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棚养虾能保持养殖水体不致下降到致死温度、安全度过冬天。如珠三角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沛,冬天地壳余热尚未完全散失,因此越冬大棚结构简易,主要材料为竹(木)桩、塑料膜和钢丝绳。利用越冬大棚养虾的经济效益显著:
1、大棚搭建简易、成本低廉,每年只需2000~4000元/亩(木材结构);
2、不需要人工加温就能使水温保持在16℃以上,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实际意义;
3、敌害少,不易受外界病害传染;
4、单位产量高,一般可达800~1000斤/亩,高位池养得好,亩产可达2000~3000斤;
5、对虾价格较高,冬、春季节活虾少,作为高档水产品应节上市,比其它季节的虾价高出1倍以上,养殖收入可观,土塘养殖越冬对虾每亩纯利润在5000~10000元之间,比常规养殖高出70%以上。
鉴于冬棚养虾给养殖户带来显著的效益,近年来,除了广东珠三角(珠海、江门、中山)、福建龙海、福清冬棚养虾较为普及外,浙江、广东阳江、惠东等地在前几年已尝试搭棚养冬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对虾内消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虾价持续坚挺,估计将会有更多的人尝试冬棚养殖。
冬季养虾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通过对广东珠三角、福建龙海等地冬棚养虾进行跟踪了解,目前的形势是:由于冬棚养殖环境的独特性,导致冬棚虾一年比一年难养,风险一年比一年大,养成赚大钱,养败亏大本,困扰和影响冬棚养虾因素也越来越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长:养殖周期长(一般比正造虾多养1~2个月);
二差:通风差、光照差,空气交换量少;
三低:气压低、溶氧低、水温低;
四分层:水温分层、水色分层、溶氧分层、pH值分层;
五高:亚硝酸盐偏高、氨氮偏高、硫化氢偏高、甲烷偏高、重金属偏高;
六难:水难肥、苗难放、水难养、底难改、壳难硬、病难控。
这系列的问题是导致冬棚养虾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冬棚养虾效益的主要风险。
彻底清塘·消除隐患
2、消毒清塘:清除塘基杂草;虾塘犁底晒塘曝气后,准备消毒。根据历年经验,确定清塘措施。如该塘历来pH值偏低,消毒前可用适量生石灰抛洒(通常5~6公斤/亩石灰可使pH提高0.2~0.3),然后进水30公分,2天后,再用漂白粉、二氧化氯或百安威、黑臭净清塘,既可以高效消除病源,也可以缓解中后期pH偏低的影响。
3、降解毒性:消毒清塘3~5天后泼洒净水王或解毒超爽,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水体、底质中重金属、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毒性。
4、生物分解除隐患:消毒清塘3~5天后,全池泼洒黑靓和粉剂活菌王(按产品说明使用),分解生物尸体,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将污染物转化成藻类所需的营养物质,为肥水培藻奠定基础。
肥水培藻·保健养苗
1、施基肥:采用天然海水、海水晶或人工配制海水,如采用地下咸水须提前10天抽取和调控(提前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并进行曝气等)。既可全塘放苗,也可围角标粗10~15天后开放全塘。将池塘水加深至60~80公分(略高于正造虾),同时把盐度兑淡至3~4‰(略高于虾苗出池盐度),切切记住在进水的过程中,防止杂鱼、杂虾、杂蟹等混入池塘,每天最少开增氧机3~5小时。消毒、解毒后即可肥水。先从附近池塘引入少许含藻种水进行接种,忌施花生渣、豆粉、化肥、动物粪肥或经发酵的动物粪肥等,因这类肥水剂易使塘水富营养化,易滋生蓝藻、青苔、泥皮。肥水培藻后,用氨基酸育藻素+乳酸菌+芽孢菌稳定水质,池塘水色呈茶褐或嫩绿、黄绿色,待水色稳定1~2天后,准备放苗。
冬棚早期肥水,易产生青苔。肥水阶段如生石灰消毒不彻底和放苗前没有肥好水,透明度过大,或在养殖过程中养分被虾消耗掉而没有及时追肥,常会引起青苔大量繁殖,严重的会造成“池水有多深,青苔有多深,池水有多大、青苔面有多大”的状况。
2、虾苗的选择和放养:
(1)选择整齐、有活力、体长0.8~1cm的虾苗;
(2)测量虾苗场出池盐度和温度,并使之与池塘水质指标接近(盐度偏差应小于0.5‰,温度偏差小于0.5℃);
(3)试水24小时,成活率要在95%以上;
(4)放苗前3小时,使用应激营养素均匀泼洒;
(5)开足增氧机,使溶氧在6mg/L以上。
(6)一次性放足苗,放苗量5~8万尾/亩。注:放苗后泼洒肠卫士+促长素,提高存活率,缓解应激。
放苗要密切注意天气情况,应选择水温在22℃以上的较稳定的白天(避开蜕壳高峰期,一般午夜蜕壳,清晨基本结束)进行,避免在寒潮、阴雨、刚回暖等天气发生变化的转折期放苗。
3、苗期保健:为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抗病率,前期保健养苗很关键,前20天每4~5天用一次六黄精华液进行保肝护肝,放苗后用肠卫士+促长素,让虾苗顺利完成从苗场到池塘的食性转换。遇天气突变、水色突变,用有机酸和应激营养素抗应激,并适时适量追肥稳定藻相和水质,苗蜕壳频繁,应适量补充能量、钙质和免疫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