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铭位于南部山区的工作室,小小的屋子里摆放了各式各样“稀奇的玩意”。杨铭指着一只盔甲模样的虫子介绍说,“这个是婪步甲,它跑得很快,喜欢吃比它小的昆虫。这个是灰斑天牛,是咱们北方最小的天牛。这个是中华大扁锹,喜欢吃水果,能活四到五年。”一说到昆虫,杨铭便滔滔不绝。
杨铭打小就对昆虫特别感兴趣。初中时,他就常常捉昆虫悄悄带回家“圈养”,以方便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由于不能影响课业,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后来上了高中,学业任务重,也就“有贼心没贼胆”了。正是因为对昆虫强烈的热爱,他大学选择了植物保护专业。
杨铭介绍,待到“小宠物”由虫卵长成成虫后,大多数昆虫都被放回了大自然。“任何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也有一些昆虫在饲养过程中意外死亡,感到惋惜的同时,杨铭将它们制作成了动物标本,带给孩子们学习。
近五年,他观察分析过万余只昆虫,涉及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膜翅目、蜻蜓目、螳螂目、直翅目8大目,锹甲科、金龟科、步甲科等21科。“我曾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幼虫回来饲养,这就有大约好几百只呢。”他说。
冬天去山林里抓虫
为了寻找虫子坐飞机去海南
养昆虫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难忘的趣事。
一次周末出行,他在山林间发现了一只双叉犀金龟,便不愿离开。他仔细观察了虫子的样子,把他放回了大自然。回到家之后,虫子的样子依然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第二天,他一口气购买了十只双叉犀金龟(独角仙),每天下班回家,杨铭就会待在自己房间里研究昆虫。“看到它们就开心,烦心事儿一扫而空。”他说。
杨铭对昆虫的喜爱还表现在寻找昆虫上,比如石蛃科,很小,在海拔4000多米阴暗潮湿的缝隙里,他和伙伴找了很久都没有发现实体,前年在海南的雨林中才发现。“我当时特意跑到海南去找的,就为了研究这个不常见的虫子。”
不仅在夏天,冬天山林里温度极低,杨铭也会和团队伙伴一起深入山林寻找虫子。“大部分虫子在夏天出没,冬天它们藏得比较深,需要特别仔细地观察记录,才能发现它们的行踪。”杨铭说。
家人加入养虫队伍
胆小的父母成了“虫子迷”
杨铭公益研学的课堂上,原本有一位家长非常惧怕软体动物和小虫子,后来,跟着孩子参加了几次公益课,对虫子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现在,家长在家里陪着孩子孵化虫子,养虫子,从害怕到热爱,自己比孩子还喜欢虫子,跟它们的感情日益加深,原本想拿来做标本的,最后都舍不得,放生了。”杨铭说,不仅是其他的家长,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被他感染,加入了饲养、观察昆虫的队伍当中。
中华大扁锹甲
现如今,除了每周组织孩子户外观察,杨铭还会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上公益课,为他们讲解课本以外的自然科学知识。今后,杨铭还会和很多培训机构合作,带着更多的孩子走出课堂,探秘大自然,找寻更多的昆虫。(新黄河记者:李焜染摄影:李焜染摄像:冯松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