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6月23日,记者在青岛七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验收现场获悉,该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合作完成的“墨瑞鳕鱼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刚刚通过专家组的现场验收。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墨瑞鳕鱼的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我国在墨瑞鳕养殖领域打破对国外苗种的依赖、墨瑞鳕大规模产业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也让这种“昂贵”的淡水鱼品种向普通百姓的餐桌更近了一步。
▲墨瑞鳕鱼在青岛实现规模化全人工养殖。
墨瑞鳕鱼营养价值丰富鱼苗长期需要进口
墨瑞鳕鱼原产国为澳大利亚,肉质结实、鲜美,营养价值高,素有澳大利亚“国宝鱼”的美称。据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研究学院教授宫庆礼介绍,此鱼祖先来自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生长期“前慢后快”,生长期1龄的墨瑞鳕鱼也就在0.5公斤左右,2龄以后生长速度加快,每年能长1公斤以上;而且寿命很长,整个寿命周期能过达到五六十年,最大体重可达100公斤以上。相比于其它淡水鱼,墨瑞鳕鱼营养价值高的特点也非常突出,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EPA(深海鱼油)与DHA(脑黄金)等营养成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以媲美三文鱼等深海鱼类,是常见的鲤鱼、鲫鱼等淡水鱼类无法比拟的。“在口感上墨瑞鳕肉嫩刺少,吃的时候不需要挑刺,更符合现在人的饮食习惯,成鱼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居国内淡水鱼前列。”宫庆礼说。
虽然市场需求庞大,但我国养殖的墨瑞鳕鱼鱼苗长期以来需要从国外进口。“1999年的时候,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亲鱼(具有繁殖能力的种鱼),曾经有过30万一条的记录。目前,国内规模化养殖墨瑞鳕每年仍然需要从澳洲进口数百万尾鱼苗来开展养殖生产。”墨瑞鳕鱼研究课题团队成员刘明介绍。种苗的“先天缺陷”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整个墨瑞鳕鱼产业的发展,也是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七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自2011年开始从澳大利亚引种养殖墨瑞鳕鱼,在农业部“948”项目等的支持下,开展了墨瑞鳕循环水工业化养殖的科技攻关。
繁育条件苛刻8年“攻关”完成技术突破
然而,墨瑞鳕鱼的全过程人工繁育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即便是在原产国澳大利亚,目前仍以半自然状态的繁育方式为主。据刘明介绍,墨瑞鳕鱼由于性成熟年龄较大,需要6龄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而且产卵量较少,繁殖环境因素要求苛刻,所以到目前为止主要采用的苗种生产方式还是将亲鱼放置于鱼塘之中,构置鱼窝,任其自然交配、产卵受精,基本上是一种天然采卵的半人工的育苗方式,难以获得数量稳定,品质优良的规模化的商品鱼苗的供应。
自2011年开始引种养殖墨瑞鳕鱼开始,中国海洋大学宫庆礼教授科研团队就着手开展人工育苗的准备工作,先后引进500万尾鱼苗进行养殖。从选择亲鱼种苗开始,到搞清楚温度、光照和营养条件对亲鱼性腺发育的影响机制,并成功催产、繁育成功。宫庆礼团队可谓“一步一坑”。“2011年项目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于墨瑞鳕鱼的生长习性、环境了解不够,造成了近9成鱼苗的死亡,损失惨重。”宫庆礼说,即便是在后期亲鱼繁殖阶段,也吃过不少亏,一条亲鱼的损失就达万余元。也正是这些年的不断“试错”和坚持,宫庆礼团队最终完成了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墨瑞鳕鱼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
目前,墨瑞鳕鱼人工选择苗种、人工控制亲鱼成熟、人工取卵、人工受精、人工培育出下一代鱼苗整个过程已经实现“全人工可控”,同时完成了包括对专用饲料、水质管理等方面的攻关。“结束了育苗‘靠天吃饭’的局面,也让‘苗种’这一最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目前,我们已经有7000多尾适合做亲鱼的种鱼群体,比澳大利亚最大的墨瑞鳕鱼养殖机构要多得多。”宫庆礼说。
据介绍,在未来5-10年内,我国可开发的墨瑞鳕鱼苗生产量达到亿尾级数量,支撑墨瑞鳕鱼养殖产业达到10万吨以上规模,产业链产值达到数十亿至百亿元级规模。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墨瑞鳕的市场价有望进一步降低,距离普通人的餐桌也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