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户出栏生猪均价1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与上季度13.13元/公斤相比下降了1.13元,降幅8.61%。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XX年春节前后猪价不涨反跌,生猪价格“淡季不淡、旺季不旺”,部分养殖户又惜售压栏,继续熬着,导致生猪存栏偏高。
二是猪肉消费需求下降。今年春节前后气温比往年高,消费者储藏肉减少,猪价下跌。
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猪肉的替代品选择不断增多,提倡少吃肉,多吃菜,合理膳食,猪肉消费比例有所降低,生猪供应和猪肉消费量此消彼长,致使猪价和肉价双双下滑,这也使生猪价格下降的原因。
四是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禁令出台,国家提倡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再加上公款消费的大幅减少,餐饮业受到很大影响,随之猪肉消费也受到影响,这样对猪肉的需求量减少,也不同程度上加剧了生猪供大于求的矛盾,从而导致生猪价格的持续下降。
二、仔猪价格下跌
仔猪均价12.53元/公斤,与去年同期16元/公斤下降了3.47元,降幅21.69%,环比下降了2.47元,降幅16.47%。据调查户反映,受猪价的持续低迷,仔猪补栏进度比较缓慢,从而限制了仔猪价格上行,出售仔猪亏损依然较重。
三、生猪饲养总成本略降
规模调查户生猪头均饲养总成本1199.65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80.48元,降幅为13.08%,环比下降了106.74元,降幅8.17%。饲养成本下降的原因是仔畜费下降。由于今年以来我县生猪市场行情低迷,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挫,导致仔猪价格有所下降;其次由于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养的猪,缩短养殖期,使其饲养成本低,这样养殖户减少亏损。
四、生猪养殖亏损
规模调查户生猪头均净利润为69.02元,环比下降38.39元,降幅为35.74%。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生猪市场的客观因素。今年我县生猪价格持续低迷,造成了生猪养殖亏损。
另一方面是养殖户的主观意识。部分养殖户为获得更大效益,在1月份生猪价格相对较好的时候压栏惜售,期待春节前的好价格,但春节前后生猪价格不涨反降,且一跌再跌,后期养殖户压栏大猪被迫出栏,致使一季度生猪养殖出现深度亏损。
1、扶持生猪生产,保持必要的地方冻猪肉储备、维护市场稳定;鼓励肉食加工企业增加加工消耗。
2、加强政府调控,以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养殖户利益。
必要的损失。
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生猪;生态养殖;技术应用
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合理的生猪养殖,从而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实现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生猪养殖户经济效益,生猪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能够促进我国养殖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迈进[1]。通过生猪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提升猪肉的品质,从而将科学养殖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养殖业专业水平。
1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的弊端
1.1生猪养殖环境污染严重
传统生猪养殖模式中,对生猪粪便和污水的处理较为简单,一般不会采用无害化手段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环境中水体、土地、空气均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威胁到周围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环境污染。
1.2生猪饲料添加不规范
传统生猪养殖规模一般呈现出小型化特点,同时养殖人员的养殖水平较低、养殖方法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生猪养殖技术,在这种不规范、不科学养殖模式下的生猪,猪肉品质较差。
1.3生猪养殖模式成本过高
由于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缺乏科学性,导致生猪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疾病,无形中提升了生猪养殖的成本。生猪的养殖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疫苗费用、兽药费用等,生猪患病后,养殖户还要为其医治,通过对生猪养殖成本进行核算,生猪的成本平均价格在3.6元/kg左右,而生猪出栏平均价格一般在6.8~8.2元,从以上数字中不难发现,传统生猪养殖成本过高,养殖户获得的收益较低。
