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作家”系列盛文强:写作是我的日常生活随着岁月推移它将枝叶丰茂界面新闻·文化

游走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在历史的缝隙和褶皱中寻找文学创作的可能性,这似乎是盛文强一贯以来的创作思路。

盛文强吕萌摄

区分作家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用他们擅长的文体加以区分;比如可以用世代进行分隔;但还可以有一种区分方式,促成了我们接下来要涉猎的这样一群作家——

其实,无论中外,全职以写作为生都是不容易的,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也都并非全职写作:美国诗人T.S.艾略特是银行的评估员,卡夫卡是公务员,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年过半百时才专职写作,此前他做过列车调度员、废纸收购员和舞台布景工,而他们的“兼职”写作身份完全无损于作品的伟大。

回到中国,当代的“野生”作家们的写作形态是怎样的?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和环境有着怎么样的期待和认知?他们的写作圈子又是怎样的?他们是否期待全职写作?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野生”、自在生长出来的作家,就是想以他们的生存和写作姿态还原出中国文坛的另类的、多元的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野生”作家盛文强的故事。

红岛,本名阴岛。上世纪60年代,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期,阴岛改名为红岛,这个名字沿用至今。红岛位于胶州湾北岸,三面环海,下属的17个行政村均为渔业村。

上世纪初,红岛还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屿。日军侵华时期,日本人在红岛的北部修盐田晒盐,逐渐淤积起泥沙。如今,红岛变成了半岛,与陆地相连,乘车便可抵达。

盛文强在这里出生,小时候推开自家院子的门,就能看到大海。以至于在长大以后,盛文强经常把“内地人”挂在嘴边。问他什么人是内地人,他想了想说,“一出门看不到大海的,都算内地人。”

和岛上大部分居民一样,盛文强的父母也是渔民,以出海打渔为生。在上学前,父母每天都带着他出海,早出晚归。一艘4米的小船,构成了一家三口在海上的避风港湾。

岛民们吃蛤蜊,一盆接一盆地吃,一吃就一下午,吃得颈椎疼。如果走在村子的小巷里,听见谁家传来咔啦咔啦的声音,那可能是蛤蜊壳撞击铁盆时发出的清脆声响。叮叮当当,不绝于耳。这些制作出奏鸣曲的贝壳残骸,被岛民倾倒在弄堂里,“这些贝壳在落地之际,居然有碎瓷般的脆响……断碴之处银光闪烁。”之后由专人收集,垛在村口,堆得很高,像延绵起伏的群山。当地人称之为“贝丘”。在暴雨之夜,贝丘在雨水的冲刷下,会轰然倒塌,发出惊天动地般的巨响,唤起沉睡中的岛民。在那之后,会有新的贝壳残骸,形成新的贝丘。这个过程,像是日复一日海岛生活的绝佳注脚。

盛文强在这座海岛上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他曾经看着自家院子里一只拇指大小的毛蟹举起两只巨螯,从上至下连点三下,像是某种神秘的求雨仪式。在那之后的不久,暴雨如期而至。他曾在月圆之夜,开始一次环岛的徒步旅行,身披月华,他望见海水、星空和云雾的粘稠混合物将岛屿包围。他曾在初秋的夜晚,盼望父亲的船快点归来,那时天上的北斗七星,大如鸡蛋,照亮脚底的路。他经历过海水侵袭的时刻,“黑暗中闪着亮的釉质海水从墙角、树根冒出来,村口的低洼地带瞬间被抹平”,一种安全感的瞬间丧失。他也看过搁浅的鲸,二十多米长,浑身呈现出石灰岩的白色,牡蛎在眼睛周围连成一片,像某种皮癣。再后来,那头鲸被岛民切割食用,煮着吃,他记得肉肥脂厚,油腻得很。

海岛将经验、想象以及一种特有的“语言”赋予了盛文强。这种语言不限于文字,它可能是一个鹦鹉螺上的复杂但有序的花纹,可能是梭鱼腹部银光闪闪的鳞片,可能是小小毛蟹半透明外壳下深色肚肠,可能是黑暗中海上阴沉的礁石,头顶浓郁的月亮以及夜半时分坠入海面的星辰,还可能是岛民们围炉夜话时、或者母亲恐吓顽皮的孩子时从口中冒出的那一个个面目骇人的海怪。纹理、图案、色彩、味道、声音和口头描述,都构成海岛“阅读”和“语言”的一部分。正如盛文强在《岛屿之书》的后记中所写:“记忆,语言,命名,所有这些力量都被召唤出来,为文本的生发提供了契机”。

