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牛通常是指体重在250~350千克、年龄1.5岁左右公牛或阉牛。它们生长发育整齐,增重速度快,易于育肥,有利于采取统一的饲养管理方式。
2、分阶段育肥
①恢复期10-15天:架子牛经过较长距离、时问的运输到育肥场后,易产生应激反应,并且对饲料、饲养方法、饮水及环境条件等需要一个适应恢复过程,恢复期日粮应以青干草为主,或50%青干草加50%青贮饲料。
②过渡期15-20天:经过恢复期饲养,架子牛基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日粮可以由粗料型向精料型过渡。将精料和青贮饲料充分拌匀后饲喂,连续喂几次后,逐渐提高精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过渡期结束时,日粮中精料的比例应占40%~45%。
③催肥期110-120天:在催肥期内,日粮中精料的比例应越来越高,从55%可提高到80%。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肉牛的牛长潜力,满足生长需要,提高日增重。当公个体格丰满、体重达到500千克以上时,即可出栏。
3、饲养
②饲喂方法:将精、粗、青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成全混合口粮(TMR)饲喂,可提高例料利用率。也可先喂粗料,后喂精料,保证牛能吃饱,对于粗料,最好进行湿拌、浸泡、发酵、切短或粉碎等处理,促进牛多采食,减少食槽中的剩料量。饲喂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序,少喂勤添。
③营养需要,以肉牛饲养标准为依据,根据饲料中所含营养物质的量,科学配制日粮,确保蛋白质、能量、矿物质需要。为了促进肉牛生长,可使用莫能霉素等添加剂。在大量使用精料的情况下,还应使用碳酸氢钠等缓冲剂,防止肉牛出现酸中毒,用量一般占日粮干物质的1%~1.5%。
4、管理
日常管理要重点做好编号、分群、驱虫、消毒和防疫等工作。
①称重。育肥过程中最好每月称重1次,通过称重可准确掌握育肥牛生长情况,及时挑选出生长速度慢的牛,尽早处理。一般在早晨饲喂前空腹称重。为减轻劳动强度,可以随机抽取存栏数的10%,计算平均增重,估算全群牛的增重。
②编号。编号对生产管理、称重统计和防疫治疗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编号在犊牛出生时进行,也可在育肥前进行。异地育肥时,应在牛进场后立即编号。编号方法有耳标法、挂牌法、漆记法、剪毛法、烙印法。
③分群。育肥前应根据育肥牛的体重、性别、年龄、体质及膘情情况合理分群饲养,便于根据不同生理状态采取不同的饲料和饲养管理方式,促进牛的生长,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拴系饲养时,牛群的大小应以便于饲喂为前提合理组群。
④驱虫和消毒防疫。架子牛过渡饲养期结束,转入育肥期之前,应做一次全面的体内外驱虫和防疫注射,放牧饲养牛应定期驱虫。牛舍、牛场应定期消毒。每出栏一批牛,牛舍要彻底进行清扫消毒。
⑤去势。2岁以内的公牛不去势育肥效果好,生长迅速,胴体品质好,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高。2岁以上的公牛应考虑去势,否则不便管理,且肉中有腥味,影响胴体品质。
⑦刷拭牛体。每日刷拭牛体,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水平,有助于牛增重。一般每天用棕毛刷或钢丝刷刷拭1~2次,刷拭顺序应由前向后,由上向下。
近年来,农民养母牛的积极性已不如从前,我国肉牛资源比较紧缺。目前,奶公犊牛价格相对便宜,利用奶公牛育肥既利用了奶公犊牛资源,又解决了肉牛生产牛源紧张的问题。
在奶牛生产中,犊牛比例通常是公、母各半。母犊牛主要作为奶牛后备牛饲养,公牲牛因不能产奶,除少量用作培育种公牛外,大多经简单喂养后宰杀。
2005-2012年,黑龙江省某肉牛养殖场进行了奶公牛短期育肥饲养见表3-1。饲养周期120天,每头育肥牛饲养成本9532元,头均销售收入11000元,头均纯收入14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