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在减缓饥饿和贫困、促进就业和生计、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世界认可。很多国家提出希望与我国在渔业领域,特别是水产养殖领域加强交流合作。
中国水产养殖业
“走出去”现状
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含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走出去”是指水产养殖企业在境外建设养殖基地、产业园区、对外投资、跨国并购等。广义的“走出去”还包括水产品对外贸易、水产养殖国际科技合作和对外援助等。中国水产养殖企业海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如一些大型水产饲料和养殖龙头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逐渐尝试建立海外销售渠道,打造海外品牌,进而探索发展海外养殖,从产品贸易发展到建设海外基地和产业园区,或通过收购当地企业以提高产业附加值。
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国,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受双边关系、地缘政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资源保护主义等影响,境外投资风险和困难远高于国内,企业自身防范化解境外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仍以少数大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受资源和能力限制“走出去”的较少。
困扰水产养殖业
“走出去”的主要难点
建设。
多双边合作机制纾困解难的作用不明显。多双边合作机制为推动“走出去”发挥着搭建平台、提供保障的作用,但多双边合作机制多数为配合外交大局建立。很多签订的框架协议仅停留在意向层面,没有实质性进展。
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信息咨询分析利用不充分。企业主体难以全面及时掌握合作国家政策、资源、技术、市场、海关等各方面信息,加大了对外贸易、投资和合规风险。
水产养殖企业“走出去”的意识和竞争力不强。水产养殖业“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主体普遍缺乏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如资金、技术等资源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同配合,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本土化意识不足,与“走出去”目的国文化差异等挑战长期存在。
“走出去”措施建议
加强统筹谋划,研究完善水产养殖业“走出去”顶层设计。编制《中国水产养殖业中长期国际化发展规划》,在科学研判国内外市场资源状况和合作基础的情况下,全盘设计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目标定位、区域布局、关键环节、重要抓手、实施主体等,即系统回答“为什么”“去哪里”“怎么干”“谁来干”等问题。
深化国际合作,强化水产养殖业“走出去”支持保障。跟踪已签订的多双边合作机制运行情况,推动机制发挥作用,为我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加强与资源丰富、政治稳定、市场广阔、基础设施较好的发展中国家水产养殖交流合作,明确双方在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重点。鼓励我国水产养殖企业与目的国企业合作,开拓生产和销售渠道,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各级政府、金融部门、科研院校、推广系统等广泛参与、协同推进水产养殖业“走出去”。加强与涉渔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重要国际规则、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引导企业互助,提升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走出去”典型企业,建立企业互助机制,鼓励“抱团出海”,以点带面助推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组织编撰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典型案例,对“走出去”的实践经验、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梳理,摸清“家底儿”,归纳盈利模式和投资策略,总结提炼其他国家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经验做法,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借鉴参考。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水产养殖企业申请“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认定,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孙岩、王北阳,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张文博、李慷,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