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笔者跟他“深谈”了一次,让他说说有啥“诀窍”。对此,“城镇住户”调查员袁存武说――
一分准确一分勤
“家庭生活账”记得合格不合格,我有一个标准:收入和支出是否合乎逻辑。如果家庭月收入过万,而支出却只有一两千元,就是明显的不合理,可能就会有“漏记”的内容。审看“账目”时,一定要细致地进行“查遗补漏”。
针对日常生活中很少发生的支出项目,我还专门做了一张《备忘录》,这对审验记账质量很有帮助。如一户居民在账本中“重复缴纳”了的物业费,正是这张《备忘录》使我及时发现了“情况”,经查询得知是上年物业费延期到下一年度所致。
针对“电子记账”,我提醒记账户随时上网审查记录,没按时记的要赶紧补记,记错的要及时纠正,绝不能等月底“提交”时再慢慢“忆记”。有了这些提醒,记账户养成了习惯,信息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一寸诚心一缕情
一、从“日记法”到人员测量仪
“日记法”是指通过由样本户家庭成员填写日记卡来收集收视信息的方法。由于“日记法”成本低廉,因而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但是相对其他两种技术,其精确度稍差。原因一是观众换台频繁,用手记的方式,不可能追踪到他们的收视状况;二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日记法”又比较繁琐,有时会出现样本户看后补记的情况。一般而言,日记测量法有利于知名度高的节目。因为观众更易记起受欢迎的节目,记录的可靠性大。当从“日记法”转向人员测量仪后,知名度节目的收视率会大幅下降。
人口测量仪的优势在于:快捷和数据的完备性。电视台能在早上获知昨晚带有人口统计特征的收视数据;样本数量更大,更好地代表了不同种族的社区。人员测量仪的样本通常大于“日记法”,比如在匹兹堡,人员测量仪的样本是1340个,而日记法是877个,样本家庭增加了21%。即便如此,电视台还是抱怨人员测量仪的样本太少。作为回应,尼尔森把纽约和洛杉矶的样本增加了25%;人口测量仪不再依赖样本观众对所看节目的记忆,测量期由一年4个月扩大到365天。
即便如此,尼尔森推广人员测量仪的决心不会动摇。究其原因,一是人员测量仪显然提高了调查的精度;二是转向人员测量仪,小众节目和专业频道收视率有所提高,这有利于尼尔森拓展有线电视的市场。2009年,美国200多个区域市场中,排名在前的21个采用了人员测量仪;目前,已经推广到前25个市场。
三、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关键词: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差距;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般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会趋于下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城乡人均口粮消费的差距可以从一个侧面衡量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对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的估算对于从非收入差距角度来判断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具有参考价值。
然而利用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估算口粮消费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该数据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并没有将居民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包括进来,也没有考虑同一类食物下不同种食物不能直接加总和不同特征人群之间食物消费也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当居民在外就餐中直接消费的粮食数量随着在外就餐消费支出份额的增加而越来越多时,及口粮加工制品在居民口粮消费中占有比重提高时,以及在一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及居民职业都发生变化时,对这些问题的忽视都会影响到对居民口粮消费量的准确估算。另外,在利用统计年鉴数据研究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差距及其结构差异时还存在着城乡指标不一致及统计年鉴公布的口粮种类过于粗放等问题。
鉴于统计年鉴数据存在的问题,有学者通过实地调新估算了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还有学者专门估算了城镇居民在外就餐中的粮食消费,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没有考虑同一类食物下不同种食物不能直接加总和不同特征人群之间食物消费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其实,张培刚在其早期的有关粮食消费的著作中就指出在估算粮食消费量时需注意居民在城乡、性别、年龄与职业上的差异,在估算粮食生产量或消费量时也要注意不同种类粮食所提供的热量和营养差异很大,因而不能将它们简单地以重量单位进行加总计算;同时他也指出由于数据等原因,这些问题在当时都很难解决。
对这些问题的疏忽就有可能导致对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差距及其结构差异做出错误的判断。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多年的数据,并结合食物成分表及中国人口统计数据重新估算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及其差距。使用这些数据并按本文下面所介绍的方法处理,在估算时就能基本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差距及其结构差异的判断就会更准确些。
一、数据说明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系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合作进行的项目,它始于1989年,之后每隔几年进行一次,目前已有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本文使用的是1997年和它之后年份调查的数据,所涉及的省份有黑龙江、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1997年没有辽宁)。从调查样本的年份和省份来看,它基本上能代表整个中国从20世纪末到现在的情况。
在具体介绍估算方法之前,本文先将所利用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样本的情况介绍如下,表1中的样本人数是经处理后的在估算中实际使用的样本数,其中城镇是指调查样本中的城市和县城,农村是指调查样本中的郊区村和农村。
二、估算方法
(一)同一类食物下不同种食物之间的加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提高本公司招聘效率,优化人力配置,降低用工风险,促进公司依法经营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关联企业对应聘人员个人信息及简历内容的调查审核。
第三条职责权限
(一)公司各部门结合本部门部门设置,经公司总经理批准扩备各部门人员。
(二)人资部经依照公司总经理指示,招聘信息,对应聘人员进行筛选。办理入职手续前依本制度完成拟入职人员背景调查工作。
(三)应聘人员的使用部门及法务部负责监督、协助本制度切实施行,对入职人员背景调查结果进行抽查并提出意见。
第二章内容、形式及流程
第四条调查内容
第五条调查形式
(一)将应聘者填写的《入职申请表》与其投递或提供的个人简历进行对比,以核实应聘者在学历、工作经历、担任职务方面是否存在虚假信息,对出入内容进行更详实的提问。
(三)根据应聘者提供的各类证明材料及原件进行核实。
第六条调查流程
(二)对通过初试的应聘人员,依照本制度第五条所列:
2.需对工作简历真实性调查的,人资部应要求应聘人员提供简历所涉人员的有效联系方式及经社保局盖章的社保缴纳记录。
5.人资部就已完成的背景调查工作填写《背景调查表》(详见附件二)。
(三)经背景调查的拟进入复试的人员,法务部及人员使用部门应对其背景调查报告进行抽查或核实后依照公司流程报公司领导,进行下一步工作。
(四)进行背景调查报告的各部对其所调查内容实行个人负责制。
第三章调查要求
第八条人资部针对不同部门的应聘人员,根据附件三内容对其进行背景调查。人资部根据公司人员设置要求,对可省略上门家访中应聘中高层岗位的人员,经公司领导批示应实行上门家访,以实现背景调查内容真实详实。
第四章处理结果与考核
第九条本公司决定录用的人员,人资部应将上述资料共同归档至员工个人档案。
第十条本公司决定不予录用的人员资料及背景调查报告应予以销毁,防止个人信息外泄。
第十一条经背景调查报告经录用的人员在职期间发现其实际情况与报告所示内容不符的,公司有权对部门调查人员进行考核。
第五章其它
第十二条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制度经公司审批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一
本人于年月日应聘公司
一职。
【关键词】心理卫生;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行为
Effect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terventioninClassof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onProblemBehaviors.ZhouBo,KunmingNormalCollege,Kunming650031,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terventioninclassof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andtheaffecttoproblembehaviorswiththeintervention.MethodsIntervening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experimentclass,usingsocial-relationshipscaleandConnerschildrenproblembehaviorscaleassessesandrecordtheproblembehaviorsbefore/afterexperimentandthreemonthlater.Result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experimentclasshavegreatchanged(t1=4.78,t2=14.43,P
【Keywords】Mentalhealth;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Problemandbehavior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是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易发期,其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有的问题行为还有可能延续到成人期。国内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在某些地区达到15%~19%[1]。问题行为是儿童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因素和同伴群体关系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本研究探讨通过班级人际关系的干预改善班级中同伴群体关系,从而对问题行为的改变产生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昆明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社会距离量表)的基本测查后,选取结果相近的2个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班男女生比例均接近1∶1,平均年龄分别为14.3岁和14.6岁。
1.2工具
1.2.1《儿童社会距离量表》该量表根据社会距离尺度法编制[2],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的量化测量,采用5点记分,对应于5种人际关系等级描述。计算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总体人际关系越差。
1.2.2《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卷)是筛查家庭环境中儿童行为问题应用较广泛的量表[3],采用4点记分,包含48个项目,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多动指数主要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本研究中不作考察)。
1.2.3学生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自编)该记录表在访谈任课老师和学生基础上编制,共整理成20个条目,以次/周为记录单位记录学校环境中常见问题行为发生频次。
1.3方法
1.3.1使用儿童社会距离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卷)进行班级人际关系和家庭中问题行为的实验干预前、后测和随访测量(3个月后);学生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干预过程中每周填写一次,共记录7次和随访记录1次。
1.3.3统计方法t检验、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各班同伴关系实验前后差异分析和协方差分析见表1、表2。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人际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班的社会距离得分在前、后测和随访测量结果比较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且随访测量的差异大于干预后测量的差异,表明实验班的同伴关系在干预后即时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改善,这种改善在后期效果更为明显。对照班的社会距离得分在前、后测、随访测量中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为前测与后测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t2为前测与随访测量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t3为后测与随访测量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
为考察各班同伴关系的变化是否是由于班级自身的原因引起,将社会距离前测得分作为协变量对其增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测差异包含了各班原有人际关系的因素,而在随访测量中,差异主要是由班级间接受了不同干预引起的,说明实验对同伴关系的改变主要是表现在后期的影响中。
2.2学生问题行为干预前、后、随访测量结果的比较
2.2.2学校环境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分析访谈结果显示,在学校情境中初中生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迟到、在课堂是制造噪音扰乱课堂纪律、注意力不集中或在课堂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易激怒等,其次为同学间打架吵架、说谎、欺侮同学、同学间不合作、孤立以及排挤其他同学。