除了阅读海岛和海洋,盛文强也阅读历史。他的姥爷曾经是一名国民党军官,后来跟着长官起义,那时有个词叫“弃暗投明”。姥爷喜欢读书,受他影响,盛文强从小就在家里看姥爷的藏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等。姥爷在家总喜欢说“你们共军”“我们国军”云云。在姥爷身上,盛文强早早接触到了一种不同于后来在书本上、在课堂里学到的历史视角。

成年以后,海洋和历史,这两个在童年时代便深深嵌入盛文强生活的主题,一次又一次地重回他的脑海,构成他写作的主要路径。

滨州市,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西岸,黄河贯穿全境,西邻德州市。当地人经常戏称“走出滨州,冲向德州”。

2003年,19岁的盛文强考取了滨州师专,告别海岛,走向“内地”。从师专毕业后,他在一家企业里打过工,也当过高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2007年底,他进入当地一家报社,先是做美编,后来转记者,再后来,成了副刊的编辑。

在盛文强眼中,这个他如今已经居住了近15年的城市,充满了魔幻感。

2013年,滨州发生了“电死外星人”事件。经营海产生意的李某,常在黄河边铺电网捕野兔。3月9日凌晨,他在河边查看电网时,看到一个类似于UFO的不明飞行物悬挂在黄河滩边上,从上面下来了五个外星人。据李某描述,其中一个外星人被电死了,另外几个乘坐飞船逃走。李某将被电死的外星人带回家,放入冰柜冷冻。

这个事件当时惊动了全国各大媒体,迅速成为了门户网站的头条。盛文强任职的报社,距离事发地点不到十公里。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住在事发地点附近,晚上下夜班后,不敢回家。后来,在鉴定专家和警察介入后,李某承认,他口中的“外星人”是用硅胶伪造而成。

除了此类荒诞的新闻,在报社工作的七年里,盛文强也充分见识到一个地方基层单位中的对于人的异化。有一年,当时的市委书记来报社视察,一位年轻同事因为坐在门口的位置,被拍到一张和市委书记的合照,上了报纸头条。盛文强说,这个同事的个人条件不太好,此前一直找不到对象。但头条事件后,他很快就找到对象,“这件事震碎了我的三观”。

还有一次,盛文强抱着一箱刚从网上买来的书进了报社的电梯,电梯里有传媒集团的一把手和一个女同事。领导看到盛文强怀里的书,和他闲聊起来。盛文强注意到身边的女同事大气不敢喘。后来领导下了电梯,女同事长出一口气,对盛文强说:“你真了不得,敢和他说话。”

除了这种几乎疯狂的官僚崇拜之外,在做副刊编辑的过程中,盛文强也接触到了许多滨州当地的“作家”和“诗人”。有自创一个诗歌流派的卖大米诗人,也有发明了一套“宇宙全息诗学体系”的“蜂蜜诗人”,还有一位农民,洋洋洒洒写了五十万字的《新道德经》,里面充满了愚忠愚孝思想。

接触更多的是当地的老干部诗人。曾有一位老干部作过一首名为《参观计生站有感》的诗,其中两句是:“今日参观计生站,育龄妇女真好看。”另有一位老干部诗人的诗歌在诗歌《吃火锅》中写道:“雪花飘飘,火锅烧烧,羊肉涮涮,汗水浇浇。”还有一首《上鹤伴山》(鹤伴山是滨州当地的一座山):“远上鹤伴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当地开研讨会的时候,大家鼓掌称赞:“好,好,学古人学出了新意,强于古人。”

“飞头獠”又作“飞头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多出没于南海海域。最早见于干宝《搜神记》,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以及张华的《博物志》也均有记载。这是一种怪异的生物,白天正常,到了夜晚,则头身分离,以耳为翅,飞到海边寻找虾蟹进食。等天将拂晓之时,飞回家中,头身再次结合。醒来后仿佛做了个梦,有饱腹感。盛文强对于“飞头獠”进行了再阐释,创作出一个悲伤又黑暗的自传性故事。盛文强在文中写道:

