛场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畜群实施除布鲁氏菌病外的其他动物疫病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持续监测

净化畜群建立后,每6个月按全群20%的比例采集血清样品进行1次抗体监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畜群的健康状态。

附件9

奶牛场(小区)结核病净化方案

以奶牛场(小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且免疫学或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按照“检测-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净化”的程序,采取对感染牛群进行扑杀、对同群阴性牛群进行隔离,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结核病净化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1.免疫学试验: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中规定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提纯蛋白衍生物)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方法(即牛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测,适用于活体动物的检测。

2.病原学检测: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中规定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检测,适用于病牛的病灶、痰、尿、粪便、乳及其它分泌物样品的检测。

2.技术人员:具有熟练进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提纯蛋白衍生物)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的技术人员。

3.仪器设备:配备样品采集、处理、保存和检测设备。

被确诊为结核病牛的牛群(场)为牛结核病污染群(场),应全部实施牛结核病净化。

1.牛结核病净化群(场)的建立

(1)污染牛群的处理:应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该牛群进行反复监测,每次间隔3个月,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并按照《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4的规定处理。

(2)犊牛应于2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监测,100~12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监测。凡连续两次以上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可认为是牛结核病净化群。

(3)成年畜净化群检测

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普检,阴性牛继续维持,确诊阳性牛按照污染群(场)进行检测、扑杀。

(4)凡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疑似反应者,于42天后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为阳性,则按阳性牛处理;若仍呈疑似反应则间隔42天再复检一次,结果仍为可疑反应者,视同阳性牛处理。

2.隔离

疑似结核病牛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可疑牛须隔离复检。

3.消毒

(1)临时消毒:奶牛群中检出并剔出结核病牛后,牛舍、用具及运动场所等按照《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4.2.5的规定进行紧急处理。

(2)经常性消毒:饲养场及牛舍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如3~5%来苏尔溶液或20%石灰乳等。消毒药要定期更换,以保证一定的药效。牛舍内的一切用具应定期消毒;产房每周进行一次大消毒,分娩室在临产牛生产前及分娩后各进行一次消毒。

4.注意事项

每次样品的采集、检测,活体牛的免疫学试验,阳性牛的处理均应在10天内完成。

种牛、奶牛调运必须来自于非疫区,调入后应隔离饲养45天,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

从牛群中检出并剔除牛结核病牛后,对牛舍、用具及运动场所等进行紧急消毒;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1996)的要求,对病死和扑杀的病牛进行无害化处理。

奶牛场(小区)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牛群实施除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以外的其他动物疫病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净化牛群建立后,每6个月按全群20%的比例进行1次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监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牛群的健康状态。

