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各阶段死淘情况。猪从一生下来,就持续会有死淘。以下先说说常态情况,也就是没有非瘟的情况。
先说哺乳期。分娩三天内死淘很高,被母猪压死甚至咬死都是常事。当然,这几天的死淘对成本的影响微乎其微,往往都不纳入统计,所以通常说的PSY是指断奶活仔数。通常人们说每头母猪产仔多少,一般也是把这几天的死淘扣除了,比如某某说头均产仔11头,其实分娩出来的往往不止11头。过了这几天,死淘一般就不高了。总体来说,哺乳期死淘对成本影响轻小,人们通常说的仔猪成本300元,其实也已经包含或者说已经覆盖了哺乳期的死淘。
再说育肥期。育肥期的死淘,正常情况下,死淘低于4%算是养的不错的,差的也很少会高于10%,行业平均水平估计大概也就是6%-8%的样子。不过,由于这一阶段猪的单头货值较高,死一头往往就是大几百甚至过千元的损失,当然,如果不是传染病导致的,有些还是可以卖出去的,实际损失还可以挽回一部分。
保育阶段的死淘能控制在10%,算是极优秀了。别说是非瘟这种致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就是致死率低于非瘟的病,导致保育期百分之20%、30%的死淘都不少见,极端情况甚至可以团灭。所以,外购的如果是刚刚断奶的比如7-10公斤仔猪回来养,保育阶段死淘高通常不是仔猪有问题,而主要是保育阶段的问题。买重一点的,比如15、20公斤甚至30公斤的仔猪,风险就会比买刚断奶的仔猪风险小很多,相当于卖家承担了一部分保育阶段的死淘。
虽然该阶段单头货值低于育肥阶段,但高于哺乳阶段,所以一旦死淘率高,对成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然,不同企业、不同的养殖技术、甚至不同的季节,各阶段的死淘率都是不同的。
至此,可能会有人会问:按你这么说,正常情况养猪的死淘率可能都高于15%,远高于行业大约8%的死淘率数据啊。并可以附上数据:
这里面涉及两个概念:死亡率和死淘率,死淘既包含了死亡,也包含了未死亡但是淘汰的,育肥期的淘汰猪有些是可以销售的,得分情况,所以常说的育肥阶段的死淘一般会高于死亡数。而哺乳期、保育期的淘汰猪是不太能卖得出去的,所以死淘和死亡基本就是一个概念。
做个简单模型,来说明一下存栏结构不同导致的统计上的死淘率变化。以某企业数据为例。由于时点数理论上已经扣减了约一半左右的阶段死淘,所以表中阶段死淘率取半数。下表显示,统计死淘率为6.1%。(注:此处只为说明存栏结构对统计死淘率的影响,并不是实际情况。)
在随后的某个时点,假设该企业因为非瘟导致育肥期存栏减少,而该企业留种、配种加快,导致哺乳期、保育期存栏上升,那么可能会表现为下图:(注:常态下,实际的统计死淘率会高于表中数字,非瘟情况下,行业的死淘率都会比表中会更高)
显然,阶段死淘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存栏结构发生了变化,统计死淘率随之变化。
由于非瘟的存在,大家可以自行估算死淘率。
显然,作者推导的原理是:扣除能繁、后备的所有存栏猪6个月全部转化为育肥出栏数+能繁后备增加数,所以死淘数=6个月前存栏数(650万头)-6个月育肥出栏总数(360万头)-能繁后备增加数(120万头)=170万头,这170万头即为死淘,死淘率=死淘数170万头/6个月前商品猪存栏数650万头=26%。
如果是一个单场,行业常态下,不采取加速留种,那么这个算法是对的,即使有误差,应该也不会很大。
但在加速留种的时期,这么算就有些问题。
1、无论有没有非瘟,能繁母猪均有死淘,当然,这倒不是主要的,只是区别与商品猪阶段的死淘即可。
另外,考虑到非瘟后产能利用率下降,同时猪价高涨,全行业都在增加出栏重量,相应的,原先6个月出栏也有些会延长至7个月左右,甚至更长,那么,按照“扣除能繁、后备的所有存栏猪6个月全部转化为育肥出栏数+能繁后备增加数”也会产生误差,从而高估死淘率。
3、反过来再推一下。
按照上述推算,也就意味着假如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这5个月没有仔猪出生,那么2月末的商品猪存栏应为80万头(3月育肥出栏60万头+3月能繁后备增加20万头,即使按作者推算的死淘率,存栏也就比80万头多个几万头吧,暂且不论)。能繁154万头及后备74万头,合计生猪存栏约310万头。
按照作者6个月死淘26%的推算,那么5个月就大致算26%*5/6=21.7%的死淘,也就是说这5个月出生仔猪840/(1-21.7%)=1070万头(不算出生三天内的死亡),平均每胎10.7头。
最后,总结几点:
1、每一批新生猪到育肥出栏的死淘率和统计意义上的死淘率是两个概念。
2、在没有非瘟的情况下,一个批次的新生猪到育肥出栏,总的死淘也会达到出生量的15%以上。
3、断奶仔猪10.5头,最终育肥出栏9-9.5头就是不错的水平了,这是没有非瘟的情况下。
6、由于此前ZC导向,加上卖方普遍高估企业的出栏,导致市场普遍高估了行业的恢复能力,未来的周期及猪价会如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