“他白天为人佣工,被呼来喝去,心中暗自气恼,而他的同伴们则唯唯诺诺,毫无不平之气,甚至越受苛责,越存敬畏,这令他大为不解。这都是些什么人——他心里想。他哪里知道,他和他们并非同类。直至夜间,他才重获自由,摆脱了肉身的羁绊,完全忘记了在尘世间的身份,开始了海上的遨游。”

当一位来自海岛的年轻人开始远离海洋,踏上内地,他所遭逢的不适、冲击、震撼以及“世俗上的种种失败”促使他思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思考海岛和农耕区的差异,更进一步,思考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区别。

渐渐地,盛文强开始明白,那种“官本位思想、体制思维、狭小格局、熟人体系、道德绑架以及盲目排外的小圈子”,其实是有原因的。那种看似狡猾、算计或者貌似忠厚的外表之下,隐藏的实则是几千年农民生存的艰难处境。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可以不择手段。但农耕文化的优势在于稳定。“中国文明能够延续几千年,就在于这种自耕农的稳定,除非有大灾出现,要改朝换代。但在那之后,仍然自耕自种。只要勤快点,没有灾荒,是可以活下来的。”

除此之外,盛文强认为相对于农耕区,海洋区的居民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海上的物种太多了,一个打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照样有不认识的物种。所以他潜意识里相信世界的多样性。”

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加深了盛文强对于海洋的热爱和兴趣。盛文强也十分庆幸,自己在大学期间选择了离开海岛,正是这种空间上的疏离感,让他打定主意,开始系统性地思考海洋问题。

书的扉页,是一幅《广渔具图谱传序》,叙述者为“枕鱼斋主人”,此人是清末民初人,父辈为渔户,早年奔走于科举之路,后迫于生计,以贩鱼为生,晚年归乡,于潦倒中写就此书。这本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枕鱼斋主人为一本名为《渔具图谱》、今已佚散的古书做的图赞。在此基础之上,盛文强进行了二次创作,植入大量新文本。如此一来,《渔具图谱》—《广渔具图谱传》—《渔具列传》便形成了一个不断裂变、不断更新的谱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缠绕,又相互独立,相互区别。全书遵循枕鱼斋主人的分类,分为六卷。《舟楫列传》写到了承载与担当,以及变幻无常的漂泊命运;《网罟列传》包藏祸心和贪嗔,人心不足,难免鱼死网破;《钓钩列传》涉及重重欺骗和反欺骗的游戏;《绳索列传》讲的是衔接黏连之术;《笼壶列传》充满奇趣;《耙刺列传》褒扬原始的膂力。

在读罢全书之后,读者会在后记中与盛文强再次相遇。这一次,他和盘托出,坦白本书所写的一切,包括那本今已佚散的古书,那个枕鱼斋主人,那本他在书的开头在胶东渔村考察时在某户中偶得的《广渔具图谱传》,全都是莫须有之物。虚构,对于盛文强来说,“已经突破了狭义的文本界限,就连插图、考释、采访、甚至作者身份,也都可在虚构之列”。

为了虚构出扉页的那张《广渔具图谱传序》,盛文强花了不少功夫。他从四库全书中挑选出这篇序言中需要的文字,并且在严谨考证之后,确定了如今这种三比二的长宽比,确定了九列的格式,从字体到格式到措辞到文风,都符合当时那个具体年代和地区的特征。

游走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在历史的缝隙和褶皱中寻找文学创作的可能性,这似乎是盛文强一贯以来的创作思路。《渔具列传》之前的《海怪简史》是这样,最近出版的《海岛奇谭》亦是如此。这和盛文强所秉持的历史观有关。在他看来,鲜有面目清晰的历史,历史总是以模糊的姿态出现,留给后人一片废墟。被淹没在历史废墟中的、作为个体的人,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生活方式则需要后人或凭空、或根据一些打捞上来的残留碎片进行拼凑。这时候,想象力登场了,想象能够填补历史的空白之处,“历史的空白之处,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

2015年的五一前的一天,在报社工作了七年多的盛文强认为时机成熟,是时候离开了。那天他起个大早,打了一辆车,像完成一个期待已久的仪式,高高兴兴地去单位向领导提交了辞职报告。至此,他的职场生涯划上了休止符,他成了一名全职写作者。