2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模式的优势
2.1减少周围环境污染
生猪生态养殖模式中,生猪的粪便用来进行发酵,进而转化为生猪的饲料,能够为生猪提供大量的有机物和蛋白质,因此粪便不会随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养殖场空气中氨气比例较低,所以不存在异味,对周围居民不会产生影响,极大减少了养殖场周边的环境污染。
2.2提升生猪猪肉质量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使生猪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中成长,避免了生猪的应激反应,另外在饮食中为生猪补充大量的菌体蛋白和微生物菌体,促使生猪肠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对生猪的免疫系统存在积极影响,因此该模式下的生猪健康水平较高,从而无需在饲料中投喂化学药剂,猪肉中的药物残留情况有所缓解,提升了猪肉质量。
2.3节约生猪养殖成本
与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相比,现代生态养殖的用水量极低,因为生态模式下,无需经常冲洗养殖场地,保障生猪日常饮水即可,仅这一点,每年就可以节约90%的用水。另外,除了饲料之外,生态模式中会将生猪粪便进行发酵,成为有机物和菌体蛋白,可作为猪饲料进行投喂,大约能够节省15%的饲料成本;现代生态养殖过程中,生猪生长情况较好,基本能够保证提前6~15d出栏。由此可见,采用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模式能够极大的节约养殖成本,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3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实践分析
3.1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
3.2生猪林下养殖技术
生猪林下养殖技术就是将养殖场地与林地相互结合,从而为生猪提供更为天然的养殖环境。林下养殖对林地环境有所要求,需要选择天然林地,同时在养殖林地5km范围内不存在污染源,另外还需注意养殖林地通风、毒害及阳光等条件。在进行林下放养之前,要采用铁丝网或栅栏等工具将场地围好,避免生猪跑出放养范围。另外,生猪选择方面应当注意,育肥阶段的生猪,已经习惯了以往的生活习惯,此时再进行林下放养,生猪的适应能力较差,会造成生猪无法习惯林地生活。过小的生猪,其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3],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低,容易患病,因此也不适合直接进行放养。应选择大小适中的生猪,并对其进行训练,从而帮助生猪能够尽快适应林下生长环境。另外,林下放养的生猪经常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容易出现寄生虫,还应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驱虫药物,确保生猪的健康。
3.3生猪循环养殖技术
生猪循环养殖技术就是将生猪养殖与农作物种植、沼气相互结合,使资源实现循环,通过对三者的综合利用和合理配置,能够促使养殖行业、种植行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体操作过程是将生猪粪便投入沼气池中进行发酵,沼气作为能源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加以利用,沼气残渣中富含多种有机物和有益菌,可以用于粮食、蔬菜、果树的种植上,一般模式包括: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粮食种植模式、生猪养殖—沼气发酵—水产养殖—果树种植模式、禽类养殖—生猪养殖——沼气发酵—粮食养殖模式等。上述模式都是利用生猪循环养殖技术实现生态循环,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能够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种生猪循环养殖模式中,在生猪粪便中加入专用的微生物发酵剂,能够提升发酵速度,同时消除掉粪便中的虫卵和病菌,增强发酵物的肥力,在种植中的施用效果较好。
3.4生猪疾病预防技术
4结束语
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模式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应重视对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提高生猪养殖经济收益,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纯.生态养猪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6):82,75.
[2]芜湖诚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务实创新力促生猪生态养殖[J].中国畜牧业,2017(4):20.
关键词: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推广实践
0引言
