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产业强镇目标补短板强链条,皖东这个镇——
版次:32024年09月06日
■本报记者冯长福
通讯员闵继香
自2023年4月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以来,皖东天长市大通镇稳步推进羊业数字化牧场、标准化羊舍、牛羊定点屠宰场等项目建设,在“补短板、强链条、壮主体、增动能”上持续发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肉羊产业强镇。
强化龙头企业引领
大通镇位于天长市西北部,处于皖苏两省结合地,交通便捷,肉羊养殖、蔬菜种植、稻虾共作等产业丰富多元。
该镇依托天长市周氏羊业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本市及周边县市400多户农民从事肉羊养殖,年出栏商品肉羊在13万只左右,2023年公司产值达到2.16亿元。
大通镇大通村养羊大户邬岳琳自2013年起,与周氏羊业合作,年养殖肉羊3000只左右。“周氏羊业提供羊羔、饲料、技术指导,还托底回收商品羊。我只负责把羊养好,保证质量,其他的不用操心。”邬岳琳乐呵呵地说,这个模式,按农村话讲,叫大树底下好乘凉。
周氏羊业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坚持走规模化养殖、产学研合作、产销一体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023年8月,“周氏千秋山羊肉”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2024年3月,“千秋山羊”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公司养殖的品种既有山羊,也有湖羊。在技术上,我们推行‘秸秆—肉羊—肥料’绿色循环,大力示范推广畜禽无害化生态养殖模式。”周氏羊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建军表示,肉羊品质好,畅销苏浙沪等地。
该公司与农民签订秸秆回收协议,年回收秸秆1.3万至1.6万吨做饲料,节约饲料成本300多万元;肉羊每年产生的羊粪,为周边农业基地提供近4000吨的优质有机肥,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土壤结构。
周氏羊业还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提档升级,探索种养结合新途径。“借助产业强镇项目实施,企业也加大了投入,在延伸肉羊产业链上下功夫。”周建军说。
推进三大项目建设
“按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方案和资金使用方案,大通镇产业强镇项目一期投入资金1293.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乡镇配套及企业自筹资金993.65万元。”大通镇党委书记董义松告诉记者。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羊业数字化牧场、标准化羊舍、牛羊定点屠宰场三大项目建设。
羊业数字化牧场总投资611.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补助150万元。新建数字化牧场管理用房420平方米;数字化牧场管理平台,包括数字可视化系统、畜牧养殖管理系统、监控视频设备、环控管理设备等。
牛羊定点屠宰场总投资474.3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补助100万元。建设肉羊屠宰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新建冷库2座600平方米及冷库车间700平方米。
据了解,建设数字化畜牧养殖管理平台,可实现畜牧的数字化溯源、自动化养殖、标准化管理,节约成本,规范运营;建造标准化羊舍,可增加肉羊标准化饲养规模3000只以上;建设数字牧场,可为其他小规模养羊户提供优质种羊,不断壮大养羊队伍。
周建军算了一笔账:1000平方米羊舍可一次性存栏肉羊1500只以上,年饲养3至4批次,出栏达5000只以上,每只羊最少可获利200元,年利税在100万元以上。
“上马肉羊屠宰加工项目,也将明显增加收益。正常情况下,每年屠宰肉羊15万只左右,按照平均每只肉羊增加附加值130元计算,年利税可达2000万以上。”周建军介绍。
力促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目前,大通镇正在筹建安徽省最大的湖羊原种场、千秋山羊保种场、秸秆饲料收储中心。
“抓产业强镇,目的就是要把大通的肉羊产业做强做优,以逐步形成一条从基础母羊繁育、肉羊育肥、肉羊屠宰加工,到有机肥加工、饲料生产、运输服务的闭合式肉羊产业链。”董义松说,同时要围绕千秋山羊这一名品,抓好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美食传扬,进一步提高千秋山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镇将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坝田社区建设农业产学研基地,打造包括集农耕研学、素质拓展、康养休闲、特色电商、亲子运动为一体的3A级研学旅游目的地。”董义松表示,今年申报了大通镇农业产业园专项债项目,用于改善并提升农业产业的基础与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