这一刻,盛文强期待了太久。从工作伊始,他心里就有着对于职业和事业的明确区分。盛文强将写作视为自己的事业,他坦言在写作中获得的愉悦,是做别的事情所无法替代的。对他而言,写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而职业只是养活自己的方式,“二者是截然分开的”。

盛文强也不欣赏总是在寻找借口的写作者:我得顾及家庭,我得工作,我得养家糊口,我上有老下有小……“这么说好像别人没有家庭,好像别人不吃饭喝西北风一样。关键是看自己的态度,你是否沉迷其中,是否真正用整个生命热爱写作,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爱好,工作之余耍两下。”

但全职写作者的道路也不是从开始就很顺遂。刚辞职的那半年比较困难,因为一切尚未步入正轨。那时候他手上有已经完成的《渔具列传》和《海怪简史》手稿,在寻找有意向出版的出版社。由于《海怪简史》的题材问题,盛文强辗转近三十家出版社,有的出版社对这个题材十分感兴趣,却遭到出版社领导的阻拦,认为谈海怪是封建迷信。再加上渔具、海怪这样的题材比较小众,很多出版社主观认为市场较小,不敢冒险。

到2016年初,《渔具列传》和《海盗简史》相继出版,盛文强的职业写作道路,算是慢慢步入了正轨。此时,他也体会到了职业写作的好处:可以更加专注于写作,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这为《海盗奇谭》的写作增加了难度,但与此同时,也打开了更多想象和虚构的可能性。盛文强所做的工作,是从古代文献中“打捞”那些四散的残片,“杂取志怪、野史、方志等文本的体例,重构中国古代海盗故事。”

于是在书中,我们读到杀人如麻心狠手辣但却爱好读书写字的传奇海盗郭婆带;读到在大鱼降落之夜出生、并且之后的命数也和鱼类密切相连、能让咸鱼起死回生的乌石二;读到在福建出生、十八岁往来于东南沿海、在澳门接受过天主教洗礼、在日本娶妻、半商半盗、叱咤海上的郑芝龙。

盛文强从古代传奇中学会了一种异常现代的叙述方法——选取个体生命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个断面,而非对于生平事迹的线性陈列。“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生命当中发现了一个格调与俗流迥异的事件,非常耀眼,非常夺目。”

从2010年开始,盛文强就在走访海岛的过程中,陆续进行渔民口述史的收集工作。

他拜访过辽宁獐子岛的一个渔民。当时尼克松访华,国宴里有鲍鱼,于是这位渔民被指派下海摸鲍鱼。那时候是冬天,鲍鱼都在深海,他穿着皮衣皮裤下去摸,手脚都受了冻,落下了病根。在当时,他被称为“勇士”。

盛文强还见过一个船老大,做了一辈子船老大,也晕了一辈子船,到现在上船还吐得稀里哗啦。盛文强问他为何非做船老大不可,他说因为那时候靠种地养不活人,只好出海,只有在海上才能活命。

这些口述史项目,让盛文强接触到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在角落里暗自存在的生命,可能被淹没在了时代的洪流、国家的话语以及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口号里。盛文强打算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在海洋中的挣扎以及不屈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一年,盛文强还有几本书准备出版。

其中一本叫做《对虾养殖手册》。继把渔具看做一种文本之后,盛文强又从父亲曾经养殖过的对虾身上发现了一种文本。对虾是一头一尾,全身伸展开后分了六节。盛文强从对虾的身体结构中获取灵感,决定在书的目录上手绘一只伸开的对虾,让它横躺在目录底下。依照对虾的结构,书的内容分为六节,分别对应着虾的六节。

书的内容也和对虾有关,有一处写到,在对虾养殖池中,出现了一种吞食对虾的海怪。如今渔业工具发达,出现了高科技雷达探鱼器。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声波反射在探测器上形成的亮点,判断对虾的存在和密度。而海怪经过的地方,在探测器上留下了一片空白。他们吞食对虾,但是探鱼器却检测不到海怪的存在。这时候,当地人又转向磕头烧香拜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这个故事中,盛文强想探究当下技术的发展与民众思维之间的不对等。

盛文强认为,在一个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做一个“野生”的专职写作者是比以前容易的。倒退二三十年,所有的资源都在体制内,离开体制就无法生存。如今,只要自己有能力,靠写作就能实现精神和物质的自立。