THE END
1.中国养牛技术网牛养殖场常用消毒措施物品我认为牛养殖场常用的消毒措施主要通过清扫、洗刷、通风和过滤等机械手段来清除病原体。虽然这种方法简单而常用,但它并不能彻底消毒,因此需要与其他消毒方法结合使用。除了机械手段,我们还可以利用阳光、紫外线、干燥、高温和蒸煮等自然条件来杀灭细菌和病毒。化学药物是最常见的消毒方法之一,选择药物时应该考虑其杀菌效果https://www.gelafhotz.cn/sheng-zhu-yang-zhi-zi-xun/545669.html
2.猪场防疫管理要点市场猪价低迷,给猪场的生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特别是在防疫、健康管理方面更是促襟见肘。从经验和教训来看,每一次猪周期的底部,都是防疫最艰难的时候,也是猪病最严重、最麻烦、最困难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养猪从业者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进行探讨。一http://www.kpgansu.cn/info/1761/1155941.htm
3.消毒大作战揭秘鹌鹑养殖场的净化奇迹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珍禽食物,鹌鹑被广泛认为是健康饮食中的理想选择。而且,它们的人工养殖还能够提供大量的经济效益。这一切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尤其是在保持环境卫生方面,就像一场戏剧般复杂。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需要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答案显而易见:为了防止病菌的蔓延。在密闭空间中,禽类https://www.kbtob.com/xue-shu-jiao-liu/530442.html
4.万农网环保养猪场自然管理要点现在我来重新表述一下这篇文章。环保养猪场日常管理要求和发酵床垫料的管理技术是我们要了解的重点内容。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对养猪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环保养猪场的日常管理要求。一方面,必须按程序接种疫苗,防止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进入发酵舍前必须进行驱虫处理,以确保猪群健康。同时,每https://www.tqddswnp.cn/te-zhong-yang-zhi-zi-xun/385255.html
5.畜禽规模养殖场屠宰场日常消毒技术要点(一)人员车辆消毒。参照养殖场消毒操作。 (二)场区和办公场所消毒。对地面、墙面、门窗清扫后,用 1%戊二醛、5% 次氯酸钠、1~2%烧碱等溶液喷洒消毒,每周一次。 (三)生产车间消毒。每天屠宰完毕后,彻底打扫和清理,对地面、墙面、台桌、设备、围裙、胶靴等采用 1% 戊二醛或火碱喷洒消毒,保持1-4小时后,用水冲洗干https://www.meipian.cn/21dvh2m1
6.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范ICS 65.020.30 CCS B 41 DB4106 鹤壁市地方标准 DB 4106/T 21—2020 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范 2020 - 10 - 19 发布 2020 - 11 - 19 实施 鹤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06/T 21—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https://dbba.sacinfo.org.cn/attachment/downloadStdFile?pk=9a1cbf27ac7aa3764130a4f2808bae4aded9577d58704f88274a917122e84a89
7.养鸡场消毒制度(通用10篇)全体员工应团结配合,扎实工作,以场为家,以场为荣。 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1、生活区的垃圾具备防护措施,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2、养殖用具每天清洗一次,保持干净。 3、外来人员不得随时进入养殖区。 4、发现局部发生疫病时,养殖用具食料槽,饮水槽专用,并进行消毒,做好发病食料槽,饮水槽的有效隔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0oo33mc.html
8.畜牧养殖消毒论文10篇(全文)2、养殖区消毒室更衣室内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消毒设备,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紫外线灯等消毒15分钟以上,更换鞋和衣帽,方可进入生产区。 3、搞好场区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和生活垃圾,粪便、垫料等要堆放到指定地点堆积发酵。 4、生产区每周应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特殊情况下增加消毒次数,选用火碱、复合酚、氯制剂等药物进行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vhq1682.html
9.NYT30752017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pdfNY_T 3075-2017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pdf,ICS_ 11.220B 42NY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075-2017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Disinfection techniques for animal breeding farm2017-06-12发布2017-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3发布 NY/T3075—2017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11/7026151045005143.shtm
10.如何正确用石灰对养殖场地圈舍进行消毒?文中有答案在畜禽养殖生产过程中,常需要进行场地圈舍等消毒,有的养殖户进行消毒时选用石灰,这样做是可以的,因为石灰是一种价廉有效的消毒药,其加水后生成氢氧化钙具有杀菌作用。1%的石灰水在数小时内,可杀死普通繁殖型细菌;3%的石灰水放1小时,可杀死沙门氏菌。石灰还是养畜养禽场的常用消毒防腐药物,可预防多种传染病,如猪http://www.pigscience.com/index.php?a=show&catid=17&id=10806
11.鸵鸟的主要品种及特征随着鸵鸟产品逐渐进入主流消费市场,鸵鸟养殖产业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在国家顶层设计规划下,鉴于鸵鸟产品本身的优质性,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鸵鸟养殖行业。要养殖鸵鸟,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养殖场的选址问题。 鸵鸟养殖场的选址方面,大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https://dongke.yangtzeu.edu.cn/info/1292/4532.htm
12.PigstycleaninganddisinfectionK?rcher猪舍需要多久清洁一次?猪舍清洁分为带猪清洁/消毒和转栏深度清洁/消毒。清洁猪舍最有效的时间窗口是转栏后入栏前,即猪舍空置期间,可以进行彻底的清洁及消杀作业。 猪群转栏后,应立即开始清洁。空置圈舍会使污垢干燥,硬化板结,增加清洁的难度。猪舍清洁和消毒的准备工作 https://www.karcher.cn/cn/professional/industry-solutions/741905/742111.html
13.卫可消毒剂养殖场的必备消毒品兽用消毒液控制病情的最佳选择5、饮水系统的清洗消毒:1:200倍稀释,浸泡三十分钟以上后冲洗; 6、带鸡消毒:1:1000-1300倍稀释,预防禽流感和慢呼病,发病时加强消毒也有利于控制病情;尤其是对法士囊(无囊病毒)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包装规格】小1公斤 http://s9/mw690/002EQSN7zy6MO7sZc6Y58&690养殖场的必备消毒品兽用消毒液控制病情https://blog.sina.com.cn/s/blog_91313b5d0102uz6d.html
14.养殖河蟹出售河蟹幼苗(河蟹怎么繁殖蟹苗)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室内养殖方法 一、亲蟹暂养池 1、暂养池性状。室内水泥池。池底面积20—30m,池深1.5m左右,水、暖、气设施配套齐全,并有防逃装置。 2、暂养池消毒。先用网滤海水冲涮一次,然后分别用漂白粉和高锰酸钾做消毒处理。方法是:池底留10—15cm水,放入漂白粉200ppm搅匀,迅速粉刷池壁及池沿,2—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wen-xian/32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