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季佳楠(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驻插甸镇干部)
整理:云岭先锋网记者唐娜
我驻村后不久,就参与了武定县插甸镇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安置点建设项目,需要动员村民搬迁。这个项目是武定县2016年120项重点项目建设工程之一,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对当地而言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没想到,项目刚开始推进,就在哪吐村委会中元乐村民小组受阻,村民们并不乐意搬迁。
怎样才能打开工作局面?经过多次走访农户,我了解到村民杨选光的担忧,或许这也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心声。原来,大家都很担心易地搬迁后,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担心离开农田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担心因此失去世代相传的“家族资产”。
在我的耐心沟通下,在第三次拜访后的次日,杨选光就主动到村委会签订了搬迁意向协议,还带动了部分原来对搬迁政策持观望态度的村民。
项目推广要找好带头人
讲述人:赵孝春(芒市勐戛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
整理:云岭先锋网记者杨旭东
芒市勐戛镇勐稳村芒丙村民小组是一个仅有80户407人的山区村寨,村民生活贫困。2014年,镇党委刚安排我到芒丙村兼任党支部书记,就赶上芒市“红牛项目”(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养殖肉牛项目)的推进工作。
项目确定后,如何发动大家发展养殖项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为此,我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可是收效甚微,群众说什么都不愿意养殖肉牛,都说养牛成本高、风险大,一头牛的成本近1万元,如果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但赚不到钱还可能背上债。
“必须想个能让村民自愿养殖肉牛的办法才行。”我心里默默打算着:先做党员户的工作,让党员户先动起来,如果他们养出了效益,群众工作就好做了。为此,我决定从赵昌达等几户党员户入手。
40多岁的赵昌达虽然一直有致富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一家人只能靠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活,全家一年到头的收入只有一两万元。刚开始时,赵昌达也非常犹豫,不过经我们跟他详细沟通后,他最终同意试一试。随后,我们又做通了几户党员户的思想工作。
接着,赵昌达家便开始贷款养殖肉牛。在畜牧、农技等部门的指导下,这几户党员户的肉牛养殖得非常顺利,第二年就开始赚钱。如今,赵昌达家的养殖规模已有50多头,年入达30多万元。看到赵昌达等党员户养殖肉牛赚了钱,刚开始不少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主动找到我,也要求加入到肉牛养殖的行列。
用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讲述人:狄燕(云南省招生考试院扶贫攻坚队员)
整理:云岭先锋网记者李美娇
2015年,我被组织派到武定县高桥镇海子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当时的海子村委会滑石板村村民生活十分贫困,唯有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才能使他们尽快脱贫。
该怎样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呢?我和驻村工作队同事经过调查了解,滑石板村无论是海拔、温湿度、日照还是土质都非常适合种植苹果。可尴尬的是,当我们去动员村民发展苹果种植时,却没有得到村民支持。
分析原因后,我们又采取了其他办法。首先,我们邀请镇上农机站技术人员和海子村村委会人员,多次到村里宣传动员,由农机站技术人员给村民们介绍新型种植技术,村委会人员则陪同到农户家里做工作。紧接着,我们又带了几位村民代表到昆明团结街道办考察苹果种植技术,当代表们看到团结街道办的苹果园,品尝到又甜又脆的红苹果后,渐渐消除了顾虑。后来,我们又邀请到几家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来到滑石板村进行捐赠,并用获捐的钱购买了苹果苗,免费发给村民栽种。目前,村里已经发展苹果种植38亩,拉开了海子村把苹果种植发展成致富产业的序幕。
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我们也终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到村里开展工作也越来越顺畅。
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
讲述人:舒雪松(楚雄州工商联驻彩云镇干部)
整理:云岭先锋网记者台文
在南平村委会大毛拉村民小组,我挂钩了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一户户主叫罗兆才,今年40多岁,家里4口人,有两个小孩,我从他家开始,动员村民养肉牛。但是,罗兆才认为自己既没有资金又没有技术,养不了。
实际上,缺资金、缺技术,导致缺乏发展的能力,是南平村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要动员群众发展养殖,就要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于是,我们决定从这两方面“对症下药”:
一方面,我们为群众争取到政府补助,解决资金难题。比如养殖一头肉牛,政府补助60%,群众自筹40%。虽然补助比例高,但仍然有一部分特困群众无法一次性付清。于是,我们就让这部分群众先支付20%,等养成盈利之后再付清另外的20%。
另一方面,我们设法为群众争取培训机会,解决养殖技术难题。我们请来县、乡林业和畜牧兽医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南平村群众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同时,我们还联系了5家养殖企业,提供岗位让贫困群众到企业学习技术。通过这些办法,群众彻底打消了顾虑。如今,罗兆才家养了肉牛,我的另一户挂钩户也养了山羊,效果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