相比身份上的体制外,盛文强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体制外,也就是思想的独立性。盛文强坦言,在基层写作,受制于生活的场域,能冲出来的人是很难的。当一个地区作协主席都自费出书,身边的人都自费出书的时候,久而久之,人们可能会认为出书就得自费,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盛文强记得滨州当地的一个老同志,有一次来北京,在王府井书店看到了他的书,很惊讶,回去张口就问他:“你找的谁?”在当地写作者的眼里,出书卖书都得靠关系,因为他们目之所及,都是这样的情况,因此他们不知道图书正规发行渠道是全国发行,也根本理解不了。

就这样,盛文强过着双重边缘的写作生活,一方面,他不同于当地大部分自费出书靠关系的写作者;另一方面,他也不混主流作家圈子。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写作和考察中,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海洋知识体系,这个体系足以支撑他即使处于边缘状态,也能自给自足。

盛文强说自己会一直保持这种边缘的写作状态,并对此十分满意。“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把它嵌入日常的饮食起居当中。随着岁月的推移,它就会变得枝叶丰茂。”

界面文化:你最欣赏的外国作家是谁?为什么?

盛文强:这个问题很难讲,很难分出一个最来。我喜欢的国外作家特别多,其中对我个人的写作方式影响比较大的,叫热拉尔·马瑟,一个法国当代作家。他有一本书叫做《量身定制的幻想》,是一本很不起眼的、很薄的小书,教会了我一种叙述的方式。他讲述的方式新异,充满诗性和各种细节,总是能体现出自身的遭逢际遇,哪怕是写一个别人,也像是在写自己。这种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他也是特别跨文体的,有的作品可以当小说看,有的可以当散文看。

界面文化:你最欣赏的中国作家是谁?为什么?

盛文强:当代的中国作家我很少看,最欣赏和最喜欢的是唐代写《酉阳杂俎》的段成式。段成式是一个贵族公子,他父亲是宰相,他的先祖是开唐的名将。他的文本异常华美,也非常阴暗。现在看来,段成式的志怪在文本上有一种现代性,跟魏晋的志怪有很大区别。魏晋的志怪是纯粹记录一个逸闻,一个奇闻,主观色彩较淡,在文本上也没有自觉地意识。到段成式这里开始有自觉的意识,他的文本是有意识地在经营,内容无所不包,记录道术的章节名为“壶史”,记盗墓的章节名为“尸穸”,记鬼怪的章节叫“诺皋记”,读来令人目眩神迷。

界面文化:除了写作和阅读,你还有什么爱好?

界面文化:你的社交圈是否有许多作家朋友,或者是否认为作家应该进入某个圈子?

盛文强:我的社交圈里没有很多作家朋友,即便有个别的写作者都是比较边缘的。我认为写作圈子最好还是不要进,有太多近亲繁殖的倾向。一堆人在一块玩,写的东西都一样,没什么意思。写作是个体的行为,肯定是要跟别人不一样的。如果说一帮人理念特别相近,玩儿得特别好,你会怀疑他们理念上太不独立了。

另外在这种小圈子里,尤其是这种混圈子的作家,更多的还是乡村的、熟人社会的做法。大家一块儿喝酒,你说我好,我也说你好,咱俩就都好了。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小圈子构成的。这就是一种井底观天的格局,这种人的格局是非常小的,一般这种观念出不了县城。亚马逊森林有一种猴子,用自己的尿画一个圆圈,坐在圈里称王,你要进这个尿圈,人家就会扑上来撕咬,我不太欣赏这种。

界面文化:你如何看待影视和文学的关系?

盛文强:影视更多偏向大众,虽然影视也有小众的文艺片,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影视还是一种商业行为。影视和文学在表现上也是不一样的,镜头语言和文学语言肯定是不同的。影视我将来也想做,海盗的题目可能会改成影视,中国在这方面的影视作品还是非常少的,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志龙是海盗,亲手建立了自己的海上帝国。中国古代唯一的拥有海洋文化政权雏形的,就是郑氏父子。影视和文学主要还是载体不同。

界面文化:我们谈论一部小说,会说到语言、结构、节奏、故事等等,对你来说,你最在意小说的哪个环境或部分?

