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湾是广东省台山市西南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浅海水域,海湾形似喇叭状,口门宽约16.3km,纵深27km,湾中最窄处1.6km,面积约100km2(徐阁等,2021;刘凯等,2016)。湾内水温年度变化范围在15-32℃之间,海水盐度约为8‰-25‰,底质类型为泥沙质。湾内上游分布着集中连片的天然红树林,面积约为117.61hm2(徐阁等,2021),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广东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这里得天独厚的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与天然避风港的地形优势,支撑着湾内以水产养殖和旅游为主的海洋产业发展。目前,湾内水域中部和东南部是历史悠久、全国知名的香港牡蛎养殖主产区,且当地已形成代代相传的生蚝养殖文化;下游入海口西南侧是当地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关炯晖等,2019)。
然而,受围海造地(塘)、陆源污染物输入、沿岸池塘养殖尾水等主要影响,镇海湾生态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主要体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水体环境质量下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多处于三四类水质),此外,尽管不是首要原因,但镇海湾内长年以来的高负荷牡蛎养殖活动也对其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徐阁等,2021;刘凯等,2016;黄梦瑶,2017)。而当地资源依赖型的牡蛎养殖业也受困于退化的水体环境,如自然采苗量不稳定、牡蛎的养殖周期变长、牡蛎育肥难导致肥满度不佳、偶尔出现规模化牡蛎死亡现象。
近年来,政府越发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为整治近岸海域水体污染,提升近海生态环境质量,广东省各级政府在辖区内开展城镇水处理设施建设、清理整治入海排污口、养殖池塘尾水治理、人工种植红树林等行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入海主要的氮磷污染物仍需进一步削减,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仍有待提升。这些近岸海域生态治理面临的普遍性挑战,在镇海湾也有所体现。“十四五”期间,广东省继续沿用“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策略,同时也将镇海湾列为15个美丽海湾建设目标之一,重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重点生态空间管控,将其打造为生态型美丽海湾(《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一些良好管理(涉及养殖品种、密度、设施、选址等因素)的贝类和藻类养殖系统,不仅有着极小的环境负面影响,而且也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有着巨大潜力,如水质提升、栖息地提供等。当商业性或生计性水产养殖实践向环境提供直接生态效益,并有潜力产生净正向环境成效时,被称之为修复性水产养殖(TheNatureConservancy,2021)。镇海湾内有着规模化的牡蛎养殖场,且湾内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与牡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需求,如能结合当地环境特征、养殖社区与政府的发展目标,探索出适宜当地的、具有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修复性牡蛎养殖实践与实施推广路径,将为镇海湾的美丽海湾建设提供有效的行动策略补充。
基本问题:
尽管过去大规模的牡蛎养殖为养殖户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水体环境的恶化却限制了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且在近些年已有显现。省内养殖户反映牡蛎生长速度降低、肥满度降低甚至出现养殖牡蛎规模化死亡现象,增加了养殖风险。
养殖规模和密度超过海湾养殖容量是国内牡蛎养殖可持续发展普遍面临的重要限制因素,也是导致牡蛎养殖场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首要原因,镇海湾也不例外。超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因产生大量排泄物且水体交换不足而导致养殖海域水体和底质环境恶化,进而干扰栖息的海洋生物。
目前,牡蛎养殖海域涉及的政府行动主要以划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核发海域使用证与养殖证、补贴激励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为绿色环保浮球、监测水质对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划型为主,尚未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养殖管理制度。又因相较于围塘养殖虾蟹和近海网箱养鱼等养殖类型,当前的牡蛎养殖实践是相对清洁的,所以政府面向于牡蛎单品种养殖推广的绿色养殖模式较为缺失,而是将努力集中于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清退近海网箱发展陆基式集约化养殖和深远海大网箱养殖。
为促进养殖容量在牡蛎养殖实践管理中的应用,除了政策制度完善等行动外,促进地方养殖社区对牡蛎养殖与生态环境间的互作关系形成科学认识、量化研究基于养殖容量的养殖牡蛎实践的多重生态效益以及探索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为落实可持续养殖牡蛎协同改善海湾环境这一双赢的解决思路奠定基础。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4)镇海湾可持续牡蛎养殖研讨:邀请湾内养殖大户、养殖协会、养殖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结合当前养殖实践及其发展挑战、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方案、休闲渔业等发展机遇,共同探讨镇海湾改善牡蛎养殖实践的实施潜力与路径。
5)镇海湾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将养殖户、养殖协会与政府的考量与意见纳入科研专家最初建议的牡蛎养殖实践方案中,形成多方认可的牡蛎养殖实践方案并提出这版牡蛎养殖实践方案的实施路径。
预期成果:
1)结合镇海湾牡蛎养殖的生态影响、养殖社区特点与养殖户的养殖技术需求,为至少50位养殖户提供精准的牡蛎养殖技术培训,同时让这些养殖户认识到共同维护好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牡蛎养殖的长久收益。
2)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将促进当地养殖协会、养殖户与受邀的至少4-6位科研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与互动讨论,加深多方之间的熟悉度与认识,为当地牡蛎社区未来获得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提供了资源与渠道。
3)集多方意见形成的镇海湾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能够为当地政府部门未来制定与实施有关政策或管理规定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与建议参考;也为当地养殖协会与社区未来挖掘牡蛎养殖的多重生态效益潜力,思考与开发三产融合的牡蛎养殖产业模式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