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金湾区探索水产尾水治理新范式,环保与经济双赢显成效

金湾区清晰地找准了当前工作所面临痛点:一方面,养殖主体的治污意愿普遍不强。受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在金湾区从事养殖行业的多为普通农户,其中外来租塘养殖占比较大,环保认识水平相对有限,经济承受能力也较为薄弱。尽管其养殖活动受水质影响,但各自开展尾水治理无论是从可行性还是意愿上都严重缺乏。

另一方面,缺乏适用的治污技术。目前集中处理模式的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高昂,且其脱胎于城镇或工业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难以适应水产养殖尾水排放不连续、排水量波动大以及不同养殖品种水质复杂等独特情况;而传统的生态塘等净化方式又因需占用较大养殖可用面积而难以推广。此外,实际改造更是困难重重,水产养殖农民散户多、规模小、品种杂,导致用水、排污情况复杂且缺乏规律性和连续性,这使得即使属地政府有意愿投入,也难以找到切入点。

面对这些难题,金湾区精准地选好切入点。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将各项工作有序整合。金湾区安排区属国企积极参与黄立鱼产业园建设,并引导龙头企业促进水产养殖的规模效应,为集中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打造示范项目,在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平沙镇前锋社区约700亩水产养殖区开展集中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因循导势,因地制宜地利用空间。结合本地大部分养殖区域基本具备完整进排水沟渠的特点,充分发挥空间布局优势,选取并充分利用现有进排水沟渠开展尾水治理。其治理设计的前提是不占用或尽量少占用养殖池塘,不影响正常生产,从而在原进排水公共沟渠形成了“三段两坝+立体吸附桩+构建生态沟渠+末端弹性设施”的尾水治理新模式。

此外,还突出统筹推进,建管结合形成完整的治污模式。目前示范项目已完成建设验收,为确保项目后续有效发挥作用,编制了《平沙镇养殖池塘尾水治理示范项目运营维护操作手册》,指导项目维护和日常生产活动管理的配合。结合范围内错峰排水等管理措施,辅以移动吸污设备和水位可调节的大口径水闸,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和集中起鱼排塘尾水处理需求。广东省农科院还基于示范项目形成了《立体生态吸附桩设施规范》企业标准。

在实施过程中,金湾区牢牢站稳落脚点。

首先始终坚持治污为本。解决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是试点项目的核心目标。通过10个月的稳定运营维护,并持续对3条尾水治理沟渠处理后的尾水进行17次水质监测(含4次第三方检测),排水水质均达到广东省最新的《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44/2462—2024)二级标准要求。根据多时段多次水质检测数据测算,每个吸附桩日均能处理总氮10mg/L以下的养殖尾水20m3,总氮24h去除率约为75%,48h去除率约为85%。参照污染减排监测法测算,单个桩总氮减排170.2g/48h(以水中污染物计,不代表全部消除污染物,下同),总磷减排超过14.0g/24h,基本能符合现行排放要求。

其次,坚持利民惠民。示范项目建设及第一年运行管理共投入财政资金276万元,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成功探索出了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治污模式,为试点范围内的养殖户解决了尾水治理问题,减轻了示范区内农户的负担。同时据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项目负责人介绍,受水质改善的影响,示范区内整体养殖成活率及效益提高了5%以上。

最后,坚持可示范推广。从示范项目的代表性上看,治理前试点区总体属于水产养殖中的中度污染水平,利用原有进排水沟渠,通过配套长距离尾水处理技术,不扰动生产空间、原有布局,真正实现了因地制宜,解决了核心痛点。从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本试点项目摆脱了传统工程治污和生态塘的制约性因素,且合理的应急避险措施确保尾水治理不影响暴雨台风等紧急排洪需求。从建设成本上,示范项目亩均前期投入约为3943元,后续每年运行管理亩均投入不超过300元,成本处于可接受范围。

综上所述,金湾区的“三段两坝+立体吸附桩+构建生态沟渠+末端弹性设施”尾水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了高度的可行性、示范性和强大的推广价值。这一模式不仅为金湾区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其他地区面临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THE END
1.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政务要闻申淑清调研海水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养殖尾水整治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加压推进,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山海天海水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要依托山海天良好的海洋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挖掘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扛牢属地责任,严格落实养殖尾水分时、分区错峰排放、有序排放。要建立健全http://sht.rizhao.gov.cn/art/2024/12/20/art_32752_10329629.html
2.生态文明建设水产尾水怎么治理?梁平礼让镇这样做→——梁平网据了解,根据川西渔村养殖尾水处理示范区域池塘现状和养殖尾水排放特征,礼让镇因地制宜布局了生态沟渠和净化池,一期尾水治理项目能处理大约500亩的精养池塘,使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 “我们的沉淀池大约有七亩左右,能够容纳一万方的水。所以我们就对业主要求是分时分段申请审批排放。”高瑶介绍,养殖基地的业主打鱼或者放https://www.cqlprm.cn/news-center/detail/89449014
3.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下一步,我部将会同财政部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支持对养殖池塘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尾水达标治理,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养殖设施环保水平。指导省级农业农村(渔业)部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发布并实施本地区的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同时,鼓励相关科研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https://www.agri.cn/zx/hxgg/202407/t20240722_8654543.htm
4.淡水池塘绿色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入选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评判;创立池塘“水质-底质”原位精准调控技术,对应开发“太阳能底质改良机”等专用调控设备,促使养殖水质全程达标;创新了“生态坡预处理-生态沟渠沉淀-生态塘吸收-复合湿地净化”池塘尾水生态工程化处理技术,以及对应创新“池塘复合人工湿地”、“模块净化设施”等5种高效尾水处理设施系统,实现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https://www.cafs.ac.cn/info/1024/46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