盛文强:我可能更在意文本,文本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在这之下才能谈到技巧、风格、结构,这些都是皮毛。我看一个小说,会看它有没有文本。如果一个小说腰封上写着,比陈忠实的《白鹿原》还要厚重,那我就不看了,我觉得这是年轻作家没有出息的表现。要看一个作者的文本在哪里,如果说文本和别人一样,或者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那这个作品就没有文本,这个作者就没有独立的文本。比如汪曾祺的小说,就有独立的文本,和别人的小说不一样。

当然文本和文体是不同的,文本的范围更大一些,文本是非常独立的东西,比如《哈扎尔词典》这样一个词典体的小说,它就是自己的文本,别人跟风,就非常尴尬了。这种东西只属于他自己。比如宋徽宗的瘦金书,只属于他自己,只有他自己的性格、身份、生长环境才符合。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本,一个作品才立得住。从文本上能看出独特性,很难被替代,也很难被模仿。别人只要一模仿,谁模仿谁尴尬。因此,文本是风格,是架构,是独特的语言方式。

文体则更多的是国内的分类,中学语文的分类,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我的作品就很难分类,一般有人问我,我的作品是散文还是小说,我都说不知道。因为只有中国分类分成这样,十分僵死,是为了基础教育,为了做一种可量化的、标准化的普及,所以才分这样一些概念,定了很多条条框框。

比如小说有六要素,散文要形散神不散,这都是很扯淡的。如果真的到了创作层面还在讲这个,就说明这个人还是在中学的功底当中没有拔出来,说明他中学毕业后再也不读书了,知识再也没有更新。从创作的层面来讲,只有在宽泛的范围之下,而不是一招一式的架势里,才能出现一些新的可能。所以我对文体分类是非常排斥的。

界面文化:写作的时候你会想着读者吗?

盛文强:我们无时无刻不跟政治发生关系,即便我在家,专职写作,也是和政治发生关系的。但是我很少谈论这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样一个时代,一旦谈论政治,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聪明人,那种特别会考试的人,会把自己的愚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吃惊。我也会把这些问题反映在作品中,但是我会反映得非常隐晦,而不是像他们一样高声叫骂,那样就成了骂大街,就失去了文学的意义。

文学主要还是呈现,而不是下结论。我们把某一类人的愚蠢行为呈现出来。在山东,官本位的情况非常严重,我在新书《对虾养殖手册》里,写到一个渔民创办了一个对虾协会,自封主席,一帮人为了当副主席各显神通。在对虾养殖组织这样一个民间组织中,人们呈现出对于当官的狂热。虽然这是一个虚衔,但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混到这个组织里来。只要我通过文字把这个情况呈现出来,我精神的同类就会感知到这种讽刺的力量。我不作任何评价,我绝对不会在作品里说这种行为很愚蠢。作品就是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这些人可能是一个样本,存在于我们身边。

界面文化:你觉得未来文学作品的读者会更多还是更少?

盛文强:这个趋势很难预测,每个时代的文学读者都是非常少的。比如唐朝给我们的感觉是全民读诗,其实没有。所以说每一个时代,如果靠大众读者来阅读文学,是不现实的。当然,我认为有这样一个趋势:当我们把全民挣钱的浮躁时代稍微沉淀一下,会有更多的人回归到阅读上来,把阅读当做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趋势这两年挺明显的,独立书店越开越多,作为一个家庭来讲,尤其是年轻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阅读。这都是很好的趋势。一个浮躁的时代不会维系太久。

界面文化:你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盛文强:我希望在文本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我对出版、装帧要求特别高,我希望出版的书在装帧上、在品质上也越来越高。因为我的作品主要是以出版为主的,所以这些都在期许范围内。出版的细节也是在整个文本之内的,甚至连一个页码的格式,都是和文本有关的。如果说更大的期许,当然不敢奢望什么。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把它嵌入日常的饮食起居当中。随着岁月的推移,它就会枝叶丰茂。个体精神和写作随着岁月的增长是要不断增长的,而不能递减。

盛文强,1984年生于青岛,作家,海洋文化研究者。近年来奔走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致力于渔夫口述史、海洋民间故事的采集整理,兼及海洋题材的跨文体写作实践,著有《渔具列传》(2015)、《海怪简史》(2016)、《岛屿之书》(2017)和《海盗奇谭》(2017)。