目前,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大部分生猪的肉质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生猪的繁殖能力也很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市场对无公害猪肉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强。在市场中推广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才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对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应用
1.1确保生猪养殖场的环境
1.2在生猪养殖场兽药的应用要求
1.3生猪养殖中的疫情预防工作
2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应用推广实践
关键词:生猪;“531”模式;家庭牧场;山区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鹤峰县是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山区县,国土面积2872km2,海拨高度以二高山为主,兼有低山和高山区域,海拨高程差在1600m左右,山大人稀,总人口只有23万人,2011年提出生猪“531”养殖模式思路,经逐步完善定型为生猪“531”养殖推广模式,每建成一栋“531”栏圈由鹤峰县人民政府从扶贫开发资金中补贴1万元,经两年的努力,到2013年末该模式栏圈已建成40余栋,2014年计划再建100栋。
生猪“531”养殖模式是指养殖农户饲养5头能繁母猪,3舍配套(普通母猪舍、“零”排放仔猪保育舍及水泥板楼育肥舍)进行标准化饲养,年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在此基础上灵活增加栏圈面积,扩大饲养规模。
该模式引用“生态养猪、福利养猪和环保养猪”新理念,集成“猪场设计规范、疫病防控科学、饲养品种优良、养殖运转便利”等现代养猪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标准化养殖程度。该模式可供有部分能量饲料自给和牧草种植的农户开展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实行自繁自养,精细管理,不断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1生猪“531”标准圈舍建设要点
1.1建筑面积(共232.8m2)
(1)普通母猪舍:按每头能繁母猪10m2圈舍设计,5头母猪设计5个单独栏圈,圈舍面积50m2,其中补料间3间共2.2m2,两间相连的补料间每间0.8m2,单独的一间补料间0.6m2。
(2)“零”排放仔猪保育舍:“零”排放栏圈两间共41m2,其中生物发酵床面积29.5m2,采食和饮水平台面积11.5m2。
(3)水泥板楼育肥舍:普通水泥地面栏圈3间,面积71m2。
(4)饲料加工、保管室等生产用房15m2。
(5)兽医室3m2、更衣消毒室2m2。
1.2建设要求
(1)主推一栋三舍,即普通母猪舍、零排放仔猪保育舍、水泥板楼育肥舍连体修建。也可因地制宜相对独立而建。
(3)“零”排放仔猪保育舍内生物发酵床深度不低于80cm。采食和饮水平台地面要有朝向走道适当的坡度,以免水流向生物发酵池而影响发酵效果。
1.3设计规格
(1)普通母猪舍:5间,每间长2m共10m,每间宽3m加运动场2m共5m,面积50m2。
(2)“零”排放仔猪保育舍:2间,共计长8.2m,宽3.6m加采饮平台1.4m计5m,面积41m2。
(3)水泥板楼育肥舍:3间,共计长14.2m,宽5m。面积71m2。
1.4建筑技术操作要点
(1)总体要点:外墙:屋檐高220cm,山尖墙高420cm,要求用K1(40cm×20cm×20cm)水泥空心砖作普通母猪舍、“零”排放仔猪保育舍和水泥板楼育肥舍的外墙材料。也可用其他建筑材料代替。
窗户:普通母猪舍、水泥板楼育肥舍通风窗距水平地面高度80cm,向内斜开,窗扇两边加挡风隔板并有密封条。通风窗框高70cm,长100cm,窗扇同上,窗户及通风口四周为实心墙。零排放仔猪保育舍通风窗距水平地面高度80cm,窗框高100cm,长150cm,对开大窗扇保证通风良好,冷天加挂草帘保温。
保温屋顶:由下至上为屋架、橼条、篷布(或塑料布),铺一层石棉保温层、篷布(或塑料布),用铁钉固定,再钉上挂瓦条,统一上盖30cm×40cm规格的兰色瓷瓦。
采饮系统:饮水均采用自动饮水器,饲料饲喂采用水泥食槽,有条件的也可以使用自动喂料食槽。
“零”排放生物发酵床深度,低山地区保证80cm,二高山和高山地区保证90cm以上。
加强与外界隔离:选址时最好不要建在主干公路旁边,距离主干公路1000m以上,相对与外界隔开,利于疫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2)施工要点:外部结构:a.栏圈墙高100cm,上部为玻璃窗。b.大门位置依地而设,高160cm,宽120cm,用钢筋焊接。c.大门前建长150cm、宽100cm、深30cm的消毒池。
内部结构:普通母猪舍:a.每栏食槽长80cm、宽30cm、深10cm,添料口在食槽的上方,自动饮水器安装在食槽对面墙壁上,离地面30~45cm处。b.睡床用火砖铺垫,长160cm、宽80cm。c.每间设圈门,高100cm、宽60cm,为钢筋焊接。d.每间间隔墙高100cm。e.尿粪沟设在圈内靠外墙处,宽20cm、深5cm,保证适当坡度排入沼气池内。运动场雨污要分流,雨水要禁止进入沼气池,以免影响沼气池容积和影响产气效果。f.圈舍外建30m3沼气池1口,保证粪便得到完全处理。
“零”排放仔猪保育舍:a.每间发酵床深80cm,池底用水泥处理平整,要求不得有生水涌入。b.走道宽120cm,利于小板车进出。食槽根据栏圈大小适当设置或采用自动食槽。c.采饮平台宽140cm,每间在适当位置安装2个饮水器,离地面35~45cm处,平台面向食槽坡度为15°。