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将问题行为总每周发生频次整理标绘于图1。结果显示,随着实验的进行,实验班诸多问题行为发生情况逐渐下降,而对照班没有明显变化。对照各条目记录,实验班问题行为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制造噪音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和动作粗鲁对人不礼貌都有所改善,同学间的排挤现象以及相互不合作现象有所下降,易激怒和同学间打架、吵架现象也大为减少。
3讨论
4参考文献
[1]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等.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8-219
[2]时蓉华,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25-326
[3]徐韬国.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卷).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52-54
[4]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张文新,2007,6(4):76-78
[6]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32(3):01-104
[7]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5(4):52-5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方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动手合作创新
一、《地方课程》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学校所处地域及生源特点
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与温州“中国鞋都”工业园区相邻,辖区流动人口是常住人口的15倍。学校现有20个班级,700多名学生,其中有一半学生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新温州人子女难以融入温州的大环境,在学校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团队意识薄弱,合作能力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地方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笔者对全校三个年级段的687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表一),发现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随年级段的增高而逐步降低。地方课程的教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大。
表一:三个年级段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抽样调查结果表
3.《地方课程》教师教学模式难以体现新课程育人目标
目前大部分《地方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传授”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学生学习《地方课程》兴趣逐渐减弱,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体现较弱。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以改变“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抓手,以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力为目的,以九年级的《地方课程》中“探寻学校发展历史”为例,进行《地方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探索,通过学生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了解、宣传、传承、创新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归宿感和荣誉感,从中感受学习《地方课程》的乐趣,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期达到如下目标:我以学校为荣,学校因我骄傲。
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探索
1.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
(1)明确活动主题
“探寻学校的发展历史”(可以是曾经就读的学校,也可以是现在就读的学校)。
(2)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
将居住地相对近邻,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为6人一小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不同层次包括:成绩、能力、性格、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3)明确组内人员分工
选1人为小组长负责小组全面工作,1人为记录员,其余4人负责小组交流发言。
(4)分发采访表格
表三: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四:学校优秀人物采访记录
(5)采访前期准备
(6)采访注意事项
①采访地点及范围:原则上要就近就便,要求学生在学校周边、家庭所在地周边开展活动,特别要远离交通安全隐患路段或区域。
②现场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交流时要礼貌、真诚。提问时要有针对性,紧扣学校发展历史的主题。
2.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交流展示
表五:合作学习程序一览表
3.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价值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感情更深厚了
采访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发出了许多感慨:
“学校的发展和辉煌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无私付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无数的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学校”;“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做为学生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就体现在了学生的许多“感慨”中!
(2)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学们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力合作、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课堂中通过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记录评价表(表六)的评价,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