THE END
1.对虾养殖是淡水还是海水养殖的?农技学堂导读:对虾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许多人喜欢吃的食物。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水产品,许多养殖户都想养殖它,那么对虾养殖是淡水还是海水养殖的?下面一起来看看。 对虾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许多人喜欢吃的食物。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水产品,许多养殖户都想养殖它,那么对虾养殖是淡水还是海水养殖的?下面一起来看看。https://www.cnhnb.com/xt/article-126026.html
2.厄瓜多尔白虾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厄瓜多尔白虾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肖钦恒 出处:七彩三农 回答 厄瓜多尔白虾有养殖的也有野生的。它有被称为是南美白对虾,甲壳薄,多是呈浅青灰色的。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南美白对虾多是在我国本土用淡水养殖的。厄瓜多尔白虾是原产自南美地区的海虾,因此价格要比南美白对虾要贵一些。想要养殖的好,要注意提供的环境以及https://nong.huabaike.com/m/4390.html
3.沙鲈虾是养殖还是野生爱问知识人沙鲈虾有养殖,也有野生的,市场上的多为养殖的 沙鲈虾学名是刀额新虾。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https://iask.sina.com.cn/b/new2GuyfohwELt.html
4.世界三大养殖虾是哪三种3.日本斑节对虾 办节对虾是一种品尝起来肉质鲜美,并且营养丰富,野生斑节虾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南亚、东亚岛国、大洋洲、非洲东部沿岸、南亚沿岸等多个地区,表色由几十条棕绿色共同组成的虾属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对于饲料要求并不高,并且食性杂,不管是动物性还是植物型饲料都是可以喂养的,并且这种繁殖期较https://www.gwpp.com/news/2159.html
5.养殖塘蛏子不开眼怎办野生蛏子和人工养殖的蛏子有区别吗蛏虾混养要注意投足虾饵,防止对虾由于饵料不足而摄食蛏子造成减产,对虾起捕后,可施肥培饵,保证蛏子正常生活。 6)适时采捕,颗粒还家。 蛏的采捕期在7-8月份或春节前后至清明。蛏子采捕工作1定要彻底,尽量不留老蛏、死蛏,否则会造成底部硫化氢积累,影响产量,影响翌年的养殖。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cai-pu/333978.html
6.接上篇,“基围虾”到底是什么虾?我总结了一下,各地的基围虾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浙江,北京等地大致认为竹节虾就是“基围虾”,竹节虾学名日本对虾,其实在我国沿海就有野生的竹节虾,只是当时没掌握养殖技术,最早是日本进行养殖,后广东,福建等地引进日本对虾养殖技术,再慢慢传至全国,可能就在这一过程中,竹节虾的虾苗首先进入了浙江,北京等地,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145074743?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7.虎虾如何养殖(虎虾养殖业与环境)会东网2. 虎虾是养殖还是野生的 黑虎虾既有野生的也有养殖的。黑虎虾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除了普通虾,它的虾青素含量比普通虾高20%左右,所以春节期间它的价格更高。目前,它分布在日本,南部南朝鲜,中国的沿海地区,菲律宾, 印尼, 澳大利亚, 泰国, 印度和非洲东部沿海= https://www.huidongwang.cn/40362.html
8.如何识别各种野生海虾&海水养殖虾的品种及制作方法白对虾 黑虎虾 鸡冠虾 兰尾虾 明虾 大头虾 剑虾(滑皮虾) 红虾 羊毛虾 盐田虾 如何识别各种野生海虾&海水养殖虾的品种及制作方法的做法 活体野生斑节虾10-20多头(九节虾、竹节虾、花虾)适合粉丝虾煲、干锅、天妇罗、糖醋密汁、咸鸭蛋黄焗、炝锅、油泼蒜蓉粉丝蒸、芝士烤、炸等。所有虾的品种,这种规格的都https://www.xiachufang.com/recipe/107278986/
9.四季餐桌虾说:基围不是虾!南方plus南美白对虾被引入养殖,让海虾市场平民化,普通人家也能偶尔解馋。 当然,在这种虾身上,就不必强求风味和虾质了。 ④ 要找吃好的麻虾,还是得听蔡澜老先生的,还得靠野生捕捞。 但去哪里买靠谱的野生海麻虾呢?这是一个技术活。我们在此推荐几个有机生鲜电商平台,看看你有没有运气买到: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9